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材调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401
颗粒名称: 一、药材调出
分类号: F251
页数: 2
页码: 140-1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药材商品经济历史悠久,宋代已有85种药材可大宗调出。随着药材生产和收购的发展,福建省可调出的药材品种数量逐年增加。1955年的调出药材金额仅为34万元,到1959年急剧增长到408万元,文化大革命期间增幅更是达到15%。然而,自1984年以来,药材调出额开始下降,原因是福建省物价水平偏高,有些品种从省外调入反而比地产收购便宜。80年代实行“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的商品流通体制后,备些大宗品种,如太子参、白木耳、龙眼干,薏苡等,从产地直接外调,还有一些如泽泻、栀子、陈皮等,外省扩种后向福建省要货减少。目前,福建省可供量在100吨以上的调出品种有太子参、厚朴、北沙参、陈皮、莲子、泽泻、葛根、栀子、薏苡、干姜、姜黄、郁金、棕榈子、枇杷叶、荔枝核、狗脊、海藻、牡蛎、海风藤、鸡血藤、百部、土茯苓、金樱子、淡竹叶、乌药、伸筋草等;可供调出在1000吨以上的有桂圆干、白木耳、茯苓、麦冬、山药、一见喜等。
关键词: 福建省 医药 药材调出

内容

福建药材商品经济在宋代已有相当的甚础,可大宗调出。《三山志》记载,福州地产药材有85种。其中梅,“怀安侯官乡(今属福州)户,园林种至千万株。盐者为白梅,贩至江浙”。弘治《兴化府志•货殖志》说:“自宋以来,莆人擅蓝靛之利”。蓝靛,主要作纺织染料,也可供药用;靛花(青黛)是福建地道药材,行销全国。清代,霞浦西区产蓝靛,向浙江温州输出,乡民有贩靛致富的,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尤盛。上杭也有靛出产,邑人出外经商,以靛业为最。清代,上海、宁波、杭州、松江的桂圆商行,都是莆田人开的。霞浦的香橼,建宁的白莲子,列为朝廷贡品,也畅销省外。民国《建瓯县志》记述:“泽泻为吉阳特产。装运上海去,岁出数十万元”。此外,福建调出的地道名产药材还有厚朴、银耳、陈皮、瓜蒌、栀子、使君子、葛根、铜青、绿衣枳实、琥珀、金边地鳖虫、玳瑁、海马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药材生产收购的发展,调出品种数量逐年增加。50年代初,福建省可调出的地产药材只有厚朴、莲子、泽泻等不上10种,1955年调出药材金额仅34万元。1956年,全省医药行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地产药材收购增加,调出药材金额增为86万元。1958年,省医药公司要求各级医药公司组织干部职工深入乡村,开展大采大收大购药材的群众运动。1959年,地产药材调出激增,金额达408万元,是上年的2.6倍。1962年,全省药材调出金额511万元,此后,逐年下降,1965年降至229万元。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全酋药材啁出额从241万元增至1061万元,平均年递增15%。1977年调出额为2309万元,1978年为2549万元。1979年起凋出额出现滑坡现象,1984年降到最低点,为997万元。1985年开始回升,1988年达最高点,为3150万元,1989年降为2016万元,1990年又降至1843万元。药材调出额降低的原因主要是福建省物价水平偏高,地产药材在节场价格上缺乏竞争力。有些品种从省外调入反而比地产收购便宜,因此在货源组织上发生调出变为调入的现象。全省国营药材商业调入额与调出额的比例,1957年是76:24,1977年是44:66,1989年是70:30。80年代实行“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的商品流通体制后,备些大宗品种,如太子参、白木耳、龙眼干,薏苡等,从产地直接外调,还有一些如泽泻、栀子、陈皮等,外省扩种后向福建省要货减少。
  福建省可供量在100吨以上的调出品种有太子参、厚朴、北沙参、陈皮、莲子、泽泻、葛根、栀子、薏苡、干姜、姜黄、郁金、棕榈子、枇杷叶、荔枝核、狗脊、海藻、牡蛎、海风藤、鸡血藤、百部、土茯苓、金樱子、淡竹叶、乌药、伸筋草等;可供调出在1000吨以上的有桂圆干、白木耳、茯苓、麦冬、山药、一见喜等。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福建省志·医药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事物发端,下限断至1990年底。内容包括:药材、中成药、原料药、化学药品、医疗器材、其它产品、购存、销售、科研教育、管理。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