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射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346
颗粒名称: 一、注射液
分类号: R944.1+1
页数: 3
页码: 72-7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针剂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品种。民国时期开始生产针剂,设备简陋,产量低。50年代后,生产条件逐步改善,产量逐步提高。70年代开始,新增厂家和品种。80年代,改进工艺和提高质量。90年代,针剂生产厂家增多,年产量达到生产能力的36.58%。主要品种有庆大霉素注射液、胎盘组织液等。
关键词: 福建省 注射剂 注射液

内容

1~20毫升的注射液,俗称针剂。民国26~35年(1937~1946年),福建省企业特种有限公司制药厂生产毛地黄注射液、康的新注射液(强心剂)等10余种注射液,手工操作,年产量200~300万支。民国37~38年(1948~1949年),福州欧亚药物研究所生产针剂,有1~2毫升的维生素C注射液、维生素B注射液、肾上腺素注射液、5~20毫升的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等。总产量约数万支,全部手工操作。
  1951年,中国医药公司福建省公司化学制药厂(后更名福建制药厂、福州制药厂)在南平开始生产针剂,品种有维生素C注射液,维生素B注射液、樟脑磺酸钠注射液、阿托品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注射用水等十几种。设备简陋,用木炭烧蒸馏水,用进口的垂熔玻璃漏斗过滤;手工灌装,针筒计量;用酒精灯封口,皮老虎(脚踏风箱)打气;用大搪瓷桶在木炭炉上水煮进行消毒;安瓿洗净水煮后,用手甩出安瓿里的水。1952年,该厂针剂产量65.38万支。1953年,福建制药厂迁福州,逐步改用大型消毒柜,蒸汽制蒸馏水,洗涤空安瓿用真空吸水等。当时生产条件仍很落后,生产场所门、窗关闭,操作人员穿工作服、戴口罩、工作帽,既无任何降温设施,又无任何送风装置。夏季,操作人员经常汗流浃背。直至后期,才有在操作间内放大冰块以降低室温的措施。1958年,该厂陈昭言等人为了满足安瓿封口的需要,研制成功能送出过滤空气的鼓风机。1959年,该厂针剂产量增为1531.73万支。
  60年代,福建仍然是福州制药厂独家生产针剂。产量最高年份是1966年,为3594万支;1969年为2406.78万支。新品种有阿托品注射液、洛贝林注射液、安痛定注射液等。
  1971年2月,福建红卫药厂(今三明制药厂)开始生产针剂,品种有维生素B12、阿托品等,日产量10余万支,月产不过200余万支。1978年,该厂开始小量生产庆大霉素,用浓缩液灌针剂,产量扩大到月产300余万支。同时还增加了氨基比林、麻黄素等品种。1976年7月,福州制药厂针剂车间采用加氧吹焰新工艺。经过3个多月试验,掌握了新工艺技术,使封口检漏损耗率从原来的10%以上,降至2%以下,提高了成品率。该工艺熔封速度加快,每台灌封机每班可增产1500~2000支。
  70年代,新增厂家有三明制药厂、建阳制药厂、古田制药厂、福州军区后勤部制药厂(今福州梅峰制药厂)、安溪制药厂等;新增品种有庆大霉素注射液、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更新霉素注射液等26种。1979年,全省针剂年生产能力18000万支,产量13792.77万支。
  80年代,福州制药厂推广使用微孔滤膜过滤药液,提高了针剂澄明度合格率和优级品率。1980年,三明制药厂针剂车间改进工艺,灌封机使用压缩空气,经过油气分离、冷却、加热,以活性炭、棉花、砂蕊过滤达到净化要求。灌封机由原来四头增至六头,即第一、二头吹气,第三、四头灌药液,第五、六头充氮气。安瓿封口原试用气动拉丝封口机,因气流吹起杂质,使澄明度下降。后学习杭州民生药厂,采用机械拉丝封口机进行封口。1990年,三明制药厂针剂车间再次改造,空调除调温、调湿外,增加净化设施。经过以上改进,该厂水针澄明度合格率由80%提高到96%以上。
  1990年,福建生产化学药品针剂的制药厂有8家,即福州制药厂、三明制药厂、建阳制药厂、古田制药厂、福州梅峰制药厂、福州金山制药厂、南安制药厂、闽东制药厂;品种有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胸腺因子D注射液、强痛定注射液等70余种。其中,空军福州医院陈紫榕等研制成功的胸腺因子D注射液,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由福州金山制药厂生产。全省针剂年生产能力为7.49亿支,产量2.74亿支,产量为生产能力的36.58%。主要设备中,有1~2毫升灌封机62台,5~10毫升灌封机16台,20毫升灌封机13台,有水型、油型、醇型等3种,规格有1毫升、2毫升、5毫升、10毫升、20亳升等。1990年开始使用曲颈易折安瓿。
  福建省针剂主要品种有:
  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福州梅峰制药厂是全国生产庆大霉素注射液的第一家药厂。福建省生产的庆大霉素注射液有4万单位、8万单位和3万单位等规格,是福建省产量最大的一个针剂品种,年产量在1亿支上下,有6个药厂生产。经验处方是庆大霉素加适量亚硫酸钠溶于注射用水调pH3~5,过滤,通氮灌封灭菌而成。但肌内注射比较疼痛。1984年,福州梅峰制药厂龚俊涛、王宗成等找出致痛原因有渗透压低、pH值偏低(低于4.0)等。他们改进配方,加入适量苯甲醇和氯化钠,调节渗透压、pH值等,减少了疼痛,1986年,新处方报批生产。
  胎盘组织液60年代后期,福州军区总医院药局(福州梅峰制药厂前身)以新鲜胎盘为原料,小批量生产胎盘组织液。1971年开始胎盘综合利用,先提取丙种球蛋白,然后制胎盘组织液。1987年改进工艺,提高氨基酸浓度。胎盘组织液疗效确实,需求量持续上升。1980年产量仅15.9万支,1985年升至1400万支,1988年达1596万支。1990年因原料紧缺,产量降为680万支。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福建省志·医药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事物发端,下限断至1990年底。内容包括:药材、中成药、原料药、化学药品、医疗器材、其它产品、购存、销售、科研教育、管理。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