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输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347
颗粒名称: 二、大输液
分类号: R944.1+1
页数: 3
页码: 74-76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大输液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品种。从民国时期的手工生产到现代的机械化生产线,大输液的生产经历了多个阶段。主要品种包括生理盐水、葡萄糖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等。
关键词: 福建省 注射剂 大输液

内容

民国31年(1942年),福建省企业特种有限公司制药厂手工生产大输液,品种有生理盐水、葡萄糖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等。民国34年(1945年)停产。
  1953年,福建制药厂在针剂车间设一个手工操作的大输液生产线,用的是进口的1000毫升硬质玻璃瓶,旧瓶回收,反复使用,橡胶塞加铝盖。当时只有生理盐水和5%、10%葡萄糖注射液等品种。1953年产量0.93万瓶。翌年增为4.34万瓶。该厂初期生产条件差,锁口机能不好,铝盖封口有时不够严密,再加上没有衬垫,时常发生变质现象。配料大瓶只能容纳1万毫升,故每灌装10瓶,就得再行配料。1956年学习上海经验,胶塞下开始衬垫玻璃纸。以后又用涤纶等高分子聚合物为衬垫,提高了效率。1958年,该厂大输液产量为9.98万瓶,为50年代产量最高的年份。1966年开始用贴标机、联动轧口机和翻塞机。1973年机械联动线投产,节约劳力6人,提高效率20%。1976年,福州制药厂建成大输液车间。
  70年代,新增厂家有建阳制药厂、安溪制药厂、古田制药厂、福州梅峰制药厂等。1979年,全省大输液年生产能力385万瓶,产量216.17万瓶。1980年,古田制药厂大输液因生产线未能达到生产规范要求而停产。
  80年代,福建大输液厂家有福州制药厂、福州梅峰制药厂、建阳制药厂、安溪制药厂等4家。产量最大的是福州制药厂,产值最高的是福州梅峰制药厂。大部分县级以上的医院制剂室也有生产大输液供本院临床使用。1983年,建阳制药厂、安溪制药厂分别投资124万元、99万元改造大输液生产线。建阳制药厂于1987年12月竣工并通过验收;安溪制药厂于1988年通过验收。1984年,福州制药厂和福建省电子技术研究所协作,建立大输液灭菌微机控制系统,获福州市推广应用科技成果二等奖;1986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87年,福州梅峰制药厂投资150万元,改造大输液生产线,1989年9月竣工投产。经主管部门检查,温度、风速、噪声、尘埃(微粒)、菌落均达到药品生产管理规范要求。生产能力达2600瓶/小时。洁净区中的灌装间,精洗间、翻塞间的吊顶为不锈钢板,墙壁为大理石和铝合金框架,玻璃板。安装中高效过滤器,净化达1万级标准。控制区的配制间、洗塞、洗膜间天花板用耐酸瓷漆,墙壁贴瓷砖。安装高效过滤器,净化达10万级标准。一般生产区、控制区、洁净区划分清楚,人流、物流严格分开。淘汰塔式蒸馏水器,采用多效蒸馏水器。该厂为了消灭热源,输送药液和注射用水管道定期通蒸汽消毒。采用钛棒粗滤药液,提高了质量,又加快了滤速。
  全省生产的输液品种有:葡萄糖注射液(规格有500毫升10%、500毫升5%两种)、0.9%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低分子右旋糖酐葡萄糖注射液、小分子右旋糖酐葡萄糖注射液、甘露醇注射液、水解蛋白注射液、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有6—氨基酸注射液、11一氨基酸注射液、14一氨基酸注射液、17—氨基酸注射液)等10余种。1990年,全省大输液产量1077万瓶。
  主要品种有:
  水解蛋白注射液1977年夏,福州梅峰制药厂王宗成和李国帜合作,以价廉易得的大豆饼作蛋白原料,试制水解蛋白注射液。经过一年多努力,1978年底水解蛋白注射液试制成功。他们首先自身作静脉输入试验,以后才用于临床。当时,成品质量不稳定,年产量不到5万瓶。1980年初,王宗成、李国帜等采用上海长征药厂经验,改进工艺,用732树脂吸附水解液,再用氨水洗脱。新的提炼工艺,提高、稳定了产品的质量,扩大了产量,而且全部化工原料(酸、碱、氨等)都用工业规格,大幅度地降低了成本。1984年,这个工艺改革获福州军区科技成果三等奖。色氨酸是配制水解蛋白的必需原料之一,1980年,王宗成利用简陋设备反复试验,用七步反应合成色氨酸。1980~1983年共生产D、L色氨酸252公斤,为批量生产水解蛋白注射液创造了条件。该项目于1981年获福州军区科技成果五等奖。1981年,该厂水解蛋白注射液生产工艺采用薄膜浓缩器代替减压浓缩器,提高功效4倍,节约蒸汽,降低有效成分的破坏,并用加压过滤代替常压过滤,收率提高50%。1981年7月,李国帜、王宗成等对水解蛋白浓缩液施以适当高温处理,改装了部分设备,彻底解决了水解蛋白注射液的热源问题。1984年,水解蛋白注射液被评为省优产品。1986年大兴安岭特大火灾中,福州梅峰制药厂生产的水解蛋白注射液数十万瓶,运往灾区,为抢救伤病员作出贡献。1987年,该厂采用蚕蛹粉为蛋白质原料,生产水解蛋白注射液。新原料不仅货源充足,且各种氨基酸配比更符合要求。
  复合氨基酸注射液1982年,福州梅峰制药厂李国帜、王宗成、曾绍金等试制17—氨基酸注射液,1983年投产。17—氨基酸是以猪血为蛋白质原料,用4N酸在120℃条件下彻底水解,水解液经732树脂吸附,解吸,再经减压,浓缩,补加数种必需氨基酸而制成。1985年,采用进口单体原料配制生产,质量更稳定。该工艺获福州军区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5年初,该厂开发投产14一氨基酸注射液和6—氨基酸注射液,这两种新产品均以支链氨基酸为主体,用于治肝性脑病。1987年开发投产的新产品有治疗肾病的9一氨基酸注射液和营养型11一氨基酸注射液。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福建省志·医药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事物发端,下限断至1990年底。内容包括:药材、中成药、原料药、化学药品、医疗器材、其它产品、购存、销售、科研教育、管理。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