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矿区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煤炭工业志》
唯一号: 130031020220000661
机构名称: 龙岩矿区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20000009/001
起始页: 0074.pdf
地址: 龙岩市境内

机构描述

龙岩矿区在龙岩市境内,东部为王庄、翠屏山、陆家地井田,南部为顶峰山(即田螺形)井田,西北部为坑柄井田,中部为红炭山、西湖山、虎坑山井田。矿区南北长约30公里,东西宽约25公里,面积约750平方公里。主要含煤地层为下二迭统童子岩组。 1958年4月,省燃料工业局成立龙岩煤矿筹备处;10月,成立龙岩矿务局,下辖李家山、赤坑、苏邦、红炭山、凤山岐、翠屏山、十字山等七个煤矿。 1959年10月,省燃料工业局依据省地质局第五地质队勘探的初步成果,编制了红炭山矿区(包括红炭山、西湖山、虎坑山井田)总体设计任务书,初步确定建设规模为81万吨/年。1960年5月,成立省红炭山矿区建设委员会,同时红炭山一号井平硐开工,设计生产能力30万吨/年(1962年调整为21万吨/年);6月,红炭山六号井开工;7月,红炭山矿区建设委员会改称红炭山煤矿,下属苏邦煤矿、翠屏山煤矿分别划给龙溪专区和龙岩专区,同时,虎坑山二号井开工;8月,红炭山二、五、七号井动工兴建。1961年9、10月间,除红炭山一号井外,其余矿井陆续停建,红炭山二号井并入一号井建设,红炭山至龙岩火车站铁路专用线按国铁标准修建路基。1962年3月,由于贯彻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省燃料局决定红炭山矿区基本建设全部停建,原龙岩专区田螺形、坑柄两矿并入红炭山煤矿为两个工区。下半年,红炭山一号井暂停建设;1960年6月及1961年11月开工的田螺形一号、水尾二号井也于1963年停建。1959年11月开工建设的坑柄一号井于1962年由红炭山煤矿接管后继续建设,至1965年形成原煤生产能力5万吨/年;1963年12月开工建设的红炭山八号井于1965年形成原煤生产能力3万吨/年。至1965年末,矿区累计完成基建投资581.98万元,实际形成矿井生产能力2处8万吨/年。同时,修建了石桥头至矿部的公路2.62公里,修建了矿区必需的生产、生活设施。 龙岩矿区的开发建设在1966年至1975年间得到较大的发展,累计完成基建投资4358万元,建成投产矿井6处,新增煤炭生产能力90万吨/年。1967年,省重工业厅设计院编制了矿区总体设计和主要建设项目的单体设计,确定矿区建设总规模为年产原煤122万吨。矿区建设施工由省建井公司承担。1969年10月,建成内坂矿井,生产能力21万吨/年。1970年12月,建成红炭山一号井,生产能力21万吨/年。1971年12月,建成田螺形矿井,生产能力12万吨/年。1973年8月,建成虎坑山矿井,生产能力9万吨/年。1974年4月,建成陆家地矿井,生产能力15万吨/年。1975年12月,建成翠屏山矿井,生产能力12万吨/年。1969年开工建设的西湖山矿井及1975年1月开工建设的十字山矿井由于地质情况不清,分别于1973、1977年停建。在矿区建设方面,1969年至1970年建成龙岩火车站至矿区的铁路专用线;1969年1月至1972年5月建成年处理原煤75万吨的红炭山筛选厂;1964年3月至1972年建成矿区机修厂;1967年至1975年,还先后完成龙岩火车站煤台、矿区输变电工程、矿区公路、矿区医院、矿用炸药厂以及行政、福利设施等生产、生活配套工程。到“四五”末,龙岩矿区已初具规模,成为福建煤炭工业的重要基地。 1976年以后,龙岩矿区继续稳步发展。1976年10月至1978年12月,完成内坂平碉30万吨/年的扩建工程。1977年12月,红炭山煤矿改为龙岩矿务局。1986年10月,王庄矿井开工建设,设计能力9万吨/年,但由于地质条件复杂,井温高,涌水量大,1990年5月停建。1989年,翠屏山矿9~15万吨/年扩建工程开工。此外,还进行了红炭山筛选厂的扩建改造,矿用炸药厂扩建,以及新建矿区火工总库等工程,进一步完善了矿区设施。至1990年末,龙岩矿区累计完成基建投资8018万元,现有生产矿井6处,生产能力70万吨/年。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煤炭工业志

《福建省志·煤炭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时限始于明代,止于1990年底。包括煤炭资源与勘探、煤矿建设、煤炭生产、煤矿安全、行业管理、煤矿专用器材设备生产、煤炭专业教育与科研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