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地方病与寄生虫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409
颗粒名称:
二、地方病与寄生虫病
分类号:
R599;R53
页数:
2
页码:
150-15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地方病有甲状腺肿、氟中毒等,医药部门把地方性寄生虫病如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等也列入地方病专项供应中。
关键词:
福建省
医药
特需供应
地方病
寄生虫病
内容
福建地方病有甲状腺肿、氟中毒等,医药部门把地方性寄生虫病如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等也列入地方病专项供应中。
疟疾 旧称“瘴疠”,唐代已有记载,在本省流行了1000余年。1953年起,福建各地医药部门配合卫生部门采用流行季节服预防药的方法,降低疟疾的发病率。50年代,省医药公司购进的抗疟药有奎宁、百乐君、环氯胍等。60年代,购进的抗疟药有氯化喹啉、伯氨喹啉、乙胺嘧啶、环氯胍等。这些抗疟药由省医药公司报专项计划,多由上海调入。1962年调入氯化喹啉30万片,伯氨喹啉320万片。1963年,龙岩、南平等林区疟疾流行,省医药公司调入氯化喹啉26.5万片,伯氨喹啉340万片,乙胺嘧啶60万片,环氯胍片1500万片,仍不够用,又向中国医药公司要求增补抗疟药,又调入氯化喹啉35万片,伯氨喹啉310万片,乙胺嘧啶100万片。1964~1965年,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在宁化县经过试验,总结出用氯化喹啉1.5克和伯氨喹啉120毫克4日治疗方案,及用乙胺嘧啶50毫克和伯氨喹啉30毫克每隔10~15日服用一次的预防方案,在全省推广。1972年,闽西北32个县疟疾大流行,发病率为238.3人/万。1973~1985年,全省治疗疟疾病人392万人次,服预防药1034万人次。省医药公司调入氯化喹啉2500万片,伯氨喹啉9500万片,乙胺嘧啶7000万片,满足卫生部门防疟、治疟的需要。各地医药部门积极配合卫生医疗单位做好预防工作,采用药物灭蚊和清理蚊虫孳生地等方法,使疟疾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985年后,疟疾发病率降到万分之一以下。
丝虫病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福建首次发现此病。1958年上半年,木省查出丝虫病患者94万人。省防疫站在闽清县试用大剂量海群生短程疗法,治疗丝虫病。闽西北山区为马来丝虫病流行区,采用海群生1克睡前顿服疗法;沿海一带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采用海群生1克连服3次的疗法。省医药公司购进海群生9000万片,用于防治丝虫病。1962年,采用海群生小剂量递增长疗程方法,防治丝虫病。即每日服药一次,马来丝虫病患者10日服足2.5克;班氏丝虫病患者12日服足4克海群生。该方法减轻了药物反应,迅速在全省推广。1978年,采用海群生药化食盐、虾油、酱油等盐制品防治班氏丝虫病。1979年,省医药公司购进海群生粉6吨,用于加工药盐。1980年,开始控制盐源和盐制品的产销单位,在20个县、市使用海群生药化盐制品防治班氏丝虫病,并用滴滴涕乳剂滞留喷洒灭蚊,截断感染途径,提高防治效果。1987年12月,全省基本消灭了丝虫病。
血吸虫病 福建首例血吸虫病患者,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被发现。1957年,在福清、闽侯、平潭、长乐、龙海、漳浦、南安、同安、仙游、云霄、华安、霞浦等12个县发现血吸虫病患者23949人。省医药公司购进酒石酸锑钾注射液30余万支,供应血吸虫病区,治愈15121人。1958年,中共福建省委成立以省委书记魏金水为首的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拨出大量药品和器械开展防治工作。医药部门供应灭螺药物——五氯酚钠200多吨,酒石酸锑钾注射液50余万支及呋喃丙胺、敌百虫等抗血吸虫药。1972年,省医药公司调入锑——273中速片30万片,血防846滴丸500万粒,防治血吸虫病。全省采用锑——273中速片和血防846滴丸10天联合治疗方法,减轻了药物反应,治愈大多数病人。1979年,省医药公司调入五氯酚钠50吨,呋喃丙胺80万片,敌百虫栓10万个,用于防治血吸虫病。1980年,省医药公司调入吡喹酮50万片,供应霞浦、福清等县,卫生医疗部门使用吡喹酮2天疗法,治愈所有的遗留的病人。1987年,全省消灭了血吸虫病。
地方性甲状腺肿 (简称地甲病)是一种地区性环境缺碘而引起的疾病。1968年10月,莆田县水产公司化工厂制出福建第一瓶精碘。1970年,惠安县涂寨化工厂、32610部队制碘厂等生产碘85公斤,翌年生产340公斤,1979年,全省碘产量为17.73吨;碘作为原料,用于制备防治地甲病等药物。经过调查,全省有48个县、市流行地甲病,患病人数84.3万人。省医药公司调入防止地甲病的药品有碘化钾、复方碘溶液、甲亢平片、甲状腺素钠片和注射液、甲碘安片等。1982年,福建开始使用1/5万浓度的碘盐(即每吨食盐加碘化钾41.3克)防治地甲病。并在厦门同安盐场开碘盐加工厂,生产1/5万浓度的碘盐。以后陆续在福州、邵武、建瓯、永安、南平、荆西(明溪)、石码(龙海)、赛岐(福安)、钟厝(惠安)、龙岩等地建立10个碘盐加工厂。医药卫生部门每年购进捵化钾约2吨,用于生产碘盐。1986年,省人民政府将碘盐浓度提高到1/4万,向缺碘的地甲病县、市供应碘盐。每年消费碘化钾约2.54吨,全省治愈近40万病人。
地方性氟中毒 (简称地氟病)是饮用含氟量过高的水而引起的。80年代,省医药卫生部门调入氟宁片、解氟灵等药品对地氣病患者进行治疗,防治结合,改善了地氟病的流行情况。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事物发端,下限断至1990年底。内容包括:药材、中成药、原料药、化学药品、医疗器材、其它产品、购存、销售、科研教育、管理。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