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短期天气预报技术情况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气象志》
唯一号: 130034020220001488
专题名称: 福建省短期天气预报技术情况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20000020/001
起始页: 0114.pdf
专题类型: 气候、水文

专题描述

1.天气学方法 1991-1995年间,省气象台短期天气预报采用每日4次中国区域地面天气图,2次500百帕、700百帕和850百帕欧亚高空天气图,以及从20世纪80年代延续下来的接收各类传真天气图。主要有三大类:一是分析图,包括500百帕以下各等压面分析图和热带海洋分析图。二是预报图,包括国家气象中心、日本气象中心、美国气象中心、欧洲气象中心的数值预报模式的各类产品。三是实况图,包括华东区域雷达拼图、日本卫星云图分析图等。预报员在详细分析各类天气图后,依据天气学原理并结合本地天气气候规律,作出未来短期天气预报。在重要天气时,省气象台组织会商,并综合考虑和汇聚中央气象台、临近省气象台和省内地市气象台的预报意见。 2.物理量诊断分析 20世纪80年代末起,省气象台接收中央气象台提供的每日计算出的涡度、散度、垂直速度、比湿、水汽通量、稳定度指数等物理场的实况和24小时、48小时预告图。 20世纪90年代末,通过“9210”工程,天气预报常用的物理量图由卫星通信定时播送,供省地(市)级气象台和县(市)气象局接收使用。省气象台通过对物理量分析,以确定天气系统的位置、强度和演变,预报未来天气趋势。 3.统计预报及数值产品释用技术 省气象台于20世纪90年代前期,应用FJ方案预报近海台风路径和登陆地段,应用动力统计方法制作沿海大风预报。 1995—1997年,省气象局研制成功中尺度天气系统数值预报产品释用方法,并投入业务应用。利用中国气象局自行研制的数值预报模式(T63、T106),制作27个代表站全年1~5天逐日滚动的日最高、日最低、日平均气温的预报系统;每年1-2月份、7—12月份1~5天逐日滚动晴雨预报;3—6月份1~5天逐日滚动降水量预报系统。 20世纪90年代后期,省气象台组织开发数值预报产品释用技术,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制作分县气象要素预报、前汛期区域性暴雨短期客观预报、台风暴雨短期客观预报、冰雹强对流天气短期预警等预报方法。 2000年以后,省气象台应用数值预报产品进行释用技术开发,主要集中在对台风、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的疑难天气进行诊断分析,以及对数值预报产品能力进行检验等方面,寻求预报判别指标。 4.数值天气预报方法 1995年,省气象台开始进行中尺度数值预报业务试验研究,1997年5月,建成“福建省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并在省气象台进行业务试验。模式框架采用美国气象中心(PSU/NCAR)制作中尺度数值模式MM4,预报时效为24小时,在HP5/75586型微机上运算,嵌套细网格(细格格距50公里),垂直分层10层(标准等压面坐标)。其后,省气象台在MM4框架基础上,修正MM4中尺度模式,植入省内范围下垫面地形参数和预报对象物理过程特征参数,建立中尺度数值预报MM5框架模式,每天上网运行,提供省气象台和部分地(市)气象台预报时调用。 2003年8月,省气象台引进含有24个CPU(SGIorigin350)的高性能计算机,用于中尺度数值预报业务。同年10月,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合作开发新一代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在省气象台运行。采用MM5V3中尺度框架、两重网格嵌套模式,细网格分辨率10公里,模式每天运行2次,预报时效60小时,预报时间间隔为1小时,预报产品包括:格点的高度、温度、湿度、风场、气压、降水量及物理量等。通过省、市网传到省内各地(市)气象台、县(市)气象站。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气象志

《福建省志·气象志》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是记述福建省气象事业发展脉络的资料性著述,它全面、系统、准确地记述了这一时期气象事业在历史巨变中的新面貌、新成就、新特色,客观地体现出气象与经济、气象与社会民生的密切关系,详述出气象科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