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科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41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科研
分类号: G3
页数: 15
页码: 158-17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医药中科研教育的情况,介绍了科研机构和科研活动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福建省 医药 科研

内容

一、科研机构
  民国9年(1920年),卢诗如出面组织成立福州西药研究会,为民间学术团体。民国25年(1936年),福建省民政厅卫生科设制药室,民国27年(1938年),改为福建省卫生处制药厂,开发了葡萄糖(原料药)、行军锭、疟疾丸、止泻丸、复方桔梗酊等新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先后成立有关医药的科研机构和科研协作组织。1955年12月27日,福建省中医药学术研究委员会成立。
  1956年9月,福建省药品检验所成立。该所是我国口岸药品检验所之一,主要科研成果有庆大霉素组分分离的研究、4一差向金霉素标准的研制及其测定方法研究、绒腺激素生物检定方法的改进、烟酸和烟酰胺的二阶导数紫外光谱法及其在复合维生素制剂中应用,鲎试剂质量暨中试工艺研究、维生素D及其制剂含量测定法研究等。
  1957年1月,福建省水产实验所成立。1958年,该所更名为福建省水产科学研究所。该所在海洋药物开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成果有褐藻胶肠溶胶囊研究、鲍鱼人工育苗和养殖研究、海马人工养殖研究等。
  1957年3月1日,福建省中医研究所成立。“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撤销。1971年重新组建,更名为福建省医药研究所。1980年7月,该所一分为二:一是福建省医学情报所,1983年11月更名为福建省医学科学研究所,从事基础医学、药物及情报研究,主要成果有雷公藤的化学和药理研究、大型红外光谱微机数据系统、雷公藤内酯醇治疗银屑病的研究等;一是福建省中医研究所,1983年10月更名为福建省中医药研究所,从事中医药基础理论、中草药开发等研究。主要成果有抗癌新药三尖杉酯碱和高三尖杉酯碱的研究、乌龙茶防病保健作用的研究、中国草药数据库检索系统、陈皮饮片和炮制的研究、民间药重阳木中活性成分的研究等。
  1959年3月19日,厦门市医药研究所成立,1972年4月更名厦门医药研究所,该所与厦门制药厂、厦门鱼肝油厂、厦门中药厂等单位协作,先后开发了青蒿油胶丸、首乌喘息定胶囊、消痰咳片、肾舒冲剂等新药。
  1960年3月,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成立,该所在药材引种、野生转家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成果有巴戟天野生转家种栽培技术研究、提高砂仁结果率研究、西洋参引种试种研究等。
  1960年8月,福州市医学研究所成立。该所与福州中药制药厂、闽清制药厂等协作,先后开发了头痛定糖浆、消症益肝片、胜红抗炎素胶囊、多糖蛋白片等新药。是年12月,福建省微生物研究室成立。1971年3月,该室更名为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该所从事抗生素新品种开发研究,与福州抗菌素厂、福州第二抗菌素厂、福州制药厂等单位协作,先后开发了庆大霉素、紫苏霉素、环孢菌素、球红霉素、更新霉素、“104”抗生素、福提霉素等新药。
  1961年12月,三明地区真菌试验站成立。1979年3月,该站更名三明真菌研究所。该所从事真菌类药物和食用菌开发研究、研制成功的新药有银蜜片、银耳糖浆、天麻蜜环菌片等。并开展茯苓、银耳、香菇等真菌类药材的人工栽培技术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1970年,诏安县金星南药试验站成立。此后,该站进行南药引种试验,先后引种成功的品种有槟榔、肉桂、砂仁、巴戟、益智、印尼柯子、印度马钱、儿茶、苏木、檀香、安息香、白木香、胖大海、豆蔻、草果、丁香等44种。
  1978年5月,福建省药材研究所成立。该所从事药材栽培技术、药材资源开发等研究工作。80年代以来,开展海蛇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研究。包括海蛇天麻酒、海蛇风湿灵片、海蛇追风丸、蛇油肤康消炎膏等中成药的研制。
  1979年6月,福建省医药管理局成立。该局成立后,加强医药工业基层单位科研队伍的建设。80年代初期,福州抗菌素厂、福州制药厂、福州中药制药厂、厦门中药厂、厦门鱼肝油厂、漳州制药厂、泉州制药厂等先后成立厂属科研机构,充实人员,添置设备。增强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其中厦门中药厂科研队伍力量较强,先后开发新癀片、海珠喘息定片、艳友茶、保健减肥茶、小儿四神茶、醉虾酒、金芍补酒、消痰咳片、情安喘定片、消渴降糖片、心益好片、芪枣冲剂等近20种新药。
  二、科研活动
  福建开发最早的药品是丹剂和茶剂。据《福建通志•列仙传》载:黄帝时,容成在太姥山炼药。尧时,太姥在太姥山得道士授以九转丹砂。以后,有霍童真人、董奉、左慈、葛玄、郑思远、葛洪、何九仙等道家著名人士在福建太姥山、霍童山、洪山、九仙山、武夷山等地采药炼丹,治病救人。
  唐代开发的有蜡面茶、研膏茶。蜡面茶,把茶叶蒸焙研末,再聚成饼(片),在表面上抹上一层“珍膏”,使茶饼不变味、不变色。研膏茶,茶叶经蒸焙后,研末制成饼样,再加烘焙而成。
  宋嘉祐三年(1058年),同安人苏颂受命编著《图经本草》。宋仁宗诏令全国:“下诸路州、县应系产药去处,并命识别人仔细辨认根茎、苗叶,花实形色大小,并虫鱼鸟兽玉石等堪入药用者,逐件画图。并一一开说著花结实,收集时月,所用功效。其蕃夷产药,即令询问榷场市舶客商,亦依此供析”。这是一次规模空前的药物大普查。有150多个州、郡呈送药图。苏颂等人在此基础上编成《图经本草》21卷,共讨论药物780种,其中新增民间草药103味,记载福建地产药材40多种、民间验方30余则。
  南宋时,南安县莲花台寺住持净业采用莲花峰茶与30多种中草药配伍,制成莲花峰茶丸。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漳州璞山岩寺僧创制“片仔癀”。该药具有消炎解毒、消肿止痛等功能,可治疗急慢性肝炎、跌打损伤及炎症所引起的疼痛、发热等症,并对癌症,尤其是消化系统癌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明末清初,原明太医曾德宏在长汀县华严寺出家,创制惊风化痰丸。该药由牛黄、麝香、珍珠、全蝎、蝉蜕等精制而成,具有镇惊化痰作用,为小儿科良药。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泉州林乔生创制炎尝疚丸。该药主治小儿脐风,曾风靡一时。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晋江吴亦飞吸取前人经验,研制出“老范志万应神曲”。该药由砂仁、芡实、木香等50多味中草药经发酵加工而成,主治伤风感冒、食积腹痛、暑湿痢疾等症。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长乐梁章钜在甘肃任职时,得到周公百岁酒处方。后由其子将方传至福州(约1837年)。回春药店据此处方酿制周公百岁酒。
  民国27年(1938年),福州市中和药房卢诗如参考国外配方,研制成功乳白鱼肝油,商品名称为“尔斯登乳白鱼肝油'民国30年(1941年),卢诗如将乳白鱼肝油处方献给福州新药业同业工会,抵制同疗效的、英国制造的“司各脱乳白鱼肝油”进口。
  民国29年(1940年),福建省研究院集资5万元,在长汀河田五里岗一带开垦荒山300亩,种植桃、梅、梨、栗、毒鱼藤、除虫菊、薄荷、薏米、木薯等可供药用植物。
  民国31年(1942年),福建省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制药厂张明德、林公际、于达望等人,为了躲避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在永安县东门防空洞里,以甘薯粉、茭芋粉等为原料,经硫酸水解,制成葡萄糖。于达望、张明德等以常山、柴胡、槟榔等中药制成疟疾丸,以薄荷、佩兰、厚朴等制成行军锭,制成的成药还有复方桔梗酊、止泻片等。
  民国32年(1943年),崇安茶叶研究所在武夷山从茶末中提炼出茶叶素(咖啡因粗品)。次年,福建省企业公司制药厂试制成功琼脂。此产品为国内首创。民国37年(1948年),福建省研究院在平潭县设立工作站,完成的实验项目有:从鲨鱼肝中提炼鱼肝油,以石花菜为原料制备琼脂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医药科研活动经费由国家拨款或企业自筹。1954年5月,厦门大学海洋生物研究室开展鲨鱼分类鉴定和鲨肝油的分析研究。1954-1959年,福建各地相继流行乙型脑炎,泉州、尤溪等地以白虎汤为主进行治疗,暑热型乙型脑炎患者疗效较好。1958年,一些地区采用大青叶、板兰根等中药治疗乙型脑炎,降低了死亡率。
  1955年12月,中国科学院菌种保藏委员会、福建师范学院等单位共同研究,分离出放线菌23-21。1960年,福建医学院药理教研组对放线菌23-21产生的抗生素进行亚急性毒理试验,并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1957年,福建省药品检验所研制的盐酸奎宁锑治疗血吸虫病与省人民医院的枯痨疗法双双获得卫生部技术革命先锋奖,福安专区医院的“乌梅丸治疗胆道蛔虫病”获卫生部银奖。
  1958年,宁德地区第一医院苏瑞周以祖传秘方制备“骨痢灵”,用于治疗慢性骨髓炎、骨与关节结核病等,有效率达80%以上。
  1958~1963年,福建医学院对黄花夹竹桃、罗布麻的强心作用,土青木香的降压作用,美舌藻驱蛔作用,木棉花的抗肿瘤作用进行药理和临床试验研究。
  1958年,厦门冷冻厂从海带中提取甘露醇,这是海带综合利用研究的开始。1966年,莆田县水产公司化工厂从海带中提取褐藻酸钠。1968年10月,该厂又从海带浸泡液中成功提炼出精碘。1970年5月,惠安县涂寨化工厂以海带为原料,生产碘、甘露醇、褐藻胶。1978年,省水产研究所、福州水产加工厂用褐藻酸钠研制药用胶囊获得成功。1979年,省水产研究所开始研制褐藻胶肠溶胶艇。这种肠溶空心胶囊比明胶空心胶囊稳定,膜薄富有韧性、不易变形。胶囊在胃里不溶、到小肠崩解吸收,适用于盛装对胃粘膜刺激大,或遇胃酸易分解失效的,或需在肠内起作用的粉状药物。
  1958年,福州抗菌素厂试图从金霉素废液中提取维生素B12。但因废液中含量太低而失败。庆大霉素投产后,该厂即着手从庆大霉素废液中提取维生素B12的研究工作。该厂科研人员参考华北制药厂从链霉素废液中提取维生素B12的工艺,经过3年研制,1972年小批量生产。1975年,在改进维生素B12工艺中,从庆大霉素中提取出腺苷辅酶维生素B12。
  1959年,泉州市老中医王鸿珠献出祖传4代的“赛霉胺”秘方,制成赛霉胺胶囊和外用粉剂。该药具有止血、消炎、收敛、促进肉芽新生,使溃疡面愈合等功能。内服可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口腔炎、食道炎等;外用可治疗外伤出血、发炎、溃疡、宫颈糜烂、阴道炎、痱子等。
  1959年至1960年5月,福建医学院对民间蛇药进行调查,发现福建民间青草药151种。1964年,福建省医学院开展蛇防治研究,对五步蛇的毒理作用进行观察。1972年,福建省人民医院黄守林研制成功福建蛇药,治疗各种毒蛇咬伤314例,全部治愈。1976年,福建省医学院研制成功抗蝰蛇毒血清;并对福建蛇药、泉州蛇药及西药依地酸钠、甘草甜素等药物解蛇毒作用进行研究,发现白芷、山梗菜、红大戟、山豆根、徐长卿、一点红、爵床、蕹菜、黄鹌菜等中草药对蛇毒有解毒功效。1984年,福建医学院对蛇毒进行化学和毒理分析,分离出蛇毒磷脂酶A、凝血酶、纤维蛋白溶酶等组分,并开展蛇毒代谢动力学研究。通过动物试验和药理研究,了解这些组分对血液系统的影响及其他作用。1987年,分离出蛇毒的另一组分——cyfotoxinl4-1,在体内、体外都有抑制癌细胞生长的特性。
  1960年5月,长泰县医药公司在岩溪水尾山桐君药材场种植砂仁等药材40余亩。1962年,同安县从广西引进春砂仁,在汀溪乡堤内村和莲花乡沃溪村试种。由于砂仁花着生在地表面的匍匐茎上,自然结果率仅1~8%,亩产仅0.5~5公斤。1975年,由省医药公司牵头,成立科研协作组,开展砂仁人工授粉试验。在试验中,创造“两指抹粉法”进行人工授粉,结果率提高到45~90%,产量增加15倍左右。
  1961年,古田县麻风防治院徐致銮用雷公藤治疗麻风病,揭开雷公藤研究的序幕。该院与福建省白沙麻风防治院、江苏省皮肤病研究所、麻风防治院等单位协作,应用雷公藤煎剂治疗麻风病2000多例、疗效明显。在研究中,分离出粗内酯、生物碱、雷公红等成分。1969年,三明地区第二医院用雷公藤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56例,有效率达86%以上。1974年,福州市皮肤病院用雷公藤片剂治疗银屑病100例,有效率达6196。1981年1月,省医学研究所开始对雷公藤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进行系统研究,从本省产的雷公藤植物的根、茎、叶中提取分离出22种化合物。经过光谱分析和X衍射测定,确定其化学结构。其中12种是新化合物,4种是新型结构,7种有生理活性。药理研究表明这些活性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其中,雷公藤内酯醇注射液用于治疗急、慢性白血病56例,完全缓解率达40%;内酯醇软膏治疗银屑病456例,有效率达85%以上。1982年11月,省医学科学研究所在福州、上海两地的11所医院用雷公藤内酯醇软膏治疗银屑病456例,有效率达85%以上。1986年,福州市皮肤病防治所用雷公藤内脂醇治疗播散性神经性皮炎,有效率为86.5%。省医学科学研究所用雷公藤内脂醇注射液治疗急、慢性白血病56例,完全缓解率达40%,优于同类药物如阿霉素、阿克拉霉素等。
  1963年,福建省微生物研究室王岳等人发现庆大霉素产生菌。该室与福州抗菌素厂等单位协作,研制庆大霉素。1969年5月,庆大霉素通过部级鉴定,在全国36个单位投产。
  1965年4月,福州市卫生局、妇幼保健所等单位协作研制成功火罐式吸宫瓶和简便负压计。这种人工流产器械吸宫效果良好,携带方便,成本低,适用于广大农村、山区。同年,在全国计划生育工作会上推广使用。
  1966年,省医药公司在南靖县和溪乡建立巴戟天生产基地,通过无性育苗,进行巴戟天野生转家种试验。但是,巴戟天从野生个体散生转为成片群体栽培中,发生一种毁灭性镰刀菌病害——茎基腐病,使巴戟天种植陷入困境。1976年,省医药公司、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厦门大学、福建林学院、农学院等单位进行单节育苗、单叶带芽育苗试验,均获成功。嗣后,又进行育种试验,变无性繁殖为有性繁殖。选育出抗病能力强的良种。经过十几年实践,初步解决了栽培技术及茎基腐病、线虫病防治等关键问题,亩产达150公斤以上。
  1966年,福州制药厂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合作,从龙舌兰中提取海可吉宁为原料,试制醋酸泼尼松。1967年11月完成小试,1969年批量生产。
  1970年6月,省水产研究所与东山县鲍珠增殖站协作,在东山县进行杂色鲍入工育苗和养殖试验。1971年,首次在国内培养出杂色鲍苗。1972年,对辽宁产的皱纹盘鲍进行南移人工育苗研究,1974年6月培育出皱纹盘鲍。1975年,大面积培养鲍苗幼体饵料——底栖硅藻,获得成功。1977年基本解决精养亲鲍、促性成熟、人工催产等技术问题,幼体鲍苗成活率达1196,由鲍苗饲养到幼鲍,成活率达23~44%。
  1970年,福建省微生物研究室(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前身)从江西南昌土壤中分离出“414”球孢玫瑰紫链霉菌,其次级代谢产物为球红霉素。球红霉素是一种烯类抗真菌抗生素,可用于治疗肠、呼吸道、皮肤、阴道等深部真菌感染。该室与福州抗菌素厂协作,共同试制球红霉素,发酵单位从2000单位/毫升提高到4000~5000单位/毫升。但球红霉素不稳定,易受光热影响分解而失效,有效期仅半年,难以在市场周转,故不能投产。同年,福建省微生物研究室,从安徽洪湖土壤中分离出“104”抗生素产生菌。其次级代谢产物“104”抗生素属于大环内脂类抗生素,抗菌谱比红霉素广。该室与福州抗菌素厂合作,制成针剂,临床效果很好。后因“104”抗生素是个多组份混合物,各批试产品中各组份含量之间比例不一致,抗菌效果差异很大,成本高,终未投产。
  1971年初,南平市慢性支气管炎防治组从民间挖掘出满山白验方,制成复方满山白糖浆。它具有祛痰止咳消炎之功效。福建省医药研究所在此基础上,对满山白进行药理、药化研究,发现满山白具有祛痰、镇咳作用,且不含有同一科属其它能治疗支气管炎植物的毒性成分一-侵木毒素,故副作用少、毒性低。同年,福建省防治气管炎组用买麻藤、盐肤木等中草药制成“复方买麻藤糖浆”,用于治疗急、慢性气管炎196例,疗效显著。福州抗菌素厂从华北制药厂引进争光霉素菌种,由中心试验室负责试制。当年制取20克样品,经临床试用,疗效尚可。但因溶媒回收不过关,成本高于进口的同类产品,而停止试制。1971年,福建省医药研究所、福建医科大学(即福建医学院)、福州制药厂等单位联合试制抗癌新药三尖杉酯碱和高三尖杉酯碱,从地产三尖杉植物中提取总生物碱,通过动物及临床试验,确定其抗癌活性。1972年9月,分离得到三尖杉酯碱和高三尖杉酯碱,用于治疗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39例,有效率为79.5%。1977年5月,三尖杉酯碱注射液、高三尖杉酯碱注射液在福州屏山制药厂投产。同年,福建省中医研究所王永铿等与兰州大学化学系合作开展三尖杉酯碱合成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完成高三尖杉酯碱和脱氧高三尖杉酯碱的合成。深入探讨了一条γ——酮酸酯类的简易合成法,可推广应用于各类酯类生物碱的合成。
  1972年,省微生物研究所从昆明土壤中分离到更新霉素产生菌。该所与福州制药厂等单位协作,研制出更新霉素,通过35例治疗小结,近期疗效较好,有效率为88.5%。
  1973年3月,省立医院、省医药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开展“舒冠通糖浆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以盐肤木为主药,制成舒冠通糖浆,治疗冠心病400例,症状总有效率为88.7%,心电图总有效率为67%。
  1974年,厦门中药厂以中药海珠粉为主药,制成海珠喘息定片。该药具有平喘、祛痰、镇咳、安神等作用。经上海市华山医院、儿童医院临床验证,海珠喘息对哮喘有较好的近期与远期效果。
  同年,厦门市从广东引进排草,在同安县马巷镇顶村试种。经过3年小面积多点试种,亩产达150~300公斤。同年,厦门大学医疗器械厂、厦门医疗电子仪器厂等仿创结合,研制成功心脏去颤起搏器、微波理疗机、746型电泳仪、刺激仪、半导体致冷冰箱等医疗电子仪器。
  1975年8月,省医药卫生部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联合成立福建省南药科研协作组,承担国家医药管理局下达的科研项目有巴戟有效成分研究,巴戟、肉桂病虫害防治,巴戟、砂仁品种鉴定,提高砂仁结果率研究,巴戟栽培技术研究等。同年,福州制药厂与南京药学院联合研制成功降血脂药物——去脂舒。
  是年,厦门中药厂研制出玫瑰茄冲剂。该冲剂清凉解暑、开胃生津,是夏季或高温作业者的可口清凉保健饮料。1984年,厦门中药厂采用离心薄膜蒸发器浓缩玫瑰茄浸出液,使冲剂色泽鲜艳,质量稳定。
  1976年,厦门中药厂以肿节茶、三七、牛黄等药组方,制成新癀片。它具有消炎止痛、散瘀消肿、清热解毒等作用,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急性黄疽型肝炎、胆囊炎、外伤和无名肿毒等炎症,还对食管贲门癌炎症有消炎止痛、缓解吞咽梗阻症状的作用。该厂还与厦门市医药研究所等单位协作,从青蒿鲜品中提取挥发油,制成胶丸、胶囊等制剂。青蒿油丸具有镇咳、祛痰、平喘等功效,治疗慢性气管炎1237例,总有效率有90%。同年,霞浦电子仪器厂根据省广播事业局提供的资料,研制成功LY-A晶体管电子推拿机。
  1977年,福建省药品检验所、厦门集美医院从鲎的血液中提取出变形细胞溶解物,制成鲎试剂,用于药品热原检查和内毒素检测。同年,福州鼓楼无线电四厂、福州军区总医院、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共同研制成功眼科三用激光治疗机。三明真菌研究所试制成功天麻蜜环菌片,先后在沙县制药厂、三明制药厂投产。该药具有镇静及抗惊作用,能改善血液循环,用于治疗眩晕、头痛、惊风、肢麻、失眠等症。
  1978年2月,福州市医学科学研究所和福州中药制药厂协作,提取蟑螂有效成分,制成消症益肝片,用于治疗原发性肝瘤。临床观察表明,消症益肝片能缓解症状,使肝肿大回缩,甲胎蛋白下降,延长患者生存期。
  同年秋,福建省慢性支气管炎药物验证协作组在建瓯成立,对本省研制的新药青蒿油、消痰咳、首乌喘息灵、银蜜片、固本片、蕲蛇注射液、红松枇杷膏、平喘片、咳喘安等进行临床验证。至1981年1月,临床验证3547例,其中疗效好的青蒿油、消痰咳、首乌喘息灵、银蜜片等先后投产。
  1978年,福建卫生学校陆光裕等以苯甲醛为原料,经硝化、缩合、还原、碘化等反应,制成胆影脒钠。这是一种新型口服胆澳胆管造影剂。同年,尤溪无线电厂采用电晕放电法获得空气负离子的原理,试制成功空气负氧离子发生器。厦门中药厂在中药处方中,加入平喘药——氨哮素,制成情安喘定片。该药具有平喘止咳、祛痰消炎作用,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临床验证610例,有效率为90.1%。
  同年,省立医院潘秀珍等应用莨菪药物治疗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莨菪药物除有抑制胰酶原活化作用外,尚有调节植物性神经的双向作用,既能对抗儿茶酚胺引起的血管痉挛,又能对抗乙酰胆碱分泌亢进导致的血管扩张,故可阻止组织坏死和血浆渗出,改善微循环,阻止病情恶化。至1986年抢救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46例,痊愈35例,好转3例,死亡8例。死亡率仅占17.4%,明显低于一般疗法(死亡率为40~50%)。
  1979年1月,省立医院李温仁等参照国内外血液变温器,设计制造成功PXB-1型平板式血液变温器。这种血液变温器结构简单,制造容易,在临床验证中,对不同体重的病人都能达到降复温的预期要求,心脏复苏快,术后病人恢复良好。
  同年,宁德县虎贝、福州北峰、龙岩等地试种天麻,先后获得成功。12月,德化县医药公司在九仙山试种西洋参。1981年,大田县医药公司也试种西洋参。上述两县在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指导下,西洋参试种均获得成功。
  1979年底,华侨大学化工系在泉州味精厂利用甘蔗糖蜜试制L-赖氨酸。1980年9月移到泉州第二制药厂试制。1981年,在300升发酸罐中进行小型试验,平均产酸率2.6%,总收率为40%左右。1982年2月引进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新菌种,最高产酸率4.3%。1984年产酸率达5.2%,总收率为75%。
  1980年,福建师范大学和福建光学仪器厂共同研制成功具有可见光指示的C02激光治疗机(FYJ-3、FYJ-4、FYJ-5)。同年,上海医药设计院、厦门化工机修厂、厦门中药厂共同研制成功LZ离心薄膜蒸发器。
  1981年,同安县医药公司从广西引进罗汉果,在莲花乡内田村试种。在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莫庭旭、陈裕等人指导帮助下,解决了罗汉果雌雄花不一致、难结果的技术难题,提高了结果率。
  同年,建阳地区医药研究所、省药品检验所、建瓯制药厂等单位联合研制成功“软脉灵口服液”。它能降低脑血管及周围血管阻力,增加脑和冠脉血流量,提高肌体在常压下耐缺氧能力,可用于治疗脑动脉硬化、冠心病、中风、心肌炎等症。1985年4月通过省级鉴定,7月在建瓯制药厂投产。
  1981年,福州市医学科学研究所、闽清制药厂在广泛收集民间治疗化脓性疾病中草药秘方、验方基础上,研制成功胜红抗炎素胶囊。该药具有清热解毒、祛风胜湿、理气止痛、化瘀散结的功能,用于治疗急慢性盆腔炎、咽喉炎、扁桃腺炎等。
  1982年2月,厦门制药厂陈慧珍、廖在根等人研制成功维他肥儿膏。该药可用于治疗小儿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怠倦消瘦等症。6月,省微生物研究所从云南菜园土壤中分离到小革孢菌T125。1983年1月,经鉴别确认其次级代谢产物为紫苏霉素。福州第二抗菌素厂、上海第四制药厂与该所联合研制紫苏霉素。1990年12月,紫苏霉素发酵单位达500国际单位/毫升以上,通过了部级鉴定。
  1982年,省广播电视厅、霞浦电子仪器厂等单位在电子推拿机基础上研制体积小、造型美观大方的LY-5电子针炙按摩器。该机仅重700克,轻巧易用,经200多例临床验证,治疗急慢性关节炎、肩周炎等有效率达90%以上。
  1983年1月,省中医药研究所与省金鸡山疗养院协作,进行乌龙茶防病保健作用的研究,证明乌龙茶确有抗衰老、防治血管性病变、降低血液粘度、防止红细胞聚集和抑制血栓形成等作用。7月,省微生物研究所研制的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通过省级鉴定。
  1984年5月,省经委组织医药、卫生、农业、林业等部门联合开展全省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历时4年,于1988年9月结束。这次普查,调查了全省9个地、市,68个县(市、区),1049个乡、镇、场,9292个行政村,共收集民间单验方1845条,采集标本71678份。根据这次普查统计,全省药材品种有2468个,其中,植物药2024种,动物药425种,矿物药19种。
  1984年,福州制药厂和福建省电子技术研究所协作,建立大输液灭菌工艺微机控制系统。
  1985年,福建电子技术研究所把微机技术与应用电视结合起来,研制成功TK-1型瞳孔测试仪。同年,厦门鱼肝油厂研制出小儿营养药——星鲨肝油(糖)丸。厦门中药厂与厦门市第一医院协作,研制成功治疗糖尿病新药——消渴降糖片。该药具有清热生津、益气养阴、消渴降糖之功效。厦门中药厂还开发投产的芪枣冲剂,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和胃、扶心固本等功效;用于治疗白细胞减少症,及病后体虚、脏腑亏损所致免疫功能下降等症。
  1986年6月,福州空军医院陈紫榕等研制成功新型免疫调节剂——胸腺因子D注射液,在福州金山制药厂投产,该项目获空军科技成果二等奖。7月,省药品检验所进行维生素D及其制剂含量测定法研究。新测定方法提高测定的灵敏度,缩短测定周期,能将有疗效的微量维生素D及前维生素D从大量杂质及无效异构体中分离出,分别定量,准确可靠。9月,省微生物研究所从武夷山森林土壤中分离出福提霉素产生菌——绿色单孢菌,福州抗菌素厂与该所合作,进行摇瓶试验。由于发酵单位低,绿色单孢菌仍处于发酵提炼工艺摸索阶段..同年,省药材研究所、泉州制药厂、厦门中药厂共同承担国家经委下达的“海蛇药源开发综合利用”科研项目,研制海蛇天麻酒、海蛇追风丸等新药。厦门中药厂唐永茂等研制成功心益好片。该药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益心宁神作用,用于治疗冠心病、心胶痛等。
  1987年6月,厦门大学物理系和厦门医疗电子仪器厂联合研制的UL-1型波导C02激光医疗仪通过省级鉴定。这种医疗仪采用红外激光束同轴的白光导引系统,属国内首创,可用于治疗人体的斑、痣、疣,并有预防皮肤组织恶变的作用。经过解放军174医院皮肤科和省立医院五官科两年临床使用,治愈率达99.7%。
  1988年,福建医学院进行芦笋抗血脂和抗免疫作用的临床研究及环十五酮消炎镇痛作用研究,并进行硫酸锌和亚硒酸对依米丁所致心肌损害的动物实验。同年,南京军区卫生学校(原福州军区卫生学校)先后进行姜黄属本草研究、海风藤原植物研究、抗真菌药咪唑腙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等项研究。
  1989年,泉州赛霉安制药厂研制成功创可贴止血膏。晋江县青阳自热敷料厂研制成功自热敷料。
  1990年完成的省重点科研项目有:厦门中药厂的御制平安丹、泉州制药厂的老范志万应神曲袋泡剂等。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福建省志·医药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事物发端,下限断至1990年底。内容包括:药材、中成药、原料药、化学药品、医疗器材、其它产品、购存、销售、科研教育、管理。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