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峰、小岞妇女服饰上衣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唯一号: 130034020220001280
专题名称: 净峰、小岞妇女服饰上衣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20000018/001
起始页: 0082.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上衣:在清末至20世纪20年代时又称“大袂衫”,带领右斜衽开裾,长过膝,胸腰部宽,袖长及腕,宽袖口。领到腰缝副铜质纽扣(也有布纽),布料为土制粗纱布,或自织的苎麻布,或以苎为经以纱为纬交织而成的苎纱布。用青黛等色染料染成黑中透蓝,有葱翠之致,称为“城内葱”(小岞内有城堡),染后上肢碾平,有亮色,质坚硬。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衣长度缩短,随时间推后,一直缩到臀部,宽度、袖长不变,袖口稍缩,领高30厘米。自20年代末开始,延续在衣襟滚条上做文章,先是滚3行,逐渐扩大滚镶的面积,除衣襟滚外,增加开裾滚、袖口滚。滚条的行数与样式由少而多,由简而繁,直至50年代发展到致极,既有线滚,又有布滚、花滚、大小橄榄滚、万字滚等,共计十余行,几乎占有整个布料的四分之一。如无滚边,则另备加滚的袖套。这时,衣领仍高30厘米,但外镶一行白滚条,里面用白团线绽出两行交错的马齿形花纹,由领至裾共5副纽扣。30年代开始,上衣面料用月蓝布、绿自由、绿米长(绿底白点花纹)、黑帛仔、黑密乳,也用蓝色或绿色的华达呢和哔叽。50年代以后服装颜色和布料在蓝衫黑裤、绿衫蓝裤的基础上,加上时兴的细花布。这时上衣的长度略有收缩,袖口也逐渐缩窄,过去的“城内葱”、苎布,长过膝的“大袂衫”已基本淘汰。到了70年代,旧的朴素衣料被各种化纤布所取代,上衣用缀有小花点的“那润”、“的确良”、“东方绸”等布料,颜色也多种多样。这个时期,上衣的长度已不过脐,袖口则缩至12厘米。上衣缩短了,冬天须穿上贴背。因为上衣缩短了,腰间的装饰便突出起来,一般裤头扎上两条自己精心编织成的红色或黄色裤带,已婚者则加上1条银裤带,原先的银裤带为单股,以后发展为8股。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福建省志·民族志》

出版者: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本书记述对象为福建省的世居民族。汉族部分仅记汉族入闽及汉族支系的地域文化特征。共十章,包括远古人类、古代民族、汉族、畲族、回族、满族、蒙古族、高山族、民族事务管理、民族研究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