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医疗器材购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385
颗粒名称: 三、医疗器材购进
分类号: R92
页数: 3
页码: 114-1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的医疗器材经营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了统一的购销体系。但在“大跃进”时期,存在盲目采购的现象,导致商品大量积压。经过“三清”处理后,经营逐渐恢复正常。
关键词: 福建省 医疗器材 购进

内容

医疗器材是医药商品的组成部分。福建经营的医疗器材包括化学试剂、玻璃仪器等约占医药商品经营总额的19%。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和传教士纷纷来福建经商传教开办医院和学校,西医西药、现代医疗器材始传入福建。清光绪七年至宣统三年(1881~1911年),各国教会在福建自办或资助办的西医诊所、医馆、医院达20家以上。随着西医院的建立和发展,医疗器材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一些外国在华洋行和药房,视经营医疗器材有利可图,遂兼营医疗器材。宣统元年(1909年),英国人连尼在福州观井路开设“诊寿堂”,兼营医疗器械和敷料。随后,本国医药商人也先后经营医疗器材。民国7~38年(1918~1949)年,福州有华兴、中西、明华、中南、德建、诊寿堂、华南、大华、新联、中国、福州等药房药店经营药械。福州医药商经营的医疗器械、敷料、化学试剂、牙科材料等近700余种。
  1949年以前,医疗器材都是私营医药商兼营,购进渠道各不相同,大多数从省外如上海、广州、汕头等地购进,也有向外国厂商在福建的代理洋行购进。福州的三星洋行,专门推销日本制造的西药和医疗器械,一些医药私商即向洋行进货,转卖给医疗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菅医药商业机构尚未建立,为保障军需和公立医院医疗的需要,省卫生厅接收国民党省政府设在福州青都观的卫生材料库,内部调拨供应部队和公立医院医疗需要。1951年10月,中国医药公司福建省公司成立后,在福州东街口设医药批发部和门市部,对外营业。医疔器材(包括玻璃仪器)经营批零合一,在医药门市部设专柜供应。化学试剂归粉剂药品柜经营。1952年,医疗器械计划商品有X光机、X光机胶片、显微镜、注射器等15种,省医药公司为保障人民用药和医疗单位防病、治病的需要,在加强市场需求调查的基础上,根据需要编制要货计划,报中国医药公司审批,计划下达后,及时与供货单位签订合同组织进货。计划不足部分积极派人向外采购。同时派代表常住上海,一是负责计划供应商品合同的催调,二是负责计划外药品器材的采购,三是办理代购业务,以及负责联系省内医疗仪器送省外维修。随着经营业务和经营机构的扩大,需要量增加,驻沪代表也随之增加。1958年,福建省商业厅在上海设立办事处,处下面设医药化工科负责医药器材采购工作。福州、厦门、漳州、邵武等采购供应站亦派人参加。同时,以上海为中心,扩大驻北京、天津、广州等地采购组,分别称为华东、华北、中南医药器材采购组。
  1958年开始的3年“大跃进”中,医药商业在“左”的思潮影响下,医疗器材的采购出现不问市场需要、不顾产品质量的盲目大收大购现象。在“工业部门生产什么收购什么,生产多少收购多少”的口号下,医药商业购进一些质量低劣不合格的产品,如三明的牙科X光机、氧气瓶推车,泉州的手术照明灯、诊察床、病人推车,厦门的轻便牙科椅、电动牙钻、三用高频电刀、超短波诊疗仪,福州的医用手套、牙科口镜,宁德的血球计算器等。有的盲目扩大经营品种,片面追求门类全、品种多,购进和调入一些疗效不确和不属于医疗器材经营范围的产品。1958年大炼钢铁、大搞化学工业时期,大量购进钢铁分析器、冷凝管、烧瓶等。1959年大搞畜牧业时,以一人一头猪的设想,大量采购猪牛马羊的集精瓶,结果无用,最终作报废处理。由于大收大购,医疗器材的购销额一度呈现扶摇直上的虚假现象,连年出现购大于销,造成商品大量积压。1957年,医疗器材国内购进金额87万元,1960年猛增至490万元,增长4.17倍;省外调入,1957年为165万元,1960年猛增至1415万元,增长7.57倍。库存金额,1957年为95万元,1960年猛增至1477万元,增长14.55倍。1962年,商业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通知,医药商业进行“三清”,全省清理出质次价高滞销产品,进行削价和报废处理,医疗器械损失719.4万元,化学试剂损失188.1万元。
  1973年化学试剂收购下降,主要是某些品种库存过大以及原料不足,调整生产计划所致。1974年,部管计划商品有医疗器械17种,省管年度、半年度各分公司、二级站收购、调拨、供应出口、库存等5个指标,余缺调剂限于省内系统内进行。省管三类主要地产品中有医疗器械14种,医用敷料5种,化学试剂6种,省医药公司管理收购、调拨、出口等3个指标。专业会议平衡品种医疗器械有47种,化学试剂225种,玻璃仪器11种;年度及半年计划,由省医药公司组织要货计划汇编,进行产销衔接综合平衡,在全国会议签订购销合同等。二类、三类的部、省管品种,由省下达,一般纯三类商品由地、市安排。20种大型医疗器械,由省医药公司管理调拨指标,委托福州站集中经营。全省医疗器械购进额731万元,完成计划的11196,比上年增长1.8%。厦门市药械生产收购额达132万元,比上年增加1.3倍,增加的产品有心脏调搏器、旋片式真空泵、立式高压消毒器等22种,其中心脏调搏器收购40台。
  1975年器械生产发展变化较大,收购额1070万元,超计划完成25.9%,比上年增长46.3%;化学试剂收购比前一年增一倍,主要是厦门跨年收购琼酯2吨和福州产的盐酸、醋酸、冰醋酸等都超额完成收购任务。但由于盲目采购和保管不善等原因,1982年再次清仓利库,处理有问题的商品,医疗器械类损失484万元,化学试剂类损失17万元,玻璃仪器类损失4万元。
  80年代,实行“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的商品流通体制后,改变了工业产品统购包销,实行择优选购。1982年,烟台全国医疗器材商品供应会议上,中国医药公司提出经营方式要多样,改变过去指令性计划管理为指导性计划管理,从1983年起不再安排购进和调出计划,由供需双方自行衔接,各级经营单位可以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采购商品,直接向工厂进货,工业部门也可以自销。福建医疗器材的采购供应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但医药采购供应站可以直接向工厂进货,县公司也可以根据市场需要直接向工厂、货源单位,选购适销对路商品,快进快销,增强了企业经营活力。
  1990年,全省医疗器械购进额2501万元,调入2551万元,比1979年分别增长50.3%、78.6%。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福建省志·医药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事物发端,下限断至1990年底。内容包括:药材、中成药、原料药、化学药品、医疗器材、其它产品、购存、销售、科研教育、管理。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