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戴云山山地、山间盆谷区
知识类型:
地理、地貌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唯一号:
130034020230000039
专题名称:
戴云山山地、山间盆谷区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30000003/001
起始页:
0077.pdf
专题类型:
地理、地貌
专题描述
本区位于闽中山地、山间盆谷区的中段,戴云山脉南北纵贯,北接闽江中游丘陵、河谷平原区,西与闽西山地、丘陵、河谷平原区毗邻,南连九龙江中游丘陵、河谷平原区,东邻闽东沿海丘陵、台地、平原岛屿区,四境均以山地与丘陵地貌界线为界,包括永泰、大田、德化全部,仙游、永春、安溪的大部和闽侯、闽清、尤溪、南平、沙县、三明、永安、漳平、华安、同安、南安、莆田、福清等县(市)的一部。南北最长处约200千米,东西最宽处约180千米,面积约18608.5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15.33%。区内山岭连绵,地势高亢,盆谷密布,具有鲜明的山地自然景色,是福建省著名的山区之一。 在大地构造上,本区正处于闽东燕山断陷带的中段,西南隅隶属西南海西印支拗陷带。中、新生代以来,以断裂活动为主,形成一系列北东和北西断裂带。如北东向的政和-大埔断裂带、长乐-诏安断裂带,分别切过本区西部和东部边缘;西北向的沙县一南日岛断裂、永安一晋江断裂切过北部和中部,其次还有东西向的漳平-仙游断裂和南北向的忠信-嵩口断裂。由于断裂的活动,导致了中、新生代广泛而强烈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使区内广泛分布侏罗-白垩系陆相火山岩喷发一沉积岩系,其中以晚侏罗纪南园组出露面积最大,总厚度达6000多米。其次是下白垩统石帽山群和石牛山组,前者主要分布闽清、永泰一带,如石帽山(1237米)、云山(1079米)等,后者分布于德化、闽侯、永泰一带,如石牛山(1782米)、石柱山(1803米)和五虎山等。古生代及其以前的老地层,多出露西部的大田、德化阳山和安溪剑斗等地。侵入岩以燕山期为主,分布零散,多呈岩体出露,如大洛岩体、桂溪岩体和九仙山岩体等。上述断裂构造和岩层对本区地貌发育起深刻的影响。 本区地貌类型以山地为主,面积约15646.75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84.1%。山地可分为三个山带,均呈东北一西南展布,与主要构造线一致,西带有鸟石顶(1249米)、武陵山(1108.6米)、大帽山(1250米)、八羊崎(1303.6米)、普禅山(1508.7米)、锄头峡(1437米)、鲤鱼仔山(1584米)、大岭山(1604.7米)和天斗山(1568.7米)等,多由花岗岩和火山岩组成,是沙溪和尤溪的分水岭。本带受掀斜作用影响,西坡陡、东坡缓,具层状地貌现象。中带北起闽江南岸的白云山(1287米),南至九龙江北岸的九龙山(1286米),包括铁打山(1208.5米)、罗汉山(1287.7米)、大仙岐(1312.5米)、戴云山(1856米)、九仙山(1644.2米)、鸡冠岐(1331米)、大白岩(1350米)、雪山(1336.1米)、大仙峰(1553米)、吴殊尖(1254.7米)、陈头岐(1344.2米)、大鸳山(1518米)、佛耳山(1532米)等,主要由火山岩和花岗岩组成,山体高大,连片雄伟,是戴云山脉的主体,北段为尤溪和梅溪、大樟溪的分水岭和发源地,南部是晋江的发源地,也是晋江与九龙江的分水岭。东带以石牛山为主体,主峰石柱山(1803米),包括鸡冠山(1541米)、黑上山(1451米)、石帽山和五虎山等,该山带均由石帽山群和石牛山组组成,岩性较坚硬,垂直节理发育,在外营力作用下,切割强烈,发育为尖峭基岩山峰,雄伟壮观,是大樟溪与木兰溪、龙江的分水岭。本区丘陵面积不大,约占全区面积的7.73%,多分布于大樟溪中、下游河谷两侧和一些山间盆谷平原的周围,比高多在100~200米之间,切割较为破碎,坡度在15°~25°左右,风化层较厚,植被覆盖尚好,多辟为经济林和果园。平原包括河谷平原和山间盆谷平原,前者主要分布于大樟溪和尤溪河谷两侧,多呈条带状,由冲积物组成,比高在5~9米,地面平坦,微向河床倾斜,土层深厚肥沃,水利条件好,是本区粮食高产区。山间盆谷平原分布遍及全区,从海拔100米到1000米均有发育,面积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有椭圆形、长条形等,其长轴均沿构造线延伸,组成物质有冲积、洪积和坡积等,常呈缓坡地产出,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山区农田、居民点分布区,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发育在500米以下的盆谷平原,以种植双季稻为主,500米以上的盆谷平原以种植单季稻为宜。 本区水系发育,河流除东部和南部属晋江、九龙江、木兰溪和龙江水系外,其余地区均属闽江水系,其中较大的河流有尤溪、梅溪和大樟溪等,流向北东,与主要构造方向一致,注入闽江,把本区山地切割成为三个山带。在北西向构造的制约下,支流多呈北西向,构成格状或树枝状水系,在大樟溪上游,沿戴云山主峰和石牛山北侧,发育有环状水系,河床比降大,裂点发育,水力资源丰富,如闽清、永春等县均是有名的水力发电先进县。 由于新构造运动间歇性抬升,本区发育有数级山顶面,由高到低为1200~1400米、800~1000米、600~700米和50~100米,各级山顶面,地势起伏和缓,顶面平坦,多为农耕之地,常有居民点分布,还有不少尚未开发利用。 本区地貌类型多样,地貌形态结构较为复杂。地貌类型组合以山地为主,不仅分布广泛,而且连片集中。这种地貌条件对于发挥山区优势,大力发展林业,建立山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十分有利的。本区纬度相对较低,气候属中亚热带凉温区,气候凉温而潮湿,年均气温17℃左右,≥10℃积温5500℃~5700℃,热量资源略高于(二)区。海拔多在500米以上,最高峰戴云山(1856米),气候垂直分布明显,适于林、茶、果生产,农作物一般一年二至三熟,单季稻面积广。本区林业、茶叶、柑桔亦占重要地位,特别是安溪所产的“铁观音”茶,驰名中外。 本区应发挥山地广,面积大,纬度较低,热量资源较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林业生产,加速造林绿化,培育、营造水源涵养林和防护林,恢复和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还要大力发展乌龙茶生产,出口创汇。本区粘土矿物储量丰富,质量高,生产陶瓷器历史悠久,亦应大力发展,出口创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