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金属币明代铸钱的简介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金融志》
唯一号: 130034020220000163
专题名称: 福建省金属币明代铸钱的简介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20000004/001
起始页: 0064.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前,于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在福建设“宝泉局”,鼓铸“大中通宝”方孔圆形铜钱,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十共五种。朱元璋称帝后,洪武元年(1368年)在各省设宝泉局,铸“洪武通宝”铜钱。并颁布“洪武通宝钱制”,规定钱分五等即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十,当一小平重一钱,当十重一两,全部用铜,生铜一斤铸小平钱160文,余类推。洪武以后,官炉铸钱的币材、形式、重量、成色都有定制,称为“制钱”,以别于前朝旧钱和本朝的私铸钱。后来铸钱愈多,分量愈轻,至洪武二十三年,小平钱每文只含铜二分,减少十分之八,加以盗铸严重,铜源不足,后仿元朝办法,推行“宝钞”,很少铸钱。永乐九年(1411年)福建布政司铸“永乐通宝”钱。弘治十六年(1503年)铸“弘治通宝”钱。嘉靖以后,宝钞停用,恢复铜钱。嘉靖六年(1527年)铸“嘉靖通宝”钱,每文重一钱三分。嘉靖十九年因铸钱不敷成本而停铸。万历四年(1576年)铸“万历通宝”钱。天启元年(1621年)铸“天启通宝”大钱1种,背面铸有地名、局名。 隆武元年(1645年),南明唐王朱聿键在福州铸“隆武通宝”铜钱。南明永历五年(1651年)延平王郑成功铸“永历通宝”折二铜钱。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其子郑经于康熙五年(1666年)和康熙十三年(1674年)两次在日本长崎铸“永历通宝”铜钱,流通台湾、厦门有38年之久。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金融志

《福建省志·金融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上限不限,下限至1988年,以本省金融活动的主要客体、主体、服务方式、管理方法为纲,采取篇、章、节、目的结构形式。各篇同一层次的分类标准力求统一,特殊情况,酌设其他标准辅助。为突出重点和特色,它综合反映志书断限以内福建省货币金融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为领导机关、科研单位和其他有关部门提供历史资料和现实情况,将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事业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积极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元璋
相关人物
朱聿键
相关人物
郑成功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0.57818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