鹫峰山-太姥山中山、山间盆谷区

知识类型: 工业产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唯一号: 130034020230000037
专题名称: 鹫峰山-太姥山中山、山间盆谷区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30000003/001
起始页: 0075.pdf
专题类型: 工业产品

专题描述

本区位于闽江中游丘陵、河谷平原区以北,包括鹫峰山和太姥山,山地广大,遍及宁德、南平、福州三个市,含柘荣、寿宁、周宁、屏南县的全部,福安、宁德、古田、政和县(市)的大部以及福鼎、霞浦、建瓯、南平、闽清、闽侯、福州、连江、罗源等县(市)的一部分,面积14825.5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12.22%,地貌类型以山地为主,山间盆谷散布全区,镶嵌在不同海拔高程上,是本区农田和聚落集中分布的地带。丘陵所占的比重不大。 本区中山面积广大,分布集中,属于鹫峰山脉和太姥山的主干部分,是本省中山分布成片最大的地区。地势起伏,峰峦叠嶂,海拔多在1000~1300米,部分山峰超过1500米,如仁山(1822米)、东峰尖(1627米)、石塔山(1611米)、香炉尖(1598米)、九仙山(1539米)、鸡鸣尖(1528.4米)、箬坑坳(1527米)、灵峰尖(1513米)和圣银楼(1500米)等,其中仁山是鹫峰山的主峰。鹫峰山脉西坡陡峻,以直线形坡为主,坡度多在35°以上,有些山坡超过60%成为悬崖峭壁。东坡较缓,一般为25°~35°,并呈阶梯状下降。山顶起伏不大,切割微弱,谷地开阔,在镇前、天井洋、路下、何洋等地,发育有1000~1200米的地貌面,除已农垦的耕地外,可开辟为草场,发展畜牧业。低山多分布于中山外缘和河谷两侧,东部低山面积大于西部;在太姥山,中、低山地貌各占一半。地势起伏大,切割强烈,多深切沟谷,以“V”型为主,海拔多在600~700米之间,在吴阳、垒湖、承天等地,发育有650~700米的地貌面。丘陵仅分布于交溪、穆阳溪和贵溪河谷的两侧,面积不大,海拔均在400米以下,相对高度多为150~300米,切割较破碎,属鹫峰山脉和太姥山的延伸部分。 本区在大地构造上为闽东燕山断陷带的北段,沉积盖层较厚,主要出露上侏罗统南园组,其次是下白垩统石帽山群。震旦系迪口组和龙北溪组,仅在中部和西部有零星出露,侵入岩多呈花岗岩体散布在东部和西部。中、新生代以来,本区形成一系列以北东和北西断裂为主的构造带,西部有政和一大埔断裂带的北段,东部有福安一南靖断裂的北段,均呈北东向,中部有北西向的松溪一宁德断裂。由于这些断裂的活动,形成一系列北东、北北东和北西向的断陷盆地,在长期内、外营力作用下,这些盆谷的形态各异,大小不等,分布高程不一,其中主要有柘荣、寿宁、福安、周宁、屏南、古田、西阳、南阳、澄沅、镇前、玉山、鹤塘、东桥、大湖等。盆谷内岗丘起伏,底部平坦,河道蜿蜒其中,常发育有1~2级阶地,沉积物堆积较厚,土壤肥沃,水利条件好,是本区主要农业生产基地。 本区地势髙亢,降水丰沛,年降水量达1700~2000毫米,是全省四大雨区之一。水系发育,溪流密布,发源于鹫峰山脉的西部和南部的河流,源短流急,注入闽江及其支流建溪;发源于鹫峰山脉东侧和太姥山的河流,主要有赛江、霍童溪、鳌江、怀溪、七都溪和起步溪等,均独流入海。上述河流,在区境多为上、中游河段,比降大,水流急,多为深切“V”型峡谷,水力资源丰富。流经本区南部的古田溪便利用其比降大,河谷宽窄相间的有利地貌条件,建筑了库容量5亿立方米的古田水库,在水库以下的深切曲流的峡谷地段,进行梯级开发,建筑四级水力发电站,年发电量达25.9万千瓦,是本省最早建筑的大型水力发电站,做到一水多用。在穆阳溪的中游也建有闽东发电站,大型的芹山水电站正在兴建之中。 本区地势高峻,农业气候垂直分布差异比较大,气候凉而潮湿,年平均气温大部在15℃左右,日均温≥10℃,积温4400℃~5700℃,热量资源是全省较低的地区,农作物生长期较短,单季稻种植面积比较大。年降水量1700~2000毫米,是全省水资源最多的地区之一。土壤、植被类型也较复杂。应充分发挥山地大和温和湿润的气候等特点,大力发展林、茶、粮生产,逐步做到以林为主,林、粮并举,多种经营,积极发展茶、果生产,恢复和发展山区特产,充分利用山塘、水库和稻田水面,发展淡水养殖,增加经济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福建省志·地理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