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茶叶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唯一号: 130034020220001190
专题名称: 福建茶叶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20000017/001
起始页: 0302.pdf
专题类型: 植物

专题描述

(1)品种区域试验 1991年以后,福安市选育福安大白茶、诏安县选育的八仙茶、省茶科所选育黄观音、悦茗香、茗科一号(亦名金观音)、黄奇6个乌龙茶新品种,2000年通过国家级良种审定。 2005年丹桂、春兰、金牡丹、黄玫瑰、紫玫瑰、紫牡丹、九龙袍、瑞香、玉翠9个乌龙茶新品种(系)和早春毫、早玫瑰、茗科3号、茗科4号等绿茶新品种(系)参加第3轮全国茶树品种区试;春桃香、紫观音、金玫瑰、早玫瑰、茗科3~7号、优3~4、优108等20多个新品种(系)参加省级区试。 省农科院茶科所主持的“高香型优质乌龙茶新品种丹桂的选育与推广”项目,至2000年,已在省内外茶区推广种植1万多亩,年亩均增创产值2000元以上。该项目研究成果达国内外同类研究领先水平。自1987年以来在省内20多个县(市)及省外推广乌龙茶新品种黄观音、黄奇万亩以上,年亩均增效益2000元以上,创经济效益1亿多元。茶树新品种茗科一号、悦茗香的选育并应用,在省内外推广万亩以上,年亩均增效益3000元以上,创经济效益1亿多元。此外,引进的台湾金萱、软枝乌龙、翠玉、白文,广东凤凰黄枝香单纵、玉兰香单枞、八仙单楸、白毛2号、鸿雁1号、鸿雁7号、鸿雁9号、鸿雁12号,广西桂香18号、桂香22号、尧山秀绿,浙江乌牛早、六杯香、武义早、浙农117、浙农139、茂绿,湖南81-8-30等在全省各地茶区多有种植。 (2)栽培技术 20世纪90年代,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开展建立良性生态茶园和幼龄茶园土壤荫蔽对茶树生长效果影响的研究,发现用不同的生物覆盖、地膜覆盖、间作遮阴树 等荫蔽措施,对幼龄茶树的生长都有一定的效果,能促进茶树高幅的增长。生物覆盖料的荫蔽效果以稻草作用最佳,地膜覆盖以全园覆盖度100%的方法为最佳。建立良性生态茶园——“立体式”茶园提倡头戴帽、脚穿鞋、腰束带。茶园梯壁发展匍匐性绿肥——爬地兰。合理施肥,多施有机肥,氮、磷、钾配施,培养树冠,发挥茶树自身改善茶园生态条件的能动作用;同时合理使用农药,减少污染,保护土壤环境,以期发挥良性茶园的生态效应。 乌龙茶速生丰产栽培技术,首先抓茶园基础建设,同时注意提高茶树成活率,加强茶园综合管理,采取合理剪、采、养,土壤覆盖,合理施肥,防治病虫害,促使茶园形成良性生态环境,达到优质、速生、高产目的。 2001—2004年,进行夏暑乌龙茶遮阴生态生理效应及其对品质的影响研究。试验采用黄梭、本山、铁观音3个品种,遮阴后树冠层的白昼平均温度、日极端最高温度、温度日较差和相对湿度日较差下降;白昼平均相对湿度和日极端最低相对湿度增加,夏暑梢叶绿素总量及其a、b含量提高,叶绿素a、b比值下降,叶片及其表皮层、角质层、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厚度变薄,叶面积增大,栅海比值变小,夏暑乌龙茶鲜叶的茶多酚、儿茶素和EGC的含量下降,氨基酸含量提高。其中茶氨酸、苏氨酸和天门冬氨基酸总量增加。夏茶的香气种类和香精油总量增加,香气组分明显得以优化。适度遮阴,可以提高夏暑茶的产量一成以上,品质一个等级以上。2003—2004年,华安县乌龙茶发展有限公司与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合作开展了“华安县五季茶栽培及加工技术标准化研究”,提出茶园搭棚覆盖可延长茶树年生长期,提前开采、茶园喷灌、病虫防控、分段制作加工等系列配套的乌龙茶生产加工方法与措施。 (3)土壤肥料 20世纪80年代初,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开始进行施肥与乌龙茶产量、品质关系的研究项目。“十五”期间,全面探讨了肥料三要素氮、磷、钾和有机肥(菜子饼)单施及其配施对茶树植物学、生物学、茶叶产量与品质以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规律;揭示了获取黄锬、铁观音乌龙茶生产最佳经济效益的氮磷钾肥比例及其施用量,得出了影响乌龙茶生长、产量与品质的肥料主效因子,明确了茶园施肥对土壤肥力的贡献度大于土壤基础肥力,阐明了钾肥的施用是乌龙茶施肥的一个重要特征。该项研究通过省级鉴定,居国内同领域的领先水平。利用茶废弃物栽培食用菌试验获得成功,为建立“茶—绿—菌”模式的茶园管理新体系提供了可能性。在茶园自生固氮菌利用、菌肥的施用等方面也进行了研究。 (4)主要病虫害防治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应用青虫菌、杀螟杆菌、白僵菌等在茶园防治茶蚕、茶毛虫、扁刺蛾、尺蠖等取得防治成效。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福建一号毒株研究与应用(与中科院武汉病毒所合作),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5—1991年省农科院开展茶毛虫NPV(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的研制与应用,通过多种配方筛选,研制出NPV杀虫剂。在寿宁等5个县(市)1万多亩茶园应用,无论在晴天阳光直射还是在雨淋环境下,防治茶毛虫效果达81.9%~91.4%,比同浓度病毒悬液提高11.2%;研制出低温季节室内调温催孵增殖此病毒技术,比自然界提早30天以上制备该剂供用。 1986—1993年,省农科院开展菌药协调治理茶丽纹象甲研究,首次从茶丽纹象甲成虫死虫中发现并分离纯化出球孢白僵菌871菌株,确立了该菌株生产工艺流程,使871菌粉进人工厂化批量生产,提供茶园防治茶丽纹象甲。研究筛选出复合杀虫剂二号,比单一农药防效高,成本低,杀虫面广,且可延缓害虫的抗药性。对不同虫态的茶丽纹象甲采用菌药协调治理,在茶区示范推广2.4万亩,防效可达80%以上。 1997—2000年,福建农林大学主持开展的“茶树病虫害科学治理及其多媒体数据库研制”,首次应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研究开发出一套茶树病虫害多媒体数据库,为茶叶科技工作者、茶农和茶学专业师生提供一套查询简便、计算快捷的多媒体茶树病虫识别、预测预报和防治决策的专家系统。 2000年以后,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与福建农林大学等单位幵展了“无公害茶叶产业化生产综合技术研究”、“生物农药在福建茶叶基地的示范应用研究”、“茶叶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食品(茶叶、蔬菜)安全检测与监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福安市茶叶生物农药产业技术研究开发”等方面研究,在生物农药研发与保证无公害茶叶生产上有相应的突破性进展。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编著的《茶树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一书,2003年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5)制茶工艺与设备 20世纪90年代初,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开展了茉莉花茶窨制新工艺与设备的研究,特种茉莉花茶窨制技术研究,对茶坯不同含水量、不同窨次、连窨等工艺技术进行了系统探讨,在国内首先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增湿连窨新工艺,在用花量比传统工艺减少20%~30%的条件下,品质仍达到或超过传统水平,节能、节花、省时、省工;设计并制造了“6C2X-75”型自走式增湿窨花机,这种机器具有增湿、拌花和通花等多种功能,结构设计合理、新颖、紧凑,运行平稳可靠,噪声小,增湿性能良好,茶坯喷湿均勻;采用光电装置,自动控制加湿系统,满足了工艺的要求,每台时产量达3600~4200公斤。 同期,开展了白茶、菌类保健茶、茶花利用等方面研究。以茶叶、茶花为主要基质,配合其他食药同源的材料,组合成培养基,接入功能性真菌,经过人工调控培养,加工培养基而形成的生物菌体茶——菌类茶(简称菌茶)。利用丰富的品种资源,研制开发出许多名优新产品,其中福云曲毫、剑芽于1995年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松针、“坦洋金猴”获银奖;黄观音、丹桂、茉莉曲毫、茉莉扁针、茉莉针螺等十几个品种获福建省名茶产品称号;丹桂乌龙茶获国际名茶金奖,九龙袍获银奖;丹桂、金牡丹、瑞香、悦茗香等产品获历届“中茶杯”—等奖,紫玫瑰、紫牡丹乌龙茶获得“中茶杯”特等奖等30多个优特新产品奖。《福建乌龙茶》一书在1996年获第三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三等奖;《茶叶制造》于2004年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参与编著的《名优茶加工机械》于2005年3月由金盾出版社出版。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设有生产条件、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粮油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园艺作物、热带与南亚热带作物、教育与科技等类目,记述了1991~2005年福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