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企业整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429
颗粒名称:
一、企业整顿
分类号:
F273
页数:
2
页码:
188-18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医药行业经历了多次整顿,包括厂房、设备、化验设施、环境卫生、人员素质等方面的改善。通过企业升级活动,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有所提高。
关键词:
福建省
医药
生产管理
企业整顿
内容
1949年前,福建省制药业绝大多数是作坊式,手工操作生产药品,少数公办药房(厂)多是利用简陋的民房或医院范围内条件较差的场所进行药品生产。
50年代,福建省制药工业在厂房和设备简陋、环境条件差的情况下,大多只能生产出低水平的产品。
60年代,福建省比较重视制药环境条件,开始按制药工业的要求选址、基建,以及配备人员,使制药工业的厂房、设备、化验设施、环境卫生、人员素质等方面有了明显改善。
“文化大革命”期间,福建省和全国--样大搞采、种、制、用中草药群众运动,大办“土药厂”,据1971年统计,全省有土药厂906个(公社办182个,大队办724个)。不按国家规定,任意开办药厂,盲目生产药品的情况相当普遍。医药生产管理十分混乱,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
1980年6月12日,省人民政府批转省计委、经委、卫生局、医药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等革位的《关于在全省开展整顿药厂工作的报告》,成立省整顿药厂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地、市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整顿药厂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展开。经过两年多的整顿,1981年底,全省共整顿、验收、审批50个药品生产企业,关、停、并、转39个不符合条件的药品生产企业。在整顿药厂的同时,省卫生厅对1981年1月1日以前审批的药品品种,全部重新审核批准,发给新的批准文号,规定从1982年1月1日起一律使用新批准文号,原批准文号一律作废。
1982年4月,省医药管理局发出《关于贯彻医药工业企业全面整顿的通知》,将厦门中药厂列入国家医药管理总局第一批整顿试点单位。1983年上半年,针对全省医药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领导班子老化、职工队伍素质不高、劳动纪律松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低和管理不善、产品(或库存)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省医药管理局对医药企业进行全面整顿。至1984年底,全省医药工业企业验收合格的厂达18个,占应验收(20个厂)的90%。1985年上半年,全省医药工业企业验收全部合格。
1986年,为了贯彻实施“药品生产许可证”制度,省医药总公司要求生产注射用葡萄糖及其输液、感冒退热冲剂等有关产品的企业,有计划地按GMP要求,新建或改造生产车间。福州梅峰制药厂、建阳制药厂和安溪制药厂按GMP要求新建车间厂房,三明制药厂、福州制药厂、厦门中药厂、福州中药厂等按GMP要求进行技术改造,购置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和专设空气过滤系统。1987~1990年,省医药总公司先后配合国家医药管理局对12个企业9个产品进行预审验收、发给产品生产许可证。
1988年,省医药总公司在全省制药企业中全面开展企业升级活动。同年,国家医药管理局确定扩大厦门鱼肝油厂,厦门中药厂为国家级升级试点企业。据1989年统计,全省已升级的工业企业经济指标均比全省工业企业平均水平高。已升级企业资金利税率、全员劳效、人均利税分别为40.86%、62878元/人、16162元/人,比平均水平分别高出17.47%、29894元/人、12016元/人。
1990年,省医药总公司对全省工业企业开展验收换发证工作。各生产企业特别是生产车间必须按GMP改造,室内空气要过滤达标。年底,列入整顿验收的工业企业99家,已验收发给“两证一照”的87家,占87.9%。通过验收发证和企业升级活动,全省工业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有所提高。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事物发端,下限断至1990年底。内容包括:药材、中成药、原料药、化学药品、医疗器材、其它产品、购存、销售、科研教育、管理。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