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第一化工厂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唯一号: 130031020220000698
机构名称: 福州第一化工厂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20000011/001
起始页: 0109.pdf
地址: 福州东郊福马路
前置机构: 福州化工厂

机构描述

福州第一化工厂位于福州东郊福马路,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全厂现有4个生产车间和3个辅助车间,是以生产氯酸盐为主的中型化工企业,氯酸钾产量居于全国之首。建厂以来,生产过氯酸钾、氯酸钠、AC发泡剂、小苏打、轻质碳酸钙(简称轻钙)、糖精、邻甲苯磺酰胺(简称邻位胺)、对甲苯磺酰胺(简称对位胺)以及硬化油等产品。其中,氯酸钾被评为国家银质奖;AC发泡剂被评为化工部优质产品。该厂是本省化工系统首家获国家二级企业称号的先进企业。 该厂前身是福州化工厂。1958年,将福州化工厂的氯酸钾车间,迁至福马路现址,创办福州第一化工厂。1959年,建成氯酸钾、轻钙、硬化油等生产装置。1960年,建成以甲苯为原料的糖精车间,年生产能力为50吨。1962年,投产小苏打产品。1966年,该厂利用原硬化油车间改建为年产吨的AC发泡剂车间。1968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该厂生产出现最低点,主要产品氯酸钾产量从1966年的1244吨下降到1968年的263吨。 1977年10月,该厂开始进行钌钛金属阳极电解槽试验。1978年和1979年,相继投产对位胺和邻位胺新产品(糖精的中间体)。1980年.生产氯酸钾全部改为钌钛金属阳极电解槽。同年,AC发泡剂的制肼工艺,从间歇法改为连续法。1981年轻钙停产,厂房转产更为畅销的食用小苏打。 1984年,该厂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积极开展横向联合,与水电资源丰富的永泰县联合创办氯酸钠电解分厂(即榕樟联合化工厂),首期年产1800吨的氯酸钠工程,于当年8月投产。第二期年产氯酸钠3000吨工程也于1988年底投产,所产的氯酸钠全部供给福州第一化工厂生产氯酸钾。1985~1988年间,由于市场变化,该厂小苏打、糖精、对位胺和邻位胺相继停产。 1986年,该厂研制成功的FA-I型电解槽.采用气提外循环式单极新槽型,适应大电流高强度生产,属国内首创,当年投入4000A电流试生产。1989年4月,电流提高到20000A,运行正常。翌年,该厂又开发成功FA-II型电解槽,其性能比FA—I型又有进一步提高。同年2月,获得国家专利,并向湖南浏阳化工厂和四川长寿化工厂等企业进行技术转让。 1989年,该厂将旧复分解厂房改为专门生产氯酸钠产品的后工序,建立了年产千吨以上的氯酸钠专门生产线。翌年,该厂从芬兰诺基亚化学公司引进年产1万吨的氯酸钠电解设备(22个电解槽),设计电流可达9000A,使该厂氯酸盐生产工艺达到80年代末的国际先进水平。 1990年,该厂与四川长寿化工总厂签订新建年产1000吨高氯酸钾技术转让合同,与化工部黎明研究院签订新建年产3500吨过氧化氢技术转让合同。过氧化氢工程已于1992年1月建成投产。 到1992年底,该厂拥有职工1016人,固定资产原值6247.1万元,净值4594.3万元;当年生产氯酸钾1.59万吨,完成工业总产值8812.1万元,实现税利1578万元.分别比]980年增长3.7倍、1.8倍和2.4倍。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共十三章,主要包括了化学矿山工业、化学肥料工业、化学农药工业、无机化工原料工业、有机化工原料及合成材料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精细化学品工业、涂料、颜料和染料工业、椽胶加工工业、化工机械工业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