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汽车轮胎生产情况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唯一号: 130034020220000461
专题名称: 福建省汽车轮胎生产情况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20000011/001
起始页: 0159.pdf
专题类型: 工业产品

专题描述

1958年“七一”前,省交通厅所属福州翻胎厂,在缺少专用设备和生产经验的情况下,因陋就简.用土办法生产出自行设计的第一条东方红牌7.5020汽车轮胎.开创了本省制造轮胎的历史。当年,生产汽车轮胎5套。翌年,该厂增添14"X42"三辊压延机、72"括浆机、轮胎成型机和简易硫化罐,基本形成轮胎生产条件。当年,生产汽车轮胎1894套。1960年,该厂生产的8.25—20轮胎,委托上海正泰橡胶厂作机床试验,结果各项物理性能指标都达到部颁标准,机床耐久性行驶达451小时,创该规格同结构轮胎机床试验最优记录。但在1960~1962年国家经济困难期间,该厂职工由338人压缩到208人,轮胎产量逐年下降,1962年只生产105套。 1970年,厦门橡胶厂开始投产海燕牌汽车轮胎,年产能力为1000条,当年生产9.00—20、7.50—20轮胎155条。翌年,年产能力提高到2万条,产量9699条。1972年,福州橡胶厂也投产6.50—16汽_车轮胎,与福州汽车修配厂生产的BJ212越野汽车配套,改变该厂单一生产拖拉机轮胎的产品结构。同年,邵武轮胎翻制厂轮胎年产能力达2万条,当年生产1.32万条。1974年起,该厂在省内首先用尼龙帘子布代替棉帘布为轮胎的骨架材料。 1975年,省内开始生产福建牌FJ—130汽车,邵武轮胎翻制厂承担7.5020轮胎配套任务。同年,全省汽车外胎产量达4.20万条、内胎达4.34万条。其中厦门橡胶厂生产汽车外胎2.46万条,占58.57%;内胎2.54万条,占58.53%,成为全省最大汽车轮胎生产企业。 1979年,全省汽车轮胎年产能力突破10万条,当年,生产汽车外胎达11.55万条,内胎8.78万条。1980年,福州橡胶厂在省内第一家使用55"双模定型硫化机生产11.00—20—18PR载重汽车轮胎。 1981年和1982年,因产品积压,全省汽车外胎产量下降到6.94万条和7.78万条、内胎产量下降到7.54万条和8.19万条。为打开产品销路,各生产厂积极采用轮胎骨架材料尼龙化、密闭式炼胶机代替开放式炼胶机以及硫化工序“以机代罐”等新工艺和新设备,不断提高产品性能,轮胎生产明显回升。1985年,全省汽车外胎产量达16.01万条、内胎达16.34万条。 1987年,厦门橡胶厂生产的6.5016轻载汽车外胎获得省优质产品称号。当年,该厂汽车轮胎开始出口。1987~1988年,邵武轮胎厂生产的6.50—16、9.00—20汽车外胎和福州橡胶厂生产的6.00—14、6.50—16汽车外胎,也分别获得省优质产品称号。 1989年,全省汽车外胎产量达到31.77万条、内胎产量达到30.55万条。1990年,邵武轮胎厂、福州橡胶厂、厦门橡胶厂等企业相继采用先进的四辊压延机生产装置。1992年,全省汽车外胎产量上升到35.93万条,内胎24.66万条。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共十三章,主要包括了化学矿山工业、化学肥料工业、化学农药工业、无机化工原料工业、有机化工原料及合成材料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精细化学品工业、涂料、颜料和染料工业、椽胶加工工业、化工机械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