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福建蚕桑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唯一号:
130034020220001194
专题名称:
福建蚕桑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20000017/001
起始页:
0310.pdf
专题类型:
植物
专题描述
从1991年起,省蚕桑研究所开展了家蚕育种新途径、新品种选育、家蚕新品种的引进筛选及地区适应性试验、桑树病虫害普查及其防治方法、蚕病防治技术、越年种超期冷藏及饲养试验和蚕桑综合利用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1)家蚕育种 1986年,省蚕桑所与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合作,利用激光技术对多个蚕品种的蚕卵进行不同剂量的照射,选育出“福”字号与“榕”字号多个有特殊性状的新蚕品种。以“福10”为育种材料,选育出夏秋性状品种“孔10”,“孔10”和引进品种“元3B”杂交,其一代杂交种于1992年通过省科委专家评审。 1998年与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元霖教授等人合作研究,采用RAPD方法检测了家蚕、蓖麻蚕、柞蚕和天蚕的DNA扩增图谱,确定其分子标记;完善了以家蚕精子为载体的转移外源DNA的实验体系;并通过RAPD方法检测和性状观察,选育出变异个体2个。 (2)病虫害防治研究 1996—1998年,开展“福建省桑树害虫种类调查及桑螟等主要害种的发生与防治研究”,查明了害虫种类269种,明确危害桑树主要害虫有12种,其中以桑螟发生最为严重,提出一套全省桑园简便可行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开展“多效蚕药与蚕种配套技术的研究”,将国内常用蚕药消毒剂845、蚕用氯霉素和灭蚕蝇3种蚕药,以张种正常剂量为单位,组成能有效防治生产中常见蚕病的多效组合蚕药,并与蚕种及防病技术操作规程配套发放到农村。 (3)综合利用研究 从20世纪80年中期起,蚕桑所开展对蚕桑副产物综合利用的研究。主要项目有山区桑粮菌综合开发经济生态良性循环,桑枝屑栽培平菇技术研究,利用桑枝屑代木、蚕沙代粮栽培香菇配方研究,蚕桑副产物的综合利用与珍稀食用菌栽培技术的研究,果桑的引进栽培及开发利用等。 20世纪90年代,闽侯县农业局在廷坪、大湖、白沙三个示范点,用蚕粪或蚕粪液进行水稻根外追肥,每亩增产稻谷17.7%,穗茎稻瘟病下降3%。桑枝条可作药材、又可栽培香菇。种一亩桑,每年养蚕可得蚕沙1000公斤,用之栽培食用菌,每亩可得鲜菇100公斤,增收近千元。福州蚕种场、闽侯蚕桑场以及上杭、邵武等蚕种生产单位,购进丝棉加工机,将春、秋二季制种下脚茧、削口茧,制作“袋式”丝棉。 1992年,闽侯县甘蔗镇在城关承包一口鱼塘,利用甘蔗镇缫丝厂的副产品蚕蛹养鲶鱼,当年就获得极佳经济效益。 1994年,明溪县丝绸公司利用桑枝粉栽培金针菇获得成功。 1995年,建宁县经济作物局利用桑枝条栽培毛木耳也获得成功。 2003年省蚕桑研究所劳动服务公司开始经营销售丝棉,丝棉制作从小机(幅1米)加工改为大机(幅1.5米)并从浙江购进丝棉被行缝机,提高了制作工艺和产量,每年可销售丝棉300公斤左右。闽侯蚕桑示范场每年加工丝棉被200床。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设有生产条件、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粮油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园艺作物、热带与南亚热带作物、教育与科技等类目,记述了1991~2005年福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