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植物生物技术研究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唯一号: 130034020220001220
专题名称: 福建植物生物技术研究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20000017/001
起始页: 0324.pdf
专题类型: 植物

专题描述

1999年,福建农林大学利用生物技术克隆了甘薯P-胡萝卜素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4个、黄芪异黄酮合成酶基因(专利申请号:2004100367356)、人参皂甙合成关键酶基因SQS基因和βAS基因、水稻角鲨烯合成酶(谷留醇合成的关键酶)基因SQS基因及水稻谷氨酸脱羧酶(γ—氨基丁酸合成的关键酶)基因。在品质基因遗传转化方面,高赖氨酸含量的杂交水稻恢复系,经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审查批复,在福建省进行中试。无标记转玉米高光效基因的水稻植株,经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审查批复,在福建省进行中试。抗衰老基因遗传转化水稻,经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审查批复,在福建省进行中试。培育出的新型水稻——谷秆两用稻“东南201”,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并大面积推广,利用该稻草作为动物饲料和食用菌培养料效果很好,培育出水稻优异种质“红毛稻子”;培育出甘薯良种“DH22”;培育出茶叶新品种“1005”。研制出高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绿茶产品,其EGCG含量达11.07%,比市场上随机取样的韩国绿茶(2.43%)、中国绿茶 (5.67%)、日本绿茶(7.88%)分别高出364.6%、95.2%和40.4%。筛选出食用部位中镉含量仅为平均含量的36.8%,仅为含量最高品种的16.4%的小白菜良种“Dr-SHQ”。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设有生产条件、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粮油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园艺作物、热带与南亚热带作物、教育与科技等类目,记述了1991~2005年福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