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福建省人才发展“十五”计划纲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人事志(1998—2005)》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768
颗粒名称: 一、福建省人才发展“十五”计划纲要
分类号: C961.9
页数: 5
页码: 122-126
摘要: 福建省人事厅在2000年下半年启动了《福建省人才发展“十五”计划纲要》的编制工作,经过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于2001年9月正式印发。该纲要设定了发展目标,包括人才总量和结构的规划,并提出了实施人才资源开发工程的主要任务,包括人才培养工程和人才引进工程。通过这些措施,福建省旨在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素质,以适应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 福建省 人才发展 “十五”计划

内容

2000年下半年,省人事厅根据国家人事部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要求,启动《福建省人才发展“十五”计划纲要》的编制。11月中下旬,着手研究编制《福建省人才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总体思路,组织有关人员围绕人才发展“十五”计划的编制工作,赴广东、湖北、江苏等省开展调研。2001年1月,完成《福建省人才发展“十五”计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并提交当月召开的全省人事工作会议讨论。随后,又采取书面和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征求各设区市人事局和省委组织部、计委、教育厅、科技厅、经贸委、外经贸厅、农业厅、信息产业厅以及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部分委员、省社科界部分专家学者的意见。4月5日,《福建省人才发展“十五”计划纲要(送审稿)》上报省政府办公厅,省长习近平,副省长张家坤、黄小晶对《纲要(送审稿)》作了批示。根据省政府办公厅要求,由省计委牵头召开专题论证会,对《纲要》作进一步论证。9月12日,省人事厅正式印发《福建省人才发展“十五”计划纲要》。
  (一)发展目标
  1.人才总量
  到2005年,全省人才总量200万人,年平均增长5.4%。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总量130万人,年平均增长5.4%。每万人口拥有人才量为570万人,年平均增长4.8%。每万名从业人员拥有人才资源量1200人,年平均增长5.5%。每万名专业技术人员大学本科学历的达到2000人,占20%。
  2.人才结构
  到2005年,高、中级人员达40万人以上,年平均增长7.2%。其中,高级人员7万人,年平均增长10.2%;中级人员33万人,年平均增长6.7%。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才数1.05万人,年平均增长10%。人才专业结构主要以轻纺、仪器、冶金、机械、电子、石化、通信、生物、医药、海洋、环保、建筑、交通、材料、金融、管理、外贸、旅游、法律等专业为主体。人才队伍年龄结构明显改善,45岁及以下人员占90%以上。适应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人才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结构相应调整:第一产业人才队伍在稳定中求发展,第二产业在发展中优化素质,第三产业在加速发展中壮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加快增长。人才继续向电子信息、机械、石油化工三大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集中。
  (二)主要任务
  1.实施人才资源开发工程
  (1)人才培养工程
  实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争取培养5名左右能达到世界高新科技前沿水平的一流科学家、工程师,培养30~50名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积极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800~1000名年龄在45岁以下,在各个学科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成绩显著、起骨干作用的高层次人才。做好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级优秀中青年专家的人才选拔工作。
  实施“博士后工程”。完善博士后制度配套政策,探索建立政府、单位、社会共同投资,多方参与的新机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科技园区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增设博士后流动站、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0家。在完成国家下达招收任务的同时,扩大省财政拨款招收博士后规模,每年省财政拨款再招收30名左右,5年内共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300名。
  实施“高新技术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工程”。制定高校技术人才培养计划,以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省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的教育培训资源,重点培养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医药、新能源、环保及海洋开发等高新技术人才,培养一批急需的信息、农业、金融、财会、外贸、法律和现代管理等高层次人才,一批熟悉和精通经济管理、外经知识和世贸规则的外向型专家群体,加强对律师、会计师、仲裁人员等中介人才队伍的教育培训。
  实施“继续教育工程”。“十五”期间,每年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面不少于80%。到2005年,全省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面达到90%以上。
  (2)人才引进工程
  着力引进一批能跻身国际领先或国内一流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尖端高新技术的专门人才,一批自带资金来闽创业的经营管理人才,一批熟练掌握实用技术的技能型人才,一批高素质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营销专才和精通现代管理的管理人才,以及懂外语、懂法律、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吸引福建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省外重点高校、科研院所本科以上毕业生来闽工作。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科研启动经费、职称评聘、工资津贴、住房、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安家补助等方面实施优惠政策。
  贯彻“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加大吸引和使用海外留学人才的工作力度,着力引进一批能够带动一个产业、一个学科发展的顶尖留学人才,一批掌握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留学人才来闽创业或以适当方式为闽服务。注意引进熟悉世贸知识并熟练运用世贸规划的高层次留学人才到经济管理部门和国有大型骨干企业任职。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有关留学人才回国任职、工资津贴、科研经费以及住房、保险、探亲、亲属就业、子女入学等各项政策规定。
  把招贤引智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项目为载体,引进海外高新技术成果、资金和智力。建立留学人才信息库和成果项目库,组建留学人员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快福建、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示范点建设,上规模、上水平。设立留学人员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和担保公司,举办留学人员创业竞赛,加快建立留学人才社会服务、知识产权认证和技术商品化服务体系,吸引留学人员来闽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转化科研成果。
  围绕福建经济结构调整、加入世贸组织、建设“数字福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行业、新兴产业和重点工程建设,开拓国际人才市场。建立海外华侨华人人才信息库,采取多种形式引进华侨华人的人才智力,为海外华侨回国及海外华人、外国专家来闽工作提供便利条件。加强与台、港、澳及国际人才智力交流,推广引智成果,发展科技,促进人才合作。跟踪台湾高新技术企业对大陆经贸投资动向,着力引进台湾高科技人才智力。
  (3)人才服务工程
  按照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的要求,大力推进福建人才大市场体系建设。合理规划,完善布局,发挥中国海峡人才市场的龙头示范作用,重点培育毕业生就业市场、海外人才市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高新技术人才市场、乡镇企业和农村人才市场,建立和完善机制健全、访问团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加快网上人才市场建设,推进人才市场由集市型向信息型转变。以中国海峡人才市场信息网为纽带,逐步实现全省、全国联网。实施《福建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加强人才市场法制化建设。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逐步开放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推进和发展人事代理,规范人事代理行为。健全人才市场许可证制度和年审制度,加强人才市场执法队伍和人才中介机构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强化市场监管。加强人才测评,采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人才测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推进福建人事人才信息化建设。研制开发具有福建省特色的“福建省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软件”,建立“福建人事人才网”,利用人事信息远程通信网和内部局域网,逐步实现全省人事人才信息联网、办公自动化和网络化。逐步建成各类人员和人事政策法规、人事宏观管理等专门数据库,推行“电子政务”,推进“政务公开”。
  2.抓好三支队伍建设
  (1)专业技术队伍
  到2005年,专业技术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要从45.5%提高到60%;改善年龄结构,45岁以下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要从37.5%提高到50%;提高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使高、中、初级结构比例由1:5.6:14.9逐步向1:3:6的合理比例靠近。以市场为导向,综合运用经济和行政手段,鼓励流动和兼职,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向企业、农村、重点行业、新兴产业、高科技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第三产业流动,逐步实现地区、行业、产业人才的合理布局。深化职称改革,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职称评价体系,改进和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办法。实施执业资格制度,对责任重大、社会通用性强并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技术岗位实行准入控制,推进职业资格的国际互认。
  (2)公务员队伍
  实施《福建省国家公务员“十五”培训规划纲要》,加强基地网络建设,建立公务员培训体系。5年内完成45岁以下公务员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工作。创新公务员培训的手段和方式,完善培训证书制度。开展公务员学历教育,到2005年,各级政府45岁以下公务员均达到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省级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大专以上文化水平达到95%,市级达到80%,县乡达到60%以上。
  (3)企业管理队伍
  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全套适应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特点的聘用、培训、考核、评价制度。适应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加强政策引导,加大培养、引进力度,壮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加快培育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建立、完善经营管理人才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经营管理者素质,加快培养、造就能驾驭现代科技、熟悉市场经济和世贸规划、适应国际竞争的科技型企业家和高素质职业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队伍。
  3.推进区域人才协调发展
  (1)优化闽东南人才队伍
  发挥闽东南地区科技、经济整体实力和市场机制的优势,建设高新技术产业、海洋经济、“三高”农业及重点产业、骨干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发挥福州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优势,把福州建成人才聚集中心。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发挥区位优势,把厦门经济特区建设成为闽南“金三角”人才特区。发挥福州、厦门的人才辐射功能,构建闽东南沿海人才开发带。闽东南地区人才总量由“九五”期末的110.1万人增长到“十五”期末的140万人。
  (2)稳定山区人才队伍
  实施“县乡村实用人才工程”,通过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壮大乡镇企业人才、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农业综合开发人才、小城镇建设人才和乡土实用人才队伍。山区人才总量从“九五”期末的43.5万人增加至“十五”期末的60万人。
  (3)加强山海人才协作
  坚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的原则,采取政府调控和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办法,实施“产学研一条龙”“农科教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等方式,拓展沿海与山区之间的协作领域,使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引进与培养、使用有机结合,促进山海人才协作联动发展。组织开展山海人才交流协作、教育协作和劳务协作,鼓励和吸引沿海地区干部、科技教育人才到山区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智力扶贫,促进山区和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使山区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4)调整优化产业人才结构
  稳定发展第一产业人才队伍.加大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使农业发展走科技兴农、人才兴农的新路子。第一产业人才队伍由2000年末的9.8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13万人。优化第二产业人才队伍结构,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的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同产业、行业本身的人才结构调整改善互动发展,提高第二产业人才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第二产业人才队伍由2000年末的32.7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44万人。发展具有现代产业性质的新兴第三产业人才队伍,培养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紧缺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重点发展金融、保险、旅游、信息、会计、咨询和法律服务、城市服务等领域和行业人才。第三产业人才队伍由2000年末的111.1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143万人。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人事志(1998—2005)

《福建省志人事志(1998—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1998-2005年福建省人事人才工作的主要成就和历史经验,着重记述“九五”、“十五”期间全省人事部门在推进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深化包括事业单位人事制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军转干部安置制度改革,加强人事法制建设,培育和发展人才市场,创造良好用人环境,培养、引进、集聚高层次人才等方面的主要做法。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