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水稻分子育种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唯一号: 130034020220001179
专题名称: 福建水稻分子育种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20000017/001
起始页: 0294.pdf
专题类型: 粮食

专题描述

2005年,在农业部福州(国家)水稻改良分中心、省财政厅和省发改委资助下,水稻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建立。在国家“863”、福建省重大科技项目粮食重大专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推动下,开展水稻新种质的挖掘、优良基因的定位、分子标记辅助聚合育种和高光效转基因育种等研究。 以光补型的二系优质不育系SE21S、三系保持系龙特甫B和强恢复系明恢86为主体亲本,利用来源于全球分子育种计划材料以及其他来源的旱稻,如台湾粳稻、热带粳稻、籼粳杂交中间型材料等进行大规模的回交导入有利基因片段,构建了具有不冈优良性质的SE21S、龙特甫B和明恢86近等基因系群体,培育出比轮回亲本抗性更强、米质更优,配合力更高,优势更强的SE21S、龙特普A和明恢86近等基因系(品系)并进入测配、试制试种阶段,同时开始优良多基因的分子辅助聚合育种,培育以SE21S、龙特普A和明恢86近等基因系为主体的优质、多抗超级杂交稻系列组合。 利用粳稻、Basmati(巴斯马蒂香米)和福建的优质早籼等优质稻米资源,以大面积应用的龙特普A(B)、Ⅱ-32B和二系稻FJ-1S为轮回亲本,创造保持系和不育系优质新资源,培育优质的二系和三系不育系。 利用国内外抗稻瘟病、抗白叶枯病、抗稻飞虱、抗稻瘿蚊和抗螟虫的优良抗源,构建抗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稻瘿蚊和螟虫的不育系SE21S、龙特普A、Ⅱ—32A、闽1A和恢复系明恢86、9311、R777近等基因系,进行多基因分子标记辅助聚合,选育抗多种病虫害的恢复系和不育系,培育基本不打药的绿色超级杂交稻。 开展稻瘟病抗性基因、水稻光温敏感核不育基因、水稻优质基因、抗螟虫基因及其有关高产基因的定位。开展大规模高光效转基因研究,将来源于C4植物甘蔗的两个高光效基因PEPC和rbcS转导入恢复系优航1号和N175中,并获得光合效率有明显提高的转基因植株。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设有生产条件、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粮油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园艺作物、热带与南亚热带作物、教育与科技等类目,记述了1991~2005年福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