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化学药品购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384
颗粒名称: 二、化学药品购进
分类号: R92
页数: 5
页码: 110-1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的医药商业与工业紧密结合,产销基本衔接。1951年,福建省医药公司成立,负责药品收购和供应工作。1960年,全省药品购进额增长较大。1961年,西药购进额下降。1972年,药品购进额完成计划的109.5%。
关键词: 福建省 化学药品 购进

内容

鸦片战争后,福建西药(相对中药而言,包括化学药品和医疗器材,下同)商业在经营国外产品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化学药品来源地区,随着时期不同而有变迁。20世纪初,福建省化学药品来源,绝大部分从欧美输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上海民族工业纷起,开设制药厂,从国外购进原料药,进行加工生产。在这时期内,福建药商推销国内产品日见扩大,但抗日战争后,外国产品仍占销售额50%以上。
  1951年10月,福建省医药公司成立,负责全省药品收购和医疗单位药品供应工作,对私营西药商进行管理,限制投机交易,取缔伪劣药品,'通过加工订货,控制口岸,统购包销,掌握货源。1952年,药品计划商品有20种;1953年降为18种。1956年,由商业部负责平衡的计划商品有葡萄糖及其注射液、磺胺噻唑片、异烟肼片、氯苯乙烷、麻醉药品和X光机、X光机胶片、显微镜等17种,而福建省除了上述部管商品外,还增加抗坏血酸及其片剂和注射液、异烟肼粉、鱼肝油制剂(如维生素甲丁丸及油剂)、器材类如剪刀、注射器等。
  福建的医药商业与工业,一直是紧密结合的,产销基本也是衔接的。医药工业产销计划仍以商业为主安排,产品均由医药公司收购或包销。
  1957年,省医药公司根据中国医药公司组织的供应会上签订的调拨供应合同,安排二级站生产、收购、调拨、供应计划、管理年度购、销、调、存、接收进口、供应出口等6个指标。二级站根据省公司下达的计划、安排所辖县、市公司计划商品收购,调拨计划。50年代,计划商品的产、购、销增减变动都必须经过中国医药公司批准;二级站增减变动须经省医药公司同意,超产超收药品5%以上幅度,均应事先报省医药公司审批;凡计划商品不论超产或多余部分,各医药经营企业一律不得对省外交流,跨供应区和站之间的交流,应报省医药公司审批;县、市公司增减变动须经二级站(分公司)同意方可变动计划指标。1957年,药品购进额803万元,完成计划的146.2196。其中,地产品鱼肝油制剂计划收购额327万元,实际收购额415.7万元;福州制药厂收购额计划安排201.2万元,实际收购额270.1万元;福鼎药厂咖啡因产品下达收购计划1500公斤,实际收购1682公斤,产值12.1万元,完成计划的112%。
  1960年,全省药品购进额3856万元,比1957年增长了4.8倍。西药收购数增幅较大,主要是金霉素胶丸收购增加,加工生产的产品增加,部分配原料的增加,地产品、新产品增加。福州站仅二季度收购值比上年同期增1.17倍,经营地产品165种,比一季度增42种;厦门站地产品收购上半年比上年同期增2.95倍,下半年主要地产品种完成计划甚差,葡萄糖粉只完成59.6%,清鱼肝油浓、淡丸下半年几乎停产,金霉素胶丸只完成66.6%,主要是胶囊无法解决。1961年,西药(包括器材)21种只有油剂青霉素增长1倍外,其他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药品收购额3329万元,比上年下降13.7%。其主要原因是省内主要地产品因缺乏原料和化工原料,中间体生产量下降,且生产品种之间也不够平衡。如金霉素、土霉素胶丸等完成计划167%,但比上年仍下降17%;清鱼肝油因缺乏植物油,产量剧减,只收购118公斤,为上年的万分之八;口服葡萄糖粉只收购241719公斤,比上年下降59.44%。其次是化工部分配的原料也完成得较差,尤其是下半年福州制药厂分配物资原料供应缩减较多。如磺胺脒粉减少10000公斤、磺胺噻唑粉减少7000公斤、合霉素粉减少1000公斤、非那西汀粉减少3500公斤、阿斯匹林粉减少4300公斤,致使收购计划完成较上年下降幅度较大,都在24~62%之间。医药商业站改变要货计划时有发生。1962年,福州站与福州人民制药厂签订的产销合同,合同订购复合维生素B液10万瓶,后改为5万瓶,最后仅收购2万瓶;还有飞腾补片,福州人民药厂已按计划合同全部备料,准备开工生产,但福州站取消计划合同,因而造成很大浪费。
  1964~1969年,除福州制药厂、福州抗菌素厂和福鼎制药厂等3个企业划归中国医药工业公司杭州分公司领导,实行“托拉斯”管理体制外,其余医药工业企业产销计划仍然由省医药商业主管部门统一安排。生产制剂药品的原料药,基本上由国营医药商业统一收购,再销给制剂厂。省医药商业主管部门在原料收购和制剂生产之间进行调节,以保证生产和供应顺利进行。1966年,药品收购额3640万元,比1965年增长61.8%。1968年药品购进受“文化大革命”影响,仅购进万元,是60年代的最低点。1969年药品购进额开始回升,达3574万元,仍比1966年低。
  1972年,药品购进额5345万元,完成计划的109.5%。完成收购计划的主要品种有:四环素、金霉素片、土霉素片、氯霉素片、长效磺胺、磺胺嘧啶、去痛片、安乃近、驱蛔灵片、解热止痛片等。1973年,省医药商业部门减少了逾量商品鱼肝油制品、益寿宁等收购,二类西药除四环素片,由于原料到货迟、生产需延至1974年外,对库存大的氨基水杨酸钠片控制生产,其他13种均完成或超额完成收购计划。全省药品购进额5695万元,比上年增长6.5%。其中新投产地产品有卡那霉素片、复方胆碱、胃膜素等11种。
  1974年,部管二类计划商品有药品20种,省管三类地产药品有54种。省医药公司管理收购、调拨、出口等3个指标。专业会议平衡品种有药品100种(人用89种,兽用11种),年度及半年计划由省医药公司组织要货计划汇编,进行产销衔接综合平衡,在全国会议签订购销合同等。地方进口原料生产的成品,由省医药公司统一分配。药品购进额5426万元,比上年下降4.8%。主要是福州制药厂工业燃料不足和原料不落实没有完成生产计划。
  至1983年,主要品种省内产销基本可以平衡,调出省外与省外调入的金额大致相差无几。按中国医药公司下达的年度计划,工业基本按计划生产,由各产地站负责统购包销,超产部分亦由产地站负责收购,并协助提供原辅材料、市场信息、研制新产品和打开销路等方面工作。同时,贯彻执行同质同价优先经营地产品的原则,促进地方医药工业的发展。这时期各产地站与工厂关系密切。1983年,全省药品国内购进额10890万元,比1953年的212万元增加50.3倍。50年代收购的地产品种少、数量少,至80年代收购地产品的数量大大增加。
  在改革开放、搞活经济政策的指引下,随着产销情况的变化,省医药商业部门从1984年起实行多渠道、少环节的经营方针,市场竞争激烈。工业自销,商业择优选购,商业二、三、四级批发单位直接向工厂进货,减少产地站一道中间环节,医药二类计划商品全部下放。同时,各医药二级站、县(市)公司也下放当地,按供应区组织医药商品供应的格局已基本冲破。为了搞活企业经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取得市场竞争主动权,进货对象开始发生新的变化。医药商品购进转向省内外工业部门,组织优质廉价的商品。由于福建医药工业基础薄弱,国家投资少,原料药发展速度受限,品种规格单调,与制剂工业不能同步发展。全省医药商业部门每年需从省外调入800多种制剂,进口数十种制剂以供省内需要。医药商业部门择优择廉直接向省内外工厂进货,各产地站对当地医药工业产品收购急剧下降。福州站1985年本市地产品收购额为790万元,比1983年3565万元下降77.84%。其中:福州制药厂416万元,比1983年下降46%;福州中药制药厂81万元,下降56.5%;福州梅峰制药厂196万元,基本持平;福州第二制药厂21万元,下降89.2%;闽清制药厂13万元,下降79%。厦门站1985年本市地产品收购213万元,比1983年2957万元下降93%。其中:厦门鱼肝油厂47万元,下降96%;厦门制药厂185万元,下降86%;厦门市第三制药厂2.2万元,下降99.3%;厦门东风制药厂1.43万元,下降99.4%;厦门思明制药厂26.5万元,下降88%。邵武站1985年购进药品396.29万元,比1983年462万元下降14.2%。区内主要制药厂——建阳制药厂成立劳动服务公司,除自销本厂产品外,还经营省内外产品。邵武站向该厂进货主要品种有大输液和抗感片,仅这两个品种约200万元。1985年,邵武站只收购到8.3万元,占1983年收购额390万元的2.1%。漳州站1983年前收购漳州香料厂的风油精有3500万瓶,而1965年只能收购120万瓶左右。
  1985年起,地产收购锐减,从省外工厂直接购进的品种数量明显增加。1987年,全省药品国内纯购进15300万元,其中省内地产收购7156万元,占46.7%。1988年,国内纯购进17873万元,其中省内地产收购8045万元,占45%。25种二类药品除土霉素片和氣苄青霉素针分别完成计划的104.196与106.3%外,其余全部没有完成购进计划,特别是氯霉素、SD片、APC片、利福平片、链霉素5种只完成年购进计划的30%以下;购进比上年增加的有青霉素针、氨苄青霉素针、维生素C片、维生素C针、乙胺丁醇片、胰岛素针6种外,其余均下降。1989年,国内纯购进16357万元,其中省内地产收购5876万元,占35.9%。1990年国内纯购进19493万元,其中省内地产收购6244万元,占32%,省内地产品收购比重逐年下降。
  80年代以来,从本省医药工业直接购进药品的厂家及主要药品如下:
  福州市有福州制药厂、福州中药制药厂、福州梅峰制药厂、福州第二制药厂、闽清制药厂、福州屏山制药厂、福州道山制药厂、福州油脂化工厂等10余家工厂。收购主要品种有庆大霉素针、黄体酮针、安痛定针、卡那霉素针、小苏打片、土霉素片、四环素片、氯霉素片、红霉素片、安乃近片、维生素C片和针、强的松片、食母生片、清凉片、利福定片、葡萄糖粉、大输液、吐根酊、复合维生素B液、驱蝈灵糖浆、补脑汁、多糖蛋白片、猴菇菌片、水解蛋白、胎盘针、复合氨基酸输液、无味红霉素片、肝太乐、脑复康、谷维素、复方降压胶囊、胃康散、复方土槿皮酊、黑白癣药水、硫酸钡、克霉唑癣药水、碘酊、复方氯仿酊、红药水等。
  厦门市有厦门鱼肝油厂、厦门制药厂、厦门第三制药厂、厦门东风制药厂、厦门思明制药厂等工厂。收购主要品种有清鱼肝油、橙汁鱼肝油、银耳鱼肝油、浓淡维生素AD胶丸、浓淡滴剂、多种维生丸、维生素E丸、谷氨酸、扑感敏、肥儿膏、胃得乐、四环素、土霉素、复方新明磺、补脑汁、补血药、复合维生素B液、苏菲咳糖浆、咳必清糖浆、170胃痛片,硝酸铋片,次碳酸铋、碘酊、红药水、癣药水、牙痛水、氯霉素眼水、大力克、小儿止咳糖浆、吗啉呱眼药水等。
  仙游度峰糖厂的酒精。
  宁德地区古田制药厂、福鼎制药厂的卡那霉素针、庆大霉素针、安乃近片等。
  泉州市有泉州第二制药厂、安溪制药厂、南安制药厂、惠安化工厂、惠安涂寨化工厂、惠安碘厂、鲤中卫生化工厂、海滨卫生化工厂等。收购主要品种有土霉素片、赖氨酸片、宝塔糖、清凉喉片、止痛散、消炎粉、非那根糖浆、黄连素片、复方黄连素片、大输液、麦迪霉素胶囊、氯化钠、氯化钾、松节油、红药水、紫药水、碘酊等。
  南平地区有建阳制药厂和建瓯制药厂。收购主要品种有抗感片、庆大霉素针、大输液、50%葡萄糖针等。
  漳州市有漳州制药厂、漳州香料厂、龙海锦山葡萄糖厂和漳州生物化学制药厂。收购主要品种有小儿胺、康得灵针和片、胃蛋白酶、清凉油、口服葡萄糖粉,丁维葡萄糖粉、多维葡萄糖粉等。
  三明市有三明制药厂、沙县制药厂和永安制药厂。收购主要品种有庆大霉素针、青霉素针、升华硫磺、黄连素片、癣必净等。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福建省志·医药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事物发端,下限断至1990年底。内容包括:药材、中成药、原料药、化学药品、医疗器材、其它产品、购存、销售、科研教育、管理。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