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调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40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调出
分类号: F251
页数: 4
页码: 140-143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药材商品经济自宋代以来发展良好,药材调出品种数量逐年增加。50年代初至60年初期,调出药材增长迅速,文化大革命期间增幅尤其显著。然而,自1984年起,药材调出额开始下降,部分品种从省外调入反而比地产收购便宜。福建省可供调出的药材品种众多,包括太子参、厚朴、陈皮、莲子、泽泻、栀子等。福建医药工业品调出方面,中成药、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医疗器械等逐渐增加,泉州、福州、厦门等地的药材批发商与台湾有贸易往来。近年来,福建与台湾的医药贸易也得到推动,双方通过香港、澳门或海外进行间接贸易。福建省在对台贸易方面积极开展,部分县市医药部门与台商进行采购和销售,福建对台贸易总额逐年增长。
关键词: 福建省 医药 销售 调出

内容

一、药材调出
  福建药材商品经济在宋代已有相当的甚础,可大宗调出。《三山志》记载,福州地产药材有85种。其中梅,“怀安侯官乡(今属福州)户,园林种至千万株。盐者为白梅,贩至江浙”。弘治《兴化府志•货殖志》说:“自宋以来,莆人擅蓝靛之利”。蓝靛,主要作纺织染料,也可供药用;靛花(青黛)是福建地道药材,行销全国。清代,霞浦西区产蓝靛,向浙江温州输出,乡民有贩靛致富的,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尤盛。上杭也有靛出产,邑人出外经商,以靛业为最。清代,上海、宁波、杭州、松江的桂圆商行,都是莆田人开的。霞浦的香橼,建宁的白莲子,列为朝廷贡品,也畅销省外。民国《建瓯县志》记述:“泽泻为吉阳特产。装运上海去,岁出数十万元”。此外,福建调出的地道名产药材还有厚朴、银耳、陈皮、瓜蒌、栀子、使君子、葛根、铜青、绿衣枳实、琥珀、金边地鳖虫、玳瑁、海马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药材生产收购的发展,调出品种数量逐年增加。50年代初,福建省可调出的地产药材只有厚朴、莲子、泽泻等不上10种,1955年调出药材金额仅34万元。1956年,全省医药行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地产药材收购增加,调出药材金额增为86万元。1958年,省医药公司要求各级医药公司组织干部职工深入乡村,开展大采大收大购药材的群众运动。1959年,地产药材调出激增,金额达408万元,是上年的2.6倍。1962年,全省药材调出金额511万元,此后,逐年下降,1965年降至229万元。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全酋药材啁出额从241万元增至1061万元,平均年递增15%。1977年调出额为2309万元,1978年为2549万元。1979年起凋出额出现滑坡现象,1984年降到最低点,为997万元。1985年开始回升,1988年达最高点,为3150万元,1989年降为2016万元,1990年又降至1843万元。药材调出额降低的原因主要是福建省物价水平偏高,地产药材在节场价格上缺乏竞争力。有些品种从省外调入反而比地产收购便宜,因此在货源组织上发生调出变为调入的现象。全省国营药材商业调入额与调出额的比例,1957年是76:24,1977年是44:66,1989年是70:30。80年代实行“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的商品流通体制后,备些大宗品种,如太子参、白木耳、龙眼干,薏苡等,从产地直接外调,还有一些如泽泻、栀子、陈皮等,外省扩种后向福建省要货减少。
  福建省可供量在100吨以上的调出品种有太子参、厚朴、北沙参、陈皮、莲子、泽泻、葛根、栀子、薏苡、干姜、姜黄、郁金、棕榈子、枇杷叶、荔枝核、狗脊、海藻、牡蛎、海风藤、鸡血藤、百部、土茯苓、金樱子、淡竹叶、乌药、伸筋草等;可供调出在1000吨以上的有桂圆干、白木耳、茯苓、麦冬、山药、一见喜等。
  二、工业品调出
  福建医药工业品有中成药、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简称化学药品)、医疗器械、化学试剂等类。50年代,随着福州制药厂、厦门鱼肝油厂、泉州制药厂、福鼎制药厂、漳州制药厂、福州抗菌素厂、福建省医疗器械厂等建成投产,福建医药工业品调出不断增加。由于原料药由国家统一计划生产调拨,因此原料药由工厂直接调出或销售。其它地产品则由医药商业部门收购,调出省外。福建生产的化学试剂、玻璃仪器品种少,数量小,故把它们并入医疗器械中。1953年,全省医药工业品调出额94万元,其中化学药品82万元,医疗器械12万元。1955年,中成药开始调出,金额2万元。50年代至60年初期,医药工业品调出增长很快,1961年达2565万元,是1953年的27.3倍,年递增60.4%。其中化学药品2293万元,医疗器械202万元,中成药70万元。调出主要品种有青霉素注射液、金霉素片、合氯霉素片、磺胺脒片、磺胺噻唑片、解热止痛片、维生素氏片、维生素C片、口服葡萄糖粉、鱼肝油丸、鱼肝油滴剂、周公百岁酒、老范志万应神曲、人用体理计、人用注射器、人用注射针头、X光胶片、高倍显微镜等。
  1962年后呈下降趋势,1965年降至最低点,调出额为1027万元。1971年回升到2605万元。1977年升至新的高点全省医药工业品调出额6128万元,其中大宗药品化学药品3424万元,医疗器械904万元,中成药1115万元。过去有些依靠省外调入的成药,80年代不但自给,而且可以外调。改革开放以来,省内中药厂有相当一部分产品自营调出。1989年调出省外达2144万元,1990年调出2903万元,增幅35.4%。特别是一些名优产品,如厦门的新癀片、六味地黄丸、海珠喘息定片,福州的白花油、胃得安、胜红抗炎素胶囊、消症益肝丸、三明的蜜环菌片、山楂精降脂片,泉州的老范志万应神曲、乌鸡白凤丸,漳州的风油精,建瓯的满山白糖浆等,更受省外欢迎。化学药品和医疗器械调出的主要品种有庆大霉素注射液、水解蛋白注射液、氨基酸注射液、青霉素粉针、头孢唑啉粉针、氨苄青霉素粉针、170胃片、痢特灵片、黄连素片、复方降压胶囊、炎得平、乳白鱼肝油、银耳鱼肝油、橙汁鱼肝油、电热培养恒温箱、电子针炙按摩器、药物天平等。
  1982年为医药工业品调出省外金额最高年份,全省调出额6847万元。1984年下半年开始,各地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改变过去地方工业产品统购包销的做法,工厂扩大产品自销,各地医药公司、医疗单位都可以直接向厂家进货,1984年,省内医药工业部门自销药品2285万元,占全省药品销售额的11.2%,1985年,工业药品自销比重上升为13.7%。由于工业自销,二级站地产品收购急剧下降,商业调出省外减少,商业二级站地产品库存减少,工业压库产品增加。
  三、对台贸易
  三国时期,福建医药随着移民传入台湾。明、清时代,受海禁影响,闽台贸易转入走私活动。中成药销往台湾的,畚呆州“秋水轩”药铺秘制的“百草神曲”、“乌鸡白凤丸”,泉州“炎尝药铺”秘制的“炎尝疚丸”,惠安产的“青果散”,永春产的“养脾散”等。明末清初,以郑成功父子为首的郑氏海商集团通商闽、台及U本、南洋各地,输向台湾的药材有通草、苏木、槟榔、益智、姜黄、海风藤、鹿角、鹿肚草、猴骨、蜂蜜、浮海石、石决明、龙涎香、高丽参、日本红参等20多种。
  20世纪初,泉州的“昌隆”、“共和”等几家药材批发商与台湾的药材商都有贸易往来。据民国24年(1935年)晋江县统计,地产药材黄梔子、地骨皮等销往东南亚及台湾达1000余担。抗日战争期间,沿海战事频繁,民间贸易基本中断。抗战胜利后,闽台贸易再度兴起,仅从泉州销往台湾的药材,就有当归、党参、熟地、川芎、黄连、黄芪、枸杞、南沙参、南紫胡、前胡、桔梗、黄梔子、地骨皮、金樱子、淡竹叶、桑枝叶、泽泻、莲子.、老范志万应神曲、茶饼、乌鸡白凤丸、济众水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然海峡两岸处于军事对峙状态,但两岸之间医药贸易仍通过香港、澳门或海外华侨,间接进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海峡两岸的关系趋向缓和,福州、霞浦、平潭、惠安、泉州、厦门、东山等县、市医药部门积极开展对台贸易。1981年,全省医药对台贸易额227万元,其中福州医药采购供应站接待台商45批,出售药材有当归、鹿茸、白芍、生地等21种,中成药有乌鸡白凤丸、狗皮膏等12种,成交额113.9万元。惠安县医药公司接待台商21批,出售药材34种,金额42.3万元。1982年,全省医药对台贸易额234万元。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983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对台小额贸易由省新兴贸易公司及其所属分公司统一经营。国营药材公司作为供货单位,1983年提供货源404万元,1984年753万元,1985年达1612万元。与此同时,各地医药部门也直接销售药材给每年来福建探亲的台胞。1987年,仅泉州市鲤城区医药部门直接售给台商和探亲的台胞就达75.58万元。1990年上半年,福建接待台胞就有21万人次。贵重药材和名牌中成药及各种补酒,成为台胞携带回台馈赠亲友的礼品。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福建省志·医药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事物发端,下限断至1990年底。内容包括:药材、中成药、原料药、化学药品、医疗器材、其它产品、购存、销售、科研教育、管理。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