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胶囊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342
颗粒名称:
二、胶囊剂
分类号:
R94
页数:
3
页码:
66-68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制药业在1959年开始生产胶囊剂,经历了手工装填到板装胶囊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卫生条件。70年代后,多家厂家开始生产胶囊剂,品种增多。复方降压胶囊是闽清制药厂的主打产品,而褐藻胶囊则填补了国内肠溶胶囊商品的空白。
关键词:
福建省
口服
胶囊剂
内容
1959年,福州制药厂开始生产胶囊剂。胶囊用手工一粒粒地装,每人每天只能装1200粒左右,效率低,质量差(装量差异较大)。当年产量703.59万粒。1965年10月,该厂派人去杭州民生制药厂、上海通用制药厂学习,改为板装胶囊,每人每天可装1万粒左右,提高效率8倍,基本杜绝了因装量差异不合格造成的返工现象,并减少了原辅料的消耗,降低了成本。该厂还将旧的箱式振动筛改装成“胶囊打光机”,代替手工擦胶囊打光。1966年产量最高,为4488.98万粒。
70年代,新增胶囊剂厂家有闽清制药厂、厦门制药厂、泉州第二制药厂、漳州生物化学制药厂等,品种有利福平、土霉素、胆黄素、羟基脲胶囊等近十种。各厂胶囊装料板开始为木质板,70年代后逐步使用有机玻璃质板。大都采用大玻罩,药物工具均放在罩内,操作人员将手臂伸入罩内操作,这样卫生条件较好,既防止药物被污染,又保护操作人员不吸入药物粉尘。但因操作不便,影响生产效率而淘汰。仍将胶囊装料板直接放在工作台上操作,药末飞扬较多。每人每日可装1~1.5万粒之间,因受药物的性质、粒度的均勻性(影响装量)、粘度(影响速度)等因素影响,效率而不同。福州制药厂胶囊剂产量下降,1974年产量983.37万粒,1976年239.8万粒。70年代后期,闽清制药厂取代福州制药厂,成为福建省最大的胶囊剂厂家。80年代该厂胶囊年产量在1亿粒以上。
1990年,福建生产胶囊剂有闽清制药厂、厦门制药厂、福州制药厂、永泰制药厂、闽东制药厂、建阳制药厂、安溪制药厂、沙县制药厂、福州抗菌素厂制剂分厂,古田制药厂、南安制药厂等11个厂家。1990年全省胶囊剂生产能力5.6亿粒,产量1.88亿粒,品种有20多种。闽清制药厂生产的复方降压胶囊产量最大,占总产量的59%。其它速效感冒胶囊、维霉素胶囊、肠溶阿司匹林胶囊、肝必复胶囊、利福平胶囊、氟哌酸胶囊、西咪替丁胶囊等产量也较大。
主要品种有:
复方降压胶囊这是闽清制药厂自行研制的主要产品。1969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医学研究单位综合几个医院常用的治高血压病处方,拟定现用处方,试产复方降压胶囊,并在军内医院试用,后又逐步推广到地方医院使用。该厂于1979年组织临床验证。1980年,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河北新医大学附属医院、石家庄铁路医院、石家庄市第三医院、华北药厂医院、福州军区总院、九五医院、七二二医院等8个医院,临床验证300余例,总有效率为95%,显效率74.3%。1987年,正式投入生产。1982年产量4993万粒,1988年产量最高,为1.33亿粒;1990年产量1.11亿粒。复方降压胶囊于1984年、1990年被评为福建优质产品。该厂胶囊剂产值占总产值的70~80%。而复方降压胶囊占总产值的60~70%。1985年全厂总产值466.9万元,其中胶囊剂产值411.2万元,占总产值的88%,而复方降压胶囊一个品种产值324.8万元,为总产值的70%。1990年全厂产值704.9万元,其中胶囊剂550万元,占78%,而复方降压胶囊产值为443.8万元,占63%。
褐藻胶囊1975年,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州市水产加工厂等单位开始以褐藻酸钠代替明胶研制制药用胶囊的小型试验。1976年研制出适合制造胶囊用的药用褐藻酸钠,先制成胃溶硬胶囊。褐藻酸钠胃溶硬胶囊与明胶制胃溶硬胶囊相比,前者外观、色泽、厚薄均匀性稍差于后者,而褐藻酸钠制胶囊则有夏季不易沾粘,冬季不易发脆,不易吸潮的优点。1981年,惠安制碘厂引进福建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的科研成果,改进工艺,当年生产褐藻酸钠空心胶囊120万粒。1982年,该厂与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协作,研制成功褐藻胶肠溶空心胶囊,并自行设计加工生产设备,使褐藻胶肠溶空心胶囊当年投产,产量192万粒,填补国内肠溶胶囊商品的空白。1985年,惠安制碘厂改造、扩建空心胶囊生产线,设计生产能力达1亿粒/年,产量为1895万粒。1986年装配1台多层次节能烘干机,提高工效,每生产1万粒空心胶囊可节电55千瓦时。1987年,惠安制碘厂生产的褐藻胶肠溶胶囊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8年,该厂研制沾胶机、拨囊机、回潮输送机、切口机各1台,代替手工操作。其他主要设备还有炖胶罐2台,三锟研磨机3台,胶磨机1台等。1988年,褐藻胶肠溶空心胶囊产量为2537万粒。
明胶空心胶囊福建省兼营生产空心胶囊的厂家,至1990年只有闽清制药厂一家。该厂因胶囊用量较大,外地供应的胶囊有时受运输影响脱节,霉雨季节或大热天长途运输影响胶囊外形、质量、甚至染菌。1982年,该厂投资5万元,组建空胶囊生产车间,请来浙江师傅负责工艺,在平房中试产空心胶囊。当时条件差,平均每人日生产2000粒左右,生产空心胶囊卫生条件控制不好,往往会被细菌污染(主要是大肠杆菌)。为了克服大肠杆菌污染,该厂技术人员先试用杜灭芬灭菌,效果不佳,遂又采用环氧乙烷灭菌。1984年投资1万元,将制剂楼第三层改建为空胶囊车间,改进了生产条件。1985年投资3万元,装备4.8万大卡的制冷机,有了初步的空调设备,室温由30℃以上降到25℃以下。1986年投资2万元,添置了低温溶胶罐等设备,年产空心胶囊3584万粒。1987年开始小量生产肠溶空心胶囊。1989年委托福建省机械科学研究院改造烘房,建造了JH2型胶囊烘房,使得空心胶囊烘干从原来1小时,缩短至30~40分钟,改善了劳动条件,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采用钴60辐射灭菌,年产量提高到5912万粒。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事物发端,下限断至1990年底。内容包括:药材、中成药、原料药、化学药品、医疗器材、其它产品、购存、销售、科研教育、管理。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