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积平原

知识类型: 地理、地貌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唯一号: 130034020230000023
专题名称: 海积平原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30000003/001
起始页: 0065.pdf
专题类型: 地理、地貌
分布: 分布于大河河口和海湾的沿岸地带,其中较大的有兴化平原、晋江平原、龙海平原、长乐东部平原、连江平原和诏安平原等。

专题描述

本省海积平原大多是冰后期由波浪、潮汐和海流作用堆积形成的。主要分布于大河河口和海湾的沿岸地带,其中较大的有兴化平原、晋江平原、龙海平原、长乐东部平原、连江平原和诏安平原等。海积平原平坦开阔,微向海倾斜,海拔多在5米以下,坡度小于3°,组成物质较复杂。闽江口以北以粉砂、淤泥质为主;闽江口以南主要为砂、粉砂或砂砾物质,但在海湾内侧也以粉砂、淤泥质为主。海积平原普遍含有贝壳碎屑,局部地区埋藏有泥炭层。近年来,海积平原由于泥沙来源增多,堆积作用加强,面积不断向海扩大。有些海积平原上有残丘突起,基岩上还保留有海蚀痕迹。兴化平原位于木兰溪下游,原系兴化湾的组成部分,据历史记载,在隋朝以前,还是一片海浸地,海水可达木兰陂,以后随着海岸上升,木兰溪的冲积和人工围垦形成平原,现已高出海面4米左右。木兰溪横贯平原中部,把兴化平原划分为南北两半,群众称为南北洋,在木兰溪以北为北洋,以南为南洋。地面平缓,河道迂回曲折,港汊特多,纵横交错,灌溉便利。组成物质多为细砂、粉砂和淤泥,并含有海生贝壳,厚度可达24米左右,现在平原的滨海地带,还在不断向海伸展。晋江平原位于泉州湾南侧,面积较小,地势低平,港汊密布,为海相淤泥和粉砂物质组成。近年来,由于泥砂来源增多,堆积作用旺盛,平原扩展甚为迅速。据推算,在近660年间,沿岸向外伸展4千米,在平原的局部地区有残丘分布,比高较小,多成顶平坡缓的台地。龙海平原位于九龙江口地区,面积较大,地势平坦,海拔3~5米。第四纪沉积物最厚可达81米,主要属晚更新世至全新世的沉积。上更新统为洪积一冲积层,厚10~58米,由黄色、灰白色粘土与砂砾互层组成。全新统为海积一冲积层,厚10~20米,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下部为海积一冲积的灰色砂夹薄层淤泥;中部为海积的暗灰色淤泥含大量贝壳和植物残体,在地表以下1~3米处常见有大牡蛎壳层,年龄为3150±150年;上部为冲积的黄灰色粘土。在平原北缘发育有充龙贝壳堤,呈北东一南西向延伸,长180米,宽50~60米,顶面高程5米。贝壳堤的东南侧即向海一侧坡陡,贝壳集中,西北侧坡缓,主要由沙土组成,贝壳含量甚少。测年资料表明,在0.5~1.5米的下部年龄为235.0±120年,1.5~1.8米年龄为3800±150年,其形成年代略早于平原内部的大牡蛎壳层,属中全新世后期。在龙海边缘山麓地带的一些古海湾里,有埋藏的泥炭层分布,如圹内泥炭层,有上、中、下三部。上部为厚0.55米的灰色至深灰色淤泥质粘土,富含植物残体,年龄为2000±120年;中部厚0.25米的黄褐色泥炭,分解度低,年龄为2450±120年;下部为褐灰色淤泥,含大量植物残体,年龄为2760±150年,属海退过程中的滨湖相沉积。本省海积平原大都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加上灌溉便利,因而大都成为沿海地区的“粮仓”。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福建省志·地理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