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42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教育
分类号: G4
页数: 5
页码: 177-183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医药中教育的情况,介绍了职业道德,文化技术培训以及学校教育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福建省 医药 教育

内容

一、职业道德
  相传尧时太姥山下才堡村麻瘆流行,太姥山老母施其种植的绿雪芽茶,救活很多小孩。老母被封为太姥娘娘。
  三国期间,侯官(今属福州)董奉为人治病不取报酬,后流寓庐山。人受其医,愈后栽杏5株致谢。数年后,蔚然成林。“杏林”二字遂成医家典故„
  宋代,龙溪县青礁(今属厦门市集美区)吴辛“业医,济人无贵贱。按病授药,如矢破的。虽奇疾沉疴立愈,而义不取人一钱”。宋明道二年(1033年),泉州一带发生瘟疫,吴个师徒奔走四方,救死扶伤,活人无数。景祐三年(1036年)五月初二,吴夲上山采药,不慎落崖身亡。他被后人敬奉为“保生大帝”、“大道公”,今海峡两岸供奉他的庙宇——慈济宫有数百座。
  元代,将乐廖文彬用药如神,好施舍,人称“仁医”。有司荐为太医,辞;举医官,以辞。
  明代,建瓯雷时宗“善易学及岐黄诸书,医能奇中。贫者暮夜叩之,必摄衣往,酬以钱则辞”。福宁(今霞浦县)丁杞“世业医以诊脉能知生死”。正德六年(1511年)大疫,曾施药于邑之申明亭,存活甚众。浦城黄至“岁大疫,捐施药茶,全活甚多'将乐林道飞官福建太医,“病者投剂辄效。名著闽中,耆年赈饥济贫,博施不倦”。莆田方炯,治病施药“有德其惠而酬以赀者,贫则却之;富则受而散于乡邻,以济穷乏”,或用于造桥砌路。
  清代,长乐人陈念祖,“辛酉(1801年)夏,三辅大水,瘟疟流行。念祖以勘灾到其地,审天时,问世俗,相人体之肥瘠寒暖,制药丸三品,散给城乡,全活无算”。建宁陈民瞻“遇瘟疫,辄出奇方,制药布施,活命无数。所尤工者,麻痘二科”。著有《种痘秘要》。闽侯钟玉田“得秘方专治疔疮,试之辄验。因疔毒最猛,有请弗敢延片刻。常解囊济贫,令服参芪以助疮口愈合,存活不可数计”。建宁何觐光“尝日,吾不能为官以活人,当以医活人也。遂潜心医学,有召皆就,或中夜赴召,未尝厌倦,亦未尝期报”。闽清黄作宾“究心医术,尝设一药铺,……无论族邻来诊者,不取金钱,即远地求医者亦然。凡非属不治之症,服一二剂,罔不见效”。永定张舒咏“精岐黄术,独具慧心,治病如神,遇贫病之家,法施药饵,不取值,赖以全活者,遍及于龙岩、漳州等处”。
  近代,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医药职业道德增加了新的内容。经商讲求信用,注重质量,热情待客,服务周到;抓药配方,剂量准确,不出差错。福州回春药店是福建最有名的老药店之一,其历代相传的守则是:“许可赚大钱,不准卖假药”。该店有副对联:“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各地名老药店都重视信誉,购进药材必选上等好货,遵古炮制;生产丸散丹膏,尤其在药品质量上下功夫。漳州天益寿药局炒淮山、白芍,别人用灶心土混炒,他们却用乌糖和沙混炒。炒出的饮片呈乌金色,光滑美观。福州恒济药店生地加工成熟地时,先挑选大粒生地(一般选用每斤8粒的规格,俗称八地),洗干净连续蒸晒9次,每次拌以砂仁粉、老酒、人乳。福州回春药店酿制周公百岁酒,监制很严格,成品上坛时,用生漆标封,经过3年方可上市。
  1956年,全省医药行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各地医药企业重视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要求职工接待顾客要主动、热情、耐心、周到,坚持“五不”(不以生代熟,不以次顶优,不以假充真,不短斤少两,不卖霉烂变质、过期失效药品)。I960年,泉州市医药公司收到顾客表扬信72封,锦旗、奖状78面。在顾客意见簿上,留下表扬意见的有4672人次。泉州市医药商业企业开展“十好”(政治挂帅好、生产收购好、供应服务好、经营管理好、增产节约好、调查研究好、制度贯彻好、经验推广好、技术革新好、协作互助好)、“五满意”(医防保健满意、卫生防疫满意、工矿农村满意、城市群众满意、兄弟单位满意)竞赛活动,不断增加服务项目。在配方时,坚持一配一复核;付药时“三对”(对姓名、对签号、对贴数),以免差错。并设坐堂医生,为顾客免费看病开药方;代客煎药,送药;夜间开通宵窗,随时满足顾客急需用药。福州各药店在售药时,严格实行“三问三交待”(问病情、问年龄、问性别;交待服法、交待用量、交待注意事项)。中药配方坚持“三印”(估价、配方、复核)、“三核对”(对姓名、对剂量、对金额);配药按方位排列,不混堆;先煎、后入、另炖,后冲的药,另包并说明,确保病者用药安全有效。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传统服务项目如坐堂医生、代客煎药、送药等被取消,职工职业道德观念削弱,服务质量下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医药行业拨乱反正,重新强调职业道德,提倡文明经商、礼貌待客,恢复坐堂医生、通宵窗、代客煎药、送药等服务项目。涌现出林世珍、潘华妹、沈得意、王一惠、林宝玉等先进、模范人物。1981年,泉州市4家门市部为黑龙江、江苏、云南、贵州、广东等省数十个县、市邮寄托运药品300多次,泉州红卫门市部为本市区患者送药4189贴次。1985年,惠安县城2个门市部代煎药达1720服。福州医药商业从1985年起,开展“十优”服务项目(坐堂医生、问病抓药、代客煎药、送药、药材加工、函购、专家门诊、咨询、夜市、三胞供应专柜)方便群众。
  1986年,清流县医药公司开展“四个第一”(顾客第一、服务第一、信誉第一、质量第一)为内容的优质服务活动,设立“一卡三簿”(要货计划传递卡、顾客意见簿、缺货登记簿、查询登记簿),提高服务质量。
  1987年,泉州市第二医药公司举办一期医药商业职业道德教育学习班,学员60人。
  1989年,福州药材采购供应站为县医药公司、医院、商店送货2700多车次,共1300多吨药材及中成药。永安市医药公司送货128次,药品256吨,为各地患者义务邮寄雷公藤2.48万包。福州市16家零售药店“十优”便民措施中,专家门诊2.1万人次,问病抓药1.8万人次,代客煎药1607剂,加工丸散110剂,免费切参3.5万人次,接方送药2.8万人次,函购邮寄38次。回春、华来等5个药店设立“三胞”(港胞、澳胞、台胞)供应专柜,接待“三胞”1299人次,售药金额92万元。尤溪县医药公司4个批发站做到不分上下班、节假顾客随到随开单发货。门市部通宵窗全年卖药达2600人次,售药金额5400多元。
  1990年,福州药材采购供应站送货上门205个单位,药品8000多吨。二、文化技术培训
  1950年初,福州市先后成立国药业工会和新药业(西药)工会。嗣后,全省各地先后成立医药行业工会,或者对旧同业公会进行改造。党和人民政府通过工会或同业公(工)会组织医药行业职工参加政治、文化、业务技术学习。1951年,全省国营医药工商企业职工共90余人。其中,大专文化以上4人,专业技术人员6人,其余文化程度都在初中以下。1953年,全省医药私营商业共4765户,从业人员共99%人。中、西药私营商业从业人员多是学徒出身,文化程度绝大多数在高小以下,文化程度低,理论基础差。其中,仅27人于1946年通过考试,获得药剂生临时执照。在各地医药行业工会的组织下,福州、泉州、漳州等地药店采取以老带新、以师带徒、边学边做、柜台练兵等形式进行业务学习。并组织私商职工参加市、县工会举办的业余学校文化学习。业余学校设扫盲班、初小班、高小班。通过业余学习,职工文化素质得到提高。1954年底,中国医药公司福建省公司在厦门鼓浪屿举办短期业务培训班,第一批接受改造的14户批发商、职工共104人参加学习。结业后,60多人分配到全省各地医药公司工作。1955年1月起,中国医药公司福建省公司连续举办3期业务训练班,每期1年,学员200余人。第三期办了6个月,因“反右斗争”开始而停办。泉州市医药公司每周抽一个晚上,请老职工讲课辅导,内容有“汤头歌诀”、“药性赋”等。
  1956年底,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私营医药企业陆续改造成国营企业或公私合营企业。1957年起,各地医药企业选派业务骨干到北京、上海、福州、厦门等地院校学习。1957年,泉州市医药公司选派1人到上海财经学校学习,1人到省商业厅干校学习,2人到专署商业学校学习。是年,全省医药商业职工有3249人。制药工业职工人数共530多人,工程技术人员19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20多人。为了提高职工的文化程度,各地医药企业组织职工参加各级工会主办的职工夜校文化学习。福州、厦门、漳州、泉州、惠安等地有条件的企业自办学校,给职工补习文化。1959年初,福州抗菌素厂创办“业余文化学校”,以扫盲班、高小班为主,初中课程仅设语文、数学、化学等门。每年均开设3~4个班级,在学职工100多人。晋江医药公司举办学徒工培训班,学员25人。
  60年代,医药企业采取办班、办校形式培训职工。1960年春,永春县医药公司创办药材学校,从农村招收50名青年,请老职工当兼职教师,学习药材专业知识。9个月后,这些学员被分别安排到加工厂、门市部、药材种植场,边实习,边学习,提高实际业务技术水平。经过一年多时间学习,学员基本上掌握药材栽培、加工炮制等业务技术。1960年8月、9月间,福州医药采购供应站、惠安县医药公司先后开办医药学校,仅数月,因精简机构,全被撤销。1960年9月,惠安县医药公司创办“惠安医药学校”。不到一年,,该校就停办。1962年,泉州市医药公司与泉州市工会职工业余学校联合开办医药专业班,分中药商品学、西药商品学、医疗护理等3个班,学制3年,医药公司的学员有25人。1963年,晋江县医药公司举办常用药品仓储培训班,学员26人。1963年,全省医药职工有5419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90%以上。同年2月,全省中医药人药首次进行职称评定工作,根据工龄、实践经验和业务知识评定职称,当年全省定职定级485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职工业余文化学习完全停止。至“文化大革命”后期,职工的技术业务培训才开始恢复。1973年3月10日,福建省医药公司在福州溪口仓库举办为期3个月的仓储训练班,学习内容有中药商品知识、仓储管理常识、中药养护等。1974年,德化县医药公司举办短期业务学习集训班,学员有100多人。1975年3月,省卫生局委托省药检所举办第一期全省口服中成药细菌检验学习班,学员23人。1975年11月至1978年,福州制药厂开办“七•二一”工人大学,设有药械、药化、药剂等3个专业班,学员78名。
  1977年,福州医药采购供应站开办“七•二一”大学。设中药、西药两个专业班。同年,厦门大学生物系协助省医药公司开办药材生产技术短训班,学员50人,培训6个月,以药材栽培为主要培训内容。1978年4月下旬,省医药公司举办捕捉蕲蛇、白花蛇训练班,学习内容有蕲蛇、白花蛇生活习性、真伪鉴别、咬伤防治、捕捉加工、保管等知识。10月,泉州市医药公司业余学习班复办,设中药、西药、会计等3个专业。至1979年共办3个学期,学员48人。同年10月28日,省药检所举办药检人员学习班,培训对象为地、市药检所和部分药厂检验人员。学员20人,培训3个月,学习内容有药品的生物测定、抗菌素效价测定、药品物理化学检定、口服药品细菌卫生学检查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福建医药行业职工人数增长很快。医药商业,1976年职工人数为6256人,1979年增至8042人,增长28.5%。医药工业,60年代初仅1000余人,1979年增至1228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13人,占工业职工总人数的3.4%。为提高医药行业职工文化素质,各地采取了形式多样的职工技术业务教育。1979年11月28日,省医药公司在漳州体育基地组织全省医药业务技术考核,项目有中药、化学药品零售价、药品和器材常识,中药计价和配方、药品汇单整售等项目。1981年6月上旬,省医药公司对各地、市选送的业务技术能手60人(中药32人,化学药品28人),进行营业员业务技术考核。10月,省医药公司委托省药检所举办一期药品质量检验班,培训3个月。对象是具有高中文化程度,并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仓管员。同期,泉州市医药公司举办一期业务技术训练班,新招收的职工42人参加学习。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各地医药企业对年代以来招收的职工进行了文化技术补课,恢复新职工上岗前应经过培训的老传统,按不同工种,技术级别分别进行培训。1981年,全省各地医药企业组织1968~1980年初中、高中毕业的职工,进行文化补课和技术补课。福州制药厂有317名职工参加文化技术补课,占全厂职工总数的20%。福州抗菌素厂有420人参加初级工补课,考试合格400人,合格率达95%。
  1983年2月至1984年2月,泉州市医药公司委托晋江卫生学校举办1期中药培训班,学员有43人。1984年,建瓯县医药公司59名职工分期分批参加商业系统举办的业务学习班,其中58名通过技术补课。各地医药企业通过委托院校办班、函授、选派业务骨干到院校深造等途径,提高职工的技术业务水平。泉州市医药公司选送读大专的有26人,中专的有38人,不脱产参加大专函授教育的有66人,中专函授教育的有100人。福安县医药公司组织职工85名,分两批参加北京中药刊授学院学习。
  1985年5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福建医药学校设立函授部。8月,招收中药材专业函授生412人,其中医药系统职工有370人。该专业学制3年,开设课程有政治经济学、中医基础、药用植物、药材学、药材加工炮制、方剂学、中药鉴定、医古文、应用文、企业管理、药政法等11门。考试及格者,国家承认中专学历。9月,福建中医学院举办1期中药培训班,学习时间1年。
  至1985年,全省参加文化补课的医药职工达4355人,85%的人经过考试达到及格,有5122人参加初级技术培训。福州抗菌素厂431名职工参加第二轮初级工技术补课,考试合格429人,合格率为99.5%。1985年,全省医药职工有24106人。其中,大中专毕业生2042人,占8.5%;高中、初中文化程度的有7046人,占29.2%;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5018人,占62.3%。职工中,具有技术职称的有888人,占3.7%;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38人,初级职称748人。
  1985年,为了迎接《药品管理法》的实施,各县(市)医药公司分期分批举办初级药工业务技术培训班,对考核合格的药工人员,发给药工证。
  1986年1月,福建医药学校函授部增设药剂专业,学制3年,开设课程有政治经济学、拉丁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解剖学、药理学、药剂、药品学等门。药剂专业只在福州、厦门、漳州、三明、永安、建阳、建瓯、永春、安溪、古田、闽清、永泰等也制药企业的市、县招生。当年,制剂专业招生136人,中药材专业招生51人。是年3月,光明中药函授学院福建分院在福州成立。辅导站先由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福州委员会承办,设在八一七北路鼓楼区卫生院二楼。
  1987年8月,中国药科大学开办函授部,福建省辅导站设在福州道山路福建卫生学校内。9月,药学专业招生60人。开设课程有无机化学、数学、物理、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药物化学、中药及中药成分化学、生理学、药理学、药物分析、药剂学等13门,学制3年,国家承认毕业生大专学历。
  1987年,省医药总公司在福建医药学校建立职工教育培训中心。1987年5月至1990年底,共办10期培训班。其中质检培训班6期,学员共300人;中药鉴定1期、学员53人;仓储管理2期,学员78人;医药工业统计1期,学员32人。
  1988年7月,福建医药学校函授部中药材专业首届毕业生360人,占入学人数的87.4%。9月,招收新生303人。1989年两个专业毕业162人。1990年招收新生104人。由于光明中药函授学院福建分院辅导站组织辅导不力,至1990年仅毕业59人。1990年,辅导站由福建医药学校承办。
  1990年,全省医药职工有27040人,其中,大中专毕业生2365人,占职工总数的8.7%;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有8734人,占职工总数的32.3%。岗位培训结业702人,在训772人;技术等级培训结业549人,在训1274人,适应性培训4373人,培训人员占职工总数的38.3%。
  三、学校教育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英国圣公会雷腾医师在霞浦县创办福宁博济医馆。馆内附设医校,招生4届,毕业生有10余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雷腾医师在莆田县半门街创办“兴化双凤医学校”,学制5年,至宣统元年(1909年)停办,共招生3届30多人,10人毕业。
  民国元年(1912年),英国圣公会在福州北门柴井医院创办“福州协和医学校”,学制5年,民国11年(1922年),因外籍教师陆续回国、该校停办。10年共毕业26人。民国18年(1929年)7月,福州中医药界在城内(即鼓楼区)成立“私立福建中医讲习所”,在南台(即台江区)成立“福建医学专门讲习所”。民国20年(1931年)2月,经中央教育部立案后,“私立福建中医讲习所”更名为“福州中医学校”,学制3~5年。
  民国21年(1932年)1月,闽西苏维埃政府在上杭县通贤乡岭头创办中医训练班,学制2年,学员13名。一年后,训练班迁通贤乡曹屋村。民国23年(1934年)正月,训练班学员全部结业。
  民国29年(1940年),省民政厅卫生处在福州道山路开办医药高级职业学校,设药剂专i,学制2年,当年招生50多人。该校只办一年,二科不及格退学者多人,剩下40余人,因停办肄业。卫生处还在上杭路办医药讲授班,以中药教学为主。同年,福建省立医学院(福建医学院前身,当时在沙县)开办5年制药专修科,由药学界著名教授于达望主持。民国30年(1941年)春季,首届招生10余人,秋季又招生40人,在永安分校上课。民国31年(1942年)因学潮影响,且药科设备一时跟不上,任课教授纷纷离校他就,药学专修科只好停办。多数学生转入该院医学系,少数学生转学浙江英士大学药学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医药院校相继成立,主要有:
  福建卫生学校 954年9月1日,省卫生厅在福州屏山成立省卫生干部学校,招收工农干部和部分中学生,开办药剂士专业,学制3年。1959年,省卫生厅在南安县成立南安药材学校。8月,招收初中毕业生95人,分2个班,学制3年。开设课程有药用植物、中医基础、中药学、方剂学、中药栽培、土壤肥料、植物保护、气象学等17门。1960年招生32人,1961年招生54人,这3届学生多来自晋江地区。由于当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学生退学很多,3届毕业约100人。1963年初,该校并入福建卫生干部学校。1969年,福建卫生干部学校停办,1972年复办,更名为“福建卫生学校”,校址迁福州道山路。1978年9月,福建卫生学校开办药学大专班,学制3年,首届招生52人,1981年10月毕业。至1990年,药学大专班共毕业6届,252人;药剂士专业毕业24届,960人;中药士专业毕业9届,420多人。
  福建中医学院 958年7月,福建中医学院在福州吉祥山成立。1980年初,该院迁福州树兜。1985年8月,福建中医学院开办中药系,学制3年,招生30人。开设课程有医古文、解剖生理学、微生物学、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海洋药物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中成药分析、药事组织管理、中药文献学、中药拉丁文等24门。至1990年已毕业3届,共89人;在校3个班,共89人。
  福建医药学校 964年,省商业厅在福州汤井巷办福州商业职业学校。设中药专业、西药专业各一个班。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4年,首届招生60人。中药专业课程设有商业基础知识、商业计算技术、中医理论概说、中药学、药用植物学等8门;西药专业课程设有药剂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拉丁文、商业基础知识、商业计算技术等20门。1965年招生60人。1969年,学校停办。1979年4月,福建省医药公司在福州东门外溪口仓库筹办福建商业学校中药材专业班,学制2年。8月,招收高中毕业生50人。课程设有药用植物学、中医基础、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方剂学、中药化学、企业管理、计算技术等18门。1980年5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在中药材专业班基础上成立福建医药学校。8月,招生50人。由于溪口仓库房子、场地不能适应教学要求,限制了学校的发展。1982年12月,国家拨款122万元,按在校学生400人的规模,在福州洪山乡中店村建新校舍。累计投资240多万元,于1986年6月底竣工,建筑面积1.18万平方米。是年7月,福建医药学校迁入新校舍;增设中药栽培专业,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2年。1987年4月,增设药剂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4年。课程设有药剂、药物分析、药理学、微生物学、制图、生理解剖学、药物化学、中草药化学、制剂通用设备、计算机及语言、文献查阅等22门。8月,3个专业共招生125人。其中,药剂专业招生45人;其他两个专业各招生40人,仍招高中生。1988年8月起,福建医药学校各专业全部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4年。至1990年,中药材专业已毕业9届,425人;中药栽培专业毕业2届,78人;在校学生共9个班,365人。
  南京军区卫生学校 976年,福州军区卫生学校(1985年8月1日改为南京军区卫生学校)开办药剂专业,只向部队招生,当年招生40人,学制3年。课程设有解剖生理学、生物化学、医用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病理学和疾病概要、药理学、中医学、中草药学、药用植物学、药物化学、药剂学、药材管理学、医学统计学等20门。1984年该校受省卫生厅委托,举办一期药剂中专班,招收50名地方学员,学制3年。1987年,该专业课程中增设计算机知识1门。至1990年,该校药剂专业共毕业11届,487人。
  此外,各地医药企业创办的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班有:
  1981年10月,宁德地区医药公司开办闽东技工学校中药剂专业班,招生47人,学制2年,课程12门。学生毕业后,分配当地医药卫生部门。
  1983年,厦门医药采购供应站、厦门鱼肝油厂与厦门市技工学校联合开办医药商业、医药工业职专班,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2年。
  1984年初,三明制药厂创办三明市技工学校制药厂分校。开设制药专业班,学制2年。8月,招收三明、沙县、永安等地高中毕业生53人。课程设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制图、制药化工过程及设备、药剂学、分析化学等。1986年,增设抗生素专业班,课程设有微生物学、分析化学、抗生素工业生产等。1988年改招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该校学生毕业后分配到三明、沙县、永安、古田、建瓯等地制药厂。
  1987年4月,福州抗菌素厂开办高级职业中学,设置抗菌素制造工艺专业。每年招生一个班,每班40人,学制2年。课程设有制图、微生物及生物化学基础、工业基础管理、抗菌素生产设备及生产工艺等。1989年7月,首届毕业生38人分配到福州抗菌素厂工作。8月,又招收40人,学制改为3年;生产实习课时由原来的2个月,增为6个月。1990年7月,毕业38人,在厂就业32人。
  1987年7月,福州制药厂开办高级职业中学,设置制药专业一个班,学制2年。8月,招生37名。课程设有制剂学、制药化工过程及设备、分析化学、有机合成、企业管理、药物工艺学等。1989年7月,毕业33人,大多数安排在厂就业。8月,又招生27人。
  1987年8月,福州药材采购供应站与福州台江区职业中学联合开办医药专业班,学制2年,招生62人。1989年,80%的首届毕业生分配在福州医药商业系统。后学制改为3年。
  1988年5月,福州中药制药厂和福州市第六中学合办中药制药专业班,学制3年,招生48人。课程设有中医基础,方剂学、中药制剂学、加工炮制学等。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福建省志·医药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事物发端,下限断至1990年底。内容包括:药材、中成药、原料药、化学药品、医疗器材、其它产品、购存、销售、科研教育、管理。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