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化学药品进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391
颗粒名称: 二、化学药品进口
分类号: R92
页数: 2
页码: 122-123
摘要: 本文记述了50年代以前,福建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进口化学药品。50年代初期,为满足人民用药需求,组织进口国内未生产的原料药。8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医药工业的发展,进口品种主要为补充供应不足的药品。1990年,福建进口化学药品金额最大,主要原因是各地自行组织进口。
关键词: 福建省 化学药品 进口

内容

50年代以前,福建西药商有经营进口化学药品,其进口方法有直接进口和间接进口两种形式。直接进口是向外国厂商购进,如福州诊寿堂药房向英国宝威药厂购进系列产品,华南药房向香港购进原药和成药。大部分都是先供货后付款,付款期限可延一季度或半年,甚至一年,且尚有5~10%的折扣。间接进口,则系向上海药房转购。外国厂商产品,或者是向外国厂商设立在本省的机构购买。外国厂商在本省设立有许多机构,如祥臣洋行,推销德国拜耳药厂和廉信药厂药品;卜内门洋行,推销英国司各脱鱼肝油、小苏打粉和皮隆氏九一四针药等;三祥洋行,推销英国格兰素厂药品;三星洋行,推销日本制造的各种医疗器械和药品等;企业公司推销勒吐精代乳粉、金牛牌和菊花牌牛乳水、大小鹰乳等;瑞士汽巴药厂委托福州瑞丰号推销汽巴药厂各种药品;沙澎(外国人)推销租界洋行各种药品;屈臣氏药房推销香港屈氏汽水和宝塔糖。日商有广贯堂、日隆、宜昌、公隆等家分别推销日本制造的小成药、灭虱药、龙头牌酒精等。英美煤油公司、英国亚细亚公司和美多煤油公司推销凡士林等。以上各洋行和公司经销有各种药品和医疗器械。
  50年代初期,我国医药工业生产还比较落后,国内原料药生产一时跟不上制剂生产发展的需要,有些品种国内还没有生产。为着满足人民用药需要,当时福建组织进口的主要品种有青霉素、链霉素、油制青霉素、氯霉素、合霉素、二盐酸奎宁、硫酸奎宁、优奎宁、阿托品、山道年、红汞、碘片、碘化钾、维生素A、维生素巧、维生素氐、维生素B12、以及鱼肝油制品的原料西黄蓍胶、阿拉伯胶、明太油等。进口药品大部分由中国医药公司从天津、上海等口岸进口后统一分配给各省,由省公司再分配给二级站。
  80年代以来,随着医药工业的发展,化学药品的绝大部分品种,国内均有生产,为了补充福建某些品种的供应不足,进口的主要品种有ATP、人体白蛋白、丙种球蛋白、阿霉素、表阿霉素、立其丁、消石素、乐得胃、胃必治、胃仙U、克罗米芬、美多巴、异博定、丝裂霉素、先锋霉素、胰岛素等。为了满足福建医疗上的特殊需要,省政府每年都拨一定数额的外汇进口药品,专款专用,由省医药公司统一组织进口后分配省内各二级站。
  1985年以前,进口化学药品所需的外汇全部是省计委安排的平价外汇,1986年以后有平价和调剂外汇两种,且调剂外汇比例逐年扩大,如1986年占10.5%,1987年占53.3%,1988年占42%,1989年占75%,1990年71.4%。
  福建历史上进口化学药品金额最大的是1990年(1582万元),比1953年增长19.5倍,原因主要是以往统一由省医药公司组织进口。改革开放后,各地(市)也用地方外汇自行组织进口,如1990年仅泉州医药站就进口672.02万元,厦门医药站进325.08万元。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福建省志·医药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事物发端,下限断至1990年底。内容包括:药材、中成药、原料药、化学药品、医疗器材、其它产品、购存、销售、科研教育、管理。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