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调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38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调入
分类号:
R92
页数:
4
页码:
116-1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销售的药材多靠私商长途贩运从省外调入。1955年,全省国营企业中药调入143万元,其中药材调入140万元。1985年,中药材计划商品65种,一般药材调入均由各药材企业自主经营。1990年药材调入又回升,是1979年的2.5倍。
关键词:
福建省
医药
调入
内容
一、中药调入
50年代以前,福建销售的药材多靠私商长途贩运从省外调入。
1955年,全省国营企业中药调入143万元,其中药材调入140万元。调入数量较多的品种有当归(24.9吨),党参(10.5吨)、川芎(16.5吨)、生地(17.6吨)、白术(12.6吨)、茯苓(33.8吨)等。中成药仅调入3万元,占中药调入的2.196。
1956年对私改造后,国营药材站、公司直接派员采购药材。1957年8月28日,中国药材公司福建省公司下发《采购工作管理意见》,规定由省公司统一抽调各市分公司(站)人员,组成常驻上海、天津、西安、成都、武汉五个购销组,分片.负责向华东、华北与东北、西北、西南、中南各省、市、自治区药材经营企业联系购销、中转、调运等业务。驻省外购销员,每年转换一次。1959年7月31日,省卫生厅药政管理局在上海设立常驻机构,称为福建省人民委员会驻上海办事处医药化工科,负责办理系统内调拨业务和代办购销、装运等工作。1964年4月22日,福建省卫生厅颁发《关于对内、对外采购及催调人员若干规定的通知》,规定福建各级药材经营单位派到省外的采购人须经省卫生厅药政管理局批准发给介绍信,方得与外省有关单位接洽业务。1966年,全省中药调入增至1322万元,是1955年的9.2倍,平均年递增22.4%。其中,中成药调297万元,占中药调入的22.5%。1956~1966年,福建从省外调入数量较多的药材品种有甘草、党参、当归、川芎、生地、白术、白芍、茯苓、黄蓍、牛膝、麦冬、玄参等。1966年,调入数量增长较大品种中,当归调入319.4吨,是1955年的18.3倍。生地调入259.2吨,是1955年的14.7倍,并是该品种调入数量最高年份;白术调入178.8吨,是1955年的14.1倍;白芍调入91.9吨,是1955年的11.9倍。
“文化大革命”初期,驻上海办事处医药化工科撤回,常驻省外的医药(药材)购销组改由各医药(药材)站自行临时派出。通过参加全国性或地区性的商品交流会,开展购销业务。1967~1976年,由于动乱,增长幅度缩小。1976年,全省中药调入2289万元,是1966年的1.7倍,平均年递增5.6%。1979年,全省中药调入2982万元,比1976年增长30.3%。其中,中成药调入579万元,占中药调入的19.4%。这个时期药材调入数量较多品种有甘草、党参、当归、生地、黄连、白术、白芍、黄蓍、牛膝、云木香、白芷、玄参、丹皮、桔梗、连翘、黄柏、黄芩、五味子、半夏等。
改革开放后,企业扩大了自主权。1985年,中药材计划商品65种,除麝香、甘草、杜仲、厚朴四个品种收购指标仍属指令性计划外,其它均改为指导性计划,一般药材调入均由各药材企业自主经营。1988年受通货膨胀影响,药材调入猛增至9871万元,1989年,回落至4317万元。1990年药材调入又回升至4901万元,比上年增长13.5%。1990年,全省中药调入7537万元,是1979年的2.5倍,平均年递增8.8%。其中,中成药调入2636万元,占中药调入的35%。药材调入主要品种有甘草、党参、当归、银花、人参、贝母、杜仲、枸杞、三七、鹿茸、牛黄、天麻、枣仁、生地、黄连、白术、白芍、黄蓍、牛膝、云木香、白芷、玄参、丹皮、桔梗、连翘、黄柏、黄芩、五味子、半夏等。
福建常用的680多种药材中,近500种需从省外调入。中药材省外调入金额与省内收购金额的比例,50~60年代大约是六四开。由于地产药材大量增加,70年代后期,省外调入与省内收购转变为四六开。1983年以来,农副产品市场开放,价格放开,福建因劳动成本较高,有不少药材品种省外调入反而比地产收购便宜,导致两者比例又倒回到六四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成药发展速度较快。1955~1965年,全省中成药从省外调入金额平均年递增54.8%。“文化大革命”期间发展速度减缓,省外调入从1966年297万元增至1976年475万元,平均年递增6.5%。“文化大革命”后省外调入发展较大,从1977年724万元增至1987年2690万元,平均年递增17.196,特别是蜂皇浆类滋补品增长更多。1988年受涨价等因素影响,中成药调入额猛增至3724万元,1989年回落到2251万元,1990年又回升至2636万元,增幅17.7%。由于有些以往靠省外调入的品种,省内已可自己生产。中成药省内收购金额与省外调入金额的比例,50年代约为2:1,60~70年代约为2.5:1,80年代约为3:1,1990年3.5:1。
二、西药调入
1951年,省医药公司派出驻沪代表,负责省外药品采购等工作,并将药品及时运回福建。1952年调入西药180.1万元。1953年,全省调入463万元,其中化学药品331万元,医疗器械132万元。随着各地医药公司相继成立,医药商品实行分类计划管理。需求量大的主要药品由省医药公司编制计划,经全国计划会议或者全国供货会综合平衡后,省医药公司负责调入,分配给各二级站。50年代,省外调入增长速度很快,1955年调入846万元,1956年调入1836万元,是上年的2.2倍。1958年初,成立福建省商业厅上海办事处,设立医药化工科。这一时期办事处人员较多,除省医药公司外,还有福州、厦门、漳州、邵武等二级站驻沪协助工作的人员。调入药品数量较多的地区为上海、江苏、浙江,其次为北京、广东、东北、山东、河北等省市。他们以上海为中心,向天津、北京、广州的采购催调。后分别成立华东组、华北组、中南组等,分赴北京、广东、东北等地。1959年,省外调入3882万元,其中化学药品3164万元,医疗器械(包括化学试剂、玻璃仪器等)718万元。
1960年,省外调入增为5038万元,其中化学药品3623万元,医疗器械1415万元。1961年,省外调入降为3017万元,1962年降为2254万元,这是国民经济困难所致。1963年开始回升,1966年,全省西药调入4199万元,是1956年的2.3倍,平均年递增8.6%。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生产秩序被打乱,计划难以执行,省外调入下降。1968年8月驻沪办撤销,省医药公司人员调回,只留一人为驻沪代表。(1966~1976年的10年中,每年调入药品金额在2677~4227万元之间,未能达到1960年水平)。调入数量仍以上海、江苏、浙江为多,调入化学药品800多种,医疗器械200多种。1979年,全省调入4165万元,是1966年的99.2%。其中,化学药品2737万元,医疗器械1428万元。
80年代初,医药商品仍然按计划调入。1984年下半年开始,货源组织有了新的变化,企业的购销活动全面以合同代替以往的层层下达的计划,企业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商业择优择廉进货,因此向省内外工厂直接购进增加,而向省外一、二级站调入的增长幅度不如国内纯购进。1990年,省外调入比1985年增长1.59倍,而1990年的国内纯购进却比1985年增长2.04倍。1988年省外调入金额最高,为10267万元,其中化学药品7629万元,医疗器械2638万元,都达到历史最高点。调入的品种数量也有很大变化,一些销售量大的药品如维生素类、解热止痛类及胶布、棉花、纱布等,50年代多由省外调入,60年代后则以工厂购进为主。80年代以前,福建没有生产粉针剂,青霉素粉针、链霉素粉针等绝大多数靠省外调入,1982年后,厦门制药厂、三明制药厂、福州抗菌素厂等工厂的粉针车间先后投产,1982年,青霉素粉针省外调4844万瓶,1990年,省外调入仅875万瓶。
1990年,全省西药调入9445万元,是1979年的2.7倍,平均年递增7.7%。其中,化学药品调入6834万元,医疗器械调入2611万元。调入主要品种有青霉素针、氨苄青霉素针、链霉素针、右旋糖酐注射液、氯霉素片、去痛片、维生素氏片、维生素氏片、盐酸黄连素片、咳必清片、安定片、异菸肼片、氨茶碱片、胃舒平片、体温计、注射器、注射针头、血压计、X光胶片、高倍显微镜、手术刀片、高压消毒器、蒸馏水器、电动吸引器等。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事物发端,下限断至1990年底。内容包括:药材、中成药、原料药、化学药品、医疗器材、其它产品、购存、销售、科研教育、管理。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