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储存与养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395
颗粒名称: 三、储存与养护
分类号: R92
页数: 4
页码: 127-130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56年以前,私营医药商业者仓库条件差,管理简单。1956年后,公私合营,建立了进出仓管理制度和商品进出仓登记制度,并逐步规范化。60年代后,商品入库验收项目逐步增加,验收程序逐步规范化。出库遵循“先入先出”原则,液体药与固体药、口服药与外用药、人用药与兽用药不能混装,有毒、麻醉、腐蚀性、易燃易爆药品单独装箱并加标志。
关键词: 福建省 医药 储存 养护

内容

1956年以前,私营医药商业者医药商品多以租赁的民房存放,地点分散,仓容面积小,只能混合堆放。有的商品堆放于露天、走廊、通道。库内设备简陋,商品的保管养护有困难,也无安全保证。他们虽没有制订进出仓管理制度,但对商品出入库控制十分严格。销售时,按清单的品种数量出库,店员要按清单开列的品名、规格、数量、金额,逐件逐项核对,核对无误后交给买主。一般也未建立商品进出仓登记制度,年终实地盘存,计算商品进出数量长短和盈亏。
  1956年公私合营后,各地医药商品出入库量大、品种多,逐步建立医药商品出入库验收验发管理制度,但也只查验出入库商品的品名、规格、数量。在养护上,由于仓库条件差,设备简陋,库内温湿度无法有效控制,完全靠自然通风调节。对无包装、破包装的商品,只能进行加包装、补包装。在货垛货架上加盖麻袋、麻片,即“穿衣盖被”养护法。有的在库门窗户上挂上麻袋片,门下加脚垫,霉雨季节封死库房窗户,以控制库内温湿度。对怕热商品,夏季采取移动商品货位,调节气温和湿度的办法。泉州医药公司(站)根据闽南气候多雨潮湿的特点,勤检查、勤观察,根据库内温湿度变化采取防范措施,如在阴雨季节,库房大小门窗上挂麻袋窗帘,在商品堆垛上覆盖1~2层麻袋防止湿气入侵,天晴后开启窗户散湿,麻袋晒干后再用。或用生石灰、木炭等吸潮,使库内相对湿度控制在65~75%左右。药品、中成药、医疗器械、化学试剂、玻璃仪器仪表的养护,主要是做好库内温湿度的管理和合理排放商品,保持库内通风良好,以防止商品发生分解、挥发、潮解、冻结、沉淀、发酵、酸败、锈蚀、老化等。例如针剂、酊剂、油膏类商品,选择阴凉库房存放;粉剂、片剂类药品和医药器械,选择通风干燥楼层仓库存放;对有效期和近效期药品,依据批号和效期长短排列并有明显标志,挂牌存放。堆垛整齐,不重压、不倒置,保持库内清洁卫生。贯彻“先进先出”原则,对库存商品进行经常性检查,发现商品发生异变,采取措施及时处理,确保商品质量。
  药材品种繁多,容易霉变、虫蛀,保管困难、养护工作量大。50年代用传统养护方法,即用熏、烘、烤、晒、筛、拣等方法养护药材。对容易虫蛀的药材,如白芷、木香、防风、淮山、花粉、茯苓、赤小豆、绿心豆、扁豆等,把它们置于密封箱内,点燃硫磺杀虫。对易受潮而褪色、变色的玫瑰花、白菊花,用薄纸套夹新壳灰吸潮。对容易走油的牛膝、易溶化的秋石丹,用干燥的谷壳淹拌药材中堵风防潮。对其他根叶草类如白茅根、淡竹叶、百部、地骨皮等,晒干预防霉变。对块类药物如葛根、射干、白术、泽泻等,用微炭火烘烤,减少含水量,延长储存时间。这些养护方法,靠中药人员鼻闻、眼观、手捏以判断药材的干湿和质量变化。1958年,厦门医药采购供应站对人和路11号、19号、64号药材仓库的熏柜加以扩大,使每柜只能处理几百公斤药材扩至能处理几千公斤药材。
  60年代,商品入库验收品名、规格、数量、商品质量只作视觉检查。随着验收经验和商品知识的增长,验收项目逐步增加,验收程序逐步规范化。各地医药仓库对商品验收釆用大批量商品进仓、抽检20~30%,小批量商品、贵重药品、麻醉药品、剧毒药品等,逐件验收入库。根据入库凭证核对进货单位名称、品名、规格、等级、单位、数量、件数、剂型、厂牌、批准文号、生产批号、效期等。对原料药、各类制剂、进口药品,必须具有质量合格报告和药品卫生标准证明,方准验收入库。检验不合格或未经检验、没有批准文号的药品,不得进仓。对验收入仓的商品,验收人须在凭证上签字并作好记录。若发现品名规格等级数量等与入库凭证不符,或包装破损、商品雨水淋湿以及被盗、破损,则由运输人员作出记录,及时会同有关部门迅速处理。中药材品种、规格繁多,入库验收主要是验收入员按入库凭证对品名、规格、等级、数量、产地,按百分比规定拆件检查,观察药材的色泽、形状、气味,并通过尝、摸、听等感官判断中药质量。有无受潮、霉变、虫蛀、鼠咬、破碎。对于干度不够、有虫卵的中药,则先采取晒、烘、烤、熏杀虫卵、吸潮等措施后再行入库。
  医药商品出库“先入先出”,近效期商品、易霉变的商品先出库。零星须拼装的商品出库,由仓管员凭发票品种数量提取商品,按规定密封、贴签,注明品名、规格、批号、效期,按收货单位填写拼装单。验发商品,按发货凭证所列品名、规格、等级、产地、数量、收货单位与实物核对,包装标志与装箱实物核对。清点核对无误,填写出库单。发现质量可疑或商品超过有效期、虫蛀鼠咬、破损等,停止出库。液体药与固体药,口服药与外用药,人用药与兽用药,不准混装。有毒药品、麻醉药品、腐蚀性药品、易燃易爆药品单独装箱,包装上须有明显标志,如白底红字标明“爆炸品”,白底黑字标明“腐蚀性物品”等。易冻药品,发运寒冷地区,冬季按规定加防寒包装。福州医药采购供应站仓管员上班前、下班后、星期日、节假日或商品盘点时,照常发货。宁德地区医药采购供应站根据供应区情况实行季度发货制,仓管员接到发货通知,5天内应备好药材发出,药品及其他药械5天内发完,零星药械发货不超过3天,急救用药随时发运。
  60年代,福建医药商业新建的仓库陆续投入使用,库内设施也有改善。商品的储存保管采用分类分库、分货区、货排、货垛编号管理,并建立库存商品的清仓盘点制度,医药商品的储存保管,日趋科学化、条理化。人用药、兽用药、内服药、外用药、麻醉药品、剧毒、限药,分库储存。并注意到麻醉药品、毒性药品、具有特殊臭味或易串味的药品,与一般药品分开存放。有效期和近效期药品,依据批号和效期长短存放。近效期药品挂出黄牌以示早期先发。商品堆放货位、堆垛合理分布,留有通道和“五距”(商品堆垛的底距、墙距、垛距、顶距、灯距)。
  70年代,福建医药商品养护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对已发生变异的商品,根据商品的特性,选择正确的养护方法及时给予养护,减少商品损失。中药材品种繁多,规格复杂,商品容易霉变、虫蛀,储存保管比较困难,但各级各库常利用某些药材有相互制约的特性,对商品进行对抗养护。同时,根据药材仓库设施具体情况认真做好药材商品的储存保管。例如泰宁县、大田县、沙县等医药公司,利用花椒养护靳蛇;尤溪县医药公司,利用大蒜养护地鳖虫、用外皮与泽泻混合保管,防止药材生虫霉变,保持药材原有的色泽。福州药材站对中药材商品分类保管进行改革,分为根、茎、叶、草、果实、种子、动物、矿物、贵重细货等类,合理存放,便于养护。各地中成药库房做到堆码合理、整齐、牢固无倒置,分区分类排放,并悬挂货卡,保证帐卡、帐货相符,数字准确。坚持商品盘点制度,二级站年盘点1~2次,零售商店按月盘点。发现商品损溢,找出原因报经业务、财务科(股)审批,销帐,确保帐货相符。
  全省对麻醉药品、毒药、限制性剧药、贵细药品、化学试剂、易燃易爆商品,均设专库(柜、间)专人保管,或双人双锁保管。危险药品的储存,均有独立库区,选择人口较少,安全条件较好的城郊建库。厦门医药站的危险品库建在城郊东坪山,修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掩蔽体贮存化试易爆品和酒精,并备有完善的消防设备。福州医药站在城郊塘池,建地下掩体式的酒精池,改人工装卸为自动化装卸,保证了安全。
  70年代,福建医药商品养护普遍使用了排风扇、氯化钙吸潮等设施,控制仓库的温湿度。各地医药仓库开始使用氯化钴对白芷、白术、茯苓、防风、淮山等大宗商品杀虫,取得良好效果。1975年,邵武医药站开始对中药材仓库使用氯化钙大面积吸潮,并向全省推广使用。该站添置去湿机14台,氯化钙吸潮机8台,去湿联动自控仪1台,温湿度自动记录仪1台,以及吸尘器、电描等养护设备,对温湿度调节控制进行试验,获得国家医药管理局通报表扬。
  80年代初,福建各地医药商业企业根据《国家医药管理总局仓库管理办法(试行)》和《医药商品定额损耗管理办法》等,结合本单位实际,相应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商品出入库管理制度、养护制度、商品盘点制度、安全防火制度、值班巡逻制度、岗位责任制度等,开展以“服务思想好、保管养护好、安全生产好、经济效益好”为内容的“四好仓库”竞赛活动。全省普遍建立了库存商品定期或不定期的盘点制度。仓管员定期开展自查和有业务、财务部门参加的季度查、半年查、年终盘点等。福州医药站仓霞洲药品库对当天入出库的货垛,在下班前对实物动一动,碰一碰,发现由于错收错发导致帐货不相符时,及时跟踪追查消灭差错。全省二、三、四级批发点,根据其业务大小和仓容设施进行分类、分区、分组存放管理,除将人用药、兽用药、内服药、外用药、剧毒药、麻醉药、生物制品、易燃易爆药品、有腐蚀性的商品分开存放外,还实行分类和专人管理,药用酒精、化学试剂另设危险品仓库。二级站对医疗器械的储存管理,增设化学试剂、玻璃仪器储存管理小组。邵武医药站库区根据医药商品性能分类,分针剂库、片粉剂库、麻醉药品库、医疗器械库、液体仓库等。对怕热商品,夏季采取移动货位,保持良好通风散热的办法。泉州医药公司(站)各批发部设大仓存放整批原件,小仓存放零星商品。剧毒药、麻醉药品、贵重商品设专库、专柜、橱,实行专人、专帐管理。货物存放按品名、规格、等级、产地等挂标签,按库内的路、排编号排列堆垛。库内通道,主道一般宽留1.2米,支道80公分,垫仓货架距地面20公分,墙距40公分,柱距15公分,保持仓容整齐有序。
  1983年,福建各地医药商业仓库学习“气调养护”先进技术,购置降氧冲氮机养护中药材,将整垛药材用大型塑料布罩密封后,进行降氧冲氮,使虫类窒息而死。对白术、泽泻、川芎、党参、木香、苡米、菊花、瓜蒌等进行降氧冲氮养护,效果良好,不仅可以杀虫,且药材不受污染,保持洁净,起到保护药材的作用。但由于塑料布罩的面积大,药材堆垛在10~60吨左右,如药材本身干度不够、含水分量超过规定,容易使垛内细菌繁殖;同时制氮成本高,输送管道及塑料布罩易破损,因此,有的单位改用其它办法,例如用氯化钴、磷化铝等密封杀虫。厦门医药站在双涵大仓里先后修建4个大的密封仓,容量都在300~500立方米左右,一次可处理中药材几十吨,防护数量大,杀虫、防霉效果好。漳州医药站采用塑料布罩盖商品,打进氯化钴或放进磷化铝,加以密封,对当归、山药、菊花、黄芪、泽泻等容易发霉、虫蛀的商品进行养护,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为单一品种、或无密封仓条件的仓库杀虫防霉开创了养护的新路子。1986年6月,福州药材站洪山仓库水泥钢筋冷库使用制冷设备调节库房温湿度,保持恒温、恒湿。在正常情况下,库内温度在4~8摄氏度。气温低,霉菌无繁殖机会,使库存商品保持质量。经过对党参、当归、苡米、黄芪、泽泻、淮山、柏子仁、赤小豆、白芷、桔梗、蕲蛇等1000多吨入库商品,进行长达一年的抽样观察,未发现损坏变质现象。漳州医药站在采用“气调养护”新技术的同时,研究出“抽气降氧”养护办法,用吸尘吸气办法把密封仓内氧气抽掉,降低库内温度,达到养护目的。该站对3500多公斤山药进行8个月的抽氧养护试验,实现无霉无虫蛀。对已发生虫蛀、霉变的160件当归进行灭虫抑霉试验,6天以后,虫死霉菌枯萎,商品含水量逐步转入正常,保管5个月后检查商品质量完好。这种养护方法比“气调养护”设备简单,费用节省,安全可靠,而且商品不受污染。闽侯上街仓库采用这种方法养护商品后,全年没有发生药材霉变事故,商品保管损耗率下降,为历史上损耗率最低的一年。
  80年代后期,发现使用氯化钴密封杀虫,虽有良好效果,但有残留化学物物质,对人体有害,并对药材质量有影响。因此,全省普遍改为采用磷化铝密封杀虫防霉,这种方法使用简便,成本低,效果好。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福建省志·医药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事物发端,下限断至1990年底。内容包括:药材、中成药、原料药、化学药品、医疗器材、其它产品、购存、销售、科研教育、管理。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