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化工总厂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唯一号: 130031020220000689
机构名称: 福建省三明化工总厂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20000011/001
起始页: 0074.pdf
地址: 三明市沙溪河畔
起始时间: 1957年

机构描述

三明化工总厂座落在三明市沙溪河畔。全厂占地面积134万平方米,是以生产化肥和化工原料为主的大型化工企业。主要产品有合成氨、碳铵、尿素、电石、石灰氮、双氰胺、甲醛、甲醇等23种。其中,电石获国家银质奖;尿素、碳铵、溶解乙炔获化工部优质产品奖;双氰胺、甲醇获福建省优质产品奖◊全厂优质产品产值率达90%。1990年,该厂被命名为国家二级企业,并连续五年获得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连续三届获得全国设备管理优秀单位,还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环境优美工厂、国家一级计量单位以及化工部“六好企业”、化工部全面质量管理奖等荣誉称号。 该厂1957年筹建,1958年11月破土动工。1959年9月22日,建成每小时150m3氧气的空分生产装置。1960年4月28日,建成变压器容量1万KVA的1#电石炉。同年5月26日,建成年产2万吨的石灰氮生产装置。1961年,变压器容量1万KVA的2#电石炉建成投产。 1962年,由于国民经济困难,该厂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年产合成氨5万吨,加工纯碱、氯化铵各16万吨的中氨工程缓建。1964年初,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年产5000吨合成氨的列西化肥厂(即小氨分厂)开始筹建,并于1965年12月3日建成投产。 1966年4月,建成了变压器容量1.25万KVA的3#电石炉,使电石年产能力达到6.6万吨,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电石厂家之一。 1966年6月,国家计委批准三明化工厂中氨工程续建,产品方案改为年产合成氨4.5万吨,加工碳铵18万吨,1969年底动工,1970年12月30日建成投产。1977年,经过技术革新和填平补齐,合成氨年产能力从4.5万吨提高到6万吨,碳铵从18万吨提髙到24万吨。 1977年10月,合成氨二期扩建工程——年产6万吨合成氨,加工11万吨尿素工程开始兴建,1981年11月14日建成,试车生产一次成功。 1978年,装机容量2.4万千瓦的三明热电厂并入三明化工厂。至此,该厂形成拥有合成氨、电石、热电、机械和综合厂(集体所有制)等5个生产分厂的省化工局直属化工企业。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厂生产建设得到更快发展,热电扩建,化工新产品不断增加。1985年,建成年产2400吨食用二氧化碳生产装置,并将双氢胺能力从年产200吨扩至500吨。1986年,新建年产8000吨甲醇。1987年,从日本引进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年产50万m3的溶解乙炔生产装置,投产后,产品获得福建省新产品奖。同年新建年产1000吨双氢胺投产。1989年12月,建成变压器容量2万KVA的半密闭式电石炉。同年,又新建年产1万吨甲醛生产装置。1990年,完成年产1万吨甲醇的扩建工程,并开发了1万吨的锌尿素新产品。 为了满足农业生产对高浓度化肥的需求,该厂于1990年上半年开始动工扩建年产4万吨合成氨和迸行年产24万吨碳铵改产11万吨尿素工程,采用先进的二氧化碳汽提工艺,1992年5月建成投产,实际投资2.21亿元。 到1992年底,该厂共有职工948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513人,占15.95%),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34亿元,净值3.94亿元。当年生产合成氨15.94万吨、碳铵2.61万吨(折纯)、尿素7.65万吨(折纯)、电石7.82万吨、双氰胺1478吨、石灰氮9005吨、甲醇1.41万吨、甲醛1万吨、溶解乙炔484吨等,完成工业总产值3.47亿元,实现税利3640.1万元,工业总产值和税利分别比1980年增长3.1倍和1.34倍。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共十三章,主要包括了化学矿山工业、化学肥料工业、化学农药工业、无机化工原料工业、有机化工原料及合成材料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精细化学品工业、涂料、颜料和染料工业、椽胶加工工业、化工机械工业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