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九章 科研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413
颗粒名称:
第九章 科研教育
分类号:
G3;G4
页数:
26
页码:
158-183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医药中科研教育的情况,介绍了科研,文献与情报以及教育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福建省
医药
科研教育
内容
第一节 科研
一、科研机构
民国9年(1920年),卢诗如出面组织成立福州西药研究会,为民间学术团体。民国25年(1936年),福建省民政厅卫生科设制药室,民国27年(1938年),改为福建省卫生处制药厂,开发了葡萄糖(原料药)、行军锭、疟疾丸、止泻丸、复方桔梗酊等新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先后成立有关医药的科研机构和科研协作组织。1955年12月27日,福建省中医药学术研究委员会成立。
1956年9月,福建省药品检验所成立。该所是我国口岸药品检验所之一,主要科研成果有庆大霉素组分分离的研究、4一差向金霉素标准的研制及其测定方法研究、绒腺激素生物检定方法的改进、烟酸和烟酰胺的二阶导数紫外光谱法及其在复合维生素制剂中应用,鲎试剂质量暨中试工艺研究、维生素D及其制剂含量测定法研究等。
1957年1月,福建省水产实验所成立。1958年,该所更名为福建省水产科学研究所。该所在海洋药物开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成果有褐藻胶肠溶胶囊研究、鲍鱼人工育苗和养殖研究、海马人工养殖研究等。
1957年3月1日,福建省中医研究所成立。“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撤销。1971年重新组建,更名为福建省医药研究所。1980年7月,该所一分为二:一是福建省医学情报所,1983年11月更名为福建省医学科学研究所,从事基础医学、药物及情报研究,主要成果有雷公藤的化学和药理研究、大型红外光谱微机数据系统、雷公藤内酯醇治疗银屑病的研究等;一是福建省中医研究所,1983年10月更名为福建省中医药研究所,从事中医药基础理论、中草药开发等研究。主要成果有抗癌新药三尖杉酯碱和高三尖杉酯碱的研究、乌龙茶防病保健作用的研究、中国草药数据库检索系统、陈皮饮片和炮制的研究、民间药重阳木中活性成分的研究等。
1959年3月19日,厦门市医药研究所成立,1972年4月更名厦门医药研究所,该所与厦门制药厂、厦门鱼肝油厂、厦门中药厂等单位协作,先后开发了青蒿油胶丸、首乌喘息定胶囊、消痰咳片、肾舒冲剂等新药。
1960年3月,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成立,该所在药材引种、野生转家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成果有巴戟天野生转家种栽培技术研究、提高砂仁结果率研究、西洋参引种试种研究等。
1960年8月,福州市医学研究所成立。该所与福州中药制药厂、闽清制药厂等协作,先后开发了头痛定糖浆、消症益肝片、胜红抗炎素胶囊、多糖蛋白片等新药。是年12月,福建省微生物研究室成立。1971年3月,该室更名为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该所从事抗生素新品种开发研究,与福州抗菌素厂、福州第二抗菌素厂、福州制药厂等单位协作,先后开发了庆大霉素、紫苏霉素、环孢菌素、球红霉素、更新霉素、“104”抗生素、福提霉素等新药。
1961年12月,三明地区真菌试验站成立。1979年3月,该站更名三明真菌研究所。该所从事真菌类药物和食用菌开发研究、研制成功的新药有银蜜片、银耳糖浆、天麻蜜环菌片等。并开展茯苓、银耳、香菇等真菌类药材的人工栽培技术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1970年,诏安县金星南药试验站成立。此后,该站进行南药引种试验,先后引种成功的品种有槟榔、肉桂、砂仁、巴戟、益智、印尼柯子、印度马钱、儿茶、苏木、檀香、安息香、白木香、胖大海、豆蔻、草果、丁香等44种。
1978年5月,福建省药材研究所成立。该所从事药材栽培技术、药材资源开发等研究工作。80年代以来,开展海蛇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研究。包括海蛇天麻酒、海蛇风湿灵片、海蛇追风丸、蛇油肤康消炎膏等中成药的研制。
1979年6月,福建省医药管理局成立。该局成立后,加强医药工业基层单位科研队伍的建设。80年代初期,福州抗菌素厂、福州制药厂、福州中药制药厂、厦门中药厂、厦门鱼肝油厂、漳州制药厂、泉州制药厂等先后成立厂属科研机构,充实人员,添置设备。增强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其中厦门中药厂科研队伍力量较强,先后开发新癀片、海珠喘息定片、艳友茶、保健减肥茶、小儿四神茶、醉虾酒、金芍补酒、消痰咳片、情安喘定片、消渴降糖片、心益好片、芪枣冲剂等近20种新药。
二、科研活动
福建开发最早的药品是丹剂和茶剂。据《福建通志•列仙传》载:黄帝时,容成在太姥山炼药。尧时,太姥在太姥山得道士授以九转丹砂。以后,有霍童真人、董奉、左慈、葛玄、郑思远、葛洪、何九仙等道家著名人士在福建太姥山、霍童山、洪山、九仙山、武夷山等地采药炼丹,治病救人。
唐代开发的有蜡面茶、研膏茶。蜡面茶,把茶叶蒸焙研末,再聚成饼(片),在表面上抹上一层“珍膏”,使茶饼不变味、不变色。研膏茶,茶叶经蒸焙后,研末制成饼样,再加烘焙而成。
宋嘉祐三年(1058年),同安人苏颂受命编著《图经本草》。宋仁宗诏令全国:“下诸路州、县应系产药去处,并命识别人仔细辨认根茎、苗叶,花实形色大小,并虫鱼鸟兽玉石等堪入药用者,逐件画图。并一一开说著花结实,收集时月,所用功效。其蕃夷产药,即令询问榷场市舶客商,亦依此供析”。这是一次规模空前的药物大普查。有150多个州、郡呈送药图。苏颂等人在此基础上编成《图经本草》21卷,共讨论药物780种,其中新增民间草药103味,记载福建地产药材40多种、民间验方30余则。
南宋时,南安县莲花台寺住持净业采用莲花峰茶与30多种中草药配伍,制成莲花峰茶丸。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漳州璞山岩寺僧创制“片仔癀”。该药具有消炎解毒、消肿止痛等功能,可治疗急慢性肝炎、跌打损伤及炎症所引起的疼痛、发热等症,并对癌症,尤其是消化系统癌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明末清初,原明太医曾德宏在长汀县华严寺出家,创制惊风化痰丸。该药由牛黄、麝香、珍珠、全蝎、蝉蜕等精制而成,具有镇惊化痰作用,为小儿科良药。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泉州林乔生创制炎尝疚丸。该药主治小儿脐风,曾风靡一时。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晋江吴亦飞吸取前人经验,研制出“老范志万应神曲”。该药由砂仁、芡实、木香等50多味中草药经发酵加工而成,主治伤风感冒、食积腹痛、暑湿痢疾等症。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长乐梁章钜在甘肃任职时,得到周公百岁酒处方。后由其子将方传至福州(约1837年)。回春药店据此处方酿制周公百岁酒。
民国27年(1938年),福州市中和药房卢诗如参考国外配方,研制成功乳白鱼肝油,商品名称为“尔斯登乳白鱼肝油'民国30年(1941年),卢诗如将乳白鱼肝油处方献给福州新药业同业工会,抵制同疗效的、英国制造的“司各脱乳白鱼肝油”进口。
民国29年(1940年),福建省研究院集资5万元,在长汀河田五里岗一带开垦荒山300亩,种植桃、梅、梨、栗、毒鱼藤、除虫菊、薄荷、薏米、木薯等可供药用植物。
民国31年(1942年),福建省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制药厂张明德、林公际、于达望等人,为了躲避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在永安县东门防空洞里,以甘薯粉、茭芋粉等为原料,经硫酸水解,制成葡萄糖。于达望、张明德等以常山、柴胡、槟榔等中药制成疟疾丸,以薄荷、佩兰、厚朴等制成行军锭,制成的成药还有复方桔梗酊、止泻片等。
民国32年(1943年),崇安茶叶研究所在武夷山从茶末中提炼出茶叶素(咖啡因粗品)。次年,福建省企业公司制药厂试制成功琼脂。此产品为国内首创。民国37年(1948年),福建省研究院在平潭县设立工作站,完成的实验项目有:从鲨鱼肝中提炼鱼肝油,以石花菜为原料制备琼脂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医药科研活动经费由国家拨款或企业自筹。1954年5月,厦门大学海洋生物研究室开展鲨鱼分类鉴定和鲨肝油的分析研究。1954-1959年,福建各地相继流行乙型脑炎,泉州、尤溪等地以白虎汤为主进行治疗,暑热型乙型脑炎患者疗效较好。1958年,一些地区采用大青叶、板兰根等中药治疗乙型脑炎,降低了死亡率。
1955年12月,中国科学院菌种保藏委员会、福建师范学院等单位共同研究,分离出放线菌23-21。1960年,福建医学院药理教研组对放线菌23-21产生的抗生素进行亚急性毒理试验,并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1957年,福建省药品检验所研制的盐酸奎宁锑治疗血吸虫病与省人民医院的枯痨疗法双双获得卫生部技术革命先锋奖,福安专区医院的“乌梅丸治疗胆道蛔虫病”获卫生部银奖。
1958年,宁德地区第一医院苏瑞周以祖传秘方制备“骨痢灵”,用于治疗慢性骨髓炎、骨与关节结核病等,有效率达80%以上。
1958~1963年,福建医学院对黄花夹竹桃、罗布麻的强心作用,土青木香的降压作用,美舌藻驱蛔作用,木棉花的抗肿瘤作用进行药理和临床试验研究。
1958年,厦门冷冻厂从海带中提取甘露醇,这是海带综合利用研究的开始。1966年,莆田县水产公司化工厂从海带中提取褐藻酸钠。1968年10月,该厂又从海带浸泡液中成功提炼出精碘。1970年5月,惠安县涂寨化工厂以海带为原料,生产碘、甘露醇、褐藻胶。1978年,省水产研究所、福州水产加工厂用褐藻酸钠研制药用胶囊获得成功。1979年,省水产研究所开始研制褐藻胶肠溶胶艇。这种肠溶空心胶囊比明胶空心胶囊稳定,膜薄富有韧性、不易变形。胶囊在胃里不溶、到小肠崩解吸收,适用于盛装对胃粘膜刺激大,或遇胃酸易分解失效的,或需在肠内起作用的粉状药物。
1958年,福州抗菌素厂试图从金霉素废液中提取维生素B12。但因废液中含量太低而失败。庆大霉素投产后,该厂即着手从庆大霉素废液中提取维生素B12的研究工作。该厂科研人员参考华北制药厂从链霉素废液中提取维生素B12的工艺,经过3年研制,1972年小批量生产。1975年,在改进维生素B12工艺中,从庆大霉素中提取出腺苷辅酶维生素B12。
1959年,泉州市老中医王鸿珠献出祖传4代的“赛霉胺”秘方,制成赛霉胺胶囊和外用粉剂。该药具有止血、消炎、收敛、促进肉芽新生,使溃疡面愈合等功能。内服可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口腔炎、食道炎等;外用可治疗外伤出血、发炎、溃疡、宫颈糜烂、阴道炎、痱子等。
1959年至1960年5月,福建医学院对民间蛇药进行调查,发现福建民间青草药151种。1964年,福建省医学院开展蛇防治研究,对五步蛇的毒理作用进行观察。1972年,福建省人民医院黄守林研制成功福建蛇药,治疗各种毒蛇咬伤314例,全部治愈。1976年,福建省医学院研制成功抗蝰蛇毒血清;并对福建蛇药、泉州蛇药及西药依地酸钠、甘草甜素等药物解蛇毒作用进行研究,发现白芷、山梗菜、红大戟、山豆根、徐长卿、一点红、爵床、蕹菜、黄鹌菜等中草药对蛇毒有解毒功效。1984年,福建医学院对蛇毒进行化学和毒理分析,分离出蛇毒磷脂酶A、凝血酶、纤维蛋白溶酶等组分,并开展蛇毒代谢动力学研究。通过动物试验和药理研究,了解这些组分对血液系统的影响及其他作用。1987年,分离出蛇毒的另一组分——cyfotoxinl4-1,在体内、体外都有抑制癌细胞生长的特性。
1960年5月,长泰县医药公司在岩溪水尾山桐君药材场种植砂仁等药材40余亩。1962年,同安县从广西引进春砂仁,在汀溪乡堤内村和莲花乡沃溪村试种。由于砂仁花着生在地表面的匍匐茎上,自然结果率仅1~8%,亩产仅0.5~5公斤。1975年,由省医药公司牵头,成立科研协作组,开展砂仁人工授粉试验。在试验中,创造“两指抹粉法”进行人工授粉,结果率提高到45~90%,产量增加15倍左右。
1961年,古田县麻风防治院徐致銮用雷公藤治疗麻风病,揭开雷公藤研究的序幕。该院与福建省白沙麻风防治院、江苏省皮肤病研究所、麻风防治院等单位协作,应用雷公藤煎剂治疗麻风病2000多例、疗效明显。在研究中,分离出粗内酯、生物碱、雷公红等成分。1969年,三明地区第二医院用雷公藤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56例,有效率达86%以上。1974年,福州市皮肤病院用雷公藤片剂治疗银屑病100例,有效率达6196。1981年1月,省医学研究所开始对雷公藤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进行系统研究,从本省产的雷公藤植物的根、茎、叶中提取分离出22种化合物。经过光谱分析和X衍射测定,确定其化学结构。其中12种是新化合物,4种是新型结构,7种有生理活性。药理研究表明这些活性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其中,雷公藤内酯醇注射液用于治疗急、慢性白血病56例,完全缓解率达40%;内酯醇软膏治疗银屑病456例,有效率达85%以上。1982年11月,省医学科学研究所在福州、上海两地的11所医院用雷公藤内酯醇软膏治疗银屑病456例,有效率达85%以上。1986年,福州市皮肤病防治所用雷公藤内脂醇治疗播散性神经性皮炎,有效率为86.5%。省医学科学研究所用雷公藤内脂醇注射液治疗急、慢性白血病56例,完全缓解率达40%,优于同类药物如阿霉素、阿克拉霉素等。
1963年,福建省微生物研究室王岳等人发现庆大霉素产生菌。该室与福州抗菌素厂等单位协作,研制庆大霉素。1969年5月,庆大霉素通过部级鉴定,在全国36个单位投产。
1965年4月,福州市卫生局、妇幼保健所等单位协作研制成功火罐式吸宫瓶和简便负压计。这种人工流产器械吸宫效果良好,携带方便,成本低,适用于广大农村、山区。同年,在全国计划生育工作会上推广使用。
1966年,省医药公司在南靖县和溪乡建立巴戟天生产基地,通过无性育苗,进行巴戟天野生转家种试验。但是,巴戟天从野生个体散生转为成片群体栽培中,发生一种毁灭性镰刀菌病害——茎基腐病,使巴戟天种植陷入困境。1976年,省医药公司、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厦门大学、福建林学院、农学院等单位进行单节育苗、单叶带芽育苗试验,均获成功。嗣后,又进行育种试验,变无性繁殖为有性繁殖。选育出抗病能力强的良种。经过十几年实践,初步解决了栽培技术及茎基腐病、线虫病防治等关键问题,亩产达150公斤以上。
1966年,福州制药厂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合作,从龙舌兰中提取海可吉宁为原料,试制醋酸泼尼松。1967年11月完成小试,1969年批量生产。
1970年6月,省水产研究所与东山县鲍珠增殖站协作,在东山县进行杂色鲍入工育苗和养殖试验。1971年,首次在国内培养出杂色鲍苗。1972年,对辽宁产的皱纹盘鲍进行南移人工育苗研究,1974年6月培育出皱纹盘鲍。1975年,大面积培养鲍苗幼体饵料——底栖硅藻,获得成功。1977年基本解决精养亲鲍、促性成熟、人工催产等技术问题,幼体鲍苗成活率达1196,由鲍苗饲养到幼鲍,成活率达23~44%。
1970年,福建省微生物研究室(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前身)从江西南昌土壤中分离出“414”球孢玫瑰紫链霉菌,其次级代谢产物为球红霉素。球红霉素是一种烯类抗真菌抗生素,可用于治疗肠、呼吸道、皮肤、阴道等深部真菌感染。该室与福州抗菌素厂协作,共同试制球红霉素,发酵单位从2000单位/毫升提高到4000~5000单位/毫升。但球红霉素不稳定,易受光热影响分解而失效,有效期仅半年,难以在市场周转,故不能投产。同年,福建省微生物研究室,从安徽洪湖土壤中分离出“104”抗生素产生菌。其次级代谢产物“104”抗生素属于大环内脂类抗生素,抗菌谱比红霉素广。该室与福州抗菌素厂合作,制成针剂,临床效果很好。后因“104”抗生素是个多组份混合物,各批试产品中各组份含量之间比例不一致,抗菌效果差异很大,成本高,终未投产。
1971年初,南平市慢性支气管炎防治组从民间挖掘出满山白验方,制成复方满山白糖浆。它具有祛痰止咳消炎之功效。福建省医药研究所在此基础上,对满山白进行药理、药化研究,发现满山白具有祛痰、镇咳作用,且不含有同一科属其它能治疗支气管炎植物的毒性成分一-侵木毒素,故副作用少、毒性低。同年,福建省防治气管炎组用买麻藤、盐肤木等中草药制成“复方买麻藤糖浆”,用于治疗急、慢性气管炎196例,疗效显著。福州抗菌素厂从华北制药厂引进争光霉素菌种,由中心试验室负责试制。当年制取20克样品,经临床试用,疗效尚可。但因溶媒回收不过关,成本高于进口的同类产品,而停止试制。1971年,福建省医药研究所、福建医科大学(即福建医学院)、福州制药厂等单位联合试制抗癌新药三尖杉酯碱和高三尖杉酯碱,从地产三尖杉植物中提取总生物碱,通过动物及临床试验,确定其抗癌活性。1972年9月,分离得到三尖杉酯碱和高三尖杉酯碱,用于治疗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39例,有效率为79.5%。1977年5月,三尖杉酯碱注射液、高三尖杉酯碱注射液在福州屏山制药厂投产。同年,福建省中医研究所王永铿等与兰州大学化学系合作开展三尖杉酯碱合成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完成高三尖杉酯碱和脱氧高三尖杉酯碱的合成。深入探讨了一条γ——酮酸酯类的简易合成法,可推广应用于各类酯类生物碱的合成。
1972年,省微生物研究所从昆明土壤中分离到更新霉素产生菌。该所与福州制药厂等单位协作,研制出更新霉素,通过35例治疗小结,近期疗效较好,有效率为88.5%。
1973年3月,省立医院、省医药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开展“舒冠通糖浆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以盐肤木为主药,制成舒冠通糖浆,治疗冠心病400例,症状总有效率为88.7%,心电图总有效率为67%。
1974年,厦门中药厂以中药海珠粉为主药,制成海珠喘息定片。该药具有平喘、祛痰、镇咳、安神等作用。经上海市华山医院、儿童医院临床验证,海珠喘息对哮喘有较好的近期与远期效果。
同年,厦门市从广东引进排草,在同安县马巷镇顶村试种。经过3年小面积多点试种,亩产达150~300公斤。同年,厦门大学医疗器械厂、厦门医疗电子仪器厂等仿创结合,研制成功心脏去颤起搏器、微波理疗机、746型电泳仪、刺激仪、半导体致冷冰箱等医疗电子仪器。
1975年8月,省医药卫生部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联合成立福建省南药科研协作组,承担国家医药管理局下达的科研项目有巴戟有效成分研究,巴戟、肉桂病虫害防治,巴戟、砂仁品种鉴定,提高砂仁结果率研究,巴戟栽培技术研究等。同年,福州制药厂与南京药学院联合研制成功降血脂药物——去脂舒。
是年,厦门中药厂研制出玫瑰茄冲剂。该冲剂清凉解暑、开胃生津,是夏季或高温作业者的可口清凉保健饮料。1984年,厦门中药厂采用离心薄膜蒸发器浓缩玫瑰茄浸出液,使冲剂色泽鲜艳,质量稳定。
1976年,厦门中药厂以肿节茶、三七、牛黄等药组方,制成新癀片。它具有消炎止痛、散瘀消肿、清热解毒等作用,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急性黄疽型肝炎、胆囊炎、外伤和无名肿毒等炎症,还对食管贲门癌炎症有消炎止痛、缓解吞咽梗阻症状的作用。该厂还与厦门市医药研究所等单位协作,从青蒿鲜品中提取挥发油,制成胶丸、胶囊等制剂。青蒿油丸具有镇咳、祛痰、平喘等功效,治疗慢性气管炎1237例,总有效率有90%。同年,霞浦电子仪器厂根据省广播事业局提供的资料,研制成功LY-A晶体管电子推拿机。
1977年,福建省药品检验所、厦门集美医院从鲎的血液中提取出变形细胞溶解物,制成鲎试剂,用于药品热原检查和内毒素检测。同年,福州鼓楼无线电四厂、福州军区总医院、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共同研制成功眼科三用激光治疗机。三明真菌研究所试制成功天麻蜜环菌片,先后在沙县制药厂、三明制药厂投产。该药具有镇静及抗惊作用,能改善血液循环,用于治疗眩晕、头痛、惊风、肢麻、失眠等症。
1978年2月,福州市医学科学研究所和福州中药制药厂协作,提取蟑螂有效成分,制成消症益肝片,用于治疗原发性肝瘤。临床观察表明,消症益肝片能缓解症状,使肝肿大回缩,甲胎蛋白下降,延长患者生存期。
同年秋,福建省慢性支气管炎药物验证协作组在建瓯成立,对本省研制的新药青蒿油、消痰咳、首乌喘息灵、银蜜片、固本片、蕲蛇注射液、红松枇杷膏、平喘片、咳喘安等进行临床验证。至1981年1月,临床验证3547例,其中疗效好的青蒿油、消痰咳、首乌喘息灵、银蜜片等先后投产。
1978年,福建卫生学校陆光裕等以苯甲醛为原料,经硝化、缩合、还原、碘化等反应,制成胆影脒钠。这是一种新型口服胆澳胆管造影剂。同年,尤溪无线电厂采用电晕放电法获得空气负离子的原理,试制成功空气负氧离子发生器。厦门中药厂在中药处方中,加入平喘药——氨哮素,制成情安喘定片。该药具有平喘止咳、祛痰消炎作用,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临床验证610例,有效率为90.1%。
同年,省立医院潘秀珍等应用莨菪药物治疗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莨菪药物除有抑制胰酶原活化作用外,尚有调节植物性神经的双向作用,既能对抗儿茶酚胺引起的血管痉挛,又能对抗乙酰胆碱分泌亢进导致的血管扩张,故可阻止组织坏死和血浆渗出,改善微循环,阻止病情恶化。至1986年抢救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46例,痊愈35例,好转3例,死亡8例。死亡率仅占17.4%,明显低于一般疗法(死亡率为40~50%)。
1979年1月,省立医院李温仁等参照国内外血液变温器,设计制造成功PXB-1型平板式血液变温器。这种血液变温器结构简单,制造容易,在临床验证中,对不同体重的病人都能达到降复温的预期要求,心脏复苏快,术后病人恢复良好。
同年,宁德县虎贝、福州北峰、龙岩等地试种天麻,先后获得成功。12月,德化县医药公司在九仙山试种西洋参。1981年,大田县医药公司也试种西洋参。上述两县在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指导下,西洋参试种均获得成功。
1979年底,华侨大学化工系在泉州味精厂利用甘蔗糖蜜试制L-赖氨酸。1980年9月移到泉州第二制药厂试制。1981年,在300升发酸罐中进行小型试验,平均产酸率2.6%,总收率为40%左右。1982年2月引进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新菌种,最高产酸率4.3%。1984年产酸率达5.2%,总收率为75%。
1980年,福建师范大学和福建光学仪器厂共同研制成功具有可见光指示的C02激光治疗机(FYJ-3、FYJ-4、FYJ-5)。同年,上海医药设计院、厦门化工机修厂、厦门中药厂共同研制成功LZ离心薄膜蒸发器。
1981年,同安县医药公司从广西引进罗汉果,在莲花乡内田村试种。在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莫庭旭、陈裕等人指导帮助下,解决了罗汉果雌雄花不一致、难结果的技术难题,提高了结果率。
同年,建阳地区医药研究所、省药品检验所、建瓯制药厂等单位联合研制成功“软脉灵口服液”。它能降低脑血管及周围血管阻力,增加脑和冠脉血流量,提高肌体在常压下耐缺氧能力,可用于治疗脑动脉硬化、冠心病、中风、心肌炎等症。1985年4月通过省级鉴定,7月在建瓯制药厂投产。
1981年,福州市医学科学研究所、闽清制药厂在广泛收集民间治疗化脓性疾病中草药秘方、验方基础上,研制成功胜红抗炎素胶囊。该药具有清热解毒、祛风胜湿、理气止痛、化瘀散结的功能,用于治疗急慢性盆腔炎、咽喉炎、扁桃腺炎等。
1982年2月,厦门制药厂陈慧珍、廖在根等人研制成功维他肥儿膏。该药可用于治疗小儿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怠倦消瘦等症。6月,省微生物研究所从云南菜园土壤中分离到小革孢菌T125。1983年1月,经鉴别确认其次级代谢产物为紫苏霉素。福州第二抗菌素厂、上海第四制药厂与该所联合研制紫苏霉素。1990年12月,紫苏霉素发酵单位达500国际单位/毫升以上,通过了部级鉴定。
1982年,省广播电视厅、霞浦电子仪器厂等单位在电子推拿机基础上研制体积小、造型美观大方的LY-5电子针炙按摩器。该机仅重700克,轻巧易用,经200多例临床验证,治疗急慢性关节炎、肩周炎等有效率达90%以上。
1983年1月,省中医药研究所与省金鸡山疗养院协作,进行乌龙茶防病保健作用的研究,证明乌龙茶确有抗衰老、防治血管性病变、降低血液粘度、防止红细胞聚集和抑制血栓形成等作用。7月,省微生物研究所研制的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通过省级鉴定。
1984年5月,省经委组织医药、卫生、农业、林业等部门联合开展全省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历时4年,于1988年9月结束。这次普查,调查了全省9个地、市,68个县(市、区),1049个乡、镇、场,9292个行政村,共收集民间单验方1845条,采集标本71678份。根据这次普查统计,全省药材品种有2468个,其中,植物药2024种,动物药425种,矿物药19种。
1984年,福州制药厂和福建省电子技术研究所协作,建立大输液灭菌工艺微机控制系统。
1985年,福建电子技术研究所把微机技术与应用电视结合起来,研制成功TK-1型瞳孔测试仪。同年,厦门鱼肝油厂研制出小儿营养药——星鲨肝油(糖)丸。厦门中药厂与厦门市第一医院协作,研制成功治疗糖尿病新药——消渴降糖片。该药具有清热生津、益气养阴、消渴降糖之功效。厦门中药厂还开发投产的芪枣冲剂,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和胃、扶心固本等功效;用于治疗白细胞减少症,及病后体虚、脏腑亏损所致免疫功能下降等症。
1986年6月,福州空军医院陈紫榕等研制成功新型免疫调节剂——胸腺因子D注射液,在福州金山制药厂投产,该项目获空军科技成果二等奖。7月,省药品检验所进行维生素D及其制剂含量测定法研究。新测定方法提高测定的灵敏度,缩短测定周期,能将有疗效的微量维生素D及前维生素D从大量杂质及无效异构体中分离出,分别定量,准确可靠。9月,省微生物研究所从武夷山森林土壤中分离出福提霉素产生菌——绿色单孢菌,福州抗菌素厂与该所合作,进行摇瓶试验。由于发酵单位低,绿色单孢菌仍处于发酵提炼工艺摸索阶段..同年,省药材研究所、泉州制药厂、厦门中药厂共同承担国家经委下达的“海蛇药源开发综合利用”科研项目,研制海蛇天麻酒、海蛇追风丸等新药。厦门中药厂唐永茂等研制成功心益好片。该药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益心宁神作用,用于治疗冠心病、心胶痛等。
1987年6月,厦门大学物理系和厦门医疗电子仪器厂联合研制的UL-1型波导C02激光医疗仪通过省级鉴定。这种医疗仪采用红外激光束同轴的白光导引系统,属国内首创,可用于治疗人体的斑、痣、疣,并有预防皮肤组织恶变的作用。经过解放军174医院皮肤科和省立医院五官科两年临床使用,治愈率达99.7%。
1988年,福建医学院进行芦笋抗血脂和抗免疫作用的临床研究及环十五酮消炎镇痛作用研究,并进行硫酸锌和亚硒酸对依米丁所致心肌损害的动物实验。同年,南京军区卫生学校(原福州军区卫生学校)先后进行姜黄属本草研究、海风藤原植物研究、抗真菌药咪唑腙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等项研究。
1989年,泉州赛霉安制药厂研制成功创可贴止血膏。晋江县青阳自热敷料厂研制成功自热敷料。
1990年完成的省重点科研项目有:厦门中药厂的御制平安丹、泉州制药厂的老范志万应神曲袋泡剂等。
第二节 文献与情报
一、文献
宋朝以前,未见福建医药文献传世。随着经济中心南移,福建医药著作日丰。
宋庆历六年(1046年),闽县(今属福州市)何希彭受福州知州蔡襄委托,从《太平圣惠方》中选出便于民间使用的药方6096个编成《圣惠选方》,今佚。嘉祐二年(1057年),同安苏颂与掌禹锡、林亿、张洞等编写《嘉祐补注神农本草》。嘉祐六年(1061年),苏颂编成《图经本草》二十一卷,收载药材780种。其中,前代本草著作从未著述的有1()3种,现存药图933幅。该书描述了药材的形态、生长环境或来源、类别、用途和用法。英国学者李约瑟指出:“这是附有木刻标本说明图的药物史上的杰作之一。欧洲,把野外可能采集到的动、植物,加以如此精确地木刻并印刷出来,这是直到十五世纪才出现的大事。”
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贬居福州王继先会同高绍功、柴源、张孝直等校订《证类本草》,而编成《绍兴校定经史经类备急本草》(简称《绍兴本草》)三十一卷。淳熙十一年(1184年),长乐朱端章撰写的《卫生家宝产科方》八卷刊行。此书为“产科之荟萃、医家之指南”。朱端章还著有《卫生家宝方》、《卫生家宝汤方》、《卫生小儿方》、《集验方》等。庆元二年(1196年),泉州李迅撰《集验背疽方》一卷刊行。此书明辨证候虚实、治疗节度、方药简易,为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
嘉定元年(1208年),武夷许洪取监本《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精加校定,择取本草所载药性功效注于各药之下,将吴延《得效名方》及诸局经验秘方分门别类附于本方之后,编著《和剂指南总论》冠于篇首。今此注本已佚。《和剂指南总论》为制药专著,今附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书末。另,《新编证类图注本草》及其同类刊本,旧题许洪校正。嘉定九年,桃溪(今属永春县)刘明之撰《活人事证方》二十卷。后又撰《活人事证方后集》三十卷。其中,记述取痔用砒、矶、草乌、蝎梢等外治方,乃历史上较早的枯痔疗法。后重编《和剂局方》,校正《新编类要图注本草》,均佚。
淳祐七年(1247年),建阳人宋慈撰《洗冤集录》五卷。此书是医药学知识在司法检验中的经验结晶,是世界现存第一部有系统的古代司法检验专书。景定五年(1264年)。怀安(今属福州市)杨士瀛著《仁斋直指方论》二十六卷,第一次描述癌是“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毒根很深,穿孔透里”。杨士瀛著作还有《仁斋直指方论医脉直经》二卷、《伤寒类书活人总括》七卷、《真损方论》、《方脉论》、《婴儿指要》(一名《仁斋小儿方论》)等。此外,宋代福建医药著作还有郑樵的《本草成书》、《本草外类》、《鹤顶方》,刘彝的《赣州正俗方》、上官均的《伤寒要论方》等,共50多种。
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泰宁人邹铉将宋陈直的《寿亲养老书》一卷续增三卷,共四卷,取名《寿亲养老新书》,收载老年人、妇人、小儿食治诸方394条。邹铉征引方药、颇多奇秘,对老年养生论述较详,是最早的老年病学专著。元代著作还有李辰拱的《胎产救急方》、《伤寒集成方法》、熊彦明的《类编南北经验医方大成》等,共6种。
明代,著作最丰的数建阳熊宗立。正统十一年(1446年),熊宗立撰《名方类证医书大全》二十四卷。又撰《医方大全》、《补增本草歌括》、《山居便宜方》、《备急海上方》、《温隐居海上方》、《原医图药性赋》、《药性赋补遗》、《袖珍方大全》、《祈男种子书》二卷、《丹溪治要法》一卷、《妇人良方》、《类证注释钱氏小儿方论》二卷等27种。其中《黄帝内经素问灵枢运气音释补遗》、《妇人良方》、《妇人良方补遗大全》、《外科精要附遗》、《类编伤寒活人书括指掌图论》等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福清陈仕贤,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与通州医官孙宇考订编辑《经济济世良方》十一卷。首载医旨、脉诀、药性,别为一卷。陈仕贤另著有《本草要旨》、《药性别》。
万历十二年(1584年),大梁(今开封)杨四知巡按福建。感慨闽广蛊毒之害,博集治疗蛊毒诸方,编成《惠民正方》一卷。今佚。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福建总兵万邦孚将其祖所刻的《万氏家钞济世良方》(又作《医学入门良方考》)重刊,并将续得的经验良方,增门补辑,又集脉诀、药性及小儿疾疹等附书末。又撰《万氏积善堂秘验滋补诸方》一卷,《痘疹方论》五卷。
崇祯十七年(1644年),晋江萧京著《轩岐救心论》六卷,各卷有单行本,分别为《四诊心法》、{药性微蕴》、《伤寒门医案》、《医论》、《医鉴病鉴》等。此外,明代还有许宏的《湖海奇方》、《金镜内台方仪》、滕宏的《神农本经会通》、方炯的《杏林肘后方》、邹福的《经验良方》、黄澹的《方中集》等,共80多种。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闽侯人陈梦雷编成《古今图书集成》。该书“医部”另印成书,名《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计五百二卜卷。长乐陈念祖(1753~1823年),字修园,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举人,先后撰《伤寒真方歌括》六卷、《十药神书注解》、《景岳新方八阵砭》、《景岳本草经读》等。其子陈元蔚、陈元犀继承父业,分别著《长沙方歌括>六卷、《金匮方歌括》六卷。
清末,诏安田伯良感其时西洋医学东渐,多有崇尚新奇者,故刊行《中华古圣经大全》丛书,收录《黄帝内经素问原文》九卷、《黄帝内经灵枢原文》九卷、《汉张仲景伤寒论原文》十六卷、《汉张仲景伤寒杂病之方解》十五卷、《神农本草原文药性增解》一卷、《时方药解》四卷。永泰力钧,光绪年间举人,曾取校何为良所译著之《全体阐释》,比较中外医论异同,纂《内经,难经经释>及《骨论》。对于医药理论研究主张中西医药学“宜兼求并进,不可偏执”。历游新加坡、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俄国、瑞士、奥地利等国,辑有《庚寅医案》、《辛卯医案》、《难经经释补》、《日本医学调查记》、《历代医籍存佚考》等。其子嘉禾留学习医,自谓天然药物可补化学药不足。先后撰《用药要诀》、《力氏灵验本草》,所取虽多中药,然解释药理多采用西医药理论。泉州黄玉阶寓台湾台中。时鼠疫流行,黄玉阶精选良方,研制成药,诊疗施济,愈者甚众。后将诊治霍乱、鼠疫经验,撰成《霍乱吊脚痧医书》、《黑死病疙瘩瘟治法新编》。闽县(今属福州)郑肖岩,积40年行医辨药经验,著《伪药条辨》。全书载药110种。另著《鼠疫约编》、《验方另录》、《瘆症宝筏》等。
此外,清代还有郑翥的《幼科发挥大全》、林作建的《妇人古方歌括》、包育华的《经方借用方略》、《伤寒杂病论》、《医机辨论》、谢丰的《瘴疟指南》、彭光奎的《伤寒论注》等,共290多种。
民国期间,同安吴瑞甫(1871~1951年),字锡璜,著作最丰。他主张中西汇通,主编《国医旬刊》,著有《中西温热串解》八卷、《十三科医学全书》二十卷、《中风论》二卷、《加批三因方》、《儿科学讲义>一卷、《喉科明辨》二卷、《删补中风论》等。
仙游人温敬修对药用植物深有研究,著有《最新实验药物学》、《药用植物学》、《伤科秘本》。此外,民国还有胡友梅的《中西对照医药学》、包育生的《包氏医案》三集、刘亚农的《古今药物别名考》、陈逊斋的《伤寒论注》、赵凤洲的《傅青主女科》等,共110多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前,集体创作的医药著作有《中医验方》六集、《常见疾病及其预防的中药》、《福建民间草药》五集、《中医验方汇编》二集、《验方汇集》、《福建常用草药》、《福建民间蛇药志》、《福州市民间药草》五册、《临证本草袖珍》、《百草药性赋》、《福建省中医中药特效验方汇辑》、《福建省青草药学术座谈会资料摘要选编》、《福州中药丸散丹膏集方与配制经验(初稿)》二集等80多种。个人著作有俞慎初的《新编中药学讲义》,王晴川的《抗生素讲义》、《洋地黄及其临床应用》,陈啸山的《常见中药炮制法》,萧治安的《民间草药单验方》,刘友梁的《矿物与丹药》等30多种。
“文化大革命”期间,福建医药著作出版者有45种。1977~1978年出版有47种。集体创作的有《常见青草药选编》(三明)、《福建中草药》、《常见肠道传染病的防治》、《福建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福建中草药治验方选》、《常见中草药的化学成分简表》、《抗癌中草药资料》等61种。个人著作有黄荣宗《中医方剂学》、黄宗晶的《临应常见疾病中草药外疗法》、林笃江的《食物疗法》、盛国荣的《茶叶在医疗上的功用》、吴芝春的《傅青主女科方歌方解》、吕达初的《中药加工炮制》等31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体著作有:《福建药物志》二册、《中草药方选》三集、《临床不合理用药120例》、《畲族验方选》、《福建省农村中草药制剂汇编》、《福建省中药资料普查资料汇编》五集等130多种。个人著作有俞慎初的《中国药学史纲》、《虫类药物临床应用》,陈豪藩的《中药材知识》、吴允耀的《中医药题解》、林鹏等的《南药栽培》、孔庆洛等的《海洋药物民间应用》、王岳宝等的《福建省中药炮制规范》、韩立等的《汉拉英中草药名称》、何昌善的《福建中药简明手册》、陈远志等的《常见病症中草药自我疗法》、林为星等的《药物治疗量致死案析》、陈孟敬等的译著《怎样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陈惠藩的《中医外科常用外用方选》、郭支赓等的《心血管疾病治疗用药》等120多种。
1950~1990年,福建医药著作共计470多种。
二、情报信息
宋庆历六年(1046年),蔡襄知福州,见当地民俗信巫者甚多,委托福州名医何希彭将《太平圣惠方》加以整理,选出便民实用方6096首,编成《圣惠选方》。蔡襄写序、勒石立碑,将《圣惠选方》誊写刻版,列于衙门左右,供人选用。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长乐时疫大作,邑人刘克光著《吐泻辨》,遍贴乡村,赖以全活者无数。
民国元年(1912年),上杭包识生在上海与伯陶主编《神州医药学报》。民国11年(1922年),厦门人陈嘉庚在国内外登报,广泛征求单方、验方1000余则,增入再版的(验方新编》中,印2万本在国内赠送。民国21年(1932年),俞慎初在福清主办《现代医药》(月刊)。翌年4月,闽侯医师公会在福州《福建民报》上,创办《医药周刊》,并在福州市广播电台进行医药卫生常识播讲。民国22年(1933年),刘通主办《福建国医公报》,梁长荣主办《晨光国医杂志》,吴瑞甫在厦门主办《国医旬刊》。民国24年(1935年),孙松樵在厦门主办《鹭声医药杂志》,林妙彦主办《神州国医月报》。民国31年(1942年),林公际在永安创办《闽药》杂志。民国32年(1943年),蔡运季在泉州主办《晋江国医月刊》。
1953年10月,中国医药公司福建省公司编辑出版《家庭常备用药介绍》(不定期、内部刊物)。1954年8月,编辑《药学基本知识》。1956年7月,福建省中医药学术委员会创办《福建中医药》。翌年4月,移归福建省中医研究所主办,改季刊为双月刊。1966年7月,因“文化大革命”停办。1981年1月复刊,由福建中医学院和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福建分会联合主办。1982年起向海外发行。
1956年底,福建省医药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医药生产、流通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生产科研市场信息多由计划、统计部门收集反馈。50年代后期,建立全省医药购销调存月报制度。省医药公司计划统计部门每年进行2~3次的市场调研。编制全年购销调存计划,收集积累资料。
60年代初,福州制药厂、福州抗菌素厂、厦门鱼肝油厂等制药企业先后设立资料室。1963年,福州制药厂与全国42个制药厂建立定期交流技术经济情报关系。翌年,增至59个厂。福州制药厂每月将本厂的技术经济活动情况编印成册,发给有关厂家。将收到的技术经济情报复制或摘要,提供领导和有关科室、车间参阅。1966年底,福州抗菌素厂资料室开始收集、整理、汇编技术情报资料。1967~1969年编写《抗生素文摘》,在全国厂际间交流。“文化大革命”中,情报工作人员因家庭出身等“政治问题”受排斥而中断。
1971年7月,福建省卫生局创办《福建医药卫生》(内部刊物)。1972年7月,改由福建省医药研究所主办。1979年1月,与《赤脚医生》刊物合并,更名为《福建医药杂志》(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1979年6月,福建省医药管理局成立后,开始着手医药情报网络的建设。福州抗菌素厂情报资料室恢复进行技术资料收集、翻译、整理等工作,编写《抗生素技术资料>,并开展有关专题调查研究。12月27日,省医药公司决定建立全省中药材科技情报网络,在省药材研究所设兼职情报人员,负责情报组织协调工作。各地(市)、县医药公司指定专职或兼职情报人员,开展情报收集整理、反馈交流工作。
1982年3月,省医药管理局在各直属单位、处室设专兼职情报人员,负责组织协调全省医药工业、商业情报工作,编辑出版《福建医药情报》(内部刊物),加工、传递科技、经济信息。5月,福州市医药管理局办公室编印《医药工作动态》(后改为《医药信息》)。1983年,根据国家医药管理局医药工业情报中心站的要求,建立全省医药工业基本情况资料卡。
1984年6月,福建省医药总公司设立情报中心站。情报中心站向全省医药工商企业、医院聘请兼职情报通讯员,至1985年底,兼职情报人员有124人。省医药公司设立质量商情科,省药材公司、省医药工业公司、省医疗器械公司在全省也建立了各专业情报网络。省医药公司编辑《福建医药商情》,省药材公司编辑《福建药材》,三明医药公司商情小组编辑《医药情报简讯》,莆田市医药公司编印《医药调研情况报告》等内部刊物,加强情报交流。省医药总公司情报中心站(以下简称省医药情报中心站)在国家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领导下与8个情报中心站和各省医药情报机构建立信息交流关系,先后组织开展配合伺料资源、解热镇痛药、小儿用药、抗生素新品种、进口设备等专题调研。其中,该站余万里与省饲料公司刘桂英等联合开展的配合饲料资源调研,1986年,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985年,省医药情报中心站参加编制《福建省1986~2000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福州抗菌素厂情报资料室参加国家医药管理医药技术情报所组织的《80年代初期国内外医药工业水平调研报告>的编撰工作。
1985年9月,省医药情报中心站在建阳县举办经济技术预测学习班,对基层情报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并在福州、厦门等地举办专题调研报告讲座10来次,听讲人数余人次。
1986年12月,在厦门召开的全国省级医药情报协作网会议上。正式成立有24个省(市)、自治区省级医药情报机构。参加的“全国省级医药情报协作网”,吉林省郑淑云、福建省余万里、陕西省刘东分别被推选为正、副理事长和秘书长。1987年1月,省医药情报中心站由省医药总公司科技处划归办公室领导,除了收集经济技术信息外,还收集整理有关行政管理信息。1988年12月,中国药学会创办《福建药学杂志》(双月刊)。1990年底,在省医药情报中心站基础上,筹建福建医药信息中心。第三节 教育
一、职业道德
相传尧时太姥山下才堡村麻瘆流行,太姥山老母施其种植的绿雪芽茶,救活很多小孩。老母被封为太姥娘娘。
三国期间,侯官(今属福州)董奉为人治病不取报酬,后流寓庐山。人受其医,愈后栽杏5株致谢。数年后,蔚然成林。“杏林”二字遂成医家典故„
宋代,龙溪县青礁(今属厦门市集美区)吴辛“业医,济人无贵贱。按病授药,如矢破的。虽奇疾沉疴立愈,而义不取人一钱”。宋明道二年(1033年),泉州一带发生瘟疫,吴个师徒奔走四方,救死扶伤,活人无数。景祐三年(1036年)五月初二,吴夲上山采药,不慎落崖身亡。他被后人敬奉为“保生大帝”、“大道公”,今海峡两岸供奉他的庙宇——慈济宫有数百座。
元代,将乐廖文彬用药如神,好施舍,人称“仁医”。有司荐为太医,辞;举医官,以辞。
明代,建瓯雷时宗“善易学及岐黄诸书,医能奇中。贫者暮夜叩之,必摄衣往,酬以钱则辞”。福宁(今霞浦县)丁杞“世业医以诊脉能知生死”。正德六年(1511年)大疫,曾施药于邑之申明亭,存活甚众。浦城黄至“岁大疫,捐施药茶,全活甚多'将乐林道飞官福建太医,“病者投剂辄效。名著闽中,耆年赈饥济贫,博施不倦”。莆田方炯,治病施药“有德其惠而酬以赀者,贫则却之;富则受而散于乡邻,以济穷乏”,或用于造桥砌路。
清代,长乐人陈念祖,“辛酉(1801年)夏,三辅大水,瘟疟流行。念祖以勘灾到其地,审天时,问世俗,相人体之肥瘠寒暖,制药丸三品,散给城乡,全活无算”。建宁陈民瞻“遇瘟疫,辄出奇方,制药布施,活命无数。所尤工者,麻痘二科”。著有《种痘秘要》。闽侯钟玉田“得秘方专治疔疮,试之辄验。因疔毒最猛,有请弗敢延片刻。常解囊济贫,令服参芪以助疮口愈合,存活不可数计”。建宁何觐光“尝日,吾不能为官以活人,当以医活人也。遂潜心医学,有召皆就,或中夜赴召,未尝厌倦,亦未尝期报”。闽清黄作宾“究心医术,尝设一药铺,……无论族邻来诊者,不取金钱,即远地求医者亦然。凡非属不治之症,服一二剂,罔不见效”。永定张舒咏“精岐黄术,独具慧心,治病如神,遇贫病之家,法施药饵,不取值,赖以全活者,遍及于龙岩、漳州等处”。
近代,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医药职业道德增加了新的内容。经商讲求信用,注重质量,热情待客,服务周到;抓药配方,剂量准确,不出差错。福州回春药店是福建最有名的老药店之一,其历代相传的守则是:“许可赚大钱,不准卖假药”。该店有副对联:“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各地名老药店都重视信誉,购进药材必选上等好货,遵古炮制;生产丸散丹膏,尤其在药品质量上下功夫。漳州天益寿药局炒淮山、白芍,别人用灶心土混炒,他们却用乌糖和沙混炒。炒出的饮片呈乌金色,光滑美观。福州恒济药店生地加工成熟地时,先挑选大粒生地(一般选用每斤8粒的规格,俗称八地),洗干净连续蒸晒9次,每次拌以砂仁粉、老酒、人乳。福州回春药店酿制周公百岁酒,监制很严格,成品上坛时,用生漆标封,经过3年方可上市。
1956年,全省医药行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各地医药企业重视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要求职工接待顾客要主动、热情、耐心、周到,坚持“五不”(不以生代熟,不以次顶优,不以假充真,不短斤少两,不卖霉烂变质、过期失效药品)。I960年,泉州市医药公司收到顾客表扬信72封,锦旗、奖状78面。在顾客意见簿上,留下表扬意见的有4672人次。泉州市医药商业企业开展“十好”(政治挂帅好、生产收购好、供应服务好、经营管理好、增产节约好、调查研究好、制度贯彻好、经验推广好、技术革新好、协作互助好)、“五满意”(医防保健满意、卫生防疫满意、工矿农村满意、城市群众满意、兄弟单位满意)竞赛活动,不断增加服务项目。在配方时,坚持一配一复核;付药时“三对”(对姓名、对签号、对贴数),以免差错。并设坐堂医生,为顾客免费看病开药方;代客煎药,送药;夜间开通宵窗,随时满足顾客急需用药。福州各药店在售药时,严格实行“三问三交待”(问病情、问年龄、问性别;交待服法、交待用量、交待注意事项)。中药配方坚持“三印”(估价、配方、复核)、“三核对”(对姓名、对剂量、对金额);配药按方位排列,不混堆;先煎、后入、另炖,后冲的药,另包并说明,确保病者用药安全有效。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传统服务项目如坐堂医生、代客煎药、送药等被取消,职工职业道德观念削弱,服务质量下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医药行业拨乱反正,重新强调职业道德,提倡文明经商、礼貌待客,恢复坐堂医生、通宵窗、代客煎药、送药等服务项目。涌现出林世珍、潘华妹、沈得意、王一惠、林宝玉等先进、模范人物。1981年,泉州市4家门市部为黑龙江、江苏、云南、贵州、广东等省数十个县、市邮寄托运药品300多次,泉州红卫门市部为本市区患者送药4189贴次。1985年,惠安县城2个门市部代煎药达1720服。福州医药商业从1985年起,开展“十优”服务项目(坐堂医生、问病抓药、代客煎药、送药、药材加工、函购、专家门诊、咨询、夜市、三胞供应专柜)方便群众。
1986年,清流县医药公司开展“四个第一”(顾客第一、服务第一、信誉第一、质量第一)为内容的优质服务活动,设立“一卡三簿”(要货计划传递卡、顾客意见簿、缺货登记簿、查询登记簿),提高服务质量。
1987年,泉州市第二医药公司举办一期医药商业职业道德教育学习班,学员60人。
1989年,福州药材采购供应站为县医药公司、医院、商店送货2700多车次,共1300多吨药材及中成药。永安市医药公司送货128次,药品256吨,为各地患者义务邮寄雷公藤2.48万包。福州市16家零售药店“十优”便民措施中,专家门诊2.1万人次,问病抓药1.8万人次,代客煎药1607剂,加工丸散110剂,免费切参3.5万人次,接方送药2.8万人次,函购邮寄38次。回春、华来等5个药店设立“三胞”(港胞、澳胞、台胞)供应专柜,接待“三胞”1299人次,售药金额92万元。尤溪县医药公司4个批发站做到不分上下班、节假顾客随到随开单发货。门市部通宵窗全年卖药达2600人次,售药金额5400多元。
1990年,福州药材采购供应站送货上门205个单位,药品8000多吨。二、文化技术培训
1950年初,福州市先后成立国药业工会和新药业(西药)工会。嗣后,全省各地先后成立医药行业工会,或者对旧同业公会进行改造。党和人民政府通过工会或同业公(工)会组织医药行业职工参加政治、文化、业务技术学习。1951年,全省国营医药工商企业职工共90余人。其中,大专文化以上4人,专业技术人员6人,其余文化程度都在初中以下。1953年,全省医药私营商业共4765户,从业人员共99%人。中、西药私营商业从业人员多是学徒出身,文化程度绝大多数在高小以下,文化程度低,理论基础差。其中,仅27人于1946年通过考试,获得药剂生临时执照。在各地医药行业工会的组织下,福州、泉州、漳州等地药店采取以老带新、以师带徒、边学边做、柜台练兵等形式进行业务学习。并组织私商职工参加市、县工会举办的业余学校文化学习。业余学校设扫盲班、初小班、高小班。通过业余学习,职工文化素质得到提高。1954年底,中国医药公司福建省公司在厦门鼓浪屿举办短期业务培训班,第一批接受改造的14户批发商、职工共104人参加学习。结业后,60多人分配到全省各地医药公司工作。1955年1月起,中国医药公司福建省公司连续举办3期业务训练班,每期1年,学员200余人。第三期办了6个月,因“反右斗争”开始而停办。泉州市医药公司每周抽一个晚上,请老职工讲课辅导,内容有“汤头歌诀”、“药性赋”等。
1956年底,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私营医药企业陆续改造成国营企业或公私合营企业。1957年起,各地医药企业选派业务骨干到北京、上海、福州、厦门等地院校学习。1957年,泉州市医药公司选派1人到上海财经学校学习,1人到省商业厅干校学习,2人到专署商业学校学习。是年,全省医药商业职工有3249人。制药工业职工人数共530多人,工程技术人员19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20多人。为了提高职工的文化程度,各地医药企业组织职工参加各级工会主办的职工夜校文化学习。福州、厦门、漳州、泉州、惠安等地有条件的企业自办学校,给职工补习文化。1959年初,福州抗菌素厂创办“业余文化学校”,以扫盲班、高小班为主,初中课程仅设语文、数学、化学等门。每年均开设3~4个班级,在学职工100多人。晋江医药公司举办学徒工培训班,学员25人。
60年代,医药企业采取办班、办校形式培训职工。1960年春,永春县医药公司创办药材学校,从农村招收50名青年,请老职工当兼职教师,学习药材专业知识。9个月后,这些学员被分别安排到加工厂、门市部、药材种植场,边实习,边学习,提高实际业务技术水平。经过一年多时间学习,学员基本上掌握药材栽培、加工炮制等业务技术。1960年8月、9月间,福州医药采购供应站、惠安县医药公司先后开办医药学校,仅数月,因精简机构,全被撤销。1960年9月,惠安县医药公司创办“惠安医药学校”。不到一年,,该校就停办。1962年,泉州市医药公司与泉州市工会职工业余学校联合开办医药专业班,分中药商品学、西药商品学、医疗护理等3个班,学制3年,医药公司的学员有25人。1963年,晋江县医药公司举办常用药品仓储培训班,学员26人。1963年,全省医药职工有5419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90%以上。同年2月,全省中医药人药首次进行职称评定工作,根据工龄、实践经验和业务知识评定职称,当年全省定职定级485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职工业余文化学习完全停止。至“文化大革命”后期,职工的技术业务培训才开始恢复。1973年3月10日,福建省医药公司在福州溪口仓库举办为期3个月的仓储训练班,学习内容有中药商品知识、仓储管理常识、中药养护等。1974年,德化县医药公司举办短期业务学习集训班,学员有100多人。1975年3月,省卫生局委托省药检所举办第一期全省口服中成药细菌检验学习班,学员23人。1975年11月至1978年,福州制药厂开办“七•二一”工人大学,设有药械、药化、药剂等3个专业班,学员78名。
1977年,福州医药采购供应站开办“七•二一”大学。设中药、西药两个专业班。同年,厦门大学生物系协助省医药公司开办药材生产技术短训班,学员50人,培训6个月,以药材栽培为主要培训内容。1978年4月下旬,省医药公司举办捕捉蕲蛇、白花蛇训练班,学习内容有蕲蛇、白花蛇生活习性、真伪鉴别、咬伤防治、捕捉加工、保管等知识。10月,泉州市医药公司业余学习班复办,设中药、西药、会计等3个专业。至1979年共办3个学期,学员48人。同年10月28日,省药检所举办药检人员学习班,培训对象为地、市药检所和部分药厂检验人员。学员20人,培训3个月,学习内容有药品的生物测定、抗菌素效价测定、药品物理化学检定、口服药品细菌卫生学检查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福建医药行业职工人数增长很快。医药商业,1976年职工人数为6256人,1979年增至8042人,增长28.5%。医药工业,60年代初仅1000余人,1979年增至1228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13人,占工业职工总人数的3.4%。为提高医药行业职工文化素质,各地采取了形式多样的职工技术业务教育。1979年11月28日,省医药公司在漳州体育基地组织全省医药业务技术考核,项目有中药、化学药品零售价、药品和器材常识,中药计价和配方、药品汇单整售等项目。1981年6月上旬,省医药公司对各地、市选送的业务技术能手60人(中药32人,化学药品28人),进行营业员业务技术考核。10月,省医药公司委托省药检所举办一期药品质量检验班,培训3个月。对象是具有高中文化程度,并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仓管员。同期,泉州市医药公司举办一期业务技术训练班,新招收的职工42人参加学习。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各地医药企业对年代以来招收的职工进行了文化技术补课,恢复新职工上岗前应经过培训的老传统,按不同工种,技术级别分别进行培训。1981年,全省各地医药企业组织1968~1980年初中、高中毕业的职工,进行文化补课和技术补课。福州制药厂有317名职工参加文化技术补课,占全厂职工总数的20%。福州抗菌素厂有420人参加初级工补课,考试合格400人,合格率达95%。
1983年2月至1984年2月,泉州市医药公司委托晋江卫生学校举办1期中药培训班,学员有43人。1984年,建瓯县医药公司59名职工分期分批参加商业系统举办的业务学习班,其中58名通过技术补课。各地医药企业通过委托院校办班、函授、选派业务骨干到院校深造等途径,提高职工的技术业务水平。泉州市医药公司选送读大专的有26人,中专的有38人,不脱产参加大专函授教育的有66人,中专函授教育的有100人。福安县医药公司组织职工85名,分两批参加北京中药刊授学院学习。
1985年5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福建医药学校设立函授部。8月,招收中药材专业函授生412人,其中医药系统职工有370人。该专业学制3年,开设课程有政治经济学、中医基础、药用植物、药材学、药材加工炮制、方剂学、中药鉴定、医古文、应用文、企业管理、药政法等11门。考试及格者,国家承认中专学历。9月,福建中医学院举办1期中药培训班,学习时间1年。
至1985年,全省参加文化补课的医药职工达4355人,85%的人经过考试达到及格,有5122人参加初级技术培训。福州抗菌素厂431名职工参加第二轮初级工技术补课,考试合格429人,合格率为99.5%。1985年,全省医药职工有24106人。其中,大中专毕业生2042人,占8.5%;高中、初中文化程度的有7046人,占29.2%;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5018人,占62.3%。职工中,具有技术职称的有888人,占3.7%;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38人,初级职称748人。
1985年,为了迎接《药品管理法》的实施,各县(市)医药公司分期分批举办初级药工业务技术培训班,对考核合格的药工人员,发给药工证。
1986年1月,福建医药学校函授部增设药剂专业,学制3年,开设课程有政治经济学、拉丁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解剖学、药理学、药剂、药品学等门。药剂专业只在福州、厦门、漳州、三明、永安、建阳、建瓯、永春、安溪、古田、闽清、永泰等也制药企业的市、县招生。当年,制剂专业招生136人,中药材专业招生51人。是年3月,光明中药函授学院福建分院在福州成立。辅导站先由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福州委员会承办,设在八一七北路鼓楼区卫生院二楼。
1987年8月,中国药科大学开办函授部,福建省辅导站设在福州道山路福建卫生学校内。9月,药学专业招生60人。开设课程有无机化学、数学、物理、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药物化学、中药及中药成分化学、生理学、药理学、药物分析、药剂学等13门,学制3年,国家承认毕业生大专学历。
1987年,省医药总公司在福建医药学校建立职工教育培训中心。1987年5月至1990年底,共办10期培训班。其中质检培训班6期,学员共300人;中药鉴定1期、学员53人;仓储管理2期,学员78人;医药工业统计1期,学员32人。
1988年7月,福建医药学校函授部中药材专业首届毕业生360人,占入学人数的87.4%。9月,招收新生303人。1989年两个专业毕业162人。1990年招收新生104人。由于光明中药函授学院福建分院辅导站组织辅导不力,至1990年仅毕业59人。1990年,辅导站由福建医药学校承办。
1990年,全省医药职工有27040人,其中,大中专毕业生2365人,占职工总数的8.7%;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有8734人,占职工总数的32.3%。岗位培训结业702人,在训772人;技术等级培训结业549人,在训1274人,适应性培训4373人,培训人员占职工总数的38.3%。
三、学校教育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英国圣公会雷腾医师在霞浦县创办福宁博济医馆。馆内附设医校,招生4届,毕业生有10余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雷腾医师在莆田县半门街创办“兴化双凤医学校”,学制5年,至宣统元年(1909年)停办,共招生3届30多人,10人毕业。
民国元年(1912年),英国圣公会在福州北门柴井医院创办“福州协和医学校”,学制5年,民国11年(1922年),因外籍教师陆续回国、该校停办。10年共毕业26人。民国18年(1929年)7月,福州中医药界在城内(即鼓楼区)成立“私立福建中医讲习所”,在南台(即台江区)成立“福建医学专门讲习所”。民国20年(1931年)2月,经中央教育部立案后,“私立福建中医讲习所”更名为“福州中医学校”,学制3~5年。
民国21年(1932年)1月,闽西苏维埃政府在上杭县通贤乡岭头创办中医训练班,学制2年,学员13名。一年后,训练班迁通贤乡曹屋村。民国23年(1934年)正月,训练班学员全部结业。
民国29年(1940年),省民政厅卫生处在福州道山路开办医药高级职业学校,设药剂专i,学制2年,当年招生50多人。该校只办一年,二科不及格退学者多人,剩下40余人,因停办肄业。卫生处还在上杭路办医药讲授班,以中药教学为主。同年,福建省立医学院(福建医学院前身,当时在沙县)开办5年制药专修科,由药学界著名教授于达望主持。民国30年(1941年)春季,首届招生10余人,秋季又招生40人,在永安分校上课。民国31年(1942年)因学潮影响,且药科设备一时跟不上,任课教授纷纷离校他就,药学专修科只好停办。多数学生转入该院医学系,少数学生转学浙江英士大学药学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医药院校相继成立,主要有:
福建卫生学校 1954年9月1日,省卫生厅在福州屏山成立省卫生干部学校,招收工农干部和部分中学生,开办药剂士专业,学制3年。1959年,省卫生厅在南安县成立南安药材学校。8月,招收初中毕业生95人,分2个班,学制3年。开设课程有药用植物、中医基础、中药学、方剂学、中药栽培、土壤肥料、植物保护、气象学等17门。1960年招生32人,1961年招生54人,这3届学生多来自晋江地区。由于当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学生退学很多,3届毕业约100人。1963年初,该校并入福建卫生干部学校。1969年,福建卫生干部学校停办,1972年复办,更名为“福建卫生学校”,校址迁福州道山路。1978年9月,福建卫生学校开办药学大专班,学制3年,首届招生52人,1981年10月毕业。至1990年,药学大专班共毕业6届,252人;药剂士专业毕业24届,960人;中药士专业毕业9届,420多人。
福建中医学院 1958年7月,福建中医学院在福州吉祥山成立。1980年初,该院迁福州树兜。1985年8月,福建中医学院开办中药系,学制3年,招生30人。开设课程有医古文、解剖生理学、微生物学、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海洋药物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中成药分析、药事组织管理、中药文献学、中药拉丁文等24门。至1990年已毕业3届,共89人;在校3个班,共89人。
福建医药学校 1964年,省商业厅在福州汤井巷办福州商业职业学校。设中药专业、西药专业各一个班。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4年,首届招生60人。中药专业课程设有商业基础知识、商业计算技术、中医理论概说、中药学、药用植物学等8门;西药专业课程设有药剂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拉丁文、商业基础知识、商业计算技术等20门。1965年招生60人。1969年,学校停办。1979年4月,福建省医药公司在福州东门外溪口仓库筹办福建商业学校中药材专业班,学制2年。8月,招收高中毕业生50人。课程设有药用植物学、中医基础、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方剂学、中药化学、企业管理、计算技术等18门。1980年5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在中药材专业班基础上成立福建医药学校。8月,招生50人。由于溪口仓库房子、场地不能适应教学要求,限制了学校的发展。1982年12月,国家拨款122万元,按在校学生400人的规模,在福州洪山乡中店村建新校舍。累计投资240多万元,于1986年6月底竣工,建筑面积1.18万平方米。是年7月,福建医药学校迁入新校舍;增设中药栽培专业,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2年。1987年4月,增设药剂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4年。课程设有药剂、药物分析、药理学、微生物学、制图、生理解剖学、药物化学、中草药化学、制剂通用设备、计算机及语言、文献查阅等22门。8月,3个专业共招生125人。其中,药剂专业招生45人;其他两个专业各招生40人,仍招高中生。1988年8月起,福建医药学校各专业全部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4年。至1990年,中药材专业已毕业9届,425人;中药栽培专业毕业2届,78人;在校学生共9个班,365人。
南京军区卫生学校 976年,福州军区卫生学校(1985年8月1日改为南京军区卫生学校)开办药剂专业,只向部队招生,当年招生40人,学制3年。课程设有解剖生理学、生物化学、医用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病理学和疾病概要、药理学、中医学、中草药学、药用植物学、药物化学、药剂学、药材管理学、医学统计学等20门。1984年该校受省卫生厅委托,举办一期药剂中专班,招收50名地方学员,学制3年。1987年,该专业课程中增设计算机知识1门。至1990年,该校药剂专业共毕业11届,487人。
此外,各地医药企业创办的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班有:
1981年10月,宁德地区医药公司开办闽东技工学校中药剂专业班,招生47人,学制2年,课程12门。学生毕业后,分配当地医药卫生部门。
1983年,厦门医药采购供应站、厦门鱼肝油厂与厦门市技工学校联合开办医药商业、医药工业职专班,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2年。
1984年初,三明制药厂创办三明市技工学校制药厂分校。开设制药专业班,学制2年。8月,招收三明、沙县、永安等地高中毕业生53人。课程设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制图、制药化工过程及设备、药剂学、分析化学等。1986年,增设抗生素专业班,课程设有微生物学、分析化学、抗生素工业生产等。1988年改招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该校学生毕业后分配到三明、沙县、永安、古田、建瓯等地制药厂。
1987年4月,福州抗菌素厂开办高级职业中学,设置抗菌素制造工艺专业。每年招生一个班,每班40人,学制2年。课程设有制图、微生物及生物化学基础、工业基础管理、抗菌素生产设备及生产工艺等。1989年7月,首届毕业生38人分配到福州抗菌素厂工作。8月,又招收40人,学制改为3年;生产实习课时由原来的2个月,增为6个月。1990年7月,毕业38人,在厂就业32人。
1987年7月,福州制药厂开办高级职业中学,设置制药专业一个班,学制2年。8月,招生37名。课程设有制剂学、制药化工过程及设备、分析化学、有机合成、企业管理、药物工艺学等。1989年7月,毕业33人,大多数安排在厂就业。8月,又招生27人。
1987年8月,福州药材采购供应站与福州台江区职业中学联合开办医药专业班,学制2年,招生62人。1989年,80%的首届毕业生分配在福州医药商业系统。后学制改为3年。
1988年5月,福州中药制药厂和福州市第六中学合办中药制药专业班,学制3年,招生48人。课程设有中医基础,方剂学、中药制剂学、加工炮制学等。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事物发端,下限断至1990年底。内容包括:药材、中成药、原料药、化学药品、医疗器材、其它产品、购存、销售、科研教育、管理。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