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仓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392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仓储
分类号: R92
页数: 8
页码: 123-130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医药商品的仓储情况。从1951年开始,中国医药公司福建省公司成立,负责全省医药商品的储存保管、养护、商品运输业务和仓库基本建设等。随着时间的推移,福建医药商业企业逐渐修建了一批土木结构和砖木结构的医药商品储存库,并按照医药商品特性分类分库保管。到了70年代,随着仓库的技术改造和扩建,初步形成仓库群区。
关键词: 福建省 医药 仓储

内容

医药商品的仓储,主要是做好医药商品的储备和养护,为保证市场供应、人民安全有效用药服务,1951年,中国医药公司福建省公司成立,设储运科专职管理全省医药商品的储存保管、养护、商品运输业务和仓库基本建设等。1979年,福建省医药管理局成立,医药产、供、销统一管理,仓库基建由局计划基建处负责,仓储商品养护仍由省医药公司管理。
  一、仓库
  1949年以前,医药商业分散经营,店铺众多,小本经营,库存商品不多,多是前店后库,或店库合一。仓库设施简陋,多以杉木柱、杂木箱等作垫仓架及熏箱、熏柜。
  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福州,接管了国民党省政府卫生处福州青都观卫生材料库的药械,供应部队和公立医院。1951年,中国医药公司福建省公司成立,以青都观卫生材料库作为该公司的药械储存库。省外调进的药品、医疗器械等,由设在浙江省贺村火车站的医药商品转运组,将商品以汽车转运至福州青都观仓库,调拨供应全省。
  50年代初,福建医药商业处于初创时期,尚未修建仓库,医药商品租赁民房存放。1956年公私合营后,资方提供的仓库也多是民房,设施简陋。厦门药材公司接收7家私营药材行的仓库多是古老的民房,砖木结构,面积小,每间仅有几十平方米,房屋破漏、潮湿,通风条件差。福州药材站接收的药材仓库,设备仅有用于药材杀虫的木制硫磺熏箱、熏橱,垫仓的杂木箱和杉木柱及盛装药材的木箱、桶、篓、罐等。装卸堆垛靠人工手搬肩扛。省内地产药材、药品和医疗器械,借用生产企业仓库存放。鹰厦铁路通车后,省医药公司、药材公司先后在邵武县建立采购供应站,担负全省药品、医疗器械的调运任务。两站均选址邵武县水北街车家园。福建省医药采购供应站修建2幢1000平方米土木结构仓库和3幢900平方米木结构简易仓库及200平方米分装仓库,并在贺村租赁仓库和在南平市搭盖货棚。福建省药材采购供应站修建砖木结构600平方米单层中药仓库及300平方米简易仓库,筹建期间,以建阳黄花山3幢木简易结构500平方米仓库储存调拨中药材。
  1957年,福建省开始有计划地投资建设医药商业仓库,各地医药公司对旧仓库也进行技术改造。福州药材站把建筑结构比较好的旧仓库,隔成每间15~20平方米的密封间,代替旧的熏橱、熏箱养护商品,添置正规的货架存放商品。1958年9月,福建省邵武医药采购供应站和邵武药材采购供应站合并为福建省邵武医药采购供应站,在邵武、南平、永安等3地区共有13幢总面积4800平方米仓库。1958年,福建省医药公司在福州东门外溪口建医药商品中转、调剂储备库13幢,总面积7500平方米。
  60年代,福建医药商业已建成一批土木结构和砖木结构、单层或多层医药商品储存库,基本能按医药商品特性分类分库保管,贵细药材、药品,易燃、易爆药品,剧毒药品、易挥发腐蚀药品做到专库、专柜保管,商品养护条件得到改善。1963~1973年,为战备需要,省医药公司按照“分散、靠山、隐蔽、机动”的战备要求,先后建成邵武储备库5000平方米,顺昌县洋口镇储备库4272平方米,三明市荆西储备库1600平方米,明溪县储备库1971平方米,永春县桃溪储备库1900平方米,厦门市塘边储备库500平方米,政和县储备库800平方米。这些战备仓库,由于建在山区,交通极为不便,不宜作为医药商品正常流转的储存商品使用。在此期间,福州、厦门、莆田、晋江、龙溪各医药站和沿海各县(市)医药公司,也均有一些仓库储存战备医药物资。70年代后期,随着海峡两岸形势缓和,储备库大都移交当地政府,战备医药物资也转为正常商品流转,储存仓库。
  70年代,各地医药商业企业对原有仓库进行技术改造、扩建,随城市建设发展搬迁合并和新建,初步形成仓库群区。邵武医药采购供应站756平方米。福州医药采购供应站建成福州仓霞洲仓库、闽清县白沙镇商福路仓库、福州魁岐仓库、闽清县山腰仓库以及福州塘池酒精危险品仓库,并借用福建省医药公司溪口仓库和福州中药厂仓库,总面积达7.444平方米。福州药材釆购供应站建成的福州洪山、溪口、杜园等库区,总面积14602平方米。厦门市医药采购供应站建成双涵大型库区,计13幢、库房总面积13275平方米,东坪山半地下掩蔽体化学试剂易爆品仓库1幢200平方米、酒精库1幢、钢筋混凝土结构仓库2幢780平方米危险品库区。泉州医药采购供应站建成鹿园库区,总面积13500平方米。漳州医药采购供应站建成新华北、南坑、上街、岭兜等库区,总面积14000平方米。宁德地区医药采购供应站在福安市赛岐、步下、南郊、东棠,福州、宁德等地建成医药商品仓库共23幢,总面积12230平方米。同时,随着新建仓库的落成和投入使用,手推车、脚踏三轮车、打包机、堆垛机、升降机、排风扇,吸潮机、电冰箱等新设备也陆续进入仓库,使医药商品装卸机械化、养护科学化程度有一定的提高。
  80年代,各地医药仓库设备进一步改善。福州药材站的洪山、溪口仓库,添置吸潮机、空气去湿机、降氧冲氮机、自动升降机等设备,并建有钢筋混凝土结构冷库1座,安装制冷机2台,还配建了电房,在正常情况下保持库内温度4~8摄氏度。厦门市医药站的双涵仓库备有恒温箱、干燥箱、制氮机,并设质量检查室,配备必要的检验仪器,为仓库药品保管质量提供了保证。福州医药站仓霞洲仓库安装了电动升降机、空调机等。该站塘池酒精库改建成地下酒精池。酒精总储量为360吨,装卸实行自动化。邵武医药站仓库主要机械设备有升降机、去湿机、堆垛机、制氮机、氮化钙吸潮机、电冰箱、去湿机联动自控仪、温湿度自动记录仪、吸尘器、电猫等。宁德地区医药站仓库至1988年底共有升降机3台、打包机2台、两轮小推车30辆,各库均有排风扇。其他医药站也配置了一些现代养护设备和机械装卸搬运设备。各县(市)医药仓库设备也有很大改善,使用排风扇、鼓风机、电冰箱、吸潮机,备有恒温箱、空调机,建有小型密封间,使用打包机,高层仓库备有升降机等。
  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医药仓库安全设施日趋完善,库内设有消防水池、砂池、消防水塔、消防栓。无自来水库区,建有消防用水井,配有抽水机、消防栗等。根据商品特性,库内配备了与商品库相适应的泡沫、干粉灭火器,或建有防火墙。库区内和高档商品库安装了报警器或自动报警器,增强了安全和消防性能。福州医药站各个仓库建立和修订《仓库安全防火制度》、《值班制度》、《门卫制度》、《机械操作使用制度》、《消防实施方案》等制度。坚持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做到“三查”(即上班前查库房锁匙窗门有无异样;查下班后火源、电源、堆垛是否合理;库房有否落锁;查晚上值班库房周围有否异常情况)、“四防”(防火、防盗、防破坏、防止工伤事故)、“五不准”(不准在库区内吸烟生火;不准与外人谈论仓库情况;不准带外人进入库间;不准在值班时擅离职守;不准擅自留宿外人)。每星期六定为防火安全日,组织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消除隐患,并设立安全检查记录簿备查,以确保安全。
  1990年底,全省医药商业仓库面积共有40.9万平方米。其中,11个采购供应站仓库总面积11.7万平方米,各县(市)医药公司仓库总面积29.2万平方米。经过改造并建后的库区布局比较合理,大多集中于城郊、铁路、公路和水运沿线,交通比较方便。
  二、库存
  50年代,福建各地医药公司相继成立,医药商品实行计划调拨供应。二级站担负着供应区内各县(市)医药公司和医疗单位的药品供应和医药商品余缺调剂任务,站内往往库存储备一定数量的药品、药材、中成药、医疗器械等,以保证市场供应。中药材,多数品种是农副产品,一年或更长一点时间收获一次,且有季节性,产量也不够稳定,有丰收,有歉收;有的产品一地生产供全国耗用。因此储备量要大些,要有一年半至两年的储备。县(市)医药公司医药商品正常储备为3~4个月,各种医药商品一个季度周转1次。其中,贵重药材如冬虫夏草等因进货不多,一个月周转一次;中成药丸片类一个季度周转一次,滋补类品种王浆及药品片剂类每月周转一次。1956年,全省医药商业库存药品金额达1471万元,为销售额的47%。
  1958~1959年,福建医药商业在“左”的思潮影响下,盲目收购。1958年,全省医药商品总购进额5650万元,是1956年的1.73倍,1959年总购进额为8123万元,1960年增为10882万元。由于货不对路,质次价高,造成积压。1958年,全省医药商业库存金额2889万元,是1956年的1.96倍。1959年库存金额为4947万元,1960年增为7423万元,分别为当年销售额的62%、7196。当时,财务管理推行“三帐合一”、“以单代帐,以表代帐”的“无帐会计”制度。取消会计商品帐和仓库实物帐,仅保留业务帐。商品流通失去会计监督,在途资金不能及时收回,商品不能及时入库,形成许多悬案。地产药材鸡血藤是治疗水肿、妇女闭经的用药,当时全国都需要。各地医药公司发动群众上山采集,而收购的鸡血藤又运不出来,堆积于野外、路边,经风吹、雨淋、日晒而变质,不能药用。为此,全省削价和报废处理鸡血藤489万斤,损失金额40多万元。防治乙型脑炎的土石枣,根据防疫部门提供的预测数字大收大购,后经检验疗效不确,报废22.56万斤,损失金额24万多元。牡蛎壳用量不大,但却大量收购,收购后放置海滩岸边,日晒雨淋,全省报废处理数量高达1068.3万斤,损失金额14.64万元。收购无使用价值的二氧化硅,仅此一项福州医药站损失金额33.5万元。1961~1963年,全省医药商业开展清商品、清资金、清帐目的“三清”运动。(通过“三清”,全省查出有问题待加工、削价或拫废处理的医药商品价值总额2510万元,其中,中药材类659.9万元,中成药类44.1万元,西药类570.3万元,医疗器械类719.4万元,化学试剂类188.1万元,资金及其他类328.6万元。)尽管采取各种形式对逾量商品和削价商品加以处理,全省医药商品损失金额达2402万元。其中、中药材、中成药、西药、医疗器械、化学试剂、玻璃仪器等6大类商品,削价损失1164万元,报废损失911万元,商品丢失短少损失151万元,其他损失176万元。6个医药采购供应站和省站共损失金额1748万元,占73%。63个县(市)医药公司损失654万元,占27%。1964年,全省医药商业库存降为3922万元,为销售额的46%。
  “文化大革命”时期,医药商业的管理,业务领导关系受到冲击,计划管理失调,调度不灵。产销矛盾、供求矛盾突出,一些产品库存积压,另一些产品断档脱销。1969年,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下,医药商业部门层层储备备战物资,库存量增大,又造成购销比例失调。1970年,全省医药商业库存为8297万元,为销售额的78%。
  1976年,企业经营管理尚未步入正轨,而经济建设方面又出现急于求成现象。全省医药商业增加购进,使库存增大。1977年,全省医药商业总购进额为22997万元,是1976年的1.25倍。库存为16667万元,为当年销售额的70%。1978年总购进额增为25100万元,库存为20386万元,为当年销售额的8196。1981年,全省药医行业进行清仓利库,处理有问题的商品,库存商品结构才得到改善。1982年,全省医药商品库存15387万元,为销售额的48%。各地医药商业企业先后多次召开清仓利库商品展销会、交流会,采用优惠办法推销商品。厦门、漳州、宁德医药采购供应站,除召开地、县展销会、交流会外,还跨地区、省区推销商品。经过3年清仓利库,全省推销逾量积压、削价商品共挽回资金损失3179万元。损失资金总额减至1215万元。其中,药材类损失296万元,占24.36%,中成药类损失154万元,占12.68%,药品类损失260万元,占21.4%,医疗器械类损失484万元,约占39.84%,化学试剂类损失17万元,约占1.39%,玻璃仪器类损失4万元,占0.32%。
  1983~1985年,福建省医疗器械联合公司盲目大量进口电子体温计、电子听诊器、电子表笔分药匙等。1支电子表笔分药匙进口成本价高达7元多,而国内1支普通分药匙笔售价仅几角钱,仅电子表笔分药匙一项积压30多万元。牙科用银粉,进口成本价高于市场销售价格,销路不佳,在库积压2年多时间,积压资金60多万元,后经削价处理,损失金额30余万元。全功能麻醉机,进口后相当一段时间打不开销路。销路逐步打开后又逢广东省佛山市以国家外汇购进一批麻醉机,以其进口成本低廉占据市场优势。为了压库还贷,最后降价出售。进口31台300毫安X光机,只能用于拍片,不能直观透视,压库长达3年之久,占压资金100万元。各地医药商业企业针对清仓暴露出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认真修订和制订了购销人员和仓储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商品出入库制度、养护制度、安全保卫责任制用仓储、运输实行内部收费核算制度等,使企业经营管理有所改善。1986年,全省医药商业库存为21245万元,为销售额的48%。
  8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企业有经营自主权,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直接向生产厂、货源单位择优采购适销对路产品。快进快销,满足市场需要;优化库存结构,资金周转灵活,搞活了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1986年,福州医药站中西药械资金周转一次只需97天,比1969年缩短88天。福州药材站药材资金周转一次需164天,中成药需103天,分别比1969年缩短44天和5天。1988年,邵武医药站商品资金每周转一次为96天,比1969年的151天,缩短了55天。1990年,全省医药商业库存28240万元,为销售额的40%。
  三、储存与养护
  1956年以前,私营医药商业者医药商品多以租赁的民房存放,地点分散,仓容面积小,只能混合堆放。有的商品堆放于露天、走廊、通道。库内设备简陋,商品的保管养护有困难,也无安全保证。他们虽没有制订进出仓管理制度,但对商品出入库控制十分严格。销售时,按清单的品种数量出库,店员要按清单开列的品名、规格、数量、金额,逐件逐项核对,核对无误后交给买主。一般也未建立商品进出仓登记制度,年终实地盘存,计算商品进出数量长短和盈亏。
  1956年公私合营后,各地医药商品出入库量大、品种多,逐步建立医药商品出入库验收验发管理制度,但也只查验出入库商品的品名、规格、数量。在养护上,由于仓库条件差,设备简陋,库内温湿度无法有效控制,完全靠自然通风调节。对无包装、破包装的商品,只能进行加包装、补包装。在货垛货架上加盖麻袋、麻片,即“穿衣盖被”养护法。有的在库门窗户上挂上麻袋片,门下加脚垫,霉雨季节封死库房窗户,以控制库内温湿度。对怕热商品,夏季采取移动商品货位,调节气温和湿度的办法。泉州医药公司(站)根据闽南气候多雨潮湿的特点,勤检查、勤观察,根据库内温湿度变化采取防范措施,如在阴雨季节,库房大小门窗上挂麻袋窗帘,在商品堆垛上覆盖1~2层麻袋防止湿气入侵,天晴后开启窗户散湿,麻袋晒干后再用。或用生石灰、木炭等吸潮,使库内相对湿度控制在65~75%左右。药品、中成药、医疗器械、化学试剂、玻璃仪器仪表的养护,主要是做好库内温湿度的管理和合理排放商品,保持库内通风良好,以防止商品发生分解、挥发、潮解、冻结、沉淀、发酵、酸败、锈蚀、老化等。例如针剂、酊剂、油膏类商品,选择阴凉库房存放;粉剂、片剂类药品和医药器械,选择通风干燥楼层仓库存放;对有效期和近效期药品,依据批号和效期长短排列并有明显标志,挂牌存放。堆垛整齐,不重压、不倒置,保持库内清洁卫生。贯彻“先进先出”原则,对库存商品进行经常性检查,发现商品发生异变,采取措施及时处理,确保商品质量。
  药材品种繁多,容易霉变、虫蛀,保管困难、养护工作量大。50年代用传统养护方法,即用熏、烘、烤、晒、筛、拣等方法养护药材。对容易虫蛀的药材,如白芷、木香、防风、淮山、花粉、茯苓、赤小豆、绿心豆、扁豆等,把它们置于密封箱内,点燃硫磺杀虫。对易受潮而褪色、变色的玫瑰花、白菊花,用薄纸套夹新壳灰吸潮。对容易走油的牛膝、易溶化的秋石丹,用干燥的谷壳淹拌药材中堵风防潮。对其他根叶草类如白茅根、淡竹叶、百部、地骨皮等,晒干预防霉变。对块类药物如葛根、射干、白术、泽泻等,用微炭火烘烤,减少含水量,延长储存时间。这些养护方法,靠中药人员鼻闻、眼观、手捏以判断药材的干湿和质量变化。1958年,厦门医药采购供应站对人和路11号、19号、64号药材仓库的熏柜加以扩大,使每柜只能处理几百公斤药材扩至能处理几千公斤药材。
  60年代,商品入库验收品名、规格、数量、商品质量只作视觉检查。随着验收经验和商品知识的增长,验收项目逐步增加,验收程序逐步规范化。各地医药仓库对商品验收釆用大批量商品进仓、抽检20~30%,小批量商品、贵重药品、麻醉药品、剧毒药品等,逐件验收入库。根据入库凭证核对进货单位名称、品名、规格、等级、单位、数量、件数、剂型、厂牌、批准文号、生产批号、效期等。对原料药、各类制剂、进口药品,必须具有质量合格报告和药品卫生标准证明,方准验收入库。检验不合格或未经检验、没有批准文号的药品,不得进仓。对验收入仓的商品,验收人须在凭证上签字并作好记录。若发现品名规格等级数量等与入库凭证不符,或包装破损、商品雨水淋湿以及被盗、破损,则由运输人员作出记录,及时会同有关部门迅速处理。中药材品种、规格繁多,入库验收主要是验收入员按入库凭证对品名、规格、等级、数量、产地,按百分比规定拆件检查,观察药材的色泽、形状、气味,并通过尝、摸、听等感官判断中药质量。有无受潮、霉变、虫蛀、鼠咬、破碎。对于干度不够、有虫卵的中药,则先采取晒、烘、烤、熏杀虫卵、吸潮等措施后再行入库。
  医药商品出库“先入先出”,近效期商品、易霉变的商品先出库。零星须拼装的商品出库,由仓管员凭发票品种数量提取商品,按规定密封、贴签,注明品名、规格、批号、效期,按收货单位填写拼装单。验发商品,按发货凭证所列品名、规格、等级、产地、数量、收货单位与实物核对,包装标志与装箱实物核对。清点核对无误,填写出库单。发现质量可疑或商品超过有效期、虫蛀鼠咬、破损等,停止出库。液体药与固体药,口服药与外用药,人用药与兽用药,不准混装。有毒药品、麻醉药品、腐蚀性药品、易燃易爆药品单独装箱,包装上须有明显标志,如白底红字标明“爆炸品”,白底黑字标明“腐蚀性物品”等。易冻药品,发运寒冷地区,冬季按规定加防寒包装。福州医药采购供应站仓管员上班前、下班后、星期日、节假日或商品盘点时,照常发货。宁德地区医药采购供应站根据供应区情况实行季度发货制,仓管员接到发货通知,5天内应备好药材发出,药品及其他药械5天内发完,零星药械发货不超过3天,急救用药随时发运。
  60年代,福建医药商业新建的仓库陆续投入使用,库内设施也有改善。商品的储存保管采用分类分库、分货区、货排、货垛编号管理,并建立库存商品的清仓盘点制度,医药商品的储存保管,日趋科学化、条理化。人用药、兽用药、内服药、外用药、麻醉药品、剧毒、限药,分库储存。并注意到麻醉药品、毒性药品、具有特殊臭味或易串味的药品,与一般药品分开存放。有效期和近效期药品,依据批号和效期长短存放。近效期药品挂出黄牌以示早期先发。商品堆放货位、堆垛合理分布,留有通道和“五距”(商品堆垛的底距、墙距、垛距、顶距、灯距)。
  70年代,福建医药商品养护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对已发生变异的商品,根据商品的特性,选择正确的养护方法及时给予养护,减少商品损失。中药材品种繁多,规格复杂,商品容易霉变、虫蛀,储存保管比较困难,但各级各库常利用某些药材有相互制约的特性,对商品进行对抗养护。同时,根据药材仓库设施具体情况认真做好药材商品的储存保管。例如泰宁县、大田县、沙县等医药公司,利用花椒养护靳蛇;尤溪县医药公司,利用大蒜养护地鳖虫、用外皮与泽泻混合保管,防止药材生虫霉变,保持药材原有的色泽。福州药材站对中药材商品分类保管进行改革,分为根、茎、叶、草、果实、种子、动物、矿物、贵重细货等类,合理存放,便于养护。各地中成药库房做到堆码合理、整齐、牢固无倒置,分区分类排放,并悬挂货卡,保证帐卡、帐货相符,数字准确。坚持商品盘点制度,二级站年盘点1~2次,零售商店按月盘点。发现商品损溢,找出原因报经业务、财务科(股)审批,销帐,确保帐货相符。
  全省对麻醉药品、毒药、限制性剧药、贵细药品、化学试剂、易燃易爆商品,均设专库(柜、间)专人保管,或双人双锁保管。危险药品的储存,均有独立库区,选择人口较少,安全条件较好的城郊建库。厦门医药站的危险品库建在城郊东坪山,修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掩蔽体贮存化试易爆品和酒精,并备有完善的消防设备。福州医药站在城郊塘池,建地下掩体式的酒精池,改人工装卸为自动化装卸,保证了安全。
  70年代,福建医药商品养护普遍使用了排风扇、氯化钙吸潮等设施,控制仓库的温湿度。各地医药仓库开始使用氯化钴对白芷、白术、茯苓、防风、淮山等大宗商品杀虫,取得良好效果。1975年,邵武医药站开始对中药材仓库使用氯化钙大面积吸潮,并向全省推广使用。该站添置去湿机14台,氯化钙吸潮机8台,去湿联动自控仪1台,温湿度自动记录仪1台,以及吸尘器、电描等养护设备,对温湿度调节控制进行试验,获得国家医药管理局通报表扬。
  80年代初,福建各地医药商业企业根据《国家医药管理总局仓库管理办法(试行)》和《医药商品定额损耗管理办法》等,结合本单位实际,相应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商品出入库管理制度、养护制度、商品盘点制度、安全防火制度、值班巡逻制度、岗位责任制度等,开展以“服务思想好、保管养护好、安全生产好、经济效益好”为内容的“四好仓库”竞赛活动。全省普遍建立了库存商品定期或不定期的盘点制度。仓管员定期开展自查和有业务、财务部门参加的季度查、半年查、年终盘点等。福州医药站仓霞洲药品库对当天入出库的货垛,在下班前对实物动一动,碰一碰,发现由于错收错发导致帐货不相符时,及时跟踪追查消灭差错。全省二、三、四级批发点,根据其业务大小和仓容设施进行分类、分区、分组存放管理,除将人用药、兽用药、内服药、外用药、剧毒药、麻醉药、生物制品、易燃易爆药品、有腐蚀性的商品分开存放外,还实行分类和专人管理,药用酒精、化学试剂另设危险品仓库。二级站对医疗器械的储存管理,增设化学试剂、玻璃仪器储存管理小组。邵武医药站库区根据医药商品性能分类,分针剂库、片粉剂库、麻醉药品库、医疗器械库、液体仓库等。对怕热商品,夏季采取移动货位,保持良好通风散热的办法。泉州医药公司(站)各批发部设大仓存放整批原件,小仓存放零星商品。剧毒药、麻醉药品、贵重商品设专库、专柜、橱,实行专人、专帐管理。货物存放按品名、规格、等级、产地等挂标签,按库内的路、排编号排列堆垛。库内通道,主道一般宽留1.2米,支道80公分,垫仓货架距地面20公分,墙距40公分,柱距15公分,保持仓容整齐有序。
  1983年,福建各地医药商业仓库学习“气调养护”先进技术,购置降氧冲氮机养护中药材,将整垛药材用大型塑料布罩密封后,进行降氧冲氮,使虫类窒息而死。对白术、泽泻、川芎、党参、木香、苡米、菊花、瓜蒌等进行降氧冲氮养护,效果良好,不仅可以杀虫,且药材不受污染,保持洁净,起到保护药材的作用。但由于塑料布罩的面积大,药材堆垛在10~60吨左右,如药材本身干度不够、含水分量超过规定,容易使垛内细菌繁殖;同时制氮成本高,输送管道及塑料布罩易破损,因此,有的单位改用其它办法,例如用氯化钴、磷化铝等密封杀虫。厦门医药站在双涵大仓里先后修建4个大的密封仓,容量都在300~500立方米左右,一次可处理中药材几十吨,防护数量大,杀虫、防霉效果好。漳州医药站采用塑料布罩盖商品,打进氯化钴或放进磷化铝,加以密封,对当归、山药、菊花、黄芪、泽泻等容易发霉、虫蛀的商品进行养护,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为单一品种、或无密封仓条件的仓库杀虫防霉开创了养护的新路子。1986年6月,福州药材站洪山仓库水泥钢筋冷库使用制冷设备调节库房温湿度,保持恒温、恒湿。在正常情况下,库内温度在4~8摄氏度。气温低,霉菌无繁殖机会,使库存商品保持质量。经过对党参、当归、苡米、黄芪、泽泻、淮山、柏子仁、赤小豆、白芷、桔梗、蕲蛇等1000多吨入库商品,进行长达一年的抽样观察,未发现损坏变质现象。漳州医药站在采用“气调养护”新技术的同时,研究出“抽气降氧”养护办法,用吸尘吸气办法把密封仓内氧气抽掉,降低库内温度,达到养护目的。该站对3500多公斤山药进行8个月的抽氧养护试验,实现无霉无虫蛀。对已发生虫蛀、霉变的160件当归进行灭虫抑霉试验,6天以后,虫死霉菌枯萎,商品含水量逐步转入正常,保管5个月后检查商品质量完好。这种养护方法比“气调养护”设备简单,费用节省,安全可靠,而且商品不受污染。闽侯上街仓库采用这种方法养护商品后,全年没有发生药材霉变事故,商品保管损耗率下降,为历史上损耗率最低的一年。
  80年代后期,发现使用氯化钴密封杀虫,虽有良好效果,但有残留化学物物质,对人体有害,并对药材质量有影响。因此,全省普遍改为采用磷化铝密封杀虫防霉,这种方法使用简便,成本低,效果好。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福建省志·医药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事物发端,下限断至1990年底。内容包括:药材、中成药、原料药、化学药品、医疗器材、其它产品、购存、销售、科研教育、管理。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