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峰、小岞妇女服饰发型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唯一号: 130034020220001286
专题名称: 净峰、小岞妇女服饰发型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20000018/001
起始页: 0083.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发型:有已婚、未婚之别。未婚者蓄全发,分3股编成单长辫,扎上红、黑绒线。已婚者发型又有盛装、便装之别。盛装发型,清末至20世纪20年代本地称“大头髻”,简称“大头”,因其状如“埔缀(竹制蒸具)髻”。其特征是硕大,直#60厘米左右,行动不便,进出门须低头。所佩戴的饰物约100多件,重达10公斤,许多妇女因此头发脱落,故乡人有“七支头发编八把”的俗语。三四十年代“大头髻”改为“圆头”、“双头髻”和“螺棕头”。1949年冬进行“风俗改良活动”,大部分妇女头发改为“圆头”和“双髻头”,头饰也比盛装时简单得多。1950年妇女自动剪发或改梳双长辫,婚后青年妇女都改梳“螺棕头”。这时,绣花中仔仍沿用,但花纹已经变得简单朴素。中年妇女仍旧梳“圆头”和“双髻头”。自这时起,妇女最基本的发型是把双小辫折叠在头顶,并分为两边,比头部微有展出,以便包头巾时有棱角,额头留有刘海,头顶上由前至后,次第别着1至3支塑料梳子。她们不分寒暑都在头上包一条饰有小花蕾的头巾。这些头巾她们收藏很多,多者达上百条,少者也有几十条。1958年修惠女水库时,开始兴起戴黄斗笠,内缀各种绒线花或塑料花。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福建省志·民族志》

出版者: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本书记述对象为福建省的世居民族。汉族部分仅记汉族入闽及汉族支系的地域文化特征。共十章,包括远古人类、古代民族、汉族、畲族、回族、满族、蒙古族、高山族、民族事务管理、民族研究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