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药材进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390
颗粒名称:
一、药材进口
分类号:
R92
页数:
3
页码:
119-12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历史上大量进口药材和香药,包括象牙、犀角、珍珠等珍贵物品。宋代与多个国家通商,元代和明代药材贸易达到鼎盛,清代因军事对峙和贸易封锁而减少。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计划进口药材以满足临床需要。
关键词:
福建省
医药
药材进口
内容
历史上部分药材多从我国南方福建、广东等地进口,故俗称“南药”。汉代,福建进口药材有象牙、犀角、珍珠、玳瑁、冰片及香药等10余种。五代十国·后周显德五年1958年),南番三佛齐国李将军贩卖香药到漳州。由于王审知对番舶进口采取“尽去繁苛,纵其交易”政策,故大量药材及香药得以进口。这些进口的药材、香药多作为贡品进贡朝廷。“后梁太祖开平二年(908年),福建(王审知)朝贡玳瑁、琉璃、犀、象器,并珍玩香药,奇品海味,色类良多,价累千万”。“贡于后唐者,审知时,有象牙、犀角、香药、真珠;延钧时,还有玳瑁、龙脑、白叠毛、红叠毛。贡于后晋(936~946年)者,继鹏时,有真珠二十斤,香药一万斤;延羲时,有肉豆蔻三百斤,胡椒六百斤,饼香、沉香、煎香六百斤”。晋江王留从效进贡后周世宗(955~959年)的有龙脑数十斤。
宋太平兴国元年(975年),漳、泉两州统治者陈洪进入朝,带去的贡品仍以进口药材为主,其中仅乳香一项,就有5.3万斤。熙宁三年(1070年),泉州海舶用五色絹和建本书籍与新罗(今朝鲜)交换人参。建炎四年(1130年),由泉州进口的仅乳香就有8万余斤。绍兴六年(1136年)八月,番客蒲罗辛贩乳香价值30万缗。药材和香药在宋代列为专卖品,有和买、抽分的规定。“绍兴十四年UW4年)令:番商以香药至者,十取其四。十七年(1147年)诏:丁香、沉香、豆蔻仁、龙脑之属,号细香药至者,十取其一”。宋代泉州与朝鲜、日本、东南亚、印度、以至西亚、东非等57个国家和地区通商。进口药材40多种,分为3类:一为香药类,有脑子、乳香、没药、血竭、金颜香、笃褥香、苏合香油、安息香、梔子花、蔷薇水、沉香、笺香、速暂香、黄熟香、生香、檀香、丁香、肉豆蔻、降真香、射香水、木香、白豆蔻、胡椒、毕澄茄、龙涎香等;二为动植物药材类,有槟榔、椰子、波萝蜜、没石子、乌枥木、苏木、吉贝、椰心簟、阿魏、芦荟、珠贝、珍珠、龟板、砗渠、象牙、犀角、腽肭脐、玳瑁、黄腊、珊瑚树等;三为矿物药材类,有硫磺、猫儿眼等。宋代,福建进口檀香、胡椒、乳香、降真香、龙涎香、槟榔、朱砂、水银、玳瑁等大量药材。
元代,泉州、福州与海外近百个国家有药材通商往来,这是福建药材进出口贸易的鼎盛时期。进口药材有琥珀、安息香、硼砂、栀子花、百合、胡椒、玳瑁、槟榔、象牙、肉桂、犀角、沉香、苏木、大枫子、片脑、降真香、黄腊、青盐、沉速香、苇粟、降真香、珍珠、龟筒、脑子、沉速、白豆蔻、青蒙石、白藤、浮留藤、丁香、檀木、蚌珠等50多种。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郑和七下西洋,多次在长乐县太平港停留,修造船只,候风出洋。当地“贸易如云”。这一时期,各国前来朝贡的药物数量可观,品种也多。主要有硫磺、降香、沉香、木香、檀香、苏木、胡椒、犀角、黄腊、肉豆蔻、乳香、没药、龙脑、片脑、米脑、糠脑、脑油、脑柴、安息香、阿魏、藤黄、蔷薇水、毕拨、大枫子、奇南香、金银香、土降香、血竭、芦荟、番木鳖子、毕澄茄、闷虫药、番油子、梅花、苏合油、梔子花、龙涎香、粗黄等50多种。万历年间(1573~1619年),海澄县之月港成为东南一大都会。《东西洋考》卷七记述:“澄之商舶……与诸夷相贸易。以我之绮、纨、瓷、饵,易彼之象、玳、香、椒,射利甚捷,是以人争趋之”。进口药材有胡椒、燕窝、冰片、檀香、犀、角、鹿茸等。
清代,由于海禁、迁界等影响,福建药材进口大幅度减少。只有珍珠、玳瑁、苏木、降香等药材少量进口。
1949年,国民党部队退踞台、澎、金、马。由于海峡两岸军事对峙,以及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福建的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影响。50年代初期,福建所需进口药材,由药商直接从香港进口,或从广州、上海转进口。1955年,中国药材公司福建省公司成立,药材进口纳入国家计划。福建所需的进口药材一部分由中国药材公司从广州、上海等药材(医药)公司调入;一部分用地方外汇直接从香港购进。50年代,省计划委员会每年拨2~6万美元地方外汇进口药材,以满足临床需要。进口品种有丁香、血竭、豆蔻、没药、玉果、胖大海、牛黄、木香、沉香、鳖甲、广角、砂仁、乳香、石决明、芦荟、肉桂、大枫子、孩儿茶、没食子、天竺黄、西红花、高丽参、檀香、犀角、天仙子、西洋参、梅片等30余种。由于当时职工收入较低,象西洋参、高丽参等滋补药品销售较少。1956年,全省进口西洋参140公斤,单价640元/公斤,仅售数十公斤,造成积压。犀角、牛黄等进口贵重药材主要用于抢救危重病人。
1959~1961年内国经济暂时困难时期,医药商品生产供应失常,福建省用地方外汇30多万美元,进口药材,供应市场。1962年起,省医药公司每年向中国药材公司报要货计划,中国药材公司根据外汇平衡、药材进口等情况,下达计划给广东、上海、天津、南宁等医药公司,按季度将进口药材调给福建,品种有60多种。福建每年转进口药材数量为35~50吨。广东调给福建的品种有砂仁、玉果、胡黄连、大枫子、胖大海、玉桂、砂壳、母丁香、天仙子、西洋参、槟榔、玳瑁、象皮、藤黄、吕宋果、海马、虎骨等;上海调给的品种有公丁香、山甲片、沉香、孩儿茶、界竺黄、没食子、芦荟、牛黄、珍珠、西青果、蛇顶角、燕窝、海狗肾、檀香、泻叶、槟榔等;天津调给的品种有豆蔻、没药、乳香、血竭、茯毛、木香、石决明、阿魏、广角、西红花、高丽参、羚羊角、安息香、毕拨、苏合油、龙涎香、马钱子等;南宁调给的品种有草果、砂仁、千年健等。由于中国药材公司调入的进口药材难以满足临床需要,福建又每年两次用地方外汇进口部分药材。品种有牛黄、肉桂、西洋参、豆蔻花、天仙子、犀角、砂壳、茯毛、胖大海、沉香、梅片、檀香、羚羊角、木香、天竺黄、猴枣、熊胆、西红花、毕拨、象皮、苏合油、龙涎香、吕宋果、藤黄、海狗肾、犀牛皮、日光连、没药、血竭等。
70年代,福建开始引种南药。引种成功的南药品种有砂仁、肉桂、丁香、孩儿茶、胖大海等40多种。南药依靠进口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70年代末,福建进口药材大宗品种有乳香、肉桂、豆蔻、檀香、茯毛、胖大海、山甲片、砂仁、丁香、草果、槟榔、石决明、毕拨、西青果、千年健、没药、血竭、马钱子、胡黄连、泻叶、蛤蚧等。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缓和后,中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贸易往来增多,南药进口大幅度增加,福建每年进口药材数量增至110~150吨。由于处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阶段,福建用地方外汇进口药材金额也大幅度提高,1978年进口药材金额9万元,1979年进口药材51万元。1980年,一些进口药材出现进销价格倒挂现象,如一等西洋参成本价1104元/公斤,调拨价仅419.40元/公斤,每公斤亏损684.60元;豆蔻花成本价22.40元/公斤,调拨价为10.80元/公斤,每公斤亏损11.60元。这种现象影响了药材进口,1980年,进口药材金额降为13万元。1981年略有回升,进口药材金额为38万元。理顺价格关系后,1982年进口额60万元,1983年增至273万元。
1983年起,广东、上海、天津等口岸进口的药材,中国药材公司不再集中管理,统一分配。福建需要的进口药材,多由地方外汇解决。1985年,开始进口洋参丸等成药。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进口的成药销路好。进口金额增长很快,1988年进口额310万元,1990年增至1639万元。品种有美国洋参丸、高丽参丸等近10种。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事物发端,下限断至1990年底。内容包括:药材、中成药、原料药、化学药品、医疗器材、其它产品、购存、销售、科研教育、管理。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