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泉寺周边景点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旅游志》
唯一号: 130034020220000569
专题名称: 涌泉寺周边景点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20000013/001
起始页: 0096.pdf
专题类型: 景物

专题描述

涌泉寺东有灵源洞、喝水岩、忘归石、听水斋、龙头泉、白猿峡、水云亭、甘露松等25景。灵源洞,峭崖邃壑,古木参天,清奇幽绝。人口处为一座石砌拱门,上书“灵源深处”四字,傍崖而下有石磴60多级,两旁石壁,中裂一涧,广约3米,深约10米,因似石洞,故名灵源洞。喝水岩,相传五代后梁时,开山僧神晏在此讲经说法,嫌水声喧哗,大喝一声,水因此逆流改道东涧(龙头泉)下山。忘归石,宋庆历五年(1045年),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蔡襄任福州知州,常登鼓山游览,有一次日暮忘返,遂书“忘归石”三字,现刻在灵源洞蹴鳌桥东端岩壁上,字径约40厘米,为鼓山重要摩崖题刻。鼓山有宋以来摩崖题刻400余处,一半集中在灵源洞,正、行、草、隶、篆诸体俱备,其中以蔡襄、李纲、朱熹、张元干、郭沫若等人的较为著名。196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听水斋,在喝水岩对壁,为清末太子太傅陈宝琛罢官家居时所建。斋形如船,俗称船屋,柱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忧中有乐,乐中有忧”,为陈宝琛手笔。水云亭,据说朱熹曾在此讲学,又称“朱子亭”;因在鼓山凤尾坂上,亦称“凤尾亭”。亭建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元元统年间(1333~1334年)重建,1972年改建。亭以朱熹“天风海涛”四字为楣,正面石壁有青石雕刻的朱熹像,左侧刻着他的51字座右铭。 寺南有回龙阁、放生池、兰花圃、罗汉台、香炉峰等52景。回龙阁,原为澄心亭,光绪年间(1875-1908年),改为木构,易名回龙阁,上祀关羽。民国24年(1935年),改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三层楼阁,飞檐翘角,造型美观。阁临放生池,凭栏观鱼,可见游鱼无数,色彩斑斓。1961年,朱德登临鼓山,抵回龙阁时,见树上有寄生兰花,说鼓山兰花在此树上。寺僧不信,上树寻找,果然采下一大束兰花。后经繁殖扩充,遂成兰花圃,有朱德手书“兰花圃”匾额。 寺西最出名的有达摩洞,洞宽16米,深7米,前有石壁,高4米,宽7米,雕凿一尊高约2米的达摩佛像面壁而坐。洞外苍松覆荫,曲径通幽,峥岩林立,岩上分别镌刻着达摩面壁、南极升天、仙猿守峡、古鹤乘云、仙人巨迹、福寿全图、蟠桃满坞、玉笋成林、蚁艇渡潮、渔灯普照、狮子戏球、金蟾出洞、伏虎驮经、神龙听法、铠甲卸岩、慈航架壑、八仙岩洞、千佛梵宫等十八景的名称,因此达摩洞又称达摩十八洞。 寺北有〓〓峰、石鼓、白云峰、白云洞、海音洞等45景。〓〓峰,又名大顶峰、绝顶峰,海拔969米,为鼓山最高峰。前人以“东临大海三山小,北望中原五岳低”之句,赞其高峻。山顶现存最早的摩崖石刻为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的《鼓山铭》,还刻有朱熹所书“天风海涛”四字,来源于当时赵汝愚的游鼓山诗:“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峰上有建于宋淳熙年间的海天一览亭。另有一石,南面镌“振衣”,北面镌“鼓顶”。白云峰,又名小顶峰,有巨石如鼓,鼓山因此得名。附近平地涌泉,清甘无比,俗称“神泉”。白云洞,距涌泉寺7公里,洞深约5米,宽16米。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僧悟空雇工开路,堵洞为佛堂、僧舍,因朝暮云雾弥漫,故名。附近有“白云洞天”、“佛窟仙台”、“沧海松涛”等摩崖题刻。海音洞,深不可测,在此可听到海潮声。 从山麓到涌泉寺,有登山石板路,长3.5公里,石蹬达2145级。沿途青松夹道,幽涧流泉,原来每隔一里设一小亭。现仰止亭已废,进山为东际桥,桥上有东际亭,过亭就开始登山。然后由下而上依次为石门亭(听涛观瀑亭)、乘云亭、半山亭、茶亭、松关亭和更衣亭。一路上有“乘云”、“仰涛”、“尚远”、“天风吹梦”、“宜勉力”、“欲罢不能”、“一壑风烟”、“心路须平”等石刻,还有文天祥所书“忠孝廉节”、孙传芳所书“霖雨苍生”和一笔写就的“寿”、“龙”、“虎”等。1954年,修建长8.5公里的盘山公路,可直达寺前。1992年,还修建山脚至半山达摩十八景的旅游登山索道,上山游览更为方便。 鼓岭,在鼓山北面,为避暑胜地,主要景点有柳杉王公园、牛头寨、琵琶岩、浴风池、老鸦石等。柳杉王公园在鼓岭宜夏村,是福州海拔最高的公园,其中的柳杉王是两株柳树合抱共生,高30米,胸围约10米,冠幅荫蔽约200平方米。园内还有挹翠亭等建筑。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一个美国牧师到鼓岭避暑,以后外国人接踵而至,陆续建起别墅、休养所、教会医院、俱乐部、运动场、游泳池等。1988年,在此建鼓岭避暑山庄。 鳝溪,在鼓岭山麓的峡谷中,因传古时溪中有恶鳝作祟,故名。溪流在两峰相夹间激泻奔注,蜿折而下,形成落差。溪涧怪石嶙峋,低缓处溪面宽阔,瀑流湍急处则水声哗哗,数步之内,语不闻声。沿溪有不少奇岩幽洞,还有许多深渊碧潭,如观音潭、鳝鱼潭等,可游泳戏水。溪旁多处残壁断墙,是昔时水碓磨坊的遗址。相传汉初鳝鱼潭中有长达3丈的鳝鱼精,作祟害人,乡民不堪其苦。闽越王郢的第三子白马三郎决心为民除害,正月十五日偕部将柳元帅前往溪边,与巨鳝展开殊死搏斗,终于杀死巨鳝,自己也力竭捐躯,柳亦自杀殉职。乡民遂在鳝溪下游建广应庙祀之。每年正月十五乡间都要举行迎神仪式。唐代,三郎被奏封为龙骧侯,五代时封为弘润王,宋代封为冲广应王、孚佑王,并改建白马王庙,按宫殿式结构建筑。庙宇占地3000多平方米,今改为小学校舍,传说庙中原有鳝鱼头骨,后被外国人窃去,今仅留青石雕刻的鳝鱼头一颗。古时还尊白马三郎为“司雨之神”,历朝每逢大旱年头,地方官员往往到此祈雨。溪涧中的岩石上还留有宋代的祈雨题刻和明代平息水争的立约题刻。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旅游志

《福建省志·旅游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记述旅游资源及旅游发展的专业分志。全志分为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两大部分,大体上第一、二章为旅游资源部分,其余为旅游发展部分。第一章旅游景区,各片的介绍一般先列旅游中心城市或主要旅游景区所在地的旅游点,然后列出其它地区的旅游点;同一地的旅游点先列自然景观为主的,再列人文景观为主的;同类景观则按其等级顺序排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