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大事年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435
颗粒名称:
一、大事年表
分类号:
K295.7;R199.2
页数:
19
页码:
196-2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医药志中大事年表的情况,介绍了从远古到1996年所发生的大事件内容。
关键词:
福建省
医药
大事记
内容
远古
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福建先民使用砭石、骨针、陶器、石刀等,这些简陋的原始器具既是劳动工具,也可作医疗器具。
黄帝时,容成子栖太姥山炼药。
尧时,有一老母在太姥山鸿雪洞附近种蓝且种茶;茶名绿雪芽,性寒凉,功同犀角,为治疗麻疼圣药。
东汉
建初八年(83年)
东冶(今福州)进口药材有乳香、龙涎香等。
东晋
闽中以药材著名。
唐
唐初,福建沿海开发后,闽、侯官、长乐、连江、长溪、晋江、南安等7县成为海盐重要产地,尤其是侯官县,被列为唐代10大盐监之一。
开元年间(713~741年)
泉州港与福州港成为福建对外进出口药材的主要港口。
贞元年间(785~804年)
常衮为建州刺史(785~802年),将茶叶蒸焙后,研制“研膏茶”。五代十国
后梁龙德年间(921~923年)
建宁县种植莲子。
闽王国时期(909~945年)
福州鼓楼设有安铺药店。
闽永隆元年至永隆四年(939~942年)
在福建进出口贸易中,药材是大宗进口货物。
北宋
乾德元年(963年)
八月,清源军节度泉、南等州观察使陈洪进向宋太祖进贡乳香茶药万斤,白金万两。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
七月,平海军节度泉、漳等州观察使陈洪进向宋太祖进贡乳香万斤,象牙3000斤,龙脑香5斤。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
京师置榷易院,乃诏诸番国香药宝货至广州、交趾、泉州、两浙,非出于官库,不得私相交易。
淳化元年(990年)
占城(今属越南)王阳陀派遣专使李波珠、副使诃散经福建,进奉犀角10支,象牙30支,玳瑁10斤,龙脑2斤,沉香100斤,夹笺黄熟香90斤,檀香160斤,胡椒200斤等。
至道元年(995年)
大食(即阿拉伯帝国)舶主蒲希密经泉州,进奉象牙50支、乳香1800斤、蔷薇水100瓶等。
咸平元年(998年)
福建路茶叶总量为80万斤。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
福建贡荔枝煎定额130瓶,丁香荔枝煎30瓶,荔枝干6万颗。建炎三年(1129年)罢。
天圣元年(1023年)
福州干姜年产10万斤以上。
明道二年(1033年)
泉州一带瘟疫流行,同安县的礁查(现厦门角美村)名医吴辛上山采药,不慎落崖身亡。
庆历六年(1046年)
蔡襄委托何希彭将《太平圣惠方》加以整理,选出便民实用方6096首,编成《圣惠选方》,蔡襄写序言,勒石立碑,将《圣惠选方》誊写刻板,列于衙门左右,供人选用。
庆历八年(1048年)
宋仁宗诏:“福州奏狱医林士元,药下蛊毒,人以获全。录其方”。
嘉祐六年(1061年)
同安人苏颂著成《图经本草>21卷。
元丰三年(1080年)
建州产茶300万斤。
元祐二年(1087年)
泉州设立市舶司,但此后,废置不常,番船以香药至者,十取其三四,即细贵者十取其—。“以十分为率,真珠,龙脑,凡细色抽一分,玳瑁、苏木,凡粗色抽三分”。
崇宁四年(1105年)
定福州岁贡沙鱼30斤,建炎三年(1129年)罢;鹿角菜20斤,紫菜20斤,宣和七年(1125年)罢;荔枝10万颗,宣和中增至10.06万颗,建炎三年罢。
政和七年(1117年)
福州吴宗大医学释褐(即授进士出身)。
建炎四年(1130年)
泉州抽买的乳香达8.6万余斤。南宋
淳熙九年(1182年)
梁克家著成《三山志》,记载地产药材190多种。
淳熙十一年(1184年)
长乐朱端章著成《卫生家宝产科方>8卷。其著作还有《卫生家宝方》、《卫生家宝汤方》、《卫生小儿方》、《集验方》等。
庆元二年(1196年)
泉州李迅著成《集验背疽方》。
庆元年间(1195~1200年)
漳州郡守傅伯成给钱2000贯以充药本,创惠民局。
嘉定元年(1208年)
武夷许洪著成《和剂指南总论》。
宝庆年间(1225~1227年)
漳州郡守方淙创和剂局。
淳祐七年(1247年)
建阳宋慈著成《洗冤集录》。
景定年间(1260~I264年)
福州杨士瀛著《仁斋小儿方论》、《医学真经》、《仁斋直指方论》26卷。其著作还有《伤寒类书活人总括》、《医学真诠》、《真损方》、《方脉论》等。
元
元大德三年(1299年)
泉州路将宜母子(又名黎檬子),榨汁煎糖造舍里别(即糖浆)进贡。泉州路贡金樱煎、金模子10石。
大德年间(1297~1307年)泰宁邹铉将陈直著的《寿亲养老书》1卷续增3卷,共4卷,编成《寿亲养老新书》。延祐五年(1318年)
延平李辰拱著成《胎产救急方》,还著有《伤寒集成方法》等。
至正三年(1343年)
建阳熊彦明著成《类编南北经验医方大成》10卷。
明
洪武元年(1368年)
建安(今建瓯)雷勋任职太医院,著成《千金宝鉴》。
洪武十七年(1384年)
福建42个县设医学训科,府设医学正科。
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年)
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都到长乐县祭祀天妃(即妈祖)。每艘船设医官2~3人并有善辨药材的专职药工人员,便于对西洋诸国贸易的药材进行鉴定。
永乐二十年(1422年)
建安许宏撰成《湖海奇方》8卷。还著有《金镜内台方议》12卷,《药方》、《通元录》等。
正统十—年(1446年)
建阳熊宗立撰成《名方类证医书大全》24卷。还著有《增补本草歌括》8卷,《山居便宜方》16卷,《妇人良方补遣大全》24卷,《类偏伤寒活人书括指掌图论》9卷等。
弘治三年(1490年)
黄仲昭纂成《八闽通志》,记载地产药材330多种。
嘉靖年间(1522~1566年)
漳州璞山岩寺根据宫廷秘方,制八宝丹(即片仔癀)。
嘉靖二十年(1541年)
三月二十六日,福州闽安镇巡检司报,琉球国正议大夫蔡瀚同王舅殷达鲁携带硫磺1万斤,象牙2万斤,苏木1000斤等贡品进贡。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
三月二十五日,琉球国经福州进贡硫磺2万斤,苏木1000斤等。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
三月四日,琉球国经福州进贡硫磺1.4万斤,胡椒1000斤,苏木1000斤等。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
四月一日琉球国经福州进贡硫磺2万斤,米香100斤,苏木1000斤,胡椒1000斤等。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
三月二十六日,琉球国进贡硫磺5000斤,苏木1000斤,胡椒1000斤等。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
厦门怀德居药铺开业。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
闰三月六日,琉球国经福州进贡硫磺1万斤,苏木500斤,胡椒500斤等。
万历三年(1575年)
东西洋贾舶征税,有水饷、陆饷、加增饷。陆饷:胡椒、丁香枝、海菜、大风子、檀香、象牙、奇楠香、没药、玳瑁、肉豆蔻、燕窝、荜拨、槟榔、降真香、白豆蔻、血竭、丁香、阿魏、芦荟、马钱子、没石子、龟筒、安息香、鹿角、明角、鹿脯、排草等药材,每百斤抽税银1.4分至3.2两;犀角、沉香、冰片、鹤顶、阿(鸦)片、苏合油等,每10斤税银1钱至3.2两。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
诏量减各处税银,福建药材减税幅度平均为13.6%。新增进口药材有红花米、樟脑、绿豆、胖大子(海)、百花菜等。
崇祯五年(1632年)
厦门正和药丸行开业。
崇祯十四年(1641年,日本宽永18年)
共有97艘中国贸易船到日本,其中郑芝龙的船有6艘,载去药材6500斤,其他船载去中药材73460斤。
清
康熙二十年(1681年)
铜山(今东山县)“真君宫”扩建,塑吴夲(被明成祖封为保生大帝)像,录北京竹林寺(一说陕西药王庙)药签228方。其中,内科120方,小儿科、眼科、外科各36方,传至今。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设厦门海关。关税种则有燕窝、鲍鱼、冰片、人参、熊胆、鹿茸、牛黄及粗药材160多种。
乾隆十七年(1752年)
晋江吴亦飞研制出“老范志万应神曲”。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浙江吴氏在福州南街(今817北路)开设“回春药局”。后改名“回春药店”。
同年,长乐陈念祖(字修园),撰成《南雅堂医书>16种。道光五年(1825年)刊行。
嘉庆二十三年(181S年)
泉州花桥慈济宫设立赠药义诊所,100多年来,施医赠药,从不间断。
道光年间(1821~1850年)
李曾闪在永春县达埔开设和元堂药铺,监制养脾散和胃苓散。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福州、厦门均于本年开放。英国商人用帆船从福州马江运载茶叶,前往英国伦敦,航程需89~101日。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
七月英国商人格伦(GLEN)来福州收购茶叶。长乐梁章钜著《归田琐记》载“周公百岁酒”处方及传至福州的经过情况。
咸丰三年(1853年)
英国人连尼和福州蒋鹤书、王捷生、林培生等在福州仓山大岭顶开办屈臣氏药房。
同治五年(1866年)
永春五里街儒林村黄季科(又名黄登梯)研制“万寿酒”,进献慈禧太后。后又精制“种子延寿酒”,进献同治皇帝,均有奇效。同治皇帝授黄季科为四品侍郎。
同治六年(1867年)
黄季科精制“健脾散”,有健脾、开胃、护肠之功效,被列为宫廷秘方。同治九年(1870年)
英国商人在厦门开设鸦片制造厂。将生鸦片制成烟膏,运往省内各地销售。
光绪十二年(1886年)
郭柏苍著成《闽产录异》,记述了福建510余种地产药材的产地、分布及90多种药材临床应用情况。
光绪十九年(1893年)
银价税跌,外国鸦片进口量已见减少,福建地产鸦片日益增多。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华侨叶心镜投资5.6万元,在厦门设立“福建药房”,雇用工人70余人。
宣统二年(1910年)
泉州老范志万应神曲获南洋勤业展览会金牌奖。
中华民国
民国4年(1915年)
闽侯县国药同业公会成立。
民国7年(1918年)
林柄章等集资在福州设立福建实业皮革酒精公司,从事酒精生产。是年,泉州老范志万应神曲参加吕宋嘉年华会博览会展览,被评为“世界有效良药”。
民国9年(1920年)
中华医药学会在福州成立分会。卢诗如出面组织成立福州西药研究所,所址在南台灰庐(今台江广场)。
民国11年(1922年)
陈嘉庚在国内外登报征求单方1000余则,集成《验方新编》,印2万本在国内赠送。
民国17年(1928年)
陈衍编纂成《福建通志》,记载地产药材610多种。
民国18年(1929年)
3月,福州、泉州、厦门等地中西医药界响应全国中医药界130多个团体的号召,抗议政府当局对中医药的歧视并在福州开办福建中医讲习所和福建医学专门讲习所。
民国19年(1930年)
5月20日,上杭县苏维埃政府在通贤乡成立通贤药材合作社。
民国21年(1932年)
1月,苏维埃政府在通贤乡岭头创办中医训练班,学制2年,学员13人。中国工农红军福建军区在上杭县白砂洋子里(今中洋村)创办福建省军区制药厂。下半年迁到茶树村(今南阳乡茶溪村)。全厂有30多名工人。主要产品有止痛片、麻黄素、鸦片酊等9种化学药品制剂及一些丸散丹膏剂。
民国21年(1932年)
十九路军在福州成立工会,同仁药店老板不满工会为职工加薪,借故殴打学徒,全市国药业工人为此罢工停业2天。
民国23年(1934年)
4月,闽侯医师公会在《福建民报》上创办《医药周刊》。
民国23年(1934年)
10月,上杭县才溪乡先后创办5个药材合作社,旧县、白沙等乡也创办药材合作社。
民国24年(1935年)
8月,全省特产竞赛在福州举行,福州回春药店生产的“周公百岁酒”获奖。
9月4日,省府颁发《福建省管理中西医药新闻广告规则》,规定:凡关于医务药品之文字图画广告应经当地主管署核准,发给验许证后方准登载。
是年,福州国药同业公会收集福州各中药店处方,编成《丸散薄》,使福州中成药生产有统一的处方和配制规范。福州成立西药业同业公会,卢诗如任主席委员。
民国25年(1936年)
8月,福建省民政厅卫生科医药股在福州道山路设立制药室,核定资本2000元,聘请黄占甲药师主持,分片剂、町剂、注射剂、散剂等4个组,翌年3月投产。
民国27年(1938年)
3月,省卫生试验所制成首批牛痘苗、霍乱疫苗、伤寒疫苗及康氏抗原诊断血清。
3月30日,第152次省府委员会会议通过《福建省药师注册暂行规则》。
5月,福建省新药联营公司在南平成立。7月17日,为支援抗日战争,成立福建征募医药委员会。11月5日,成立福建省防疫委员会。
是年,成立福建省企业公司工艺厂,生产度量衡器、植物油灯、医疗用具、科学仪器等。
民国28年(1939年)
2月,省府委员谈话会通过《福建省卫生处制药厂组织章程》,规定卫生处制药厂为制造药品、卫生材料、医疗器械暨兼营售卖机构。
5月,国际联盟向福建卫生处捐牛痘疫苗42万余份。由省卫生处分发各县。
是年,颁发《福建省药商注册暂行规则》。凡在本省开业的中西药商批发、销售及制造或调剂者,均应向所在地主管官署呈请注册,经核准发给开业执照后,方准营业。
民国29年(1940年)
福建省立医学院创办5年制药学专修班,招生50多名,两年后停办。
民国30年(1941年)
2月,福建省民政厅卫生处卫生材料厂在南平成立。该厂储存、分发本省购置和各地赠送的药品、卫生材料。民国35年(1946年)9月撤销。
民国31年(1942年)
福建省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在永安成立。
民国32年(1943年)
鼠疫大流行,福州、长乐等31个县、市患者5158人,死亡4082人。省府为此拨款10万元,购买鼠疫苗3500瓶,并饬令各县一律成立防疫委员会。
6月6日,中国药学会福建分会在永安县成立,林公际被推选为理事长。8月,该会创办《闽药》(月刊)。
民国33年(1944年)
省企业公司制药厂试制成功“冻琼脂”,为国内首创。3月,省农产加工实验厂研制成功发酵力强的酵母。
民国37年(1948年)
4月,省研究院在平潭县设立工作站,完成实验项目有从鲨鱼肝中提炼鱼肝油、石花菜制备琼脂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
冬,性愿法师从菲律宾马尼拉寄给永春县中医林汉忠一见喜种子,并在民间种植成功。是年、厦门大学成立精密仪器厂(即医疗电子仪器厂前身)。
1950年
福州市药业工会成立。泉州新中制药社(泉州制药厂前身)在泉州济东巷成立。
1951年
1月1日,福鼎县余养禄集资开办大同化学试验所(福鼎制药厂前身),生产茶精(咖啡因粗品)。
3月,省卫生厅在南平西门外马坑桥的原省卫生厅材料库基础上,投资9.4亿元(旧币,折今币9.4万元),筹建中国医药公司福建省公司化学制药厂(后迁福州,改名福建制药厂,即福州制药厂的前身)。
10月1日,中国医药公司福建省公司(后改名为福建省医药公司)在福州成立,隶属省卫生厅。同日,化学制药厂片剂、针剂车间投产。
1952年
9月,中国医药公司福建省公司划归商业系统。
10月,福建水产公司厦门鱼肝油厂在厦门沙坡尾成立。
11月13日,中国医药公司福建省公司厦门支公司成立。
1954年
1月20日,台湾的国民党空军轰炸福州,炸毁福建制药厂、华南药店、中南药店、万国药店、中西药店等。
7月1日,中国医药公司福州支公司在福州下杭路成立。
是年,泉州市医药公司成立。福建制药厂(今福州制药厂)女工林桂英创造手摇圆筛机,提高工效24倍,出席华东区先进青年生产积极分子会议。
1955年
1月20日,中国药材公司福建省公司在福州成立,隶属商业厅。3~4月,相继成立福州、漳州、泉州、南平、建阳等5个分公司。7月,中国药材公司福建省公司移交省供销合作社领导,更名为福建省供销合作社中药管理处。
12月27日,福建省中医药学术研究委员会在福州成立,黄开云任主任委员。
1956年
1月,对福州私营药店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而揭开全省医药行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序幕。
4月,福建省供销社中药材管理处划归省商业厅领导,恢复中国药材公司福建省公司名称。
7月1日,公私合营漳州同善堂联合制药厂、存恒联合神曲厂(这两个厂后合并成立漳州制药厂)成立。
1957年
元月,泉州老范志神曲厂和新中制药厂合并,成立公私合营泉州制药厂。
1958年
3月,中国药材公司福建省公司并入省卫生厅,改名福建省卫生厅药材管理处。中国医药公司福建省公司改为省商业厅工业品局医药科。
8月,省卫生厅药材管理处与省商业厅医药科合并,成立福建省药政管理局(又称福建省医药公司),隶属省卫生厅。
10月,省人民医院中医研究所中药提炼室和福州市药材公司丸散加工场、饮片加工场合并,成立福州市人民制药厂。
1959年
2月,福州市药材公司和福州市医药公司合并,成立福州医药采购供应站。
3月9日,省卫生厅医疗器械厂(今福建省医疗器械厂)在福州通湖路驿前桥成立。
9月,省卫生厅在南安县创办南安药材学校,学制3年。
10月,福州抗菌素厂建成投产。
1960年
4月7日,在省医药卫生部门推动下,以收集民间有一技之长的诊疗经验和验方为内容的“采风访贤”运动在全省展开。
5月,省药政管理局组织开展全省药源调查工作。1961年下半年结束,采集标本1300多号。
1962年
4月,省卫生厅召开全省医药经理会议,布置开展“三清”和精简工作。
7月2日,省人民委员会颁发《关于商品分级管理办法的通知》,将103种中药列入省管商品。
12月,全省医药卫生系统所属58个大小药厂、加工厂,保留4个厂(福州人民制药厂、厦门制药厂、永安制药厂、省医疗器械厂、福州制药厂、福州抗菌素厂、福鼎制药厂、厦门鱼肝油厂、泉州制药厂、漳州制药厂等不属卫生系统,不在下马之列),其余一律下马,或转集体经营;67个药材种植场、养蜂场或停办,或转交地方集体经营。
12月26日,福建省医药卫生学会成立,左英任会长。
1963年
2月6日,省药政管理局颁发《关于中药技术人员职称待遇问题的暂行规定(草案)》,首次开展技术职称评定工作,全省中医药人员定职定级485人,评出正副主任中药师7人。3月,全省医药企业人员由1961年底的6669人精简整编至5010人。
9月14日,省人民委员会批转省卫生厅《关于中药材市场管理办法的意见》。
12月13日,省药政管理局撤销,省医药公司划归省商业厅领导。
1964年
12月,中国医药工业公司杭州分公司成立,福建省医药工业归杭州分公司领导。
1965年
10月,厦门中药厂建成投产。
1966年
3月,原福州医药采购供应站中药切制厂更名福州中药制药厂。
10月28日,省卫生厅下达《关于更改药品名称的通知》,40多种名老产品带有“封资修”色彩,被更名。
1967年
初,中国科学院华东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微生物研究室(后更名福建省微生物研究室,即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前身)王岳等发现新的抗生素产生菌株,其次级代谢产物被命名庆大霉素。
1968年
8~9月,福州军区国防工办决定在明溪县瀚仙乡筹建福建省红卫制药厂(后更名三明制药厂),总投资1083万元。
1969年
1月,中药材、中成药实行全省统一价格。
4月,由上海市化工局和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主持,庆大霉素通过部级的技术鉴定。5月,庆大霉素在福州抗菌素厂、上海第四制药厂等36个药厂投产。
6月30日,中国医药工业公司杭州分公司撤销。
1970年
2月,省商业局医药组并入省卫生局药政组。省革委会生产指挥部决定将医药工业划归省化工局管理。
8月,省革委会生产指挥部决定筹建诏安县金星农场南药引种试验站。
10月1日,福建省红卫制药厂片剂车间投产。
12月,莆田地区医药采购供应站在莆田县涵江镇成立。
1971年
3月2日,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成立。11月25日,福建省革委会生产指挥部发出《关于加强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工作的通知》。
是年,药品经营改由省商业局管理,恢复省医药公司。
1972年
7月16日,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发出《关于抓好泽泻生产和增加冬种任务的通知》,要求各地落实泽泻种植计划。
1973年
日本东京华侨总会会长甘文芳一行7人至泉州制药厂参观访问。
1974年
11月,在泉州湾出土一艘宋代木造海船。船舱中贮有降真香、檀香、沉香、胡椒、槟榔、乳香、龙涎香、玳瑁等药物数千斤。
1975年
5月10日、18日,省卫生局委托省药检所分别在宁化县、上杭县召开大办土药厂、推广使用中草药经验交流会,省卫生局专门拨款150万元,购买制药设备,装备公社卫生院。
6月18日,省计委同意福建省红卫制药厂(1980年12月10日更名三明制药厂)二、三期工程改点三明台江续建。
8月,成立福建省南药科研协作组。
12月18日,省医药工业公司成立,隶属省燃化局。
1976年
12月9日,福州市中药加工厂(后更名福州饮片加工厂)成立。
1977年
10月,石油化工部在惠安县召开全国制碘行业现场会议,推广惠安制碘工业经验。
1978年
5月,福建省中药材研究所成立,隶属省医药公司。
1979年
4月,国务院副总理谷牧视察漳州制药厂。
6月12日,福建省医药管理局成立,为一级局编制。舒诚任党组书记、局长,省医药公司(原属商业厅)、省卫生局医疗器械处,省医药工业公司(原属省化工厅)划归省医药管理局领导。
9月1日,省商业学校开办中药材班,招生50名。1980年
5月30日,福建医药学校在福州东门成立。
6月12日,省人民政府批转省计委、经委、卫生局、医药管理局、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在全省开展整顿药厂工作的报告》,成立省整顿药厂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7月,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医药管理局局长胡昭衡视察泉州制药厂、诏安县金星南药引种试验站。
1981年
2月13日,厦门医药采购供应站与北京市医药总公司联合成立京厦医药联合公司。
1982年
1月5日,省医疗器械联合公司成立。
2月,厦门鱼肝油厂发生25万瓶九种维生素糖丸投料差误事故。
3月9日,福鼎制药厂冰片结晶房因静电引起火灾,在灭火救灾中死亡57人,重伤40人,是全国制药工业伤亡最惨重的一次事故。国家计委副主任薛仁宗、福建省副省长王炎专程到福鼎制药厂慰问。卫生部、省卫生厅组织省内外医疗队27支,医护人员145名,汽车65辆;福州空军出动飞机12架次,参加烧伤抢救工作。
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决定对中药材实行低息贷款,年利率由原来的6%降为4.2%。
10月,省卫生厅、医药管理局联合组织开展全省清查伪劣药品和非法生产药品工作,经过2个多月清查,全省共清查141个医药单位96179种药品,查出伪劣药品1333种,非法生产的药品942种。
12月,全省整顿审批50个药品生产企业,关、停、并、转39个不符合药品生产条件的企业。
1983年
4月,《福建药物志》一、二册由省人民出版社出版。
5月,省医药管理局颁发《福建省中药材开发基金暂行管理办法》,规定自1983年1月1日起各县医药公司按中药材纯收购额提取1%的中药材开发基金,作为中药材生产专用基金。
5月4日,省医药管理局改为福建省医药总公司。5月31日,商超任福建省医药总公司副总经理,主持工作。
8月22日,省技术改造引进项目评估小组批准福州抗菌素厂向意大利云雀公司引进头孢菌种素C菌种、唑啉头孢菌工艺技术和关键设备,计划投资965万元和外汇165万美元。
9月,全省医药商业职称评定工作告一段落,评出主任药师、副主任药师2人,助理研究员、药艺师等6人,中药师、助理工程师34人。
10月28日,国务委员宋平、福建省省长胡平视察漳州制药厂。12月,省人民政府决定将福州、厦门、三明、泉州、漳州、邵武、龙岩、宁德等地(市)医药采购供应站,省医疗器械联合公司福州站、厦门站以及医药站所属的永安制药厂、建瓯制药厂、漳州卫生敷料厂等13个省属企业的行政管理权下放给企业所在的市、县。
12月16日,全省医药商业历时3年多(1979年8月至1983年12月)的清仓查库工作结束,报损商品价值501万元,有问题商品价值3179万元。经降价推销,仍损失1244万元。
1984年
6月,省卫生厅、医药总公司联合组织18种中药材清查工作,清查全省730个医药单位,查出伪品及有怀疑药材70.2万公斤,金额达57万元。
6月19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邓力群视察漳州制药厂。
9月,漳州制药厂生产的片仔癀荣获国家质量金质奖。
1985年
2月27日,省卫生厅颁发《福建省药品生产企业验收标准》、《福建省中药饮片加工企业验收标准》、《福建省药品经营验收标准》,省卫生厅、医药总公司联合对全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整顿验收。
4月12日,省医药工业公司,福州制药厂,福州抗菌素厂,福州第二抗菌素厂,三明制药厂,泉州第二制药厂,厦门制药厂,闽清制药厂等单位联合成立福建省医药工业联合公司。
5月,福建医药学校成立函授部。
7月1日,省医药、卫生、农业、林业、科委、统计等部门联合下达《福建省中药资源普查实施方案》。
7月,省长胡平视察福鼎制药厂。
9月9日,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项南视察漳州制药厂。
10月29日,省长胡平、副省长黄长溪视察永春制药厂。
10月30日,国务委员方毅视察漳州制药厂。
11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赛福鼎视察漳州制药厂。
1986年
1月2日,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安厅、税务局、物价委员会、卫生厅、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医药市场管理的通知》。
1月4日,省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加强医药行业管理的批复》。
8月22日,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陈光毅视察漳州制药厂。
12月,省政协主席伍洪祥视察永泰制药厂。
同月,福州制药厂与日本伊藤园株式会社等合资成立福建乌龙有限公司,年产600吨浓缩乌龙茶液出口日本。1987年
4月,福建省医药史志工作会议在福州召开。
5月,省长王兆国视察福鼎制药厂。
8月,省、市主管部门派调查组到福州制药厂调查处理药品质量问题。封存不合格10%葡萄糖大输液9.64万瓶,50%萄葡糖注射液10万支,追回已售出的伪劣药品,并罚款3.6万元,没收违法所得8.7万元,免去该厂厂长职务。
12月,福州抗菌素厂头孢工程通过中试鉴定。该工程总投资为2961万元人民币和外汇165万美元。
1988年
9月,历时3年多的福建省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结束,《福建省中药资源普查资料汇编》1~5集出版。
10月21~23日,国家医药管理局局长齐谋甲视察福州抗菌素厂、福州中药制药厂。
12月15日,国家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晓东、关舟视察福州中药制药厂。
1989年
8月22日上午,省人民政府召开“关于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专题会议”,决定在资金、人才培养、科技进步等方面,对中医药工业给予扶持。
1990年
1月1日起,全省各级国营医药公司,二级站,实行提取药品专项储备基金制度,按各单位商品销售总额的千分之三,提取药品专项储备基金。
1月18日,省委书记陈光毅视察福州中药制药厂。
1月24日,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卫生厅、省医药总公司、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治理整顿医药市场的报告》。
3月5日,省医药总公司党组派工作组进驻亏损严重的省医疗器械联合公司,对该公司进行治理整顿。
3月6日,省人民政府颁发《福建省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实施细则》。
4月11日,福建省医药职工教育培训中心成立。
6月,省医药总公司副总经理孙大铨为首的福建省医药工业考察小组一行4人前往联邦德国考察。
7月30日,省人民政府成立治理整顿医药市场领导小组,副省长施性谋任组长。
8月18日,省人民政府转发省医药总公司《关于治理整顿我省医药市场的实施意见》。
1991年
3月2日上午,省委书记陈光毅、副省长施性谋到三明制药厂召开现场办公会议,解决该厂生产用电、贷款等问题。6月28日,省人民政府决定省医药总公司增挂省医药管理局牌子,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行使省人民政府已授予的行业管理职能。
8月23日,福建省医药信息中心成立。
12月24日,全国政协副主席谷牧视察厦门中药厂。
1992年
1月15日,同安县医药公司城关第一门市部等14个单位被评为“全省中药质量示范药店”,长汀县医药公司中药饮片厂、泉州第二医药公司中药饮片厂被评为“中药饮片质量先进单位”。
7月21日,省医药管理局成立抗灾急救药械供应领导小组。
1993年
3月1日,夏玉瑚任福建省医药总公司总经理。
3月18日,福建省医药经济开发公司(后更名省闽药经济开发公司)成立。
4月27日,省长贾庆林视察福州抗生素总厂(即原福州抗菌素厂)。
6月4日,省医药工业联合公司撤销。
9月2日,省医药管理局印发《福建省医药科学技术进步奖奖励办法》。
10月4日,省医药管理局授予福州回春药店等33家企业为福建省首届“三信一优无假药”(三信为物价、质量、计量信得过)单位。
1994年
1月1日起,全省制碘企业的管理职能移交省水产厅。
4月2日,撤销省医疗器械联合公司。
5月上旬,三明地区医药行业受洪水灾害影响,直接经济损失400多万元。其中,受灾最严重的是清流县医药公司,该公司6座仓库被淹,损失100多万元。
7月12日,福建省医药技术委员会成立。
11月9日,省人民政府治理整顿医药市场领导小组更名为福建省药品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11月17日,重新组建省医药管理局,夏玉瑚任党组书记、局长。
1995年
3月3日,省人民政府印发《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药品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的决定》。
3月8日,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医药管理局等部门《关于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医药商品违法活动和加强医药市场管理报告的通知》。
7月24日,撤销省医药总公司。
9月19日,省医药管理局印发《福建省(药品生产企业合格证)年检制度》。1996年
1月24日,孙大铨任省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事物发端,下限断至1990年底。内容包括:药材、中成药、原料药、化学药品、医疗器材、其它产品、购存、销售、科研教育、管理。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