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价大学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唯一号: 130031020220000372
机构名称: 华价大学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20000005/001
起始页: 0386.pdf
起始时间: 1960年

机构描述

华侨大学于1960年由国家创办的。是一所为方便华侨青年回国升学而设的大学。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事务委员会领导,首任校长由中侨委主任廖承志兼任。学制5年(医学系医疗专业为6年)。 校址在历史文化名城、著名侨乡泉州市东郊。学校占地1500多亩,建有教学楼、实验楼、体育馆、师生宿舍等18.99万多平方米。1963年华侨集资兴建陈嘉庚纪念堂,1983年落成。纪念堂矗立在校园中心,成为学校的主建筑。 1960年,华侨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招收学生,暂借福建师范学院上课。1961年秋,增设数学系应用数学专业和化学系化学专业,借集美华侨补习学校上课。校舍陆续建成后,迁回泉州。1962年,增设政治系政治教育专业、物理系物理专业、热带作物系热带作物栽培专业。1963~1965年,先后增设医学系医疗专业、土木建筑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及农田水利专业、化工系无机物工学专业和基本有机合成专业、外语系印尼语专业、英语专业和日语专业。至1965年秋,连同设在北京的艺术系,全校共有11个系15个专业,在校学生2300多人,教师480多人,干部职工340多人。至1966年夏,该校共毕业两届学生228人。华侨大学90%以上的学生来自东南亚等17个国家和地区,以印尼华侨青年为多数。华侨学生热爱祖国,学习勤奋,外语基础较好,文体活动开展活跃。1966年,华侨大学已建成校舍9万平方米,购置图书30多万册,期刊1.4万多册,其中外文书刊2万多册,建成理、工、医、农等几十个实验室及外语视听教室,还设有印刷厂、自来水厂、小学、幼儿园及其他福利设施。“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停课,1969年底,被迫停办,多数教师、干部下放劳动,图书、仪器设备被分给其他单位,校舍分配给福建医科大学使用,校产、家具损失殆尽。 1978年4月,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和侨务办公室报告,决定复办华侨大学,专业设置以工科为主,理工结合,学制4年,以招收海外华侨以及港、澳、台青年学生为主,同时招收部分国内侨属子女。 复办后的华侨大学,设有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化工、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数学和物理等7个系。并开办专修班和夜大学。1983年后,增设建筑系、中国文化系、外语系、旅游系和艺术系等。 1980年开始,华侨大学对招收华侨、港澳台学生,采取单独命题,提前考试和录取的办法。华侨大学是国家学位委员会授权可以授予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的首批高等学校之一。经教育部批准,基础数学、结构工程、机械制造3专业可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现有本专科学生2470人,在校研究生42人。 全校现有教职工1506人,其中教师607人(教授6人、副教授118人、讲师279人、助教204人)。中国建筑学会理事、福建建筑学会理事长杨曾艺教授和中国高校金属切削及刀具研究会理事长刘培德教授等,都是有较高造诣的老教授。学校聘请4位外籍教师来校进行外语教学。 图书馆藏书36万册,其中4万册是海外华侨、港澳同胞赠送和用外汇进口的外文原版书刊。学校有实验室47个,可开出实验项目625个,有精密机械、微电脑应用、建筑结构、近代光学、计算机软件、材料物理化学、华侨史等研究室,还建立了电脑中心和电化教学中心。该校引进一套PDP11/34小型电子计算机系统(华侨捐赠)、“983型”红外光光度计、“声学振动测试系统”等,为教学与科研提供良好的条件。该校校刊(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于1980年创刊发行。 学校重视教学、科研与经济、生产的紧密结合,重视为特区经济建设服务。在厦门为特区举办计算机技术培训班,与厦门设计院合作,参加厦门市第一项大型建筑工程——18层厦门振兴大厦的部分设计。此外,还与莆田、漳州、三明等市陆续签订技术、经济合作协议或科研项目协议。数学系副教授赖万才在研究“兰道定理中的海曼常数的准确值”取得优异成绩,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科研奖。 1980年,华侨大学成立董事会,由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及归侨的著名人士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会长庄希泉任首届董事长,并在北京、香港设董事会办事处。 为进一步贯彻面向海外华侨青年、港澳地区和台湾青年招生的办学方向,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研究给予华侨大学更大的自主权,改革教学,改革管理体制,改善办学条件,并做为国家重点扶持的大学进行投资。除继续办好理、工科外,还要发展文科、经济管理、法律和医疗等科系,使之成为一所多科性的综合大学,“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综合发展,面向世界”。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记述福建省学校教育自萌生至1989年的发展历程。全书14章,卷首冠以“概述”,卷末附录“大事年表”及“福建省当代教育人物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