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福建省志·医药志》 图书 |
唯一号: | 130020020230007401 |
颗粒名称: | 一、药材调出 |
分类号: | F251 |
页数: | 2 |
页码: | 140-141 |
摘要: | 本文记述了福建药材商品经济历史悠久,宋代已有85种药材可大宗调出。随着药材生产和收购的发展,福建省可调出的药材品种数量逐年增加。1955年的调出药材金额仅为34万元,到1959年急剧增长到408万元,文化大革命期间增幅更是达到15%。然而,自1984年以来,药材调出额开始下降,原因是福建省物价水平偏高,有些品种从省外调入反而比地产收购便宜。80年代实行“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的商品流通体制后,备些大宗品种,如太子参、白木耳、龙眼干,薏苡等,从产地直接外调,还有一些如泽泻、栀子、陈皮等,外省扩种后向福建省要货减少。目前,福建省可供量在100吨以上的调出品种有太子参、厚朴、北沙参、陈皮、莲子、泽泻、葛根、栀子、薏苡、干姜、姜黄、郁金、棕榈子、枇杷叶、荔枝核、狗脊、海藻、牡蛎、海风藤、鸡血藤、百部、土茯苓、金樱子、淡竹叶、乌药、伸筋草等;可供调出在1000吨以上的有桂圆干、白木耳、茯苓、麦冬、山药、一见喜等。 |
关键词: | 福建省 医药 药材调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