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第二化工厂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唯一号: 130031020220000697
机构名称: 福州第二化工厂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20000011/001
起始页: 0108.pdf
地址: 福州市东郊连江
起始时间: 1958年9月

机构描述

福州第二化工厂位于福州市东郊连江路,厂区占地面积44.95万平方米,福利区占地面积14.45万平方米,是直属省石化厅管辖的省内唯一大型氯碱化工企业。主要产品有烧碱、聚氯乙烯树脂、盐酸、液氯、漂白粉、敌百虫、漂粉精、氯乙醇、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氧气、水泥等近20个品种,其中有4种产品获国家银质奖,5种产品获部优质奖,6种产品获省优质奖。产品广泛应用于轻纺、食品、医药、造纸、化工等行业,行销全国10多个省市,部分出口东欧、南亚、东南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该厂建于1958年9月,经过全厂职工日夜奋战,1959年10月就建成第一期年产7500吨烧碱的生产规模,翌年又建成第二期年产1.5万吨烧碱和相应配套的六六六、盐酸、液氯、漂白粉等氯产品。1962年11月,随着年产6000吨聚氯乙烯树脂全面投产,标志着省内最大的氯碱化工企业正式建成。 建厂初期,由于生产技术和管理落后,工厂连续出现亏损,到1962年,已亏损1185万元。在困难和压力面前,1963年,该厂通过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发动全厂职工连续打了扭亏为盈、质量过硬和生产翻番等“三大战役”,同年12月开始盈利2万余元,1964年,向国家上交利润169万元,甩掉了长达5年的亏损落后帽子。至1965年底,聚氯乙烯树脂生产能力比原设计翻一番,达到年产1.2万吨,质量达到全国第一流水平。翌年,烧碱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25万吨的新水平。 “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厂生产面临崩溃边缘。1970年5月,建成年产2000吨的小型水泥装置,为综合利用聚氯乙烯车间电石渣找到一条出路,并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1971年,利用原六六六车间旧厂房和旧设备,建成年产200吨的敌百虫生产装置,为本省农药工业增加了新品种。 1978年以后,该厂抓住有利时机,进行企业全面整顿,加快了技术改造步伐,使企业连续登上3个新台阶: 一是重点实施《1979~1981年挖潜、革新、改造计划》。此项计划主要目标是烧碱“3万改5万”,总投资1179万元。1980年,工程提前完成,烧碱年产能力达到5万吨,当年全厂税利比1978年增长42.86%,使该厂登上了第一个新台阶; 二是重点实施聚氯乙烯树脂扩建工程计划。1983年,国务院下令全国停止六六六生产,该厂为调整六六六停产后的产品结构,多渠道筹集2626万元资金,主要目标是把聚氯乙烯树脂年产能力从2.5万吨扩建到4万吨,电石渣水泥从1.5万吨扩建到4.5万吨(简称为“2626”技改工程)。经过4年时间的努力,1987年完成了扩建项目,企业新增产值7448万元,新增税利3125万元,使该厂登上第二个新台阶; 三是重点实施“七五”技改计划。此项计划是该厂建厂以来最大的技改工程。主要由3个项目组成:烧碱年产5万吨改7万吨工程、低聚合度聚氯乙烯树脂引进工程和漂粉精生产装置引进工程。前两项工程效益尤为显著。 烧碱“5万改7万”工程,总投资2054万元。主要在电解工序采用了35台国内较为先进的30m2—Ⅲ型金属阳极电解槽,使单槽产量比原来的石墨阳极电解槽提高2倍,每吨碱平均节电103千瓦时,节汽150~300公斤,降低成本75元;在蒸发工序,将原来“二效半”的旧工艺改为国内较为先进的“三效顺流”新工艺,使每吨30%液碱盐耗降低60公斤,汽耗降低1.3吨,该项工程于1990年12月建成投产。 低聚合度聚氯乙烯树脂装置是从美国古德里奇公司引进,其技术具有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年产能力为1.5万吨,总投资5000万元。生产控制采用先进的“分散集中控制系统”,简称“DCS”,自动控制聚合釜加料、反应、中途注水、终止、出料、回收、冲釜和涂布,同时还能进行反应前期粗料预测。1989年3月投产以来,生产运转正常,可生产符合于国家级标准的SG1—7各型号的聚氯乙烯树脂。 漂粉精生产装置,是从意大利德诺拉公司引进的,年产能力5000吨,采用三步连续氯化法工艺路线,于1989年9月开始投入试车生产;但由于工艺不稳定,设备、仪表故障多,生产停停打打。1991年,意方专家撤回后,该厂组织力量对工人进行技术培训,加强设备维护,用本厂技术替代国外不成熟的技术,逐步使生产转为正常。 “七五”技改计划的实现,标志着该厂登上了第三个新台阶。不但提高了氯碱生产能力,而且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进了产品升级代,增强了企业实力。 1992年,该厂共有职工4849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45人,占17.43%;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23亿元,净值1.39亿元;主要设备506台;当年生产烧碱6.6万吨,聚氯乙烯树脂2.56万吨,漂白粉5971吨,漂粉精583吨,液氯1.3万吨,100%敌百虫2035吨,合成盐酸3.73万吨,100%氯乙醇1055吨;完成工业总产值3.58亿元,创税利4989.5万元。与1980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1.80倍,税利增长1.5倍。80年代以来,企业相继荣获省级先进企业、化工部“六好企业”、清洁文明工厂、无泄漏工厂、国家一级计量单位、全国一级节能企业等称号,并曾被评为全国500家最佳经济效益企业之一。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共十三章,主要包括了化学矿山工业、化学肥料工业、化学农药工业、无机化工原料工业、有机化工原料及合成材料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精细化学品工业、涂料、颜料和染料工业、椽胶加工工业、化工机械工业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