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化技术培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422
颗粒名称: 二、文化技术培训
分类号: C975
页数: 3
页码: 179-1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医药行业工会和同业公会在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组织医药行业职工进行政治、文化和业务技术学习。当时全省医药行业职工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部分人只有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为了提高职工的文化素质,各地医药企业组织了业余学校和职工夜校,提供文化学习的机会。此外,医药企业还通过举办业务培训班、聘请老职工讲课辅导等方式,进行业务学习和技术培训。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职工的文化学习完全停止,直到1970年代末期才得以恢复。医药企业通过举办培训班、技术等级培训以及职工业余学校等形式继续提高职工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到了1980年代,各地医药企业组织了文化补课和技术补课,还通过委托院校办班、函授等方式培训业务骨干,全面提高了职工的文化素养和业务技术水平。总的来看,福建省医药行业在不同历史时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文化技术培训,不断提升职工的素质和技术水平。
关键词: 福建省 医药 教育 文化技术培训

内容

1950年初,福州市先后成立国药业工会和新药业(西药)工会。嗣后,全省各地先后成立医药行业工会,或者对旧同业公会进行改造。党和人民政府通过工会或同业公(工)会组织医药行业职工参加政治、文化、业务技术学习。1951年,全省国营医药工商企业职工共90余人。其中,大专文化以上4人,专业技术人员6人,其余文化程度都在初中以下。1953年,全省医药私营商业共4765户,从业人员共99%人。中、西药私营商业从业人员多是学徒出身,文化程度绝大多数在高小以下,文化程度低,理论基础差。其中,仅27人于1946年通过考试,获得药剂生临时执照。在各地医药行业工会的组织下,福州、泉州、漳州等地药店采取以老带新、以师带徒、边学边做、柜台练兵等形式进行业务学习。并组织私商职工参加市、县工会举办的业余学校文化学习。业余学校设扫盲班、初小班、高小班。通过业余学习,职工文化素质得到提高。1954年底,中国医药公司福建省公司在厦门鼓浪屿举办短期业务培训班,第一批接受改造的14户批发商、职工共104人参加学习。结业后,60多人分配到全省各地医药公司工作。1955年1月起,中国医药公司福建省公司连续举办3期业务训练班,每期1年,学员200余人。第三期办了6个月,因“反右斗争”开始而停办。泉州市医药公司每周抽一个晚上,请老职工讲课辅导,内容有“汤头歌诀”、“药性赋”等。
  1956年底,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私营医药企业陆续改造成国营企业或公私合营企业。1957年起,各地医药企业选派业务骨干到北京、上海、福州、厦门等地院校学习。1957年,泉州市医药公司选派1人到上海财经学校学习,1人到省商业厅干校学习,2人到专署商业学校学习。是年,全省医药商业职工有3249人。制药工业职工人数共530多人,工程技术人员19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20多人。为了提高职工的文化程度,各地医药企业组织职工参加各级工会主办的职工夜校文化学习。福州、厦门、漳州、泉州、惠安等地有条件的企业自办学校,给职工补习文化。1959年初,福州抗菌素厂创办“业余文化学校”,以扫盲班、高小班为主,初中课程仅设语文、数学、化学等门。每年均开设3~4个班级,在学职工100多人。晋江医药公司举办学徒工培训班,学员25人。
  60年代,医药企业采取办班、办校形式培训职工。1960年春,永春县医药公司创办药材学校,从农村招收50名青年,请老职工当兼职教师,学习药材专业知识。9个月后,这些学员被分别安排到加工厂、门市部、药材种植场,边实习,边学习,提高实际业务技术水平。经过一年多时间学习,学员基本上掌握药材栽培、加工炮制等业务技术。1960年8月、9月间,福州医药采购供应站、惠安县医药公司先后开办医药学校,仅数月,因精简机构,全被撤销。1960年9月,惠安县医药公司创办“惠安医药学校”。不到一年,,该校就停办。1962年,泉州市医药公司与泉州市工会职工业余学校联合开办医药专业班,分中药商品学、西药商品学、医疗护理等3个班,学制3年,医药公司的学员有25人。1963年,晋江县医药公司举办常用药品仓储培训班,学员26人。1963年,全省医药职工有5419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90%以上。同年2月,全省中医药人药首次进行职称评定工作,根据工龄、实践经验和业务知识评定职称,当年全省定职定级485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职工业余文化学习完全停止。至“文化大革命”后期,职工的技术业务培训才开始恢复。1973年3月10日,福建省医药公司在福州溪口仓库举办为期3个月的仓储训练班,学习内容有中药商品知识、仓储管理常识、中药养护等。1974年,德化县医药公司举办短期业务学习集训班,学员有100多人。1975年3月,省卫生局委托省药检所举办第一期全省口服中成药细菌检验学习班,学员23人。1975年11月至1978年,福州制药厂开办“七•二一”工人大学,设有药械、药化、药剂等3个专业班,学员78名。
  1977年,福州医药采购供应站开办“七•二一”大学。设中药、西药两个专业班。同年,厦门大学生物系协助省医药公司开办药材生产技术短训班,学员50人,培训6个月,以药材栽培为主要培训内容。1978年4月下旬,省医药公司举办捕捉蕲蛇、白花蛇训练班,学习内容有蕲蛇、白花蛇生活习性、真伪鉴别、咬伤防治、捕捉加工、保管等知识。10月,泉州市医药公司业余学习班复办,设中药、西药、会计等3个专业。至1979年共办3个学期,学员48人。同年10月28日,省药检所举办药检人员学习班,培训对象为地、市药检所和部分药厂检验人员。学员20人,培训3个月,学习内容有药品的生物测定、抗菌素效价测定、药品物理化学检定、口服药品细菌卫生学检查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福建医药行业职工人数增长很快。医药商业,1976年职工人数为6256人,1979年增至8042人,增长28.5%。医药工业,60年代初仅1000余人,1979年增至1228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13人,占工业职工总人数的3.4%。为提高医药行业职工文化素质,各地采取了形式多样的职工技术业务教育。1979年11月28日,省医药公司在漳州体育基地组织全省医药业务技术考核,项目有中药、化学药品零售价、药品和器材常识,中药计价和配方、药品汇单整售等项目。1981年6月上旬,省医药公司对各地、市选送的业务技术能手60人(中药32人,化学药品28人),进行营业员业务技术考核。10月,省医药公司委托省药检所举办一期药品质量检验班,培训3个月。对象是具有高中文化程度,并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仓管员。同期,泉州市医药公司举办一期业务技术训练班,新招收的职工42人参加学习。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各地医药企业对年代以来招收的职工进行了文化技术补课,恢复新职工上岗前应经过培训的老传统,按不同工种,技术级别分别进行培训。1981年,全省各地医药企业组织1968~1980年初中、高中毕业的职工,进行文化补课和技术补课。福州制药厂有317名职工参加文化技术补课,占全厂职工总数的20%。福州抗菌素厂有420人参加初级工补课,考试合格400人,合格率达95%。
  1983年2月至1984年2月,泉州市医药公司委托晋江卫生学校举办1期中药培训班,学员有43人。1984年,建瓯县医药公司59名职工分期分批参加商业系统举办的业务学习班,其中58名通过技术补课。各地医药企业通过委托院校办班、函授、选派业务骨干到院校深造等途径,提高职工的技术业务水平。泉州市医药公司选送读大专的有26人,中专的有38人,不脱产参加大专函授教育的有66人,中专函授教育的有100人。福安县医药公司组织职工85名,分两批参加北京中药刊授学院学习。
  1985年5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福建医药学校设立函授部。8月,招收中药材专业函授生412人,其中医药系统职工有370人。该专业学制3年,开设课程有政治经济学、中医基础、药用植物、药材学、药材加工炮制、方剂学、中药鉴定、医古文、应用文、企业管理、药政法等11门。考试及格者,国家承认中专学历。9月,福建中医学院举办1期中药培训班,学习时间1年。
  至1985年,全省参加文化补课的医药职工达4355人,85%的人经过考试达到及格,有5122人参加初级技术培训。福州抗菌素厂431名职工参加第二轮初级工技术补课,考试合格429人,合格率为99.5%。1985年,全省医药职工有24106人。其中,大中专毕业生2042人,占8.5%;高中、初中文化程度的有7046人,占29.2%;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5018人,占62.3%。职工中,具有技术职称的有888人,占3.7%;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38人,初级职称748人。
  1985年,为了迎接《药品管理法》的实施,各县(市)医药公司分期分批举办初级药工业务技术培训班,对考核合格的药工人员,发给药工证。
  1986年1月,福建医药学校函授部增设药剂专业,学制3年,开设课程有政治经济学、拉丁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解剖学、药理学、药剂、药品学等门。药剂专业只在福州、厦门、漳州、三明、永安、建阳、建瓯、永春、安溪、古田、闽清、永泰等也制药企业的市、县招生。当年,制剂专业招生136人,中药材专业招生51人。是年3月,光明中药函授学院福建分院在福州成立。辅导站先由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福州委员会承办,设在八一七北路鼓楼区卫生院二楼。
  1987年8月,中国药科大学开办函授部,福建省辅导站设在福州道山路福建卫生学校内。9月,药学专业招生60人。开设课程有无机化学、数学、物理、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药物化学、中药及中药成分化学、生理学、药理学、药物分析、药剂学等13门,学制3年,国家承认毕业生大专学历。
  1987年,省医药总公司在福建医药学校建立职工教育培训中心。1987年5月至1990年底,共办10期培训班。其中质检培训班6期,学员共300人;中药鉴定1期、学员53人;仓储管理2期,学员78人;医药工业统计1期,学员32人。
  1988年7月,福建医药学校函授部中药材专业首届毕业生360人,占入学人数的87.4%。9月,招收新生303人。1989年两个专业毕业162人。1990年招收新生104人。由于光明中药函授学院福建分院辅导站组织辅导不力,至1990年仅毕业59人。1990年,辅导站由福建医药学校承办。
  1990年,全省医药职工有27040人,其中,大中专毕业生2365人,占职工总数的8.7%;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有8734人,占职工总数的32.3%。岗位培训结业702人,在训772人;技术等级培训结业549人,在训1274人,适应性培训4373人,培训人员占职工总数的38.3%。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福建省志·医药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事物发端,下限断至1990年底。内容包括:药材、中成药、原料药、化学药品、医疗器材、其它产品、购存、销售、科研教育、管理。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