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库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394
颗粒名称: 二、库存
分类号: R92
页数: 3
页码: 125-12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医药商业经历50年代至80年代的库存管理变化。初期,库存充足,但品种有限。随着政策变化,库存积压问题严重,造成大量损失。通过清仓利库,库存结构得到改善,销售策略也得到调整。
关键词: 福建省 医药 库存

内容

50年代,福建各地医药公司相继成立,医药商品实行计划调拨供应。二级站担负着供应区内各县(市)医药公司和医疗单位的药品供应和医药商品余缺调剂任务,站内往往库存储备一定数量的药品、药材、中成药、医疗器械等,以保证市场供应。中药材,多数品种是农副产品,一年或更长一点时间收获一次,且有季节性,产量也不够稳定,有丰收,有歉收;有的产品一地生产供全国耗用。因此储备量要大些,要有一年半至两年的储备。县(市)医药公司医药商品正常储备为3~4个月,各种医药商品一个季度周转1次。其中,贵重药材如冬虫夏草等因进货不多,一个月周转一次;中成药丸片类一个季度周转一次,滋补类品种王浆及药品片剂类每月周转一次。1956年,全省医药商业库存药品金额达1471万元,为销售额的47%。
  1958~1959年,福建医药商业在“左”的思潮影响下,盲目收购。1958年,全省医药商品总购进额5650万元,是1956年的1.73倍,1959年总购进额为8123万元,1960年增为10882万元。由于货不对路,质次价高,造成积压。1958年,全省医药商业库存金额2889万元,是1956年的1.96倍。1959年库存金额为4947万元,1960年增为7423万元,分别为当年销售额的62%、7196。当时,财务管理推行“三帐合一”、“以单代帐,以表代帐”的“无帐会计”制度。取消会计商品帐和仓库实物帐,仅保留业务帐。商品流通失去会计监督,在途资金不能及时收回,商品不能及时入库,形成许多悬案。地产药材鸡血藤是治疗水肿、妇女闭经的用药,当时全国都需要。各地医药公司发动群众上山采集,而收购的鸡血藤又运不出来,堆积于野外、路边,经风吹、雨淋、日晒而变质,不能药用。为此,全省削价和报废处理鸡血藤489万斤,损失金额40多万元。防治乙型脑炎的土石枣,根据防疫部门提供的预测数字大收大购,后经检验疗效不确,报废22.56万斤,损失金额24万多元。牡蛎壳用量不大,但却大量收购,收购后放置海滩岸边,日晒雨淋,全省报废处理数量高达1068.3万斤,损失金额14.64万元。收购无使用价值的二氧化硅,仅此一项福州医药站损失金额33.5万元。1961~1963年,全省医药商业开展清商品、清资金、清帐目的“三清”运动。(通过“三清”,全省查出有问题待加工、削价或拫废处理的医药商品价值总额2510万元,其中,中药材类659.9万元,中成药类44.1万元,西药类570.3万元,医疗器械类719.4万元,化学试剂类188.1万元,资金及其他类328.6万元。)尽管采取各种形式对逾量商品和削价商品加以处理,全省医药商品损失金额达2402万元。其中、中药材、中成药、西药、医疗器械、化学试剂、玻璃仪器等6大类商品,削价损失1164万元,报废损失911万元,商品丢失短少损失151万元,其他损失176万元。6个医药采购供应站和省站共损失金额1748万元,占73%。63个县(市)医药公司损失654万元,占27%。1964年,全省医药商业库存降为3922万元,为销售额的46%。
  “文化大革命”时期,医药商业的管理,业务领导关系受到冲击,计划管理失调,调度不灵。产销矛盾、供求矛盾突出,一些产品库存积压,另一些产品断档脱销。1969年,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下,医药商业部门层层储备备战物资,库存量增大,又造成购销比例失调。1970年,全省医药商业库存为8297万元,为销售额的78%。
  1976年,企业经营管理尚未步入正轨,而经济建设方面又出现急于求成现象。全省医药商业增加购进,使库存增大。1977年,全省医药商业总购进额为22997万元,是1976年的1.25倍。库存为16667万元,为当年销售额的70%。1978年总购进额增为25100万元,库存为20386万元,为当年销售额的8196。1981年,全省药医行业进行清仓利库,处理有问题的商品,库存商品结构才得到改善。1982年,全省医药商品库存15387万元,为销售额的48%。各地医药商业企业先后多次召开清仓利库商品展销会、交流会,采用优惠办法推销商品。厦门、漳州、宁德医药采购供应站,除召开地、县展销会、交流会外,还跨地区、省区推销商品。经过3年清仓利库,全省推销逾量积压、削价商品共挽回资金损失3179万元。损失资金总额减至1215万元。其中,药材类损失296万元,占24.36%,中成药类损失154万元,占12.68%,药品类损失260万元,占21.4%,医疗器械类损失484万元,约占39.84%,化学试剂类损失17万元,约占1.39%,玻璃仪器类损失4万元,占0.32%。
  1983~1985年,福建省医疗器械联合公司盲目大量进口电子体温计、电子听诊器、电子表笔分药匙等。1支电子表笔分药匙进口成本价高达7元多,而国内1支普通分药匙笔售价仅几角钱,仅电子表笔分药匙一项积压30多万元。牙科用银粉,进口成本价高于市场销售价格,销路不佳,在库积压2年多时间,积压资金60多万元,后经削价处理,损失金额30余万元。全功能麻醉机,进口后相当一段时间打不开销路。销路逐步打开后又逢广东省佛山市以国家外汇购进一批麻醉机,以其进口成本低廉占据市场优势。为了压库还贷,最后降价出售。进口31台300毫安X光机,只能用于拍片,不能直观透视,压库长达3年之久,占压资金100万元。各地医药商业企业针对清仓暴露出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认真修订和制订了购销人员和仓储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商品出入库制度、养护制度、安全保卫责任制用仓储、运输实行内部收费核算制度等,使企业经营管理有所改善。1986年,全省医药商业库存为21245万元,为销售额的48%。
  8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企业有经营自主权,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直接向生产厂、货源单位择优采购适销对路产品。快进快销,满足市场需要;优化库存结构,资金周转灵活,搞活了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1986年,福州医药站中西药械资金周转一次只需97天,比1969年缩短88天。福州药材站药材资金周转一次需164天,中成药需103天,分别比1969年缩短44天和5天。1988年,邵武医药站商品资金每周转一次为96天,比1969年的151天,缩短了55天。1990年,全省医药商业库存28240万元,为销售额的40%。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福建省志·医药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事物发端,下限断至1990年底。内容包括:药材、中成药、原料药、化学药品、医疗器材、其它产品、购存、销售、科研教育、管理。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