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麻类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唯一号: 130034020220001192
专题名称: 福建麻类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20000017/001
起始页: 0307.pdf
专题类型: 植物

专题描述

(1)育种研究 1991—2005年,福建农林大学(原农学院)黄麻、红麻遗传育种研究室将黄麻、红麻新品种选育转向以红麻新品种选育为重点,率先创建了“红麻高效聚合育种技术体系”,提高了红麻育种的效率与水平,育成了系列超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福建农科院甘蔗研究所育成的闽红82—34、闽红31、闽红298等,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3项。 2000年,江苏省紫荆花科技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开始在莆田、漳州、诏安等地建立专门的黄麻良种繁殖基地,繁育福建育成的梅峰4号、黄麻179、中黄麻1号等良种,供该公司原料基地种植。 (2)繁种栽培技术 1995年,福建农林大学和省农科院将福建红麻栽培技术研究的重点转移到高产留种栽培技术研究上,配合福红和闽红系列良种的推广,开展了利用山地、旱地、盐碱地发展红麻良种繁育研究,推广了夏播红麻留种、稻收后黄麻留种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以及花生、大豆、甘薯套种红麻留种等技术。诏安西谭乡农技站与麻农总结出“选用良种,合理密植,科学用肥,适时收获”的丰产栽培配套技术,创造出每亩红麻繁种可达100公斤、黄麻繁种每亩可达75公斤的高产经验,为福建黄麻红麻良种繁育增产增收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生产模式。福建农林大学祁建民教授系统总结了福建育成的黄红麻优良品种的特性及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编写出《黄麻、红麻品种与高效配套技术》一书,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国家星火计划科技三下乡培训教材,发行1万册。 (3)应用基础理论研究 黄麻起源与多样性中心研究。自1991年起,福建农林大学祁建民教授根据先人的研究基础和现代生物学关于种的概念,应用大陆漂移学说、植物地理学理论及作物进化理论,结合历史学及现代黄麻地理分布的调查证据,提出了黄麻起源与演化的新学说新观点。第一,非洲东南部地区为黄麻属野生种的世界起源和分化中心;第二,印度—缅甸—中国毗连地区为野生长果种的第二分化中心,也是长果栽培种的演变中心;第三,中国南部地区是黄麻栽培种的多样性中心。1993年,该研究成果在中国高校新学说新观点学术讨论会大会上发表,1995年刊登在《作物学报》,并被编入多部教科书。 黄麻、红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子标记研究。自2000年起,福建农林大学应用现代分子标记技术,对200余份国内外黄麻、红麻野生种和栽培种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进行了RAPD、ISSR、SRAP多种分子标记系统聚类分析,在《遗传学报》、《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等国家一级学报上发表学术论文,并应邀参加了两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交流,在黄麻、红麻种质资源DNA指纹图谱(品种分子身份证)及遗传图谱的构建研究上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红麻优异种质分子标记与油纤兼用品种选育”成果通过鉴定。 黄麻、红麻数量性状遗传关系与数量分类研究。1991年,福建农林大学报道了黄麻、红麻12个数量性状相关遗传参数,分析和比较了广义遗传力、狭义遗传力、现实遗传力和典范相关与相关遗传力,估算了多个农艺相关性状对单株干皮产量的遗传相关信息与遗传相关贡献及相关遗传变异贡献率。并报道了100份黄麻种质资源主成分聚类分析和数量分类研究成果,评估出一批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材料。 黄麻、红麻杂种优势遗传效应与动态发育遗传研究。从2000年起,采用双列杂交和加性一显性遗传模型,研究了红麻骨干亲本杂种优势配合力与产量、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以及株高与茎粗等关键性状的杂种优势的动态发育。2005年在《作物学报》上报道了系列研究成果,揭示了红麻产量与品质的性状的加性一显性效应,群体平均优势和超亲优势,以及株高与茎粗不同发育时期的杂种优势动态发育遗传规律;报道了强优势杂种优势组合优势达35.6%-69.2%,强优势组合F2杂种优势比F1仅降低50%;分析了红麻优势组合F2利用的可能性与增产潜力;发现了红麻株高与茎粗在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存在2个生长高峰期的发育规律,为高产栽培和科学施肥提供了科学依据。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设有生产条件、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粮油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园艺作物、热带与南亚热带作物、教育与科技等类目,记述了1991~2005年福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