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闽港合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人事志(1998—2005)》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705
颗粒名称: 三、闽港合作
分类号: G322.77
页数: 2
页码: 57-58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福建省在推进闽港人才合作方面的工作。2004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建立闽港合作八大平台,其中包括人才合作。省人事厅联合省直有关部门成立闽港人才合作工作小组,初步建立省直有关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并制定规划方案和工作意见。2005年,省人事厅制定《关于推进闽港人才合作工作的意见》,提出闽港人才培训教育、智力引进、供求信息、机构联络4个合作平台,加强闽港人才工作组织、社团组织和中介组织之间的沟通联系。各设区市和省直有关单位发挥优势,结合实际,开展闽港人才合作活动。
关键词: 人才培训 智力引进 福建省

内容

2004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建立闽港合作八大平台,即联合招商、基础设施与公用事业发展、金融合作、贸易合作、中小企业发展合作、旅游合作、物流业合作、人才合作等战略思路。省人事厅联合省直有关部门成立闽港人才合作工作小组,初步建立省直有关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并制定规划方案和工作意见。初步建立与香港有关机构、社团、高校的联络渠道。
  2005年,省人事厅制定《关于推进闽港人才合作工作的意见》,提出闽港人才培训教育、智力引进、供求信息、机构联络4个合作平台,加强闽港人才工作组织、社团组织和中介组织之间的沟通联系。闽港人才合作的主要方式有:人才培训,与香港有关社团、高校和培训机构联系,选送福建省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国家公务员赴港培训;邀请香港专家教授来闽为省内举办的专题培训班授课;智力引进,聘请香港知名大学的教授担任省内高等院校的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根据省内用人单位的需求,招聘急需的管理和专业人才来闽工作;结合招商引资、技术难题招标、项目课题攻关和引进技术项目成果等工作,引进所需的人才智力;课题合作研究,根据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的培养计划,协商香港高等院校,推荐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赴港参加香港高校有关项目课题研究,或邀请香港专家、学者来闽开展合作研究活动;大学生交流,实施福建省大学与香港部分大学的大学生互派学习计划,并尝试增加互派的院校。利用假期,邀请香港大学生来闽或组织福建大学生赴港考察交流,增进闽港两地大学生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联合办学,借助香港高校的学科优势,促进福建省高校与香港高校联合开设新增专业,加快福建省紧缺急需人才的培养;信息互通,建立闽港人才供求信息交流渠道,相互链接和开放网上人才市场,实现人才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各设区市建立闽港人才合作工作领导协调机制,研究协调闽港人才合作的重大事项,明确工作责任,检查督促工作任务的落实。
  11月,省人事厅继续组织赴港开展闽港人才合作调研工作,并与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等单位签订人才合作协议或意向书,建立合作关系,明确合作方向和重点。是年,省人事厅在香港举办物流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等3个培训班,培训学员78人。同时,筹办物流管理、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处理、企业财务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5个培训班。并促成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学陈清泉教授受聘担任福州大学、福建工程学院兼职教授及福建省电动车工程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并邀请其多次来闽开展多种形式的智力指导服务。还立项资助5项引进香港技术、管理人才的引智项目,资助7人次香港专家来闽指导,涉及机械、制造、光电、化学、中医药、管理等领域。各设区市和省直有关单位发挥优势,结合实际,开展闽港人才合作活动。厦门市人事局组织公务员赴港培训考察;泉州市人事局促成泉州行政学院与香港大学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构建两校人才合作平台;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华侨大学等高校加强与香港专家的联系,互聘兼职教授,互派大学生交流。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人事志(1998—2005)

《福建省志人事志(1998—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1998-2005年福建省人事人才工作的主要成就和历史经验,着重记述“九五”、“十五”期间全省人事部门在推进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深化包括事业单位人事制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军转干部安置制度改革,加强人事法制建设,培育和发展人才市场,创造良好用人环境,培养、引进、集聚高层次人才等方面的主要做法。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