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八章 销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396
颗粒名称:
第八章 销售
分类号:
F713.3
页数:
27
页码:
131-15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医药中销售的情况,介绍了纯销售,调出,出口,特需供应和工业自销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福建省
医药
销售
内容
第一节 纯销售
一、批发
福建的医药商业发达较早。据记载,福州在汉代就是海外向内地转运的重要港口;泉州在唐代已成为我国对外通商的四大港口之一,宋代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元代发展成为世界大商港。泉州是国际药材、香药的主要集散地。当时既有私商,也有官商。如五代十国•后唐时期(923~936年),闽王王审知“招来蛮夷商贾”,说明官府已参与贸易活动。宋代,朝廷在福建设市舶司,把香药列为国家专卖品,并进行大宗交易。如番客蒲罗辛“所贩乳香值三十万缗”。绍兴六年(1136年)8月,对蒲罗辛通商所作的贡献,朝廷给予封官嘉奖:“特补承信郎,赐公服履笏”。明代,漳州的月港“店肆蜂房栉比,商贾云集”。月港附近的豆巷,有商行10多家,其中也有药材行。明天启七年(1627年),海澄人陈姓,来漳州创办“笃诚人参行”,制售“果老牌”人参。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创办的福州“回春药店”是批零兼营药店,年营业额约十三四万元,最高达18万元。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霞浦县香山堂药店,经营中药批发和零售,后兼营西药。并开设“香山分号”,聘请坐堂医生,制售“恭记”中成药麝香珍珠散、黑白药膏、虎骨木瓜酒、五加皮酒等,并引进北方鹿饲养,制造全鹿丸,畅销福宁5个县,远销南洋。“恭记”中成药声望升高,“香山分号”遂改称“香山药局”,下设内、外柜两个掌盘使,内柜管人事、财务,外柜管生产、储运、购销业务。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漳州“茂德参行”、“同美参茸行”、厦门“同美栈药行”都是较早的批发商。民国期间,福州较大的批发栈有“恒隆药行”、“协茂隆药行”等10多家。长汀县批零兼营的中药店有“春生福药店”、“永济生药店”等。其中春生福药店每月批发额在1000银元以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省各地医药批发业务以私商为主。1950年初,省土产公司开始兼营厚朴、泽泻等5种大宗药材;省卫生厅材料库派人驻香港采购医药商品,供应全省。1951年成立中国医药公司福建省公司(后更名福建省医药公司),负责全省西药、医疗器械供应。省医药公司在福州东街口设立医药批发部和门市部,还批零兼营医疗器材。根据中央的指示,省医药公司购进的医药商品首先批发供应给各医疗单位,尤其是国营医疗卫生单位。1952年,省医药公司纯销售230.5万元。1953年全省医药纯销售939万元。省医药公司下设机构5个,人员186人,1954年西药和医疗器械纯销售1076万元。1954年,全省私营医药商品批发商有320户,从业人员859人,资金137.02万元,销售额616.47万元,利润0.4万元。其中:中药305户,从业人员832人,资金133.03万元,销售额596.89万元,利润0.4万元;西药(包括医疗器械,下同)15户,从业人员27人,资金3.99万元,销售额19.58万元,只保本。
1955年1月20日,中国药材公司福建省公司成立。同月,福建省幵始对私营医药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商人员先后被安排到国营医药公司或公私合营药店。7月,福安地区成立医药支公司、福安地区所辖县公司划归福安支公司供应。是年,全省医药纯销售1602万元。1956年中国医药公司福建省采购供应站成立,设在福州市西峰里,担负着全省药品、医疗器械收购、调拨任务。8月,该站迁邵武县筹备建立邵武站,同时在福州、厦门设有购、销点和在江西省贺村、上饶设调拨转运临时机构,担负全省药品、医疗器械收购、调拨供应任务。随着医药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医药商品的供应纳入了计划供应轨道。根据商业体制改革,按经济流向组织合理商品流通,减少迂回运输,撤销按行政区设置的分公司,按经济区设立二级站。1956年底,省医药公司有分公司..市公司、办事处、采购供应站共10个,县公司、营业处45个,职工1365人,国内纯销售2776万元。其中,西药2085万元,中药691万元。至此,医药批发全部由国营医药商业专营。1957年以后,福州、厦门、漳州、龙岩医药采购供应站(简称二级站)陆续成立,负责收购地产品,分担邵武站调拨全省的任务。1957年,全省65个县(市)均设有医药(药材)公司,并逐步将批发网点下伸到乡镇。各地(市)医药采购供应站负责调拨供应供应区内医疗单位和县公司。是年,医药纯销售3370万元,其中化学药品1884万元,医疗器械(包括化学试剂、玻璃仪器,下同)349万元,药材907万元,中成药230万元。
50年代,国营医药商业批发供应对象为省、市(县)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保健院(站)、街道卫生院、街道合作医疗站、工矿企业医疗室(医疗所、保健室)、农村合作医疗站、部队、学校、科研单位、国营和集体医药商店等。经营范围主要有治疗药品、进口药品、麻醉药品、急救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液制品、精神病药品、滋补药品、兽用药品等约2500种左右。国营医药批发企业在货源分配上坚持“先医疗、后滋补,先配方、后单味,先人用、后兽用”的原则,根据药品性能和用药习惯,统筹安排。重点照顾疫情急救用药,即使亏本也要积极组织货源,保证医疗供应。麻醉、剧毒、限药,设立专柜、专人保管,严格按规定控制供应。对农村基层卫生院(站)、合作医疗站,取消批发起点,实行优先开单,优先收款,优先发货。各采购供应站和县(市)公司,经常派业务人员深入医疗单位,或定期召开供需座谈会,了解需求,互通信息,调剂余缺。医疗单位常因用药变化,造成一些药品积压或短缺,各级医药商业部门积极开展商品余缺调剂工作,在医疗单位之间牵线搭桥,既解决一些商品此多彼少的问题,又避免药品过期失效而造成经济损失。各地医药公司普遍建立联络员制度。将医疗单位划片,由专人负责。采取定点、定任务和送货上门等办法,加强业务联系。联络员经常到医疗单位了解库存、购药经费、用药变化和发病等情况。同时向医疗单位介绍货源,宣传推广新品种,研究解决医疗单位提出的问题和困难。全省医药纯销售稳步上升,1958年为4523万元,1959年为6573万元,1960年为8275万元。
60年代初期,受国民经济暂时困难的影响,销售额下降。1961年,全省医药纯销售额为7235万元,1962年降为6805万元。1962年,省统一分配的23种大型医疗器械,确定由福州站负责经营,全省统一分配。进口商品均由省医药公司统一申请分配,各地必须编报计划;出口金额计划由省统一安排下达。7月1日,省人委颁发《福建省商品分级管理办法》,将商品分成3类。医药3类品种中,中央各专业公司专业会议平衡商品123种,属于省管品种,其中:药材7种,西药42种,医疗器械49种,化学试剂25种。站、县、市公司不论是超计划购收或逾量,不得自行对省外交流。1963年,医疗销售额继续下降,为6243万元,是60年代的最低点。
1964~1965年,省医药公司根据省卫生厅的安排,先后重点装备的县医院有云筲、龙海、上杭、邵武、建阳、浦城、莆田、长乐、顺昌、建瓯、连城、宁化、平和、寿宁、连江、武平、大田等17个县(市)医院,装备供应的主耍器械有X光机、万能手术床、万能产床、牙科综合治疗台、显微镜、高压消毒器、三折病床、保温箱、干燥箱、电冰筘、蒸馏水器、无影灯,以及电动吸引器、麻醉机、心电图机、肺动能测定器、人工气胸器、电动离心机、口腔科器械等33个品种150多台、套。重点装备供应的防疫站、妇幼保健院有安溪、长乐、云霄、建阳、邵武、上杭、龙海、浦城、建販、三明、罗源、莆田、度门巾、泉州市、惠安、南平市、漳州市等n个。装备供应主要品种有保温箱、干燥箱、显微镜、电冰箱、高压消毒器、血清凝固器、恒温水箱、真空泵、定时钟、水浴锅、肺活量计、体温计、血压计、蒸馏水器、天平、牙科综合治疗台椅、五官科椅、三折病床、外科器械、妇科器械、五官科器械、骨科器械、儿科诊察床,以及建站、建院开诊基本常用器械等70多个品种,2160余台、件。这两年,由于重点装备供应县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院,医疗器材的销售额增长较大,两年销售总额达1675万元。1966年医药商业纯销售7459万元,与1957年相比,年递增9.2%。其中:医疗器械821万元,年递增11.8%;化学药品4437万元,年递增10%;药材1533万元,年递增6%;中成药539万元,年递增9.9%。60年代后期,受“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影响,医药批发业务进展不大,纯销售额在7300~8200万元之间波动。1970年,全省医药纯销售额7987万元,低于1960年。
1971年起,医药销售额重新稳步上升,全省医药纯销售额为9423万元。1972年,销售实绩10693万元,完成年计划111.5%,比1971年增长13.5%。1973年,纯销售额11578万元,销售5大类均全面超额完成年计划。中药材供应有所改善,紧缺品种有所缓和,由1972年近百种降到55种,但多数地区还缺100余种,配方缺味情况还很突出。西药抗菌素类销售继续上升,磺胺类继续下降,磺胺嘧啶等4种片剂,销售量在1972年比1971年下降38%的基础上,又下降19%。1974年,20种大型医疗器械,由省医药公司,管理调拨指标,委托福州站集中经营。全省医药纯销售额12231万元。1976年,全省医药纯销售13587万元。
1977年,全省四级批发网点已达477个,比上年增加79个,乡村的销售比重由1976年的40.9%上升为43.4%。1977年和1978年全省的购与销分别比1976年增长25.36%、36.8%与27.45%、36.74%。1977年医药纯销售为15444万元,1978年升为16908万元。1978年与1966年相比,年递增7.196。其中:化学药品8659万元,年递增5.7%;医疗器械2675万元,年递增9%;药材3972万元,年递增8.3%;中成药1602万元,年递增9.5%。为改善农村医疗卫生落后状况,提高广大农民的健康水平,1978年,国家决定对全国县以下医疗单位进行医疗设备装备,装备的重点是化验室、手术室、放射科。福建省医药商业配合卫生部门组织了X光机、显微镜、离心机、保温箱、各类手术刀包、手术床、吸引器、麻醉机、无影灯等大量医疗器材供应。先后对全省912个公社卫生院、13375个生产大队的合作医疗站、73500个生产队的卫生员、31000名赤脚医生、16500名接生员进行不同程度的装备供应,据1972~1977年统计,6年时间供应农村装备70多个品种,3.36余万台、套。其中X光机300余台,超声波诊断仪30余台,各种手术刀包2100余套,简易手术刀包1000余套,男女结扎器械5000余套。农村装备销售占医疗器材总销售的12.03%。
1979年,全省医药纯销售额18043万元,1980年增为19120万元。1983年,福建医药商业体制尚未下放,二级站是按经济区划组织商品流通,负责本供应区的医药商品的调拨供应。凡不是本地产品,一般不调出区外。除福州、厦门两站兼市公司的任务、搞批发业务外,其它二级站除了供应本地工厂一些原料药外,一般不搞四级批发业务。因此,国内销售额少,调拨供应区内县、市医药公司的金额较大,约占总销售额的60~70%。1984年,二级站下放所在地、市管理后,打破了按供应区组织医药商品流通的界限,医药市场多渠道流通形式,竞争激烈,开始影响医药商品调拨。二级站调拨给供应区县、市公司医药商品的销售额的比重下降40~50%。据邵武医药采购供应站统计,1985年总调拨额为1385.19万元,比上年总调拨额2189.27万元下降36.7%。其中:调区内各县(市)公司的仅984万元,占总调拨7196;各县(市)向二级站购进额占总购进额比例,由原来的5196下降到35%。同时,由于打破了以往的供应渠道,各级医药经营单位,可以跨地区、跨部门择优采购和销售商品,工厂可以自销,医疗部门可以直接向工厂进货,各医疗单位不象以往那样制订季度或年度用药计划给医药公司,致使医药公司难以预测医疗单位用药的需求,市场竞争较激烈。1986年,全省医药商业销售额为43929万元,比上年增长10.72%。1987年,医药销售额迗53867万元,比上年增长22.62%;全行业实现利税13435万元,比上年增长39.64%;实现利润10252万元,比上年增长49.14%。1988年,6大类医药商品购销总额137556万元,比上年增长40.43%,比1979年增长了2.18倍。国内销售6.4613亿元,已超过原计划1990年达到5.01亿元的指标。其中,化学药品国内销售实绩27972万元,完成年计划(23400万元)的119.5%,比上年增长27.9%。全省9个地(市)都超额完成销售计划,增长幅度也较大;65个县(市)公司中只有诏安、屏南、寿宁、永泰4个县比上年下降外,其余全部增长;25种二类药品完成年销售计划的有红霉素、咳必清片、痢特灵片、黄连素片、葡萄糖针、右旋糖酐、胰岛素针等7种,其他18种都没有完成销售计划;比上年销售增长的有11种,其他14种下降。1989年,医药商业6大类商品销售总额67612万元,比计划指标61460万元,超额完成计划的10%。
各级医药经营单位在市场激烈竞争中,通过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改革,不断完善经营管理,实行承包责任制、分类核算,并开拓其他经营方式,加强市场调查,提高服务质量。与医疗单位密切联系,通过召开座谈会、展销会等宣传介绍产品,征求意见,开展横向合作,稳定供销关系,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福州医药采购供应站与医疗单位,本着互相支持、密切协作精神,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达成商卫协议。医疗单位在季度前20天内编好要货计划送给医药采购供应站,医药采购供应站对医疗单位供货采取“四优先”,即优先开单、优先发货、优先供应紧俏商品、优先调剂余缺。医疗单位一次购货万元以上者,免费送货上门。医疗部门亦给医药采购供应站提供商品信息反馈,为医药采购供应站编制商流计划、组织适销对路产品提供可靠依据。厦门医药采购供应站以品种齐全、质量可靠、价格合理而占据批发市场的优势。1989年,福州药材采购供应站为县医药公司、医院、商店送货2700多车次,共1300多吨药材及中成药。永安市医药公司送货128次,药品256吨。尤溪县医药公司4个批发站做到不分上下班、节假日,顾客随到随开单发货,门市部设通宵窗,全年卖药达2600人次,金额5400多元。1990年,福州药材采购供应站送货上门205个单位,药品8000多吨。
药品批发业务,国家规定由国营医药商业统一经营。但80年代以来,各地有不少单位和个人未按法定的程序领取“药品经营企业合格证”、“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非法经营药品,非法从事药品批发业务。由此市场上出现伪劣药品、掺假、短斤少两、哄抬价格、偷税漏税等现象,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如柘荣的太子参专业市场、福州市的西门和晋江县的白桉等地的药材贸易市场。晋江县内坑乡白桉村,公开非法从事药材购销的有约50户,经销品种200多种,日贸易额在100可元上下,年成交额近3亿元;使大量伪劣药品流入医药市场。1989年以来,各地贯彻国务院指示精神,着手治理整顿,取缔无证经营,查处伪劣药品及各种违法行为。
1990年,全省国营医药商业批发机构189个,1192人。纯销售60352万元,与1978年相比,年递增11.2%。其中化学药品30341万元,年递增1196;医疗器械6030万元,年递增7%;药材10723万元,年递增8.6%;中成药14234万元,年递增20%。1990年,医疗器材销售额5473万元,比1980年的2392万元增长1.2倍多;化学试剂销售额1225万元,比1980年的564万元增长1.17倍;玻璃仪器销售额348万元,比1980年的176万元增长97.7%。
二、零售
古代,医药合为一体。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医药逐步分设。福建早在1000余年前即有药铺,《闽都别记》记述闽王时期,福州鼓楼和建宁县均有药店。到宋初,各地设立官办医药机构。如宋建隆年间(960~962年》,仙游县开办“惠民药局”。南宋宝祐年间(1253~1258年),建宁知县廖邦杰在水东建“仁寿堂”,官给药给医。明代,除开设官办药局外,私营药店逐渐增多。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泉州有“秋水轩”、“泉水”、“菊水”、“丹水”等药铺。惠安县存“春生堂”药局。清代,药店就更多如嘉庆年间(1796~1820年),霞浦县有名望的药店有“香山堂”、“杜太和堂”、“宝生堂、“永年堂”、“隆寿堂”、“林祥泰”、“永和堂”等10多家。
清咸丰三年(1853年),连尼(英国人)、蒋鹤书、王捷生、林榕生等4人在福州仓山区大岭顶合资开办“屈臣氏药房”。这是福建第一家西药店。主要推销香港屈臣氏药房制造的汽水、宝塔糖等西药。至19世纪末,福州富生、延龄、中英、白记、诊寿堂、华界、寿人氏、华英、况壶天、达尝堂、文明氏等药店先后开业。厦门西药房有寿人堂药房、寿世堂药店、中外药店等。各地开办较早的西药店有漳州达记药房、莆田振生堂药房、泉州群仁堂西药房等。
民国期间,福建西药房、中药店逐渐增多。西药方面,福州有华新、可仁百吉、协和、利二、万家利、永安堂、德建等89家;厦门有五洲、三德、大同、中国、三洲等39家;泉州有群仁堂、东风、鼎丰、三泰、大华等43家。中药方面,福州有零售230多家,厦门有200家,泉州有134家。
民国27年(1938年),日本侵厦,海运、内陆交通受阻,药品供应紧张。当时疟疾流行,奎宁(白药丸)奇缺,一药商囤积奎宁发财,在厦H鼓浪屿盖一洋房,被人称为“白药楼”。日本帝国主义飞机轮番轰炸福州,居民怕投掷毒气弹,在防毒弹配方中,需要亚硫酸钠。当时,福州市只有明华药店存有5桶,每桶100斤,原售价每桶5元。由于缺货,每桶价格竟提到500元(银元),高达100倍。30年代,福州一度鼠疫流行。治疗该病的进口“磺胺嘧啶片”100粒,原价一钱黄金,缺货就提价到一两。有位经纪人郑奎如,特地购买过期失效的606针,把原来的有效期字样擦掉,用同样油墨颜色印上新的有效期出售。此外,掺杂使假情况十分普遍,如山道年掺退热冰,糖精掺硫酸镁。福州的华南药房,曾经囤积血清几百支,在鼠疫蔓延时高价售出,以此牟取暴利。该药房还把上海名牌酊剂,每瓶倒出一半装入同样的瓶,然后掺入酒精和水,变成两瓶出售。福州诊寿堂药房自制的一种治蝴虫药“观音散",疗效远不如广州市宏兴的名牌货“鹧鸪菜”,销路打不开,药房就把“鹧鸪菜”原药装入,用“观音散”装璜,使之变成名牌货。福州市制造成药规模比较大、投资比较多、经营时间比较长的首推诊寿堂药房一家。民国31年U942年),福州市真性霍乱流行猖獗,生理盐水在医药市场上非常紧缺,诊寿堂老板明知店里没有制造注射剂的条件,却盲目制造,既没有试验,也没有消毒,未经卫生部门登记许可就投放市场,注射在病人身上,引起病患者全身颤抖。华南等药房也同样自制许多注射剂,危害病患者。诊寿堂药房自制成药占所经销商品的30~40%以上,其利润相当可观。老板为了保住“聚宝盆”,曾多次贿赂检查人员,并与国民党卫生局稽查科科长搭上关系,又通过卫生局高级人员办理登记手续,使自制的麦克得肺宝等成药获得卫生署签发的许可证,成为本市唯一合法的自制成药。
民国37年(1948年),福州市西药业年营业额仅有200万元左右(按银元计算)。40年代末,在交通运输受战争影响的情况下,海陆交通有的被破坏封锁,货源紧张,药商乘机居奇抬价,牟取暴利。行商从上海等地携带回来的药品,由经纪人向药房推销,价格瞬息万变,有的一转手之间就能对本对利(赚的和本钱相等)。有的经过二三手,还有利可图,而病家却增加了负担。省内西药房大多集中在沿海城市,极少在偏僻山区。经营大户多为批零兼营,专业批发商很少。福州市资金和业务最大的是华南药房(该店1949年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折合黄金1300两,营业额占全市西药业的三分之一)。当时,商品分类有原料药类、成药类(包括自制成药)、注射药类、医疗器械类、敷料类、化学试剂类、照相器材类、牙科材料类、化妆用品类,香料类、调配处方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营医药商业处于初创阶段,组织机构不健全,经营能力薄弱,各级医疗单位、国家机关、部队所需的药品绝大部分还是向私营药房采购。1951年起,福建国营医药商业机构陆续建立。省医药公司在福州东街口设立医药批发部和门市部,同时批零兼营医疗器材。在门市部设医疗器械(包括玻璃仪器)专柜和医药粉剂专柜经营。1953年,福建省医药公司开始进行成药下乡工作。卫生部批准下乡成药27种,省医药公司认为本省气候温和,减去冻疮膏,增加奎宁、鱼肝油两种。为了配合爱国卫生运动,将滴滴涕粉、滴滴涕液两种消毒药品也列入下乡成药中,共30种。各地医药公司除了组织部分人员下乡搞好药品供应工作外,依靠基层供销社、县百货公司或贸易公司兼营成药,使广大乡村人民群众能够就近买到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及小伤、小病的药品。当年乡村医药销售额约10万元。1954年,下乡成药增加了消炎片、阿斯匹林片、酵母片、乳酸钙片、轻泻片、小苏打片、药棉、绷带卷、纱布、小胶布、口罩、来苏尔等12种,销售额增至53.9万元。1954年,全省乡村医药销售额为577万元,占城乡医药销售额的20.2%。其中,中药销售额为512万元,占乡村医药销售额的88.7%。全省乡村医药人均消费额为0.62元,只有城镇的二十分之一。1954年,全省私营医药零售店有5095户,从业人员8360人,资本458.34万元,营业额1689.93万元,利润3.58万元。其中:经营中药4722户,从业人员7659人,资本370.3万元,营业额1349.33万元,利润3.51万元;经营西药373户,从业人员701人,资本88.04万元,营业额340.6万元,利润0.07万元。全省国营商业药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比1951年的3.2%,上升到34.8%。
1955年,随着农村合作化的发展,不少农业社培训保健员、接生员、兽医防治员。为了适应“三员”的需要,省医药公司组织有关厂家生产保健箱、接生箱等,供应农村。基层供销社经营成药网点增多,经营品种有60多种。1956年,全省医药行业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城市及主要集镇较大的药店或成为国营医药门市部,或改为公私合营药店及少数集体性质的合作药店。县以下农村小药店,绝大多数并入集体性质的公社保健院(站)。全省国营零售药店共有488个。1957年,全省乡村医药销售额为881万元,占城乡医药销售额的26.196。中药销售额占的比重降为35.5%,乡村医药人均消费额为0.72元,与1954年相比,增长41.2%。
50年代末,各地医药企业要求职工在零售工作中待客主动、热情、耐心、周到,坚持“五不”(不以生代熟,不以次顶优,不以假充真,不短斤少两,不卖霉烂变质、过期失品)。1960年,泉州市医药公司收到顾客表扬信72封,锦旗、奖状78面。在顾客意见簿上,留下表扬意见的有4672人次。泉州市医药商业企业开展了“十好”(政治挂帅好、生产收购好、供应服务好、经营管理好、增产节约好、调奄研究好、制度贯彻好、经验推广好、技术革新好、协作互助好)、"五满意”(医防保健满意、卫生防疫满意、工矿农村满意、城市群众满意、兄弟单位满意)竞赛活动,不断增加服务项目。在配方时,坚持一配一复核;付药时“三对”(对姓名、对签号、对贴数),以免差错。并设坐堂医生,为顾客免费看病开药方;代客煎药,送药;夜间开通宵窗,随时满足顾客急需用药。福州各药店在售药时,严格实行“三问三交待”(问病情、问年龄、问性别;交待服法、交待用量、交待注意事项)。中药配方坚持“三印”(估价、配方、复核)、“三核对”(对姓名、对剂量、对金额);配药按方位排列,不混堆;先煎、后入、另炖、后冲的药,另包并说明,确保病者用药安全有效。
“文化大革命”中,零售店传统服务项目如坐堂医生,代客煎药、送药等被取消,职工职业道德观念削弱,服务质量下降。中药饮片紧缺品种增加,最多达167种。1976年10月,据福州华来药店调查,该店经营品种556种,其中满足供应占7196,长期脱销占1196,时断时续的占18%,紧缺品种合计约为159种,一般处方缺味多在2~3味以上,群众反映强烈。1977年,医药市场商品供应情况虽有所改善,全省紧缺品种降为100余种,但中药配方缺味问题仍然很突出,群众都说配药比看病难。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各地中药门市部,普遍进行了修缮。为了增强竞争能力,扩大销售,各门市部利用门面橱窗广泛开展广告宣传,柜台、货架商品陈设也丰富、整洁、美观大方,各类商品明码标价。在管理上,门市部普遍推行“经营责任承包制”,实行职工奖金与服务质量、经济效益等挂钩。开展文明经商、优质服务竞赛活动,恢复了医生坐堂、通宵窗、代客煎药、送药等服务项目,要求营业员配方抓药,注意审方,包装注明先煎、后下或冲服,坚持一问病(问患者性别、年龄、病情),二复核(核对品种、数量、剂量、价格),三交代(交代煎法、服法、禁忌)。把好营业人员素质关,要求营业人员先专业培训后上岗,能做到“小病当医生,大病当参谋”,介绍对症药物,供病家选用。各门市部还根据地方用药习惯,搞固定配方小包装供应。如闽南有“补冬”习惯,杀鸡宰鸭必配“四物”(即当归、熟地、白芍、川芎),或“八珍”、“十全大补”,或党参、黄芪、参、茸等滋补品。少年男女发育期,习惯使用“路打药”(即黄芪、熟地、白芍、当归、川芎、党参、牛膝、六汗、木瓜),或三七、参茸卫生丸、乌鸡白凤丸分别掺鸡、鸭炖食,以助长发育。闽西补冬用三七,闽北农民冷水田耕作喜服鹿茸。
80年代,各地增设不少私人药店,国营、集体、个人医药零售网点星罗棋布,遍及城乡,全省医药零售额节节上升。1986年,紧缺品种由1976年的167种降为48种,配方齐全率达95%以上,基本上解决中药配方难的问题。但一些单位、个人乘改革开放体制转换之机,违法经营药品,出现“百业经药”的不正常现象。如宁德地区经营药品单位619家,其中证、照齐全的只有101家,仅占16%,这些非法经营药品的单位或个人,不同程度地存在销售伪劣药品、药品质量差、价格混乱等现象。
80年代后期,全省国营医药商业实行“十优”(坐堂医生、问病抓药、代客煎药、送药、.药材加工、函购、专家门诊、咨询、夜市、三胞供应专柜)便民措施。据福州药材采购供应站统计,1985~1988年,福州市16家零售药店专家门诊1.46万人次,问病抓药11.95万人次,代客煎药8876剂,加工丸散免费切参2.26万人次,接方送药50.4万人次,函购邮寄219次。回春、华来等5个药店设立“三胞”(港胞、澳胞、台胞)供应专柜,1987、1988两年接待“三胞”5780人次,售药金额136.8万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适合婴儿、儿童、老年、妇女等服用的各种滋补剂、蜂皇浆等营养补品和保健用品的销量扩大,医药消费结构起了变化,营养滋补类药品消费比重增加。据福州站、泉州站统计,1989年,营养滋补品销售占总销售的12%,1990年跃升为15%。国营零售销售不断扩大,1990年,全省零售销售4125万元,比1971年551万元增6.5倍。1980~1985年,零售销售占国内纯销售比重都稳定在17~18%之间,1986年以后由于批发销售额大幅度上升,零售销售额虽有增加,但所占比重下降。
第二节 调出
一、药材调出
福建药材商品经济在宋代已有相当的甚础,可大宗调出。《三山志》记载,福州地产药材有85种。其中梅,“怀安侯官乡(今属福州)户,园林种至千万株。盐者为白梅,贩至江浙”。弘治《兴化府志•货殖志》说:“自宋以来,莆人擅蓝靛之利”。蓝靛,主要作纺织染料,也可供药用;靛花(青黛)是福建地道药材,行销全国。清代,霞浦西区产蓝靛,向浙江温州输出,乡民有贩靛致富的,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尤盛。上杭也有靛出产,邑人出外经商,以靛业为最。清代,上海、宁波、杭州、松江的桂圆商行,都是莆田人开的。霞浦的香橼,建宁的白莲子,列为朝廷贡品,也畅销省外。民国《建瓯县志》记述:“泽泻为吉阳特产。装运上海去,岁出数十万元”。此外,福建调出的地道名产药材还有厚朴、银耳、陈皮、瓜蒌、栀子、使君子、葛根、铜青、绿衣枳实、琥珀、金边地鳖虫、玳瑁、海马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药材生产收购的发展,调出品种数量逐年增加。50年代初,福建省可调出的地产药材只有厚朴、莲子、泽泻等不上10种,1955年调出药材金额仅34万元。1956年,全省医药行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地产药材收购增加,调出药材金额增为86万元。1958年,省医药公司要求各级医药公司组织干部职工深入乡村,开展大采大收大购药材的群众运动。1959年,地产药材调出激增,金额达408万元,是上年的2.6倍。1962年,全省药材调出金额511万元,此后,逐年下降,1965年降至229万元。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全酋药材啁出额从241万元增至1061万元,平均年递增15%。1977年调出额为2309万元,1978年为2549万元。1979年起凋出额出现滑坡现象,1984年降到最低点,为997万元。1985年开始回升,1988年达最高点,为3150万元,1989年降为2016万元,1990年又降至1843万元。药材调出额降低的原因主要是福建省物价水平偏高,地产药材在节场价格上缺乏竞争力。有些品种从省外调入反而比地产收购便宜,因此在货源组织上发生调出变为调入的现象。全省国营药材商业调入额与调出额的比例,1957年是76:24,1977年是44:66,1989年是70:30。80年代实行“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的商品流通体制后,备些大宗品种,如太子参、白木耳、龙眼干,薏苡等,从产地直接外调,还有一些如泽泻、栀子、陈皮等,外省扩种后向福建省要货减少。
福建省可供量在100吨以上的调出品种有太子参、厚朴、北沙参、陈皮、莲子、泽泻、葛根、栀子、薏苡、干姜、姜黄、郁金、棕榈子、枇杷叶、荔枝核、狗脊、海藻、牡蛎、海风藤、鸡血藤、百部、土茯苓、金樱子、淡竹叶、乌药、伸筋草等;可供调出在1000吨以上的有桂圆干、白木耳、茯苓、麦冬、山药、一见喜等。
二、工业品调出
福建医药工业品有中成药、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简称化学药品)、医疗器械、化学试剂等类。50年代,随着福州制药厂、厦门鱼肝油厂、泉州制药厂、福鼎制药厂、漳州制药厂、福州抗菌素厂、福建省医疗器械厂等建成投产,福建医药工业品调出不断增加。由于原料药由国家统一计划生产调拨,因此原料药由工厂直接调出或销售。其它地产品则由医药商业部门收购,调出省外。福建生产的化学试剂、玻璃仪器品种少,数量小,故把它们并入医疗器械中。1953年,全省医药工业品调出额94万元,其中化学药品82万元,医疗器械12万元。1955年,中成药开始调出,金额2万元。50年代至60年初期,医药工业品调出增长很快,1961年达2565万元,是1953年的27.3倍,年递增60.4%。其中化学药品2293万元,医疗器械202万元,中成药70万元。调出主要品种有青霉素注射液、金霉素片、合氯霉素片、磺胺脒片、磺胺噻唑片、解热止痛片、维生素氏片、维生素C片、口服葡萄糖粉、鱼肝油丸、鱼肝油滴剂、周公百岁酒、老范志万应神曲、人用体理计、人用注射器、人用注射针头、X光胶片、高倍显微镜等。
1962年后呈下降趋势,1965年降至最低点,调出额为1027万元。1971年回升到2605万元。1977年升至新的高点全省医药工业品调出额6128万元,其中大宗药品化学药品3424万元,医疗器械904万元,中成药1115万元。过去有些依靠省外调入的成药,80年代不但自给,而且可以外调。改革开放以来,省内中药厂有相当一部分产品自营调出。1989年调出省外达2144万元,1990年调出2903万元,增幅35.4%。特别是一些名优产品,如厦门的新癀片、六味地黄丸、海珠喘息定片,福州的白花油、胃得安、胜红抗炎素胶囊、消症益肝丸、三明的蜜环菌片、山楂精降脂片,泉州的老范志万应神曲、乌鸡白凤丸,漳州的风油精,建瓯的满山白糖浆等,更受省外欢迎。化学药品和医疗器械调出的主要品种有庆大霉素注射液、水解蛋白注射液、氨基酸注射液、青霉素粉针、头孢唑啉粉针、氨苄青霉素粉针、170胃片、痢特灵片、黄连素片、复方降压胶囊、炎得平、乳白鱼肝油、银耳鱼肝油、橙汁鱼肝油、电热培养恒温箱、电子针炙按摩器、药物天平等。
1982年为医药工业品调出省外金额最高年份,全省调出额6847万元。1984年下半年开始,各地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改变过去地方工业产品统购包销的做法,工厂扩大产品自销,各地医药公司、医疗单位都可以直接向厂家进货,1984年,省内医药工业部门自销药品2285万元,占全省药品销售额的11.2%,1985年,工业药品自销比重上升为13.7%。由于工业自销,二级站地产品收购急剧下降,商业调出省外减少,商业二级站地产品库存减少,工业压库产品增加。
三、对台贸易
三国时期,福建医药随着移民传入台湾。明、清时代,受海禁影响,闽台贸易转入走私活动。中成药销往台湾的,畚呆州“秋水轩”药铺秘制的“百草神曲”、“乌鸡白凤丸”,泉州“炎尝药铺”秘制的“炎尝疚丸”,惠安产的“青果散”,永春产的“养脾散”等。明末清初,以郑成功父子为首的郑氏海商集团通商闽、台及U本、南洋各地,输向台湾的药材有通草、苏木、槟榔、益智、姜黄、海风藤、鹿角、鹿肚草、猴骨、蜂蜜、浮海石、石决明、龙涎香、高丽参、日本红参等20多种。
20世纪初,泉州的“昌隆”、“共和”等几家药材批发商与台湾的药材商都有贸易往来。据民国24年(1935年)晋江县统计,地产药材黄梔子、地骨皮等销往东南亚及台湾达1000余担。抗日战争期间,沿海战事频繁,民间贸易基本中断。抗战胜利后,闽台贸易再度兴起,仅从泉州销往台湾的药材,就有当归、党参、熟地、川芎、黄连、黄芪、枸杞、南沙参、南紫胡、前胡、桔梗、黄梔子、地骨皮、金樱子、淡竹叶、桑枝叶、泽泻、莲子.、老范志万应神曲、茶饼、乌鸡白凤丸、济众水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然海峡两岸处于军事对峙状态,但两岸之间医药贸易仍通过香港、澳门或海外华侨,间接进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海峡两岸的关系趋向缓和,福州、霞浦、平潭、惠安、泉州、厦门、东山等县、市医药部门积极开展对台贸易。1981年,全省医药对台贸易额227万元,其中福州医药采购供应站接待台商45批,出售药材有当归、鹿茸、白芍、生地等21种,中成药有乌鸡白凤丸、狗皮膏等12种,成交额113.9万元。惠安县医药公司接待台商21批,出售药材34种,金额42.3万元。1982年,全省医药对台贸易额234万元。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983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对台小额贸易由省新兴贸易公司及其所属分公司统一经营。国营药材公司作为供货单位,1983年提供货源404万元,1984年753万元,1985年达1612万元。与此同时,各地医药部门也直接销售药材给每年来福建探亲的台胞。1987年,仅泉州市鲤城区医药部门直接售给台商和探亲的台胞就达75.58万元。1990年上半年,福建接待台胞就有21万人次。贵重药材和名牌中成药及各种补酒,成为台胞携带回台馈赠亲友的礼品。
第三节 出口
一、医药商业
三国东吴孙权时期(222~251年),侯官(今福州)人董奉,尝以三丸药救活垂死已3日的交州(辖境限于今越南部分及广西钦州地区、广东雷州半岛)太守士燮,说明当时福建中药已传入越南。唐、宋时期,泉州发展成为国际贸易港。南宋时更加繁盛,通商往来有57个国家和地区。《宋会要辑稿》记载,经广州、泉州诸港出口药材有当归、甘草等60多种。南宋赵汝适《诸蕃志》记述泉州港外销商品,其中主要药物15种:朱砂、川芎等主要售者婆(今印尼爪洼岛)、苏吉丹(印尼爪哇中部);硼砂、砒霜、白芷等主要售者婆;干姜、大黄、黄连、樟脑、沉香主要售三佛齐(今印尼苏门答腊)、南毗(今印度西南部);丁香、脑子、豆蔻主要售南毗、瓮蛮(今阿拉伯半岛东南部)、细兰(今斯里兰卡);脑射主售占城(今越南南方),檀香主售占城、南毗、细竺.川芎因能治头痛,极受苏吉丹和下里等地采椒工人的欢迎。当时侨居泉州的阿拉伯和波斯人与泉州民间医生结识,将我国的医术和药材带回国。元代,呆州与海外通商的有欧、亚、非3大洲近百个国家,成为世界大商港,各国商品及药材在此进行转口贸易。据元代周达观《真腊风土记》述,泉州出口的药材,在真腊(今柬埔寨)有水银、硫磺、檀香、草芎、麝香等。
明代,漳州的月港取代泉州成为国际贸易港。《东西洋考》说:进出口药材“射利甚捷,是以人争趋之”。三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首航从福州马尾港出海,回航多次在长乐太平港停留。皆满载中国的金银、绸缎、瓷器、银器、铜器、茶叶,及大黄、获茶、生姜、肉桂等药材,与亚非各国进行交易。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泉州、漳州有百草神曲、乌鸡白凤丸等10多种中成药销到香港、东南亚等地。清代,前明太医曾德宏创制的“惊风化痰丸”、“灵宝金痧丸”,汀州黄仪臣研制的疳积散、健脾散,以及福州等地的周公百岁酒、麝香珍珠散、虎骨木瓜酒、全鹿丸等销至香港、东南亚等地区和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省医药商品出口由外贸部门统一经营。药材由医药商业收购,交外贸部门出口。成药(包括中成药和化学药品制剂)出口,由外贸部门直接向制药厂进货,而医药商业仅作补充,一年大抵在1~5万元之间。1955年,药材出口13万元,1965年增至46万元,平均年递增13.5%。出口品种有蝉蜕、蝉花、泽泻、厚朴、枳壳、枳实、土茯苓、梔子、瓜蒌、升麻、双钩藤、荆芥、茵陈、姜黄、桔梗、威灵仙、海藻、菊花、草冻柴、桔皮、莲芯、玫瑰花、龙眼膏、神曲、万应茶、片仔癀、六味地黄丸、知柏八味丸、十全大补丸、人参营养丸、天王补心丹、三仙丹、养脾散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医药商品出口速度减慢。1966年出口51万元,1976年出口67万元,平均年递增3.5%。“文化大革命”后,1977年出口78万元,1986年增至387万元,平均年递增19.5%。出口药材品种有泽泻、厚朴、莲子、惹苡、枳壳、茯苓、乌梅、蝉花、蝉蜕、紫苏、金不换、石南藤、银线莲、观音串、薄荷、鱼腥草、土茯苓、淡竹叶、桑枝(叶)、黄柅子、竹茹、香附、藕片、刘寄奴、磨盘草、蒲公英、石菖蒲、青相花、白茅花、洋金花、山葡萄藤、白花蛇舌草、半边莲、昆布等。永春,同安两县供应出口的小品种数量居全省之冠。1986年,出口100万美元以上的品种有玫瑰前1216吨,创汇186万美元。1987年,永春县仅油虫砂一个品种,出口6吨,创汇11.2万美元。80年代后期,因外省降价竞争,福建出口额下降,1988年为193万元,1990年为140万元。
二、医药工业
50年代,福建医药工业体系开始建立,有了生产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医疗器械、中成药等工厂。出口药品有片仔癀、老范志万应神曲等中成药,多出口东南亚各国和地区。
1959年9月,福州抗菌素厂金霉素投产,翌年开始出口,这是福建省最早出口化学药品,也是化学药品中累计出口量最大、创汇最多的品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福建医药工业品中除金霉素、片仔癀是大宗出口品种外,只有老范志神曲、周公百岁酒、胃得乐等十几个品种少量出口。改革开放后,福建医药商品出口品种、数量增多。1979年,福州抗菌素厂生产的庆大霉素首次出口500公斤。80年代,出口原料药品种有金霉素、庆大霉素、咖啡因、冰片、卡马西平、土霉素、利福平、卡那霉素、烟酸、烟酰胺、头孢唑啉、次硝酸铋、次碳酸铋、蕃麻皂素等近20种;化学药品制剂出口品种有胃得乐、乳白鱼肝油、银耳鱼肝油、橙汁鱼肝油、牡荆油胶丸、星鲨肝油丸等10多种;医疗器械出口品种有药物天平、圆台称、电子针炙按摩器、电子捶骨器等;中成药出口品种有片仔癀、新癀片、海珠喘息定、六味地黄丸、山楂精降脂片、天麻蜜环菌片、满山白糖浆、玉泉丸、维甜美降糖茶等近百种。出口医药商品的产家有福州抗菌素厂、漳州制药厂、福州制药厂、三明制药厂、泉州制药厂、泉州第二制药厂、厦门鱼肝油厂、厦门中药厂、厦门第二制药厂、厦门第三制药厂、厦门思明制药厂、同安皂素厂、闽清制药厂、建贩制药厂、福州天平仪器厂等。出口数量以原料药和中成药为多,大宗品种有金霉素、庆大霉素、土霉素、咖啡因、次碳酸铋、冰片、烟酸、片仔癀、六味地黄丸、新癀片、天麻蜜环菌片、满山白糖浆、老范志万应神曲、保健美减肥茶、维甜美降糖茶等。
1984年1月,中药进出口由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公司福建分公司经营。1986年出口额2006万元,其中,片仔癀82万粒,724万美元;其它六味地黄丸、知柏八味丸、十全大补丸、新癀片等,在海外也很畅销。80年代末,又增加了一些出口品种,如减肥茶、感冒康、片仔癀珍珠霜、儿童营养霜、少林可乐等。1990年,中成药出口增加。在第68届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福建产的中成药出口成交额达500万美元以上。漳州制药厂利用自营进出口权,在香港、澳门、新加坡、菲律宾、泰国、印尼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经销商,1990年出口1362万美元,居全国中成药单项产品创汇之冠。此外,在亚运会期间,在亚运村及北京、上海、广州等各大城市的主要宾馆、旅游商店,片仔癀销售2961万元,其中收取外汇券1400万元。
福建医药工业产品不仅销往东南亚,还销往5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0~1990年,福建医药工业部门出口金额共55238万元。
第四节 特需供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人民身体健康,遇到重大灾情、疫情,省、市人民政府成立领导小组,组织卫生医药等部门共同搞好防病救灾等项工作。省医药部门将急救、疫情、地方病、灾情、计划生育等特殊需要的药品器械列为特殊供应项目。对于这些专项供应的医药商品,本着“救死扶伤”、为人民健康负责的精神,亏本也要组织供应。医药商业内部调拨不加利,还要补贴费用,保证满足人民防治突发性疾病或恶性事故造成的伤害的需求,并保证计划生育及其他特殊需要的药品器械的供应。
一、急救与疫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受科学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条件制约,无法扑灭天花、疟疾、鼠疫、恙虫病、血吸虫病等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瘟疫时有流行,死者众多。鼠疫(旧称“黑死病”)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由香港传入厦门,蔓延、波及本省56个县、市。40年代以前无特效药,福建民间用萝卜等验方治疗,病死率高达86.5~91.9%。40年代虽有磺胺嘧啶、青霉素、鼠疫疫苗等特效药,但是,这些药品价格昂贵,福州医药市场上20万单位青霉素每瓶售价2.5克黄金,一般民众民买不起。40年代,福建鼠疫的病死率仍在77.8~81.2%之间,天花病死率为40~50%。民国27年(1938年),福建省卫生试验所制成首批牛痘疫苗。民国29~34年(1940~1945年)共生产牛痘疫苗72万支,供应本省及浙江、江西和广东,供不应求。
1950年初,福州、厦门及53个县陆续流行鼠疫、天花等传染病,省人民政府派员前往重点疫区,协助扑灭。4月7日,成立以叶飞为首的福建省防疫委员会。8月,召开首届全省卫生防疫工作会议,部署全省防疫灭病工作。这些疫情用药及器械由省卫生厅材料库组织供应。年底,全省开展全民普种牛痘,对鼠疫重点疫区进行预防注射。1950年,福州、莆田、福清等县、市预防注射6579人次,1951年,14个县、市预防注射共143.3万人次,1952年,18个县、市预防注射共246.9万人次,1953年,19个县、市预防注射共246.1万人次。同时,发动群众大量使用滴滴涕、红海葱、炭酸钡、安妥、磷化锌等药物,大面积灭鼠灭蚤,1951~1953年,全省灭鼠1118.9万头。由于防治措施得力,1953年消灭鼠疫、天花的流行。
恙虫病是福建省一种重要的虫媒传染病。平潭县是全国恙虫病最严重的疫区。50年代前,发病人数约占全县人口的1%。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死亡率高。1953年,恙虫病在平潭驻军中流行,死亡率达10%以上。是年夏秋之交,驻平潭部队及群众又发现近千名恙虫病患者。平潭县人民政府及时组织防治小组,将患者全部集中在大礼堂(今岚城电影院),县医药公司及时组织供应抗立克次体药品如青霉素、氯霉素、金霉素、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等,免费进行治疗,治愈率达100%。
1954年,根据省医药公司的安排,福州医药支公司(后改名福州医药采购供应站,简称福州站)列为全国急救药品集中供应点之一,担负起全省急救药品的采购任务。中国医药公司分配给福建的急救药品器械,由福州站接收,统一安排使用。省内各二级站、市、县医药公司所需要的各种急救药品器械,由福州站联系解决。如果福州站无法解决,可向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地求援。福州站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遇到各地来人来电求援时,不分昼夜、不分远近,立即供应。各地二级站也建立急救值班制度和设置急救电话,一旦发生疫情或突发性事件,立即联系供货。福州站平时把常用急救药品从库房中分拨出一定的数量,放在仓外专用柜内,以备晚上急救供应。并与邮电、交通部门挂钩,根据情况或邮寄,或托运。如果情况紧急,则派专人专车送货上门,或者空运。急救药品采取“先供货,后收款”的结算办法,以应急需。各地医药公司对疫情用药和急救用药均保持一定的储备量。如西药有破伤风抗毒素、干血浆、白喉血清、人体白蛋白、解磷啶、阿托品、阿拉明、多巴安及各种大输液等;中药有麝香、牛黄、羚羊角、安宫牛黄丸等;医疗器械有输血瓶、氧气袋等。这些药品器械设专库专人保管,一遇急需,立即出库,保证供应。
1956年9月中旬,晋江地区洪水之后出现了数百名高热、结膜充血、全身酸痛的病人,经省防疫站病源检查,确诊为“钩端螺旋体病”。医药公司立即组织供应的治疗药物有青霉素、氯霉素、金霉素、土霉素、维生素K、维生素C、镇痛剂、镇静剂、大输液等。省防疫站试制2种菌苗制剂,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从而基本控制了钩端螺旋体病的暴发流行。
1959年4月,泉州市“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流行。泉州市医药公司与防疫站共同研制“贯众汤”、西药喷喉预防剂,加工生产纱布口罩,在全市各医药门市部设置防治药品、口罩供应专柜,满足防疫的需要。医药公司供应贯众汤煎剂5000多杯,配方25万帖,仅收成本费。免费为群众喷喉预防1000多人次,口罩按市价8折供应,并在市中心设立医药卫生宣传站,介绍普及医药卫生防疫知识,迅速地控制了传染病蔓延。同年,三明钢铁厂发现流脑疫情,三明市医药公司闻讯立即供应磺胺噻唑、磺胺嘧啶等药品,防治疾病。
1960年,23个市、县医药公司承担支前救护药品的供应任务。晋江县医药公司上半年冒着敌方炮火送药上前线达429人次。福州站派专车专人为全省各地送急救药品和器械190多次。6月上旬,龙溪专区遭受50年未遇的特大洪水袭击,在省、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医药卫生部门组织3000多人,分赴9个县、市开展抗灾治病工作,省医药公司调集130多吨药品支援灾区。I960年春夏之交,泉州流行细菌性痢疾,市医药公司青草药服务部收购大量鲜马齿苋,煎汤免费供应4万多人次,用于防治痢疾等胃肠道传染病。同年夏季,福州电磁厂锅炉爆炸,温州来榕支援开展技术革新的两位师傅全身烧伤,三度烧伤面积达95%以上,送入市一医院抢救。福州站派人参加抢救工作,及时供应各种急救药品器械。救治烧伤急需的噬菌体等药品一时缺货,福州站急电上海医药采购供应站(简称上海站)求援。当时福州民航尚未开航,上海站得到空军部队的支援,派军用飞机专航送药来榕。
1960年后,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由于营养不足,福建水肿病患者14.8万人,妇女闭经病患者23.2万人。省医药公司进口原料药,组织生产供应药品如维生素B1、维生素C、硫酸亚铁、鸡血藤片、鱼肝油制剂等,但病人多,营养药品原料紧张,供应难以满足需求。1961年,疫情用药准备有水肿病70~100万人份,闭经病80~100万人份,子宫脱垂10万人份,血吸虫病1万人份,钩虫病400万人份,丝虫病80万人份,蛔虫病200万人份,疟疾病5~25万人份,小儿疳积病150~200万人份。省内以福州站为主,设4个急救药品供应点,即福州、厦门、邵武、龙岩。
1962年8月,副霍乱传入霞浦、宁德、福鼎、厦门等地,随后蔓延波及25个县、市。省医药公司及时调入合霉素、氯霉素740万片(上年仅调入18万片)、黄连素801万片,增调入四环素24万片、磺胺脒117万片、土霉素15万片、葡萄糖60吨及生理盐水等,安排省内厂家增产葡萄糖82吨、黄连素343万片、磺胺脒370万片、合霉素、氯霉素529万片、土霉素509万片、四环素24万片等药品,供应疫区。1963年2月起,省医药部门组织副霍乱疫苗等药品、器械,配合卫生部门对出海渔民分三类地区分期分批进行副霍乱预防注射,全省注射1200—1300万人(1800万人次),平息了副霍乱的流行。1965年一季度,福州、莆田一带发现“流脑”疫情,仙游疫情最严重。福州站把库存的磺胺噻唑106万片、金霉素24万粒及其它药品拨给疫区,仍供不应求。省医药公司增拨磺胺噻唑40万片,及时扑灭了疫情。8月,福州一带11个县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流行,福州站派人到福清、莆田、仙游等地了解疫情及防治情况,立即速调运药品到疫区。并急电上海站调入疫情急需药品洛贝林注射液、复方氯丙嗪注射液、非那根片等,上海站快件发运,及时调往疫区,控制住疫情蔓延。
1966年1月,“流脑”疫情又起,6月,乙脑开始流行。时值“文化大革命”,学生“大串连”,大量人群流动,致使疫情迅速蔓延波及全省68个县、市。1966年全省乙脑发病6748例,1967年乙脑发病7475例,流脑发病9.27万例。由于流行面广,来势凶猛,部分防治药品、器械供应紧张。省医药公司积极组织货源。1966年,购进青霉素粉针1536万瓶、磺胺嘧啶1233万片、磺胺噻唑3726万片及其它药品。1967年,购入磺胺嘧啶2273万片、磺胺噻唑3861万片、青霉素粉针1588万瓶及其它药品供应疫区。对于紧张药品如磺胺嘧啶、洛贝林注射液、西地兰注射液、山梨醇注射液、局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紫金丹、石决明、天麻、黄连、羚羊角、姜蚕、贝母等,停止门市零售,进行全省统一调配,以保证防疫需要。中国医药公司从上海站、西安站、广州站、沈阳站及浙江、四川、江苏等计划外增拨给福建疫情用药有磺胺噻唑200万片、磺胺二甲基嘧啶550万片、长效磺胺400万片、磺胺嘧啶注射液102万支、磺胺嘧啶50万片、肾上腺素注射液2.7万支、氢化可的松7.3万支、山梨醇注射液3.4万瓶等药品。中国药材公司也从上海、江西等地增拨给福建天麻、姜蚕、辛夷花、鱉甲等药材,支援疫区。通过用度米芬滴鼻漱口、注射疫苗等预防措施,疫情逐渐平息。
1967年3月,省医药公司接到云南省医药公司的疫情用药求援信函,立即从福州站调出四开青皮150公斤、土鳖虫50公斤支援云南。
1971年5月,乙脑开始在福建流行,当年发病6572例。省医药公司购进磺胺嘧啶3901万片、磺胺二甲基嘧啶4885万片、长效磺胺5697万片、磺胺噻唑2693万片、青霉素粉针4181万瓶、黄连4.35吨、贝母11.85吨等保证防疫需要。因葡萄糖、生理盐水等大输液一时无法满足防治疾病的需要,省药政管理局安排部分有条件的医疗单位自制,以供急需。
1976年8月,河北省唐山市发生地震,省医药公司从福州、厦门、邵武、莆田、三明、漳州,泉州等地调出庆大霉素注射液100万支、四环素200万片、解热止痛片200万片、金霉素200万片、炎得平5万瓶、鱼肝油浓丸5万瓶、鱼肝油淡丸10万瓶、扑热息痛片710万片、多种维生素10万瓶、建砂仁1吨、厚朴0.5吨、陈皮2.5吨、茯苓10吨、白花蛇500条、乌梅1吨、干姜片2.5吨、香附子5吨、建曲1.5吨、麦冬10吨等药品支援灾区。9月7日,省医药公司在福鼎县召开海金沙现场会议,要求各地收购海金沙支援灾区。全省调了海金沙40余吨,但各地收购量过多,造成积压浪费。
1978年7月,副霍乱再次传入福鼎县,迅速蔓延霞浦、福安、福州、长乐等14个县、市。疫区急需500CC氯化钠大输液2万瓶、10CC苏打注射液3000万支,福州站库存不足。福州制药厂闻讯立即发动职工连夜加班生产,保证防疫的需要。1979年4月,龙海县疫情又起,蔓延20个县、市。1980年,霞浦又发现疫情,随后向南蔓延,波及长乐、连江、宁德、闽侯、福安、平潭、福清、福州等31个县、市。省医药公司积极组织货源,1978~1980年,供应青霉素粉针1亿5694万瓶、四环素3亿5008万片、氯霉素5581万片及其它药品,保证防疫需要。
1980年4月,泉州市急性肝炎流行,市医药公司根据泉州市医药研究所拟定的防治肝炎方剂“茵藤汤加减”配药,供应14.7万帖,每贴仅收工本费0.1元,有效地控制了急性肝炎的蔓延。1982年,泉州流行病毒性红眼病,泉州市医药公司及时派员采购醋酸可的松眼药水、氯霉素眼药水及夏枯草、草决明、菊花等药品投放市场。花巷口医药门市部用夏枯草、草决明、菊花、甘草等药组方,煎好防治红眼病的汤剂,免费供应市场1.2万份。
1982年3月9日上午,福鼎制药厂冰片结晶房因静电引起火灾,由于救火组织不当,死亡57人,重伤40人,是全国医药工业伤亡最惨重的一次事故。省医药管理局立即组织宁德站、福州站设入急救药品器械供应工作中,将急救所需的药品器械专车运往福鼎。一时无货的品种向上海站、温州站求援,空运或专车送达。
1987年3~9月,平潭、长乐、福清、福州等县、市先后发生流脑、副霍乱、红眼病等疫情,急需各种防治药品。福州站指定专人负责,专车送货,日夜服务。做到一接到函电,立即送货。一些品种库存不足,福州站立即向省内外联系货源。从厦门站、邵武站、安溪制药厂、古田制药厂、福州制药厂等单位调运大输液26万瓶、氯霉素眼药水、消炎眼药水18.8万支及磺胺嘧啶、苏打片等疫情用药,满足防疫需要。
1987年6月5日,福州新店中心小学学生159人因吃受污染的白年糕,发生食物中毒,急救需要大量的特效药——解磷定注射液、氯磷定注射液。福州站库存不足,立即向上海站求援,及时将药品空运到福州,福州站立即运货到抢救小学生的医疗单位,使中毒小学生全部脱险。
1987年8月24~26日,永安市1113人因吃受沙门氏菌感染的冰棒、冰砖、冰淇淋,发生严重食物中毒事件。其中危重病人53人,死亡1人。永安市医药公司按照市人民政府的要求,立即抽调6位同志参加市抢救指挥部工作。并根据急救需要,随时供应各种药品器械。三明市医药公司成立永安中毒事件抢救领导小组,仓库、业务人员昼夜值班,组织调运急救药品器械。8月27~31日,派出专车10辆次运70多个品种、1440件药品器械,不分昼夜,奔赴永安。29日,三明市医药公司为永安食物中毒患者提供5万瓶大输液,由火车深夜运往永安。福州站、漳州站、南平市医药公司、福州制药厂等单位接到电讯,派专车运急救药品60多种到永安,满足急救需要。
1988年春,福州流行甲型肝炎,福州站派人采购各种防治甲型肝炎药品12吨,保证防疫需要。4月,平潭县发现不明病因的急性传染病患者30多人,重危病人有10余人,福州站接到急电话后,立即专车调运青霉素、甘露醇、氯霉素等药品,送到平潭。9月,福州流行红眼病,福州站购进各种眼药水100万支,控制了疫情蔓延。
1982~1990年,福州站供应急救药品累计1867次。
二、地方病与寄生虫病
福建地方病有甲状腺肿、氟中毒等,医药部门把地方性寄生虫病如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等也列入地方病专项供应中。
拒疾旧称“瘴疠”,唐代已有记载,在本省流行了1000余年。1953年起,福建各地医药部门配合卫生部门采用流行季节服预防药的方法,降低疟疾的发病率。50年代,省医药公司购进的抗疟药有奎宁、百乐君、环氯胍等。60年代,购进的抗疟药有氯化喹啉、伯氨喹啉、乙胺嘧啶、环氯胍等。这些抗疟药由省医药公司报专项计划,多由上海调入。1962年调入氯化喹啉30万片,伯氨喹啉320万片。1963年,龙岩、南平等林区疟疾流行,省医药公司调入氯化喹啉26.5万片,伯氨喹啉340万片,乙胺嘧啶60万片,环氯胍片1500万片,仍不够用,又向中国医药公司要求增补抗疟药,又调入氯化喹啉35万片,伯氨喹啉310万片,乙胺嘧啶100万片。1964~1965年,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在宁化县经过试验,总结出用氯化喹啉1.5克和伯氨喹啉120毫克4日治疗方案,及用乙胺嘧啶50毫克和伯氨喹啉30毫克每隔10~15日服用一次的预防方案,在全省推广。1972年,闽西北32个县疟疾大流行,发病率为238.3人/万。1973~1985年,全省治疗疟疾病人392万人次,服预防药1034万人次。省医药公司调入氯化喹啉2500万片,伯氨喹啉9500万片,乙胺嘧啶7000万片,满足卫生部门防疟、治疟的需要。各地医药部门积极配合卫生医疗单位做好预防工作,采用药物灭蚊和清理蚊虫孳生地等方法,使疟疾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985年后,疟疾发病率降到万分之一以下。
丝虫病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福建首次发现此病。1958年上半年,木省查出丝虫病患者94万人。省防疫站在闽清县试用大剂量海群生短程疗法,治疗丝虫病。闽西北山区为马来丝虫病流行区,采用海群生1克睡前顿服疗法;沿海一带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采用海群生1克连服3次的疗法。省医药公司购进海群生9000万片,用于防治丝虫病。1962年,采用海群生小剂量递增长疗程方法,防治丝虫病。即每日服药一次,马来丝虫病患者10日服足2.5克;班氏丝虫病患者12日服足4克海群生。该方法减轻了药物反应,迅速在全省推广。1978年,采用海群生药化食盐、虾油、酱油等盐制品防治班氏丝虫病。1979年,省医药公司购进海群生粉6吨,用于加工药盐。1980年,开始控制盐源和盐制品的产销单位,在20个县、市使用海群生药化盐制品防治班氏丝虫病,并用滴滴涕乳剂滞留喷洒灭蚊,截断感染途径,提高防治效果。1987年12月,全省基本消灭了丝虫病。
血吸虫病福建首例血吸虫病患者,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被发现。1957年,在福清、闽侯、平潭、长乐、龙海、漳浦、南安、同安、仙游、云霄、华安、霞浦等12个县发现血吸虫病患者23949人。省医药公司购进酒石酸锑钾注射液30余万支,供应血吸虫病区,治愈15121人。1958年,中共福建省委成立以省委书记魏金水为首的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拨出大量药品和器械开展防治工作。医药部门供应灭螺药物——五氯酚钠200多吨,酒石酸锑钾注射液50余万支及呋喃丙胺、敌百虫等抗血吸虫药。1972年,省医药公司调入锑——273中速片30万片,血防846滴丸500万粒,防治血吸虫病。全省采用锑——273中速片和血防846滴丸10天联合治疗方法,减轻了药物反应,治愈大多数病人。1979年,省医药公司调入五氯酚钠50吨,呋喃丙胺80万片,敌百虫栓10万个,用于防治血吸虫病。1980年,省医药公司调入吡喹酮50万片,供应霞浦、福清等县,卫生医疗部门使用吡喹酮2天疗法,治愈所有的遗留的病人。1987年,全省消灭了血吸虫病。
地方性甲状腺肿(简称地甲病)是一种地区性环境缺碘而引起的疾病。1968年10月,莆田县水产公司化工厂制出福建第一瓶精碘。1970年,惠安县涂寨化工厂、32610部队制碘厂等生产碘85公斤,翌年生产340公斤,1979年,全省碘产量为17.73吨;碘作为原料,用于制备防治地甲病等药物。经过调查,全省有48个县、市流行地甲病,患病人数84.3万人。省医药公司调入防止地甲病的药品有碘化钾、复方碘溶液、甲亢平片、甲状腺素钠片和注射液、甲碘安片等。1982年,福建开始使用1/5万浓度的碘盐(即每吨食盐加碘化钾41.3克)防治地甲病。并在厦门同安盐场开碘盐加工厂,生产1/5万浓度的碘盐。以后陆续在福州、邵武、建瓯、永安、南平、荆西(明溪)、石码(龙海)、赛岐(福安)、钟厝(惠安)、龙岩等地建立10个碘盐加工厂。医药卫生部门每年购进捵化钾约2吨,用于生产碘盐。1986年,省人民政府将碘盐浓度提高到1/4万,向缺碘的地甲病县、市供应碘盐。每年消费碘化钾约2.54吨,全省治愈近40万病人。
地方性氟中毒(简称地氟病)是饮用含氟量过高的水而引起的。80年代,省医药卫生部门调入氟宁片、解氟灵等药品对地氣病患者进行治疗,防治结合,改善了地氟病的流行情况。三、计划生育
1956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提倡有计划地生育子女。此后,计划生育药品器械的生产和供应,越来越受到人民政府的重视。为了推广节育,本省计划生育药品器械多次降价。1955年,阴茎套每个0.20元,1957年降为0.05元,1958年降为0.03元。据不完全统计,1957年,全省避孕药具消费量为阴茎套52.6万个,子宫帽5000个,避孕栓2.2万盒,避孕油膏1.2万支。
1962年,省卫生部门在福建人口稠密的6市和21个县(市)医院,设立男、女性计划生育指导门诊,开展男、女性避孕、节育科学知识的宣传和节育手术并供应避孕药具。省医药公司各级经营单位,配合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部门,组织调进各种避孕药具,保障供应。1963年,对城镇与人口稠密的农村的不同对象分别进行计划生育和节育技术指导。各级医院的妇产科或妇幼卫生机构都建立避孕指导门诊,降低人工流产和绝育手术的收费标准。同时,扩大避药具的供应网点。泉州市医药公司积极开展计划生育宣传,1~2月底销售阴茎套2万多个,避孕栓160盒,避孕油膏130支,子宫帽12个,避孕环13只。东街口医药门市部没开展宣传前,每日只售出避孕油膏13支,开展陈列宣传后,每U售量增至30支以上。
1966年,二机部在上海召开的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上,安排福建生产计划生育器械品种有:子宫探针、流产吸引管、子宫括匙、节育环等28种、62.2万件。生产厂家有莆田五金社、福州理发工具厂、福州市金银首饰生产合作社等。这些计划生育地产品由福州站调拨。凡医院需要的计划生育手术器械用具,由省卫生厅按行政区划拨经费给各地、市卫生局掌握使用。全省医院分配的计划生育手术器械有阴道镜1.75万个,蚊式钳6400把,持针钳2800把,布帕钳6600把,放环器3400把,手术剪4700把,宫颈钳9630把,子宫颈扩张器1500个,取出钩2000把,流产吸引管2.81万支,海绵钳1.2万把,子宫探针3600支,子宫括匙4000支,节育环6.1万个,子宫帽5.41万个。
1967年,福建省购进计划生育器械有阴道镜1.5万个,放环器0.6万把,宫颈钳0.8万把,子宫颈扩张器4.5万个,取出钩0.4万把,流产吸引管11万支,海绵钳2.4万把,子宫探针0.8万支,子宫括匙3.5万支,节育环10万个,子宫帽8万个。
1968年,福建生产计划生育器械49.6万件,完成产值122万元。主要产品有:阴道镜0.2万个,布帕钳4万把,放环器0.6万把,手术剪2.5万把,宫颈钳0.4万把,子宫颈扩张器0.4万个,取出钩0.4万把,流产吸引管11万支,海绵钳1.4万把,子宫探针0.8万支,子宫括匙3万支,男性结扎器械1.2万套,辅料镊3万把,保健钳11万把。全省分配女用口服避孕片1320万片。
1970年,国家实行计划生育药具免费供应。福建医药商业部门各级经营单位,与计划生育工作部门密切合作,采取各种方式将避孕药具发放给群众。厦门医药采购供应站,在厦门计划生育工作部门的指导下,成立避孕药具发放小组,按街道和工交、财贸等各大口所属局及大型企业,定期发放避孕药具。福州医药采购供应站,为方便群众领取避孕药具,在各医药商店店堂的明显处,设专柜供应,并指定男女营业员分别接待男女顾客,将避孕药具发放给育龄青年。还主动与工厂、企业、街道居委会、医疗室和企业工会等部门挂钩联系,将避孕药具送给这些部门,代发给干部职工。莆田市医药公司在各医药n市部均设免费供应专柜,1976年发放避孕套7.16万个,避孕片36.6万片。仙游县医药公司,经营避孕手术器械及避孕环、避孕套、膏、片、栓等20个品种,免费供应期内由乡镇卫生院向医药经营单位提货,发放至农村计生员、分发广大农民群众。医药经营门市部亦设专柜供应群众。
1973年,省人民政府拨计划生育专款30万元给省医药公司,用于补贴供应计划生育药品器械的差价。1974年1月起,口服避孕药1号、2号、子宫帽、避孕栓等24种计划生育药具实行免费供应。7月,省医药公司组织检杏避孕药具发放情况,及时解决免费供应计划生育药具中的问题,如缺货、柜台陈列、服务态度等。1975年,人民政府拨款装备公社卫生院,全省分配地产计划生育器械有阴道镜3.1万个,节育环34万个,子宫颈扩张器0.3万个,取出钩400把,流产吸引管0.9万支,子宫探针0.8万支,子宫括匙0.8万支。1976年,全省免费供应计划生育药具有各种口服避孕片8290万片,外用避孕片430万片,避孕膏30万支,避孕栓80万个,子宫帽6万只,避孕膏注入器5万支,阴茎套3000万只,男结扎手术器械包100套。1977年,全省分配计划生育器械有阴道镜2.7万个,布帕钳4万把,放环器1.1万把,节育环70万只,'宫颈钳1.2万把,子宫颈扩张器0.2万个,取出钩0.5万把,流产吸引管11万支,海绵钳0.6万把,子宫探针0.8万支,子宫括匙0.6万支。各地医药公司、二级站为了做好计划生育药具的发送工作,抽调职工组成避孕药具发送小组,送货上门。厦门站配备4位职工,组成避孕药具发送小组,把避孕药具发送到基层单位。他们通过调查,根据各单位的育龄人数和需要的品种规格、数量,分区分段定期送货上门,1977年发送450多个单位。泉州市医药公司抽调2位职工,组成发送小组,1977年1~10月,发送口服避孕片300万片,阴茎套42万只,避孕针剂1.3万支,子宫帽1250个,各种外用避孕药具2000件,并支援晋江县计划生育办公室口服避孕片344万片。
1980年1月1日起,节育器械不再统一订购、免费分发。各地、县以上计划生育主管部门和使用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和经费情况,提前一个季度直接与当地医药部门衔接要货计划,由县医药公司组织供应。医药部门按收购、发送避孕药具的总金额向计划生育主管部门收取一定比率的经营管理费用。1980年,全省节育器械分配品种有节育环59万只,麻花环30.5万只,优质橡皮管605公斤,X光机91台。
1985年8月18日起,福州市药品批发部和10家零售店试点将免费供应的避孕药具,改为收取成本费供应。1986年1月1日起,全省主要城市的医药商店避孕药具均收成本费。而计划生育系统内继续实行免费发放避孕药具。原由医药采购供应站直接供应,改为由市计划生育委员会调拨给各县、区计划生育委员会,再调拨给各单位、街道、零售医药商店。虽然,调拨形式改变了,但是,避孕药具仍由医药部门代储、代管、代发。1987年,避孕药具经费实行包干,计价调拨。全省医药商店和商业部门零售避孕药具一律按全国统一价收成本费,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零星发放,仍不收费。从1989年1.月1日起,避孕药具实行全面直接调拨,各地计划生育宣传指导站或避孕药具管理站直接向厂家或二级站调入,医药部门不再代储、代管、代发。
四、特种药品
特种药品包括麻醉药品、毒药、限制性剧药、精神药品。1950年,卫生部颁布《管理麻醉药品暂行条例》,根据该条例,全省医疗、科研、教育等部门需要麻醉药品,必须经省卫生厅审核批准,凭签发的供应麻醉药品印鉴卡,到指定的供应点购买。
1951年10月1日中国医药公司福建省公司成立后,负责全省麻醉药品供应工作。1954年7月1日中国医药公司福州支公司成立后,麻醉药品的供应工作由福州支公司承担。1956年,全省医药行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各市、县相继成立医药公司,麻醉药品供应点增加厦门、泉州、漳州、建阳、龙岩、南平、福安等7个点,加上福州,全省共8个供应点。
1962年,经营麻醉药品的有福州、厦门、南平、福安、龙岩、漳州、泉州等7个供应点。福州站负责供应福州市、闽侯专区,厦门站负责供应厦门市、同安县,福安县医药公司负责供应福安专区,龙岩医药公司负责供应龙岩专区、永安、清流、宁化等县,南平市医药公司供应南平专区、三明市、三明县,泉州市医药公司供应晋江专区,漳州市医药公司供应龙溪专区。其他单位不得经营,麻醉药品不得越区供应,不得互相交换,有余缺须报省医药公司进行调剂。麻醉药品按季限量供应给医疗单位,根据医疗单位规模,供应麻醉药品的数量分为五级。县或县级以上的医院病床在20张以下的,为第一级限量;病床在20~100张之间的,为第二级限量;病床在100~200张之间的,为第三级限量;病床在200~300张之间的,为第四级限量;病床在300张以上的,每增加100张病床,按第三级限量供应的数量增加购用量。大中型工矿医疗单位病床很少或没有病床,一般按第一级限量供应;平均每天门诊300~500人者,按第二级限量供应,平均每天门诊500人以上者,按第三级限量供应,1963年下半年,为了加强麻醉药品的管理,供应点减缩为福州、厦门、南平等3个点。
1964年,卫生部、商业部、化工部颁发了《管理毒药、限制性剧药暂行规定》和《管理毒性中药的暂行办法》。福建毒药、限制性剧药分为二类,第一类只限供应医疗单位和医药门市部配方使用,第二类可凭盖有医疗单位公章的医生处方售给。除精神病、癲痫和其他特殊病人外,每次处方毒药的供应量不得超过1日极量,限剧药不得超过2日极量。处方一次有效,取药后留方存查。医药门市部由专人负责管理、发售毒药、限剧药,这些药品建立购销存帐卡,专柜存放,定期盘点。医疗单位凭市卫生局审批的供应卡向医药公司购进毒药、限剧药。1966年,本省生产的毒限剧药品种有咖啡因粉、盐酸麻黄素、复方甘草片(含鸦片)、复方樟脑酊、巴比妥片、苯巴比妥片、戊巴比妥片、异戊巴比妥片、氟奋乃静片、莨菪酊、马钱子酊、颠茄酊等。福建地产毒性中药有轻粉、红升丹、白降丹、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蟾酥、生藤黄、洋金花等。
1969年10月,福建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将医疗、科研、教育单位需要购买麻醉药品的审批权下放给地(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全省麻醉药品供应点增为8个:福州、厦门、泉州、漳州、龙岩、邵武、福安、三明。
1978年11月,全省增设61个麻醉药品三级供应点,除闽侯、长泰、南靖外,其他县、市医药公司、二级站都设立麻醉药品供应点。麻醉药品由9类37种,增为12类37种。县医药公司每半年向二级供应点提出麻醉药品要货计划,并报送麻醉药品购进、销售、库存情况报告,二级供应点汇总上报省医药公司。省医药公司向指定的北京医药采购供应站提出每年需要的麻醉药品计划(每半年可修改一次计划),北京站按季度发货。医疗单位须经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核定供应级别,发给供应麻醉药品的印鉴卡,交给医药公司编号存档,医药公司按季度供应。对于交通不便的一级限量的医疗单位,可供应两季度限量。科研、教育单位需要麻醉药品,须经地(市)卫生局批准,才予供应。
1979年9月13日,卫生部门对麻醉药品供应方法作了重大修改。设有病床,能进行手术或具备一定医疗技术条件的公社(乡、镇)卫生院以上医院。大中型工矿企业、大型农牧场、大专院校等山部的医疗单位,经批准可以购用麻醉药品。麻醉药品每季度供应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为了方便农村、山区因严重外伤剧痛的病人能及时使用麻醉药品止痛,大队(村)合作医疗站可配备5支度冷丁注射液。晚期癌症病人经县以上医院确诊,发给麻醉药品专用卡,病人凭卡到指定的医疗单位就诊配药。对霉变损坏的麻醉药品,每年报损一次。属于鸦片类制剂,应上缴,其它品种由当地医药卫生部门监督销毁。
1988年12月,国家对精神药品实行特殊管理。精神药品分二类,省卫生厅、医药管理局规定,第一类精神药品只供应乡镇(街道)以上的医疗单位和工矿企事业职工医院,医药公司(批发部)凭地、市卫生局核发的精神药品购用卡供应。科研和教育机构因科研教育需要,经地、市卫生局批准,给予供应。工矿企事业卫生所(室)经卫生局批准,可供应第二类精神药品;国营医药零售店限售第二类精神药品。集体医药商店须经批准,才能零售第二类精神药品。医药采购供应站在分配精神药品时,在货源紧张情况下,重点保证福州精神病防治院、闽清神经病防治院等专科医院的用药需要。
第五节 工业自销
民国26年(1937年)3月,福建省民政厅卫生科制药室开始生产药品。这些药品由该室自行销售。民国28年(1939年)2月,制药室更名为卫生处制药厂,省府委员谈话会通过《福建省卫生处制药厂组织章程》,规定卫生处制药厂为制造药品、卫生材料、医疗器械暨兼营售卖机构。该厂生产药品有100多种,产品销福建、江西、浙江等省。抗日战争胜利后,美、英等药品倾销中国,而该厂产品质次价高,难以推销,只得宣告停产。
50年代初,泉州新中制药社、福鼎大同化学试验所、福建制药厂、厦门鱼肝油厂等相继投产,这些工厂产品以自销为主。产品大部分售给医药部门,每一次交易经过论价,定数量等。也有直接售给医院,或基层供销社。1956年,福建医药行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各地医药公司陆续成立,全省医药商品产销纳入计划管理轨道,按计划生产销售。由于当时药品供不应求,属于卖方市场。原料药由国家计划调拨,成药、医疗器械等产品由工厂所在地医药公司或二级站统购包销。每年工商双方分上半年、下半年两次衔接产销计划,商业贯彻同质同价、优先经营地产品的原则,促进地方工业的发展。
70年代后期,随着医药工业的发展,多数产品供大于求,医药商业无法包销所在地工厂生产的医药商品,医药工业企业必须为滞销的产品寻找出路。而少数紧俏产品,由于计划管理统得太死,限制了工厂的生产积极性。1979年,福州抗菌素厂被列为福建省首批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单位,计划生产的产品,超产部分可以按国家规定的价格自行出售。当时,属于“卖方市场”的工厂积极性调动起来,金霉素、庆大霉素产量激增,销售人员十分活跃,金霉素的购买单位由1979年的9个增加到1987年的34个,庆大霉素也增加了10多个购买单位,为自销打下基础。1980年,出现商业库存大,药品积压,过期变质报废等问题,药厂加强与消费者、中间商的联系,积极推销产品,全省医药工业部门零售额380.24万元。其中,原料药工业16.92万元,化学制剂工业14.37万元,中成药工业109.91万元,医疗器械工业92.7万元,其它工业146.34万元。三明制药厂因所在地医药商业企业库存大,积压报废严重,二、三级医药站不与药厂直接挂钩,销售效果很差,仅数万元。产品无出路,生产计划不落实。5~7月,该厂组织人员向8个省推销,但一时难打开销路。10月,产品大量积压,难以发放工资,该厂再组织4个推销组,给以短期专业培训,2个月推销产品70余万元,为自销打开了道路。1981年,福州制药厂成立专门班子收集市场信息,调查市场动态;1982年强的松出现市场饱和,而该厂了解有些地方还有销路,根据这个信息,大胆安排生产,取得较好的效果。1981~1983年,福州梅峰药厂从以产定销过渡到以销定产,医药站包销一部分,自销一部分。1982年,水解蛋白注射液投产不久,市场未打开,庆大霉素针剂由畅转滞,价格下降。胃得安片剂大多在军队中使用,社会知名度不高,销售量不大。当年5月,该厂组织4个小组向全国推销,行经20多个省、市,直接与用户见面,听取用户意见、建议。直接销售虽然不多,但扩大销售面,提髙产品知名度,其他工厂为了适应市场变化,也各自组织销售人员,推销产品。
1983年,卫生部宣布淘汰口服金霉素和小儿四环素制剂,而庆大霉素生产厂增多,福州抗菌素厂生产的饲料金霉素未打开国内市场,该厂根据市场情况,停产四环素。通过省、市、外省各种渠道打开金霉素出口局面。1984年,该厂发挥庆大霉素优质、低成本的优势,价格由上年的1000元/10亿单位降为850/10亿单位,抓住老客户,扩大销售。并积极向国外推销庆大霉素,销量由上年的23吨增至29吨。福州抗菌素厂采取降价措施,使一些成本高的生产厂只得停产。
1984年一季度,医药市场出现滑坡,当地医药商业对地产医药商品购进大幅度减少。三明制药厂组织专业推销组,张榜招聘,发动全厂职工搞推销,专业组承包推销产品,采取多销多奖的办法,共推销产品价值700余万元。福州制药厂、福州梅峰制药厂等先后成立销售科以加强销售工作。福州制药厂当年自销额1513万元,下半年还发动全厂职工通过亲友关系推销产品。漳州制药厂在省内8个地、市建立30个服务网点,在广州、深圳等地设7个服务网点,销售点遍及全国各大城市,片仔癀销往香港、新加坡、澳门、泰国、日本、美国等。福州中药制药厂主要产品有大、小丸剂、糖浆、片剂、酒剂、散剂、茶剂等计140多个品种,与医药站的购销计划不落实,产品积压,供需不平衡,生产下降,销售额由上年的580万元降至269万元。1985年,该厂与福州医药站、药材站签订联销协议,销售量只占总量的25%左右,其余由厂方向全国开拓市场,增设销售点,扩大产品销售面,此后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宣传,在交通要道、大药店、汽车等设置广告牌,到上海设消症益肝片销售点,召开临床座谈会,提高产品知名度,扩大销售。1985年,三明制药厂成立销售科,设4个组:内务组、业务组、宣传广告组、储运兼邮购组。销售网遍布17个省、市,128个二级站、县公司及批发部,131个医疗单位,出口渠道3个,自销能力达2000余万元。福州抗菌素厂组织成立劳动服务公司从事饲料金霉素的加工和内销,加强宣传,免费寄送资料和样品,设代销点,采用先用后付款办法,与大型饲料厂、畜牧场、专业户协作挂钩,打开销路,销售网覆盖21个省(市)。1987年,福州制药厂完成销售额3512万元,当年回收货款3468万元,产销基本平衡,长期销售的客户有600余家,比1986年增加近百家。1987年4月,福州梅峰制药厂空运大量水解蛋白注射液支援大兴安岭森林大火灾的救灾工作。至1988年,福州梅峰制药厂与全国100多个二级医药站建立业务联系,当年销售额达1696万元,创该厂历年最好水平。1988年,福州中药制药厂生产的精制胖大海冲剂销往全国各大、中城市,销售额达134万元。根据市场规律和时令,该厂组织4个推销组分赴本省各地,定人、定向、定期、定任务推销产品。销售网遍布23个省、市,有276个经销单位,自销量占75%。省外销量从1987年的163万元增加到1988年的332万元,增长5196。1988年,自销能力达1293万元。1988年末,由于贷款困难,原料涨价,市场竞争激烈,销售出现困难。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工业企业由单纯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药品市场竞争激烈,外省药品大量涌入,出现了市场长线的品种;一些品种因本省原料易购,还继续加工为制剂,而造成大量积压。刚处理完库存长线药品,新的长线积压又在形成。为了摆脱困境,各药厂大多采取立足本省、开拓全国市场、力争出口的自销策略。以组织展销会、订货会邀请省内外医药站、医药公司、医疗单位等参加、改进服务质量、落实产品三包、送货上门等办法,逐步打开销路。1984~1990年各药厂销售量普遍上升,虽然其间也有发生市场混乱、拖欠货款、退货拒付、合同纠纷等,但经过整顿,建立信用,拒绝无证购药,严格合同审批和公证手续,产品自销走上正常发展道路。1990年,全省医药工业销售收入58337万元,是1984年的2.7倍。工业部门零售4306万元,是1984年的1.39倍。其中,原料药工业181万元,化学制剂工业1997万元,中成药工业296万元,医疗器械工业1832万元。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事物发端,下限断至1990年底。内容包括:药材、中成药、原料药、化学药品、医疗器材、其它产品、购存、销售、科研教育、管理。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