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植竹、种菇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唯一号: 130034020220001316
专题名称: 畲族植竹、种菇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20000018/001
起始页: 0132.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植竹、种菇。畲山多竹,畲民在抛荒的土地上常“种竹偿之”。(②黄惠:《龙溪县志》,卷10,《风俗·杂志》,清乾隆二十七年。)闽山“高冈之上多培修竹……即所产竹,大小皆利用,其最小者犹可造纸。初出土为笋,鲜者干者并售贾贩,亦与茶之利埒”。(③卢建其、张君宾:《宁德县志》,卷1,《舆地志·物产》,清乾隆四十六年。)畲民就地取材,编制竹器,“其人入城贸易多竹器、蜂蜜及野兽山禽之类……”(④李拔:《汀州府志》,卷45,《丛谈附》,清同治六年。)闽东霞浦县上水畲族村所制的斗笠闻名于世。清乾隆《永春州志》载:“香蕈(菇类),《本草》:‘木生为蕈,地生为菌。’香蕈是畲人砍倒楠树在地而生。”(⑤郑一崧:《永春州志》,卷7,《风土志》,清乾隆五十二年。)20世纪80年代后,古田县成为“银耳之乡”,罗源县成为“香菇之乡”,这里的畲族村也相继出现了生产银耳、香菇的专业户。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福建省志·民族志》

出版者: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本书记述对象为福建省的世居民族。汉族部分仅记汉族入闽及汉族支系的地域文化特征。共十章,包括远古人类、古代民族、汉族、畲族、回族、满族、蒙古族、高山族、民族事务管理、民族研究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