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纯购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38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纯购进
分类号:
R92
页数:
10
页码:
107-1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纯购进的情况。其中包括中药购进、化学药品购进等。
关键词:
福建省
医药
纯购进
内容
一、中药购进
东晋简文帝时(371~372年),闽中就以出产药材著名。南北朝时(420~589年),到晋安郡霍山(今福建宁德市霍童山)采药者纷至沓来。到唐、宋、元、明,福州、泉州、漳州先后发展成为国际转口贸易的主要商埠,药材成为进出口的重要商品。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建瓯泽泻产销最旺盛,收购量估计高达500万斤,约值四五十万银圆。民国时期,仅浦城县从事收购厚朴的商店有5家,此外小商贩与外商也来收购外运。抗日战争后,浦城县厚朴年收购量均在150吨以上。
1952年,福建省土产公司开始经营厚朴、泽泻等5种地产药材。1955年1月20日,中国药材公司福建省公司成立。1956年实行对私改造,将国营中药商业下伸到各地、市、县,药材收购品种由1955年的几十种,增加到100多种。中药购进325万元,比上年增长215.5%,其中,药材收购241万元,增长了148.5%。但因人民用药增长迅速,地产药材收购不够,省外函购频繁,业务部门掌握不严,使部分紧张品种流出省外。本省很大一部分药材依赖省外货源,常因省外部分产地受灾、一些品种缺乏种子,影响药材生产,致使合同无法履行。因货源不足、产需矛盾突出,引起市场脱销与紧张的品种多至80多种。
1957年3月1日,福建省人民委员会下达《关于粮食、油料、海产品、中药材统购和计划收购意见》,规定属于管理范围的中药材有枳壳、枳实等23种。同年6月9日,省人民委员会下达《福建省农村自由市场管理问题的通知》,规定:“凡属与人民生产、生活有重大关系的物资和带有全省性的大宗产品,……及若干中药材必须由国营或供销合作社收购,不得自由经营”。从此,中药材收购纳入国家计划轨道。1957年,中药购进635万元,比上年增长了95.4%。其中,中成药收购265万元,增长了215.5%;药材收购370万元,增长了53.5%。
1959年12月5日,福建省卫生厅发出《关于组织农村基层保健组织开展药材收购的通知》。遍布全省农村的供销社和保健院(站),均成为国营药材商业的药材代购点,全省药材收购品种增加到300多种,收购金额593万元,比上年增长134.4%。中成药则由省卫生厅药政管理局负责产销计划衔接,由产地医药站统一收购调拨。1960年,药材收购品种达420种,比1959年增加118种,除牡蛎、贯仲、狗脊等3个品种外,收购金额594万元,比上年略有增长,陈皮、泽泻都超计划40~50%之多,中成药收购477万元,比上年下降2.7%。1961年,由于农业连续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种药占地与粮食征购任务未妥善解决,价格不合理,影响农民种药积极性。药材种植面积计划安排145000亩,实际种植21717亩,只完成计划的15%。但是,随着农村集市贸易放开,收购价格两次调高,而且,药材(38种主要品种)按等级奖售粮肥和实物,使得收购量明显增加。如青皮、乌梅、桃仁、鸡内金等分别增长1.63倍、11倍、3.68倍、12.85倍。当年,药材收购797万元,比上年增长34.2%。其中,价格上调增大收购额即达193万元。中成药收购额191万元,比上年下降60%。1962年,对小商品的收购重视不够,中药购进额631万元,仅完成计划的60.7196,全省有20多个中.位没有完成计划。
全省药材收购额1955年97万元,1965年449万元;中成药收购额1955年6万元,1965年236万元。自1955-1965年,中药材、中成药平均年递增分别为16.6%和44.4%。1958年受“大跃进”浮夸风的影响,不从市%实际需要出发,片面地提出“大收大购”的方针和“生产什么,收购什么;生产多少、收购多少”的错误U号,造成经营上的重大损失。1962年,全省申报待核销的“三清”损失,有中药材类6599万元、中成药类441万元。1966年,中药购进额904万元。其中,药材购进额588万元,增长3196;中成药购进额316万元,增长76.3%。
1972年,中药购进额2545万元。其中,中成药购进额1054万元,完成计划的117%,药材购进额1491万元,完成计划的106.5%。药材超额完成收购计划的主要品种有:川芎、生地、茯苓、麦冬、红花、田七、菊花、白术、霍香等药材。1973年,中药购进额2200万元,比上年下降13.6%。其中,中成药收购额760万元,下降27.9%,主要是某些品种库存过大以及原料不足,调整生产计划所致;药材收购额1440万元,下降3.4%,是因为银花、泽泻、川芎等受灾减产,未完成收购计划。
1974年,药材种植面积7.8万多亩,主要品种茯苓、麦冬、厚朴、黄柏、乌梅等种植面积都比上年增加。药材收购额1545万元,完成计划的110%,比上年增长7.3%。野生药材收购工作也有所增加。但泽泻收购没有完成计划,比上年下降56%,影响了供应出口调拨计划的完成。中成药收购额844万元,完成计划的12196,比上年增长1196。福州中药厂除了银翘解毒片、麻仁丸等由于原料短缺、药材缺味未投产外,有57个品种完成或超额完成计划。
1975年,药材收购额1739万元,比上年增长12.6%。主要家种药材茯苓、麦冬、山药、菊花等收购量都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泽泻和一些三类药材收购没有完成计划,比上年下降76%。中药材生产收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有些品种生产不够稳定,缺乏统一计划或计划种植面积不落实;二是易种、收益高的品种上得快,难种、收益低的品种上得慢;三是收购重大宗,轻小宗,重家种、轻野生的思想仍较普遍存在,造成一些地产小品种不该脱销的也脱销,地产药材紧缺多达30种左右,一些地产野生药材自给率水平下降。中成药由于扩大生产炎得平制剂、新产品海珠喘息定片、田七片等,全省收购953万元,比上年增长12.9%。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药材收购额从1966年588万元增至1976年2191万元,平均年递增15.5%;中成药收购额从1966年316万元增至1976年1329万元,平均年递增17%.,由于受“左”的思潮干扰破坏,不少地方把农民个人种植和采集药材,当作“资本主义尾巴”来批判;同时,又因无政府主义思潮影响,计划失控,对收益快、价格高的品种,生产、收购盲目发展,导致产销严重失调。一方面市场紧缺品种增多,而另一方面,库存中逾量商品大量枳压。
1977~1979年,每年收购额都在3000万元以上,市场供应紧缺状况好转,但逾量商品更加突出。如茯苓1979年收购达2593.8吨,相当于本省年销量的8倍。经过几年调整,产品结构逐渐趋向合理。中药材因资源情况变化,野生采集的逐渐减少,家种家养的逐渐增多。自建立国营药材集中统一的经营体制以来,药价基本稳定,药材收购额每隔五六年出现一次高峰和低谷。1983年之后,市场开放,价格放开,药农看谁出的价钱高就卖给谁。原负责资金、种苗、化肥、技术扶植的药材公司控制不了地产药材收购。当年,全省中药购进额5344万元,是上年的1.28倍。其中,中药材购进额2664万元,是上年的1.47倍。
1965年,国营药材商业取消全省统一核算,管理体制下放,各地药材公司的生产机构人员大部分转搞购销,药材生产的管理与指导工作相对削弱。供需矛盾主要靠市场价值规律调节,药材收购高峰、低谷周期缩短为二三年,生产收购大上大下,价格暴涨或猛跌,经济效益高的品种及产地迅速发展,效益低的品种及产地逐渐被替代或淘汰,打破了原有的“就地生产,就地供应”的格局,商品流通范围扩大,生产向专业化发展。1985年,全省中药购进额6699万元,其中药材收购额达3328万元,超过以往收购额最高年份的1977年。中成药因疗效好,携带、服用方便,受到中西医及广大群众欢迎。其收购额年平均递增均在17%以上。其中滋补保健类成药80年代后期增幅更大。1988年受通货膨胀影响,药材收购额激增到6138万元,比1977年增加189.4%;中成药收购额跃增至10036万元,比1977年增加464.7%。1989年,药材价格暴跌,全省药材收购额跌落至2760万元,1990年走出低谷,回升到3816万元。而中成药1989年收购额仍与上年持平,达10031万元,1990年则降至9196万元。
二、化学药品购进
鸦片战争后,福建西药(相对中药而言,包括化学药品和医疗器材,下同)商业在经营国外产品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化学药品来源地区,随着时期不同而有变迁。20世纪初,福建省化学药品来源,绝大部分从欧美输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上海民族工业纷起,开设制药厂,从国外购进原料药,进行加工生产。在这时期内,福建药商推销国内产品日见扩大,但抗日战争后,外国产品仍占销售额50%以上。
1951年10月,福建省医药公司成立,负责全省药品收购和医疗单位药品供应工作,对私营西药商进行管理,限制投机交易,取缔伪劣药品,'通过加工订货,控制口岸,统购包销,掌握货源。1952年,药品计划商品有20种;1953年降为18种。1956年,由商业部负责平衡的计划商品有葡萄糖及其注射液、磺胺噻唑片、异烟肼片、氯苯乙烷、麻醉药品和X光机、X光机胶片、显微镜等17种,而福建省除了上述部管商品外,还增加抗坏血酸及其片剂和注射液、异烟肼粉、鱼肝油制剂(如维生素甲丁丸及油剂)、器材类如剪刀、注射器等。
福建的医药商业与工业,一直是紧密结合的,产销基本也是衔接的。医药工业产销计划仍以商业为主安排,产品均由医药公司收购或包销。
1957年,省医药公司根据中国医药公司组织的供应会上签订的调拨供应合同,安排二级站生产、收购、调拨、供应计划、管理年度购、销、调、存、接收进口、供应出口等6个指标。二级站根据省公司下达的计划、安排所辖县、市公司计划商品收购,调拨计划。50年代,计划商品的产、购、销增减变动都必须经过中国医药公司批准;二级站增减变动须经省医药公司同意,超产超收药品5%以上幅度,均应事先报省医药公司审批;凡计划商品不论超产或多余部分,各医药经营企业一律不得对省外交流,跨供应区和站之间的交流,应报省医药公司审批;县、市公司增减变动须经二级站(分公司)同意方可变动计划指标。1957年,药品购进额803万元,完成计划的146.2196。其中,地产品鱼肝油制剂计划收购额327万元,实际收购额415.7万元;福州制药厂收购额计划安排201.2万元,实际收购额270.1万元;福鼎药厂咖啡因产品下达收购计划1500公斤,实际收购1682公斤,产值12.1万元,完成计划的112%。
1960年,全省药品购进额3856万元,比1957年增长了4.8倍。西药收购数增幅较大,主要是金霉素胶丸收购增加,加工生产的产品增加,部分配原料的增加,地产品、新产品增加。福州站仅二季度收购值比上年同期增1.17倍,经营地产品165种,比一季度增42种;厦门站地产品收购上半年比上年同期增2.95倍,下半年主要地产品种完成计划甚差,葡萄糖粉只完成59.6%,清鱼肝油浓、淡丸下半年几乎停产,金霉素胶丸只完成66.6%,主要是胶囊无法解决。1961年,西药(包括器材)21种只有油剂青霉素增长1倍外,其他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药品收购额3329万元,比上年下降13.7%。其主要原因是省内主要地产品因缺乏原料和化工原料,中间体生产量下降,且生产品种之间也不够平衡。如金霉素、土霉素胶丸等完成计划167%,但比上年仍下降17%;清鱼肝油因缺乏植物油,产量剧减,只收购118公斤,为上年的万分之八;口服葡萄糖粉只收购241719公斤,比上年下降59.44%。其次是化工部分配的原料也完成得较差,尤其是下半年福州制药厂分配物资原料供应缩减较多。如磺胺脒粉减少10000公斤、磺胺噻唑粉减少7000公斤、合霉素粉减少1000公斤、非那西汀粉减少3500公斤、阿斯匹林粉减少4300公斤,致使收购计划完成较上年下降幅度较大,都在24~62%之间。医药商业站改变要货计划时有发生。1962年,福州站与福州人民制药厂签订的产销合同,合同订购复合维生素B液10万瓶,后改为5万瓶,最后仅收购2万瓶;还有飞腾补片,福州人民药厂已按计划合同全部备料,准备开工生产,但福州站取消计划合同,因而造成很大浪费。
1964~1969年,除福州制药厂、福州抗菌素厂和福鼎制药厂等3个企业划归中国医药工业公司杭州分公司领导,实行“托拉斯”管理体制外,其余医药工业企业产销计划仍然由省医药商业主管部门统一安排。生产制剂药品的原料药,基本上由国营医药商业统一收购,再销给制剂厂。省医药商业主管部门在原料收购和制剂生产之间进行调节,以保证生产和供应顺利进行。1966年,药品收购额3640万元,比1965年增长61.8%。1968年药品购进受“文化大革命”影响,仅购进万元,是60年代的最低点。1969年药品购进额开始回升,达3574万元,仍比1966年低。
1972年,药品购进额5345万元,完成计划的109.5%。完成收购计划的主要品种有:四环素、金霉素片、土霉素片、氯霉素片、长效磺胺、磺胺嘧啶、去痛片、安乃近、驱蛔灵片、解热止痛片等。1973年,省医药商业部门减少了逾量商品鱼肝油制品、益寿宁等收购,二类西药除四环素片,由于原料到货迟、生产需延至1974年外,对库存大的氨基水杨酸钠片控制生产,其他13种均完成或超额完成收购计划。全省药品购进额5695万元,比上年增长6.5%。其中新投产地产品有卡那霉素片、复方胆碱、胃膜素等11种。
1974年,部管二类计划商品有药品20种,省管三类地产药品有54种。省医药公司管理收购、调拨、出口等3个指标。专业会议平衡品种有药品100种(人用89种,兽用11种),年度及半年计划由省医药公司组织要货计划汇编,进行产销衔接综合平衡,在全国会议签订购销合同等。地方进口原料生产的成品,由省医药公司统一分配。药品购进额5426万元,比上年下降4.8%。主要是福州制药厂工业燃料不足和原料不落实没有完成生产计划。
至1983年,主要品种省内产销基本可以平衡,调出省外与省外调入的金额大致相差无几。按中国医药公司下达的年度计划,工业基本按计划生产,由各产地站负责统购包销,超产部分亦由产地站负责收购,并协助提供原辅材料、市场信息、研制新产品和打开销路等方面工作。同时,贯彻执行同质同价优先经营地产品的原则,促进地方医药工业的发展。这时期各产地站与工厂关系密切。1983年,全省药品国内购进额10890万元,比1953年的212万元增加50.3倍。50年代收购的地产品种少、数量少,至80年代收购地产品的数量大大增加。
在改革开放、搞活经济政策的指引下,随着产销情况的变化,省医药商业部门从1984年起实行多渠道、少环节的经营方针,市场竞争激烈。工业自销,商业择优选购,商业二、三、四级批发单位直接向工厂进货,减少产地站一道中间环节,医药二类计划商品全部下放。同时,各医药二级站、县(市)公司也下放当地,按供应区组织医药商品供应的格局已基本冲破。为了搞活企业经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取得市场竞争主动权,进货对象开始发生新的变化。医药商品购进转向省内外工业部门,组织优质廉价的商品。由于福建医药工业基础薄弱,国家投资少,原料药发展速度受限,品种规格单调,与制剂工业不能同步发展。全省医药商业部门每年需从省外调入800多种制剂,进口数十种制剂以供省内需要。医药商业部门择优择廉直接向省内外工厂进货,各产地站对当地医药工业产品收购急剧下降。福州站1985年本市地产品收购额为790万元,比1983年3565万元下降77.84%。其中:福州制药厂416万元,比1983年下降46%;福州中药制药厂81万元,下降56.5%;福州梅峰制药厂196万元,基本持平;福州第二制药厂21万元,下降89.2%;闽清制药厂13万元,下降79%。厦门站1985年本市地产品收购213万元,比1983年2957万元下降93%。其中:厦门鱼肝油厂47万元,下降96%;厦门制药厂185万元,下降86%;厦门市第三制药厂2.2万元,下降99.3%;厦门东风制药厂1.43万元,下降99.4%;厦门思明制药厂26.5万元,下降88%。邵武站1985年购进药品396.29万元,比1983年462万元下降14.2%。区内主要制药厂——建阳制药厂成立劳动服务公司,除自销本厂产品外,还经营省内外产品。邵武站向该厂进货主要品种有大输液和抗感片,仅这两个品种约200万元。1985年,邵武站只收购到8.3万元,占1983年收购额390万元的2.1%。漳州站1983年前收购漳州香料厂的风油精有3500万瓶,而1965年只能收购120万瓶左右。
1985年起,地产收购锐减,从省外工厂直接购进的品种数量明显增加。1987年,全省药品国内纯购进15300万元,其中省内地产收购7156万元,占46.7%。1988年,国内纯购进17873万元,其中省内地产收购8045万元,占45%。25种二类药品除土霉素片和氣苄青霉素针分别完成计划的104.196与106.3%外,其余全部没有完成购进计划,特别是氯霉素、SD片、APC片、利福平片、链霉素5种只完成年购进计划的30%以下;购进比上年增加的有青霉素针、氨苄青霉素针、维生素C片、维生素C针、乙胺丁醇片、胰岛素针6种外,其余均下降。1989年,国内纯购进16357万元,其中省内地产收购5876万元,占35.9%。1990年国内纯购进19493万元,其中省内地产收购6244万元,占32%,省内地产品收购比重逐年下降。
80年代以来,从本省医药工业直接购进药品的厂家及主要药品如下:
福州市有福州制药厂、福州中药制药厂、福州梅峰制药厂、福州第二制药厂、闽清制药厂、福州屏山制药厂、福州道山制药厂、福州油脂化工厂等10余家工厂。收购主要品种有庆大霉素针、黄体酮针、安痛定针、卡那霉素针、小苏打片、土霉素片、四环素片、氯霉素片、红霉素片、安乃近片、维生素C片和针、强的松片、食母生片、清凉片、利福定片、葡萄糖粉、大输液、吐根酊、复合维生素B液、驱蝈灵糖浆、补脑汁、多糖蛋白片、猴菇菌片、水解蛋白、胎盘针、复合氨基酸输液、无味红霉素片、肝太乐、脑复康、谷维素、复方降压胶囊、胃康散、复方土槿皮酊、黑白癣药水、硫酸钡、克霉唑癣药水、碘酊、复方氯仿酊、红药水等。
厦门市有厦门鱼肝油厂、厦门制药厂、厦门第三制药厂、厦门东风制药厂、厦门思明制药厂等工厂。收购主要品种有清鱼肝油、橙汁鱼肝油、银耳鱼肝油、浓淡维生素AD胶丸、浓淡滴剂、多种维生丸、维生素E丸、谷氨酸、扑感敏、肥儿膏、胃得乐、四环素、土霉素、复方新明磺、补脑汁、补血药、复合维生素B液、苏菲咳糖浆、咳必清糖浆、170胃痛片,硝酸铋片,次碳酸铋、碘酊、红药水、癣药水、牙痛水、氯霉素眼水、大力克、小儿止咳糖浆、吗啉呱眼药水等。
仙游度峰糖厂的酒精。
宁德地区古田制药厂、福鼎制药厂的卡那霉素针、庆大霉素针、安乃近片等。
泉州市有泉州第二制药厂、安溪制药厂、南安制药厂、惠安化工厂、惠安涂寨化工厂、惠安碘厂、鲤中卫生化工厂、海滨卫生化工厂等。收购主要品种有土霉素片、赖氨酸片、宝塔糖、清凉喉片、止痛散、消炎粉、非那根糖浆、黄连素片、复方黄连素片、大输液、麦迪霉素胶囊、氯化钠、氯化钾、松节油、红药水、紫药水、碘酊等。
南平地区有建阳制药厂和建瓯制药厂。收购主要品种有抗感片、庆大霉素针、大输液、50%葡萄糖针等。
漳州市有漳州制药厂、漳州香料厂、龙海锦山葡萄糖厂和漳州生物化学制药厂。收购主要品种有小儿胺、康得灵针和片、胃蛋白酶、清凉油、口服葡萄糖粉,丁维葡萄糖粉、多维葡萄糖粉等。
三明市有三明制药厂、沙县制药厂和永安制药厂。收购主要品种有庆大霉素针、青霉素针、升华硫磺、黄连素片、癣必净等。
三、医疗器材购进
医疗器材是医药商品的组成部分。福建经营的医疗器材包括化学试剂、玻璃仪器等约占医药商品经营总额的19%。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和传教士纷纷来福建经商传教开办医院和学校,西医西药、现代医疗器材始传入福建。清光绪七年至宣统三年(1881~1911年),各国教会在福建自办或资助办的西医诊所、医馆、医院达20家以上。随着西医院的建立和发展,医疗器材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一些外国在华洋行和药房,视经营医疗器材有利可图,遂兼营医疗器材。宣统元年(1909年),英国人连尼在福州观井路开设“诊寿堂”,兼营医疗器械和敷料。随后,本国医药商人也先后经营医疗器材。民国7~38年(1918~1949)年,福州有华兴、中西、明华、中南、德建、诊寿堂、华南、大华、新联、中国、福州等药房药店经营药械。福州医药商经营的医疗器械、敷料、化学试剂、牙科材料等近700余种。
1949年以前,医疗器材都是私营医药商兼营,购进渠道各不相同,大多数从省外如上海、广州、汕头等地购进,也有向外国厂商在福建的代理洋行购进。福州的三星洋行,专门推销日本制造的西药和医疗器械,一些医药私商即向洋行进货,转卖给医疗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菅医药商业机构尚未建立,为保障军需和公立医院医疗的需要,省卫生厅接收国民党省政府设在福州青都观的卫生材料库,内部调拨供应部队和公立医院医疗需要。1951年10月,中国医药公司福建省公司成立后,在福州东街口设医药批发部和门市部,对外营业。医疔器材(包括玻璃仪器)经营批零合一,在医药门市部设专柜供应。化学试剂归粉剂药品柜经营。1952年,医疗器械计划商品有X光机、X光机胶片、显微镜、注射器等15种,省医药公司为保障人民用药和医疗单位防病、治病的需要,在加强市场需求调查的基础上,根据需要编制要货计划,报中国医药公司审批,计划下达后,及时与供货单位签订合同组织进货。计划不足部分积极派人向外采购。同时派代表常住上海,一是负责计划供应商品合同的催调,二是负责计划外药品器材的采购,三是办理代购业务,以及负责联系省内医疗仪器送省外维修。随着经营业务和经营机构的扩大,需要量增加,驻沪代表也随之增加。1958年,福建省商业厅在上海设立办事处,处下面设医药化工科负责医药器材采购工作。福州、厦门、漳州、邵武等采购供应站亦派人参加。同时,以上海为中心,扩大驻北京、天津、广州等地采购组,分别称为华东、华北、中南医药器材采购组。
1958年开始的3年“大跃进”中,医药商业在“左”的思潮影响下,医疗器材的采购出现不问市场需要、不顾产品质量的盲目大收大购现象。在“工业部门生产什么收购什么,生产多少收购多少”的口号下,医药商业购进一些质量低劣不合格的产品,如三明的牙科X光机、氧气瓶推车,泉州的手术照明灯、诊察床、病人推车,厦门的轻便牙科椅、电动牙钻、三用高频电刀、超短波诊疗仪,福州的医用手套、牙科口镜,宁德的血球计算器等。有的盲目扩大经营品种,片面追求门类全、品种多,购进和调入一些疗效不确和不属于医疗器材经营范围的产品。1958年大炼钢铁、大搞化学工业时期,大量购进钢铁分析器、冷凝管、烧瓶等。1959年大搞畜牧业时,以一人一头猪的设想,大量采购猪牛马羊的集精瓶,结果无用,最终作报废处理。由于大收大购,医疗器材的购销额一度呈现扶摇直上的虚假现象,连年出现购大于销,造成商品大量积压。1957年,医疗器材国内购进金额87万元,1960年猛增至490万元,增长4.17倍;省外调入,1957年为165万元,1960年猛增至1415万元,增长7.57倍。库存金额,1957年为95万元,1960年猛增至1477万元,增长14.55倍。1962年,商业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通知,医药商业进行“三清”,全省清理出质次价高滞销产品,进行削价和报废处理,医疗器械损失719.4万元,化学试剂损失188.1万元。
1973年化学试剂收购下降,主要是某些品种库存过大以及原料不足,调整生产计划所致。1974年,部管计划商品有医疗器械17种,省管年度、半年度各分公司、二级站收购、调拨、供应出口、库存等5个指标,余缺调剂限于省内系统内进行。省管三类主要地产品中有医疗器械14种,医用敷料5种,化学试剂6种,省医药公司管理收购、调拨、出口等3个指标。专业会议平衡品种医疗器械有47种,化学试剂225种,玻璃仪器11种;年度及半年计划,由省医药公司组织要货计划汇编,进行产销衔接综合平衡,在全国会议签订购销合同等。二类、三类的部、省管品种,由省下达,一般纯三类商品由地、市安排。20种大型医疗器械,由省医药公司管理调拨指标,委托福州站集中经营。全省医疗器械购进额731万元,完成计划的11196,比上年增长1.8%。厦门市药械生产收购额达132万元,比上年增加1.3倍,增加的产品有心脏调搏器、旋片式真空泵、立式高压消毒器等22种,其中心脏调搏器收购40台。
1975年器械生产发展变化较大,收购额1070万元,超计划完成25.9%,比上年增长46.3%;化学试剂收购比前一年增一倍,主要是厦门跨年收购琼酯2吨和福州产的盐酸、醋酸、冰醋酸等都超额完成收购任务。但由于盲目采购和保管不善等原因,1982年再次清仓利库,处理有问题的商品,医疗器械类损失484万元,化学试剂类损失17万元,玻璃仪器类损失4万元。
80年代,实行“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的商品流通体制后,改变了工业产品统购包销,实行择优选购。1982年,烟台全国医疗器材商品供应会议上,中国医药公司提出经营方式要多样,改变过去指令性计划管理为指导性计划管理,从1983年起不再安排购进和调出计划,由供需双方自行衔接,各级经营单位可以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采购商品,直接向工厂进货,工业部门也可以自销。福建医疗器材的采购供应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但医药采购供应站可以直接向工厂进货,县公司也可以根据市场需要直接向工厂、货源单位,选购适销对路商品,快进快销,增强了企业经营活力。
1990年,全省医疗器械购进额2501万元,调入2551万元,比1979年分别增长50.3%、78.6%。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事物发端,下限断至1990年底。内容包括:药材、中成药、原料药、化学药品、医疗器材、其它产品、购存、销售、科研教育、管理。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