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出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40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出口
分类号: F746.12
页数: 4
页码: 143-146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医药商业历史悠久,出口品种丰富,包括中药材、中成药等。医药工业产品也销往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关键词: 福建省 医药 销售 出口

内容

一、医药商业
  三国东吴孙权时期(222~251年),侯官(今福州)人董奉,尝以三丸药救活垂死已3日的交州(辖境限于今越南部分及广西钦州地区、广东雷州半岛)太守士燮,说明当时福建中药已传入越南。唐、宋时期,泉州发展成为国际贸易港。南宋时更加繁盛,通商往来有57个国家和地区。《宋会要辑稿》记载,经广州、泉州诸港出口药材有当归、甘草等60多种。南宋赵汝适《诸蕃志》记述泉州港外销商品,其中主要药物15种:朱砂、川芎等主要售者婆(今印尼爪洼岛)、苏吉丹(印尼爪哇中部);硼砂、砒霜、白芷等主要售者婆;干姜、大黄、黄连、樟脑、沉香主要售三佛齐(今印尼苏门答腊)、南毗(今印度西南部);丁香、脑子、豆蔻主要售南毗、瓮蛮(今阿拉伯半岛东南部)、细兰(今斯里兰卡);脑射主售占城(今越南南方),檀香主售占城、南毗、细竺.川芎因能治头痛,极受苏吉丹和下里等地采椒工人的欢迎。当时侨居泉州的阿拉伯和波斯人与泉州民间医生结识,将我国的医术和药材带回国。元代,呆州与海外通商的有欧、亚、非3大洲近百个国家,成为世界大商港,各国商品及药材在此进行转口贸易。据元代周达观《真腊风土记》述,泉州出口的药材,在真腊(今柬埔寨)有水银、硫磺、檀香、草芎、麝香等。
  明代,漳州的月港取代泉州成为国际贸易港。《东西洋考》说:进出口药材“射利甚捷,是以人争趋之”。三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首航从福州马尾港出海,回航多次在长乐太平港停留。皆满载中国的金银、绸缎、瓷器、银器、铜器、茶叶,及大黄、获茶、生姜、肉桂等药材,与亚非各国进行交易。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泉州、漳州有百草神曲、乌鸡白凤丸等10多种中成药销到香港、东南亚等地。清代,前明太医曾德宏创制的“惊风化痰丸”、“灵宝金痧丸”,汀州黄仪臣研制的疳积散、健脾散,以及福州等地的周公百岁酒、麝香珍珠散、虎骨木瓜酒、全鹿丸等销至香港、东南亚等地区和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省医药商品出口由外贸部门统一经营。药材由医药商业收购,交外贸部门出口。成药(包括中成药和化学药品制剂)出口,由外贸部门直接向制药厂进货,而医药商业仅作补充,一年大抵在1~5万元之间。1955年,药材出口13万元,1965年增至46万元,平均年递增13.5%。出口品种有蝉蜕、蝉花、泽泻、厚朴、枳壳、枳实、土茯苓、梔子、瓜蒌、升麻、双钩藤、荆芥、茵陈、姜黄、桔梗、威灵仙、海藻、菊花、草冻柴、桔皮、莲芯、玫瑰花、龙眼膏、神曲、万应茶、片仔癀、六味地黄丸、知柏八味丸、十全大补丸、人参营养丸、天王补心丹、三仙丹、养脾散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医药商品出口速度减慢。1966年出口51万元,1976年出口67万元,平均年递增3.5%。“文化大革命”后,1977年出口78万元,1986年增至387万元,平均年递增19.5%。出口药材品种有泽泻、厚朴、莲子、惹苡、枳壳、茯苓、乌梅、蝉花、蝉蜕、紫苏、金不换、石南藤、银线莲、观音串、薄荷、鱼腥草、土茯苓、淡竹叶、桑枝(叶)、黄柅子、竹茹、香附、藕片、刘寄奴、磨盘草、蒲公英、石菖蒲、青相花、白茅花、洋金花、山葡萄藤、白花蛇舌草、半边莲、昆布等。永春,同安两县供应出口的小品种数量居全省之冠。1986年,出口100万美元以上的品种有玫瑰前1216吨,创汇186万美元。1987年,永春县仅油虫砂一个品种,出口6吨,创汇11.2万美元。80年代后期,因外省降价竞争,福建出口额下降,1988年为193万元,1990年为140万元。
  二、医药工业
  50年代,福建医药工业体系开始建立,有了生产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医疗器械、中成药等工厂。出口药品有片仔癀、老范志万应神曲等中成药,多出口东南亚各国和地区。
  1959年9月,福州抗菌素厂金霉素投产,翌年开始出口,这是福建省最早出口化学药品,也是化学药品中累计出口量最大、创汇最多的品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福建医药工业品中除金霉素、片仔癀是大宗出口品种外,只有老范志神曲、周公百岁酒、胃得乐等十几个品种少量出口。改革开放后,福建医药商品出口品种、数量增多。1979年,福州抗菌素厂生产的庆大霉素首次出口500公斤。80年代,出口原料药品种有金霉素、庆大霉素、咖啡因、冰片、卡马西平、土霉素、利福平、卡那霉素、烟酸、烟酰胺、头孢唑啉、次硝酸铋、次碳酸铋、蕃麻皂素等近20种;化学药品制剂出口品种有胃得乐、乳白鱼肝油、银耳鱼肝油、橙汁鱼肝油、牡荆油胶丸、星鲨肝油丸等10多种;医疗器械出口品种有药物天平、圆台称、电子针炙按摩器、电子捶骨器等;中成药出口品种有片仔癀、新癀片、海珠喘息定、六味地黄丸、山楂精降脂片、天麻蜜环菌片、满山白糖浆、玉泉丸、维甜美降糖茶等近百种。出口医药商品的产家有福州抗菌素厂、漳州制药厂、福州制药厂、三明制药厂、泉州制药厂、泉州第二制药厂、厦门鱼肝油厂、厦门中药厂、厦门第二制药厂、厦门第三制药厂、厦门思明制药厂、同安皂素厂、闽清制药厂、建贩制药厂、福州天平仪器厂等。出口数量以原料药和中成药为多,大宗品种有金霉素、庆大霉素、土霉素、咖啡因、次碳酸铋、冰片、烟酸、片仔癀、六味地黄丸、新癀片、天麻蜜环菌片、满山白糖浆、老范志万应神曲、保健美减肥茶、维甜美降糖茶等。
  1984年1月,中药进出口由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公司福建分公司经营。1986年出口额2006万元,其中,片仔癀82万粒,724万美元;其它六味地黄丸、知柏八味丸、十全大补丸、新癀片等,在海外也很畅销。80年代末,又增加了一些出口品种,如减肥茶、感冒康、片仔癀珍珠霜、儿童营养霜、少林可乐等。1990年,中成药出口增加。在第68届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福建产的中成药出口成交额达500万美元以上。漳州制药厂利用自营进出口权,在香港、澳门、新加坡、菲律宾、泰国、印尼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经销商,1990年出口1362万美元,居全国中成药单项产品创汇之冠。此外,在亚运会期间,在亚运村及北京、上海、广州等各大城市的主要宾馆、旅游商店,片仔癀销售2961万元,其中收取外汇券1400万元。
  福建医药工业产品不仅销往东南亚,还销往5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0~1990年,福建医药工业部门出口金额共55238万元。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福建省志·医药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事物发端,下限断至1990年底。内容包括:药材、中成药、原料药、化学药品、医疗器材、其它产品、购存、销售、科研教育、管理。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