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大豆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唯一号: 130034020220001185
专题名称: 福建大豆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20000017/001
起始页: 0297.pdf
专题类型: 粮食

专题描述

1991年后,省农科院耕作所、福建农学院牵头,组织开展全省大豆尤其是春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联合攻关,分别在惠安、莆田、仙游、大田、长汀和同安等地开展春大豆主栽品种莆豆8008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将单项栽培措施进行组装成配套技术,采取密度、施氮量和施磷量3个因素的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建立了莆豆“8008”亩产150公斤以上高产栽培数学模型。 1995—1996年,三明市农科所罗英等,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设计方法,选用密度、氮肥、磷肥、钾肥四因素,对浙春2号进行高产栽培试验,建立了浙春2号亩产150公斤以上的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 1995年以后,省农科院耕作所徐树传等选育出旱地豆科绿肥新品种科杂1号,可作为幼龄果园的覆盖作物栽培,对培肥地力、防止水土流失和减少土壤蒸腾等有效果,该品种1998年经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2001年以后,省农科院选育的福豆310、福豆234,泉州市农科所选育的泉豆6号、泉豆7号,莆田市农科所选育的甫豆10号,陆续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福豆310通过国家品种审定;成为福建省首个国审大豆品种。福豆234、福豆310籽粒粗蛋白含量在45%以上,均为高蛋白品种。2004年春季,省农科院耕作所、泉州市农科所对新育成的大豆新品种进行高产综合农艺措施的研究,建立了高产栽培数学模型。 2004年以前,对福建栽培大豆种质资源研究主要局限于形态学研究及基于表型分析的数理遗传研究,而对当时福建大豆生产上各类型栽培品种之间基于分子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缺乏研究。2004年春季,林国强等应用RAPD技术,针对福建大豆生产上近年来种植的栽培大豆品种类型进行了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探讨,并建立了UPGMA系统树,为大豆特别是菜用大豆育种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1991—1993年,省农科院耕作所对菜用大豆种质特性,就种子处理、适播期选择和合理灌溉等方面进行专题研究,总结出秋季高温干旱条件下繁种保苗的技术措施。1995年,省农科院耕作所开展了菜用大豆栽培技术研究,从气象因子、施肥量、种植密度、种植方式及产量结构等方面着重对菜用大豆主栽品种毛豆292进行栽培生理和栽培措施研究。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设有生产条件、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粮油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园艺作物、热带与南亚热带作物、教育与科技等类目,记述了1991~2005年福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