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中药购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383
颗粒名称:
一、中药购进
分类号:
R92
页数:
3
页码:
107-10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的药材和中药材的收购和销售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化。1952年开始,药材和中药材成为重要的收购品种。1957年,药材收购纳入国家计划轨道。1960年,药材收购品种达420种。1974年,药材种植面积增加,药材收购额也有所增长。
关键词:
福建省
纯购进
中药购进
内容
东晋简文帝时(371~372年),闽中就以出产药材著名。南北朝时(420~589年),到晋安郡霍山(今福建宁德市霍童山)采药者纷至沓来。到唐、宋、元、明,福州、泉州、漳州先后发展成为国际转口贸易的主要商埠,药材成为进出口的重要商品。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建瓯泽泻产销最旺盛,收购量估计高达500万斤,约值四五十万银圆。民国时期,仅浦城县从事收购厚朴的商店有5家,此外小商贩与外商也来收购外运。抗日战争后,浦城县厚朴年收购量均在150吨以上。
1952年,福建省土产公司开始经营厚朴、泽泻等5种地产药材。1955年1月20日,中国药材公司福建省公司成立。1956年实行对私改造,将国营中药商业下伸到各地、市、县,药材收购品种由1955年的几十种,增加到100多种。中药购进325万元,比上年增长215.5%,其中,药材收购241万元,增长了148.5%。但因人民用药增长迅速,地产药材收购不够,省外函购频繁,业务部门掌握不严,使部分紧张品种流出省外。本省很大一部分药材依赖省外货源,常因省外部分产地受灾、一些品种缺乏种子,影响药材生产,致使合同无法履行。因货源不足、产需矛盾突出,引起市场脱销与紧张的品种多至80多种。
1957年3月1日,福建省人民委员会下达《关于粮食、油料、海产品、中药材统购和计划收购意见》,规定属于管理范围的中药材有枳壳、枳实等23种。同年6月9日,省人民委员会下达《福建省农村自由市场管理问题的通知》,规定:“凡属与人民生产、生活有重大关系的物资和带有全省性的大宗产品,……及若干中药材必须由国营或供销合作社收购,不得自由经营”。从此,中药材收购纳入国家计划轨道。1957年,中药购进635万元,比上年增长了95.4%。其中,中成药收购265万元,增长了215.5%;药材收购370万元,增长了53.5%。
1959年12月5日,福建省卫生厅发出《关于组织农村基层保健组织开展药材收购的通知》。遍布全省农村的供销社和保健院(站),均成为国营药材商业的药材代购点,全省药材收购品种增加到300多种,收购金额593万元,比上年增长134.4%。中成药则由省卫生厅药政管理局负责产销计划衔接,由产地医药站统一收购调拨。1960年,药材收购品种达420种,比1959年增加118种,除牡蛎、贯仲、狗脊等3个品种外,收购金额594万元,比上年略有增长,陈皮、泽泻都超计划40~50%之多,中成药收购477万元,比上年下降2.7%。1961年,由于农业连续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种药占地与粮食征购任务未妥善解决,价格不合理,影响农民种药积极性。药材种植面积计划安排145000亩,实际种植21717亩,只完成计划的15%。但是,随着农村集市贸易放开,收购价格两次调高,而且,药材(38种主要品种)按等级奖售粮肥和实物,使得收购量明显增加。如青皮、乌梅、桃仁、鸡内金等分别增长1.63倍、11倍、3.68倍、12.85倍。当年,药材收购797万元,比上年增长34.2%。其中,价格上调增大收购额即达193万元。中成药收购额191万元,比上年下降60%。1962年,对小商品的收购重视不够,中药购进额631万元,仅完成计划的60.7196,全省有20多个中.位没有完成计划。
全省药材收购额1955年97万元,1965年449万元;中成药收购额1955年6万元,1965年236万元。自1955-1965年,中药材、中成药平均年递增分别为16.6%和44.4%。1958年受“大跃进”浮夸风的影响,不从市%实际需要出发,片面地提出“大收大购”的方针和“生产什么,收购什么;生产多少、收购多少”的错误U号,造成经营上的重大损失。1962年,全省申报待核销的“三清”损失,有中药材类6599万元、中成药类441万元。1966年,中药购进额904万元。其中,药材购进额588万元,增长3196;中成药购进额316万元,增长76.3%。
1972年,中药购进额2545万元。其中,中成药购进额1054万元,完成计划的117%,药材购进额1491万元,完成计划的106.5%。药材超额完成收购计划的主要品种有:川芎、生地、茯苓、麦冬、红花、田七、菊花、白术、霍香等药材。1973年,中药购进额2200万元,比上年下降13.6%。其中,中成药收购额760万元,下降27.9%,主要是某些品种库存过大以及原料不足,调整生产计划所致;药材收购额1440万元,下降3.4%,是因为银花、泽泻、川芎等受灾减产,未完成收购计划。
1974年,药材种植面积7.8万多亩,主要品种茯苓、麦冬、厚朴、黄柏、乌梅等种植面积都比上年增加。药材收购额1545万元,完成计划的110%,比上年增长7.3%。野生药材收购工作也有所增加。但泽泻收购没有完成计划,比上年下降56%,影响了供应出口调拨计划的完成。中成药收购额844万元,完成计划的12196,比上年增长1196。福州中药厂除了银翘解毒片、麻仁丸等由于原料短缺、药材缺味未投产外,有57个品种完成或超额完成计划。
1975年,药材收购额1739万元,比上年增长12.6%。主要家种药材茯苓、麦冬、山药、菊花等收购量都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泽泻和一些三类药材收购没有完成计划,比上年下降76%。中药材生产收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有些品种生产不够稳定,缺乏统一计划或计划种植面积不落实;二是易种、收益高的品种上得快,难种、收益低的品种上得慢;三是收购重大宗,轻小宗,重家种、轻野生的思想仍较普遍存在,造成一些地产小品种不该脱销的也脱销,地产药材紧缺多达30种左右,一些地产野生药材自给率水平下降。中成药由于扩大生产炎得平制剂、新产品海珠喘息定片、田七片等,全省收购953万元,比上年增长12.9%。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药材收购额从1966年588万元增至1976年2191万元,平均年递增15.5%;中成药收购额从1966年316万元增至1976年1329万元,平均年递增17%.,由于受“左”的思潮干扰破坏,不少地方把农民个人种植和采集药材,当作“资本主义尾巴”来批判;同时,又因无政府主义思潮影响,计划失控,对收益快、价格高的品种,生产、收购盲目发展,导致产销严重失调。一方面市场紧缺品种增多,而另一方面,库存中逾量商品大量枳压。
1977~1979年,每年收购额都在3000万元以上,市场供应紧缺状况好转,但逾量商品更加突出。如茯苓1979年收购达2593.8吨,相当于本省年销量的8倍。经过几年调整,产品结构逐渐趋向合理。中药材因资源情况变化,野生采集的逐渐减少,家种家养的逐渐增多。自建立国营药材集中统一的经营体制以来,药价基本稳定,药材收购额每隔五六年出现一次高峰和低谷。1983年之后,市场开放,价格放开,药农看谁出的价钱高就卖给谁。原负责资金、种苗、化肥、技术扶植的药材公司控制不了地产药材收购。当年,全省中药购进额5344万元,是上年的1.28倍。其中,中药材购进额2664万元,是上年的1.47倍。
1965年,国营药材商业取消全省统一核算,管理体制下放,各地药材公司的生产机构人员大部分转搞购销,药材生产的管理与指导工作相对削弱。供需矛盾主要靠市场价值规律调节,药材收购高峰、低谷周期缩短为二三年,生产收购大上大下,价格暴涨或猛跌,经济效益高的品种及产地迅速发展,效益低的品种及产地逐渐被替代或淘汰,打破了原有的“就地生产,就地供应”的格局,商品流通范围扩大,生产向专业化发展。1985年,全省中药购进额6699万元,其中药材收购额达3328万元,超过以往收购额最高年份的1977年。中成药因疗效好,携带、服用方便,受到中西医及广大群众欢迎。其收购额年平均递增均在17%以上。其中滋补保健类成药80年代后期增幅更大。1988年受通货膨胀影响,药材收购额激增到6138万元,比1977年增加189.4%;中成药收购额跃增至10036万元,比1977年增加464.7%。1989年,药材价格暴跌,全省药材收购额跌落至2760万元,1990年走出低谷,回升到3816万元。而中成药1989年收购额仍与上年持平,达10031万元,1990年则降至9196万元。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事物发端,下限断至1990年底。内容包括:药材、中成药、原料药、化学药品、医疗器材、其它产品、购存、销售、科研教育、管理。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