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口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34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口服
分类号:
R94
页数:
9
页码:
63-7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药品口服的情况。其中包括片剂、胶囊剂、液体剂、鱼肝油及维生素油类制品等。
关键词:
福建省
药品
口服
内容
一、片剂
1932年,中国工农红军福建省军区制药厂开始生产止痛片等药品。
民国26年(1937年),福建省卫生科制药室(制药厂)开始使用单冲压片机生产片剂,品种有桔梗片、苏打片、麻黄片等20多种。设备有4台单冲压片机,一天能生产2~3万片。民国31~34年(1942~1945年),福建生产片剂产家的还有浙江民生制药厂。该厂在南平,生产矽炭银等片剂。民国35年(1946年),福建省企业特种有限公司制药厂关闭,福建片剂生产停止。
1951年10月1日,中国医药公司福建省公司化学制药厂(先后更名福建制药厂、福州制药厂)片剂车间在南平投产。设备仅有手摇单冲压片机2台。制粒是手工挤压通过筛网,干燥是用蒸汽箱式干燥器,辅料主要是用糊精和滑石粉。生产品种有磺胺嘧啶、磺胺噻唑、磺胺胍、苏打片、大黄苏打片、核黄素、维生素C等20多种;生产能力低,月产仅数十万片。1952年,该厂片剂产量918.42万片。1953年6月,该厂迁福州。1954年开始使用电动的16冲压片机、摇摆式颗粒机和双轴搅拌机,辅料也大量采用药用淀粉。装药片用蓝色(含钴玻璃)方扁瓶,软木塞和铁盖。因瓶和盖模质差,经常旋不紧,故必须封腊。1957年第四季度’开始生产糖衣片。
60年代,福建片剂产家有福州制药厂、福州人民制药厂(1965年关闭停产)、厦门制药厂、泉州制药厂等。品种有黄连素片、胃得乐片、颅通定片、清凉润喉片等40多种。
1976年,福州制药厂采用粉末压片新工艺,干燥颗粒用仿制的沸腾干燥设备;并开始生产肠溶包衣片。70年代,新增加的片剂厂家有三明制药厂、建阳制药厂、永安县医药公司制药厂、福州道山制药厂、福州屏山制药厂、古田制药厂、福州生物化学制药厂、漳州生物化学制药厂、安溪制药厂、厦门第三制药厂等。新增加的品种有170胃痛片、扑感敏片、红霉素糖衣片等80多种。1979年,全省片剂主要生产设备有单冲压片机3台,19冲压片机18台,33冲压片机26台,混合机21台,颗粒机30台,糖衣机47台。生产能力54.11亿片,产量24.63亿片。
80年代,福州制药厂、闽东制药厂等先后开始生产肠溶片,品种有麦迪霉素肠溶片、阿斯匹林肠溶片、白霉素片、红霉素片、三磷酸腺甙二钠片等。闽东制药厂肠溶包衣片不用传统的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而用丙烯酸树脂为肠溶材料,90~95%乙醇为溶剂,降低成本50%。
1990年,福建生产化学药品片剂的药厂有19家,年生产能力为78.99亿片。主要设备有19冲压机32台,33冲压片机48台,水泡眼包装机平板式4台,滚筒式3台;引进设备有高速回转式锭剂机、一步制粒机、水泡眼药片包装机、双面铝箔个体药品包装机等。1990年产量为30.64亿片,是生产能力的38.78%,优级品率为47.15%,成品率为99.02%。按使用分类有胃溶、肠溶、含、嚼等类型;按结构分类有压制、糖衣、薄膜包衣、异形、多层等类型。品种有抗生素类、磺胺类、抗结核类,其他抗感染药类、维生素类、营养剂类、解热止痛类、安眠镇静类、驱虫类、心血管病用药、镇咳止喘药、激素、消化系统用药、消炎药等230多种。
福建生产的片剂名优产品有:
胃得乐片1968年厦门制药厂研制成功胃得乐片。这是以铋化合物为主药的新型胃药。“胃得乐”片中的次硝酸祕在酸性介质中与蛋白质结合而附着于溃瘍面形成保护膜,大黄主要是消除铋制剂的收敛产生便秘的副作用,而菖蒲则有解痉镇痛之效,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有较好疗效。80年代因次硝酸铋供应紧张,产量受到限制。1987年改进配方,提高药物细度,增大表面积,以提高药效。同时,使用刻字压片冲头,片上带字,并采用铁盒包装(200片装),使优级品率不断提高。1984年优级品率为96.97%,1985年为96.38%,1986年达100%,此后保持全优出厂。1981年7月被评为福建省优质产品,同年12月被评为国家医药管理总局优质产品,1982年9月获国家质量银质奖。
170胃痛片这是厦门第三制药厂于70年代初开发的一种治疗各种胃病的中西药复方制剂,原为170胃痛水,因其携带不便、保存期短、气味不佳等缺点,故该厂廖超勋等改变处方,将水剂改为流浸膏,用次硝酸铋代替拧檬酸氨铋,用碳酸氢钠代替氨水,增加重碳酸镁为赋形剂和吸收剂。1973年投产。1974年又用次碳酸铋代替次硝酸铋,以避免产生亚硝基物,用大黄流浸膏代替番木鳖流浸膏。1979年产量2584万片。1985年该产品被评为福建省优质产品。1990年产量1.38亿片,产值235万元。
扑感敏片1979年厦门制药厂研制成功扑感敏片,该药含扑热息痛、咖啡因、氨基比林、扑尔敏等,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神经痛及风湿痛。1987年该药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90年产量1.64亿片,产值431万元。
二、胶囊剂
1959年,福州制药厂开始生产胶囊剂。胶囊用手工一粒粒地装,每人每天只能装1200粒左右,效率低,质量差(装量差异较大)。当年产量703.59万粒。1965年10月,该厂派人去杭州民生制药厂、上海通用制药厂学习,改为板装胶囊,每人每天可装1万粒左右,提高效率8倍,基本杜绝了因装量差异不合格造成的返工现象,并减少了原辅料的消耗,降低了成本。该厂还将旧的箱式振动筛改装成“胶囊打光机”,代替手工擦胶囊打光。1966年产量最高,为4488.98万粒。
70年代,新增胶囊剂厂家有闽清制药厂、厦门制药厂、泉州第二制药厂、漳州生物化学制药厂等,品种有利福平、土霉素、胆黄素、羟基脲胶囊等近十种。各厂胶囊装料板开始为木质板,70年代后逐步使用有机玻璃质板。大都采用大玻罩,药物工具均放在罩内,操作人员将手臂伸入罩内操作,这样卫生条件较好,既防止药物被污染,又保护操作人员不吸入药物粉尘。但因操作不便,影响生产效率而淘汰。仍将胶囊装料板直接放在工作台上操作,药末飞扬较多。每人每日可装1~1.5万粒之间,因受药物的性质、粒度的均勻性(影响装量)、粘度(影响速度)等因素影响,效率而不同。福州制药厂胶囊剂产量下降,1974年产量983.37万粒,1976年239.8万粒。70年代后期,闽清制药厂取代福州制药厂,成为福建省最大的胶囊剂厂家。80年代该厂胶囊年产量在1亿粒以上。
1990年,福建生产胶囊剂有闽清制药厂、厦门制药厂、福州制药厂、永泰制药厂、闽东制药厂、建阳制药厂、安溪制药厂、沙县制药厂、福州抗菌素厂制剂分厂,古田制药厂、南安制药厂等11个厂家。1990年全省胶囊剂生产能力5.6亿粒,产量1.88亿粒,品种有20多种。闽清制药厂生产的复方降压胶囊产量最大,占总产量的59%。其它速效感冒胶囊、维霉素胶囊、肠溶阿司匹林胶囊、肝必复胶囊、利福平胶囊、氟哌酸胶囊、西咪替丁胶囊等产量也较大。
主要品种有:
复方降压胶囊这是闽清制药厂自行研制的主要产品。1969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医学研究单位综合几个医院常用的治高血压病处方,拟定现用处方,试产复方降压胶囊,并在军内医院试用,后又逐步推广到地方医院使用。该厂于1979年组织临床验证。1980年,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河北新医大学附属医院、石家庄铁路医院、石家庄市第三医院、华北药厂医院、福州军区总院、九五医院、七二二医院等8个医院,临床验证300余例,总有效率为95%,显效率74.3%。1987年,正式投入生产。1982年产量4993万粒,1988年产量最高,为1.33亿粒;1990年产量1.11亿粒。复方降压胶囊于1984年、1990年被评为福建优质产品。该厂胶囊剂产值占总产值的70~80%。而复方降压胶囊占总产值的60~70%。1985年全厂总产值466.9万元,其中胶囊剂产值411.2万元,占总产值的88%,而复方降压胶囊一个品种产值324.8万元,为总产值的70%。1990年全厂产值704.9万元,其中胶囊剂550万元,占78%,而复方降压胶囊产值为443.8万元,占63%。
褐藻胶囊1975年,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州市水产加工厂等单位开始以褐藻酸钠代替明胶研制制药用胶囊的小型试验。1976年研制出适合制造胶囊用的药用褐藻酸钠,先制成胃溶硬胶囊。褐藻酸钠胃溶硬胶囊与明胶制胃溶硬胶囊相比,前者外观、色泽、厚薄均匀性稍差于后者,而褐藻酸钠制胶囊则有夏季不易沾粘,冬季不易发脆,不易吸潮的优点。1981年,惠安制碘厂引进福建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的科研成果,改进工艺,当年生产褐藻酸钠空心胶囊120万粒。1982年,该厂与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协作,研制成功褐藻胶肠溶空心胶囊,并自行设计加工生产设备,使褐藻胶肠溶空心胶囊当年投产,产量192万粒,填补国内肠溶胶囊商品的空白。1985年,惠安制碘厂改造、扩建空心胶囊生产线,设计生产能力达1亿粒/年,产量为1895万粒。1986年装配1台多层次节能烘干机,提高工效,每生产1万粒空心胶囊可节电55千瓦时。1987年,惠安制碘厂生产的褐藻胶肠溶胶囊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8年,该厂研制沾胶机、拨囊机、回潮输送机、切口机各1台,代替手工操作。其他主要设备还有炖胶罐2台,三锟研磨机3台,胶磨机1台等。1988年,褐藻胶肠溶空心胶囊产量为2537万粒。
明胶空心胶囊福建省兼营生产空心胶囊的厂家,至1990年只有闽清制药厂一家。该厂因胶囊用量较大,外地供应的胶囊有时受运输影响脱节,霉雨季节或大热天长途运输影响胶囊外形、质量、甚至染菌。1982年,该厂投资5万元,组建空胶囊生产车间,请来浙江师傅负责工艺,在平房中试产空心胶囊。当时条件差,平均每人日生产2000粒左右,生产空心胶囊卫生条件控制不好,往往会被细菌污染(主要是大肠杆菌)。为了克服大肠杆菌污染,该厂技术人员先试用杜灭芬灭菌,效果不佳,遂又采用环氧乙烷灭菌。1984年投资1万元,将制剂楼第三层改建为空胶囊车间,改进了生产条件。1985年投资3万元,装备4.8万大卡的制冷机,有了初步的空调设备,室温由30℃以上降到25℃以下。1986年投资2万元,添置了低温溶胶罐等设备,年产空心胶囊3584万粒。1987年开始小量生产肠溶空心胶囊。1989年委托福建省机械科学研究院改造烘房,建造了JH2型胶囊烘房,使得空心胶囊烘干从原来1小时,缩短至30~40分钟,改善了劳动条件,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采用钴60辐射灭菌,年产量提高到5912万粒。
三、液体剂(①本书液体剂指鱼肝油液体剂以外口服的酊、水、糖浆剂等,且不含中草药制剂。)
1932年,中国工农红军福建省军区制药厂生产鸦片酊等液体剂。
民国26年(1937年),福建省民政厅卫生科医药股制药室(福建省卫生处制药厂前身)开始生产液体剂,至民国35年(1946年),生产有咳嗽糖浆、棕色合剂、鸦片酊、颠茄酊、复方樟脑酊、龙胆酊、金鸡钠酊、海葱酊等十几个品种。民国31-34年(1942~1945年),杭州民生制药厂迁至南平县,生产有安嗽露等液体剂。
1952年,福建制药厂(今福州制药厂)开始生产酊水糠浆剂,当年仅产533公斤。1953年,福建制药厂迁福州鸭姆洲阮庐,产量增为13.18吨。生产的品种有橙皮酊、妥路糖浆、吐根酊、大黄酊、龙胆酊、复方氯仿酊、远志酊、复方樟脑酊、芳香氨醑等。这些产品多按上海出版的《制剂规范》的配方制备。制作方法上,基本是手工操作,用大水缸浸泡,用锡制渗漉筒渗漉,手工压滤器,用柴火,铜锅熬制糖浆。该厂还研制了一种止咳糖浆,名“咳立爽止咳糖浆”。60年代,该厂经多次技术改造,达到年生产450吨能力,并置有500立升搪玻璃反应罐、500立升配料罐20余个、3000立升不锈钢高位槽并附搅拌器3套及洗瓶机、烘瓶室、真空泵等设备。新增品种有复方甘草合剂,浓复方维生素乙溶液、补脑汁、补血药、驱蛔灵糖浆等品种。
1958年,厦门制药厂生产复方樟脑酊、止咳枇杷露等酊水剂。制作方法上,基本手工操作,用铁锅、直火熬制糖浆,用大陶缸浸泡药料。1963年厂址迁厦禾路,条件有所改进,开始用搪玻璃反应罐,蒸汽加热配制糖浆剂等,并逐步使用不锈钢配制罐。新增品种有舒肺咳糖浆、信宁咳糖浆、艾罗补脑汁、补血药等。1966年,该厂学习浙江宁波手持定量灌装杯,一次可灌装6瓶,提高了工效和装量准确度。1967年开始用12头旋转灌装机。
70年代,福建生产的酊水糖浆剂有颠茄酊、复方豆蔻酊、驱虫净糖浆等30多种。80年代,新增品种有小儿感冒糖浆、硫酸锌糖浆、复方氯仿酊等10多种。1990年,生产液体剂的厂家有福州制药厂、福州中药制药厂、厦门制药厂、厦门思明制药厂、建阳制药厂、福州道山制药厂等,产量达630多吨(一些化学药品液体剂小品种未统计),品种有莨菪酊、吐根酊、硫酸锌糖浆、浓维磷补汁等40多种。
主要品种有:
维他肥儿膏这是厦门制药厂1981年研制开发的新药。该药以古方小儿八珍糕为基础,加配维生素等化学药品,用现代科学方法配制。处方有党参、茯苓、芡实、维生素乙、烟酰胺等近20种药物,用于治疗小儿脾胃虚弱而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及小儿病后恢复等。包装规格是每瓶250克。1984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被评为全国儿童生活用品新产品金鹿奖、省儿童生活用品优良新产品奖。1986年被评为厦门市1979~1985年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四、鱼肝油及维生素油类制品
民国27年(1938年),福州市诊寿堂药房卢诗如参考国外配方,研制乳白鱼肝油获得成功,商品名称为“尔斯登乳白鱼肝油”。民国30年(1941年),卢诗如将乳白鱼肝油处方献给福州新药业同业公会,抵制同疗效的英国制造的“司各脱乳白鱼肝油”进口。诊寿堂药房还制售麦精鱼肝油、维他命鱼肝油等鱼肝油制品。40年代,福州制售的鱼肝油制品还有闽华药房的麦立克乳白鱼肝油、德建药房的德建双鱼鱼肝油、华南药房的大力士乳白鱼肝油、维他妥鱼肝油精、维他妥鱼肝油丸等。
1952年10月,厦门鱼肝油厂建成投产,是福建唯一生产鱼肝油制品的厂,也是全国唯一以生产鱼肝油制品为主的专业性工厂。该厂产品可大略分为油剂、软胶丸、糖丸、乳剂等4大剂型。建厂初期,生产工艺和技术主要从上海、青岛引进。50~60年代,该厂收购鲨鱼肝或其它鱼类的肝脏提取鱼肝油,鱼肝用冷冻或盐溃方法保存,到厂经过检验,送车间,切碎、磨细成肝浆,泵送至蒸煮罐加一倍水,加碱pH值调到9,搅拌,保持82℃2小时以除游离脂肪酸,凝固蛋白质和脱色。过滤去渣,移置不锈钢贮罐,然后用高速离心机将蛋白质、水、油分离。用精制过的食用植物油稀释,再加入合成的维生素A、D以达到质量标准要求。初期,使用美制管式超速离心机,效果不佳,后改用瑞典制蝶片式高速离心机。
1966年,厦门鱼肝油厂机修人员开始探索、试验,研制具有特色的滴丸机。1971年样机制成并进行试产。1975年,滴丸机正式投入生产,每分钟生产鱼肝油软胶丸(无缝胶丸)500~600粒。而国内同类设备每分钟只能生产200~300粒。以后该厂改进为脉冲式给药和胶,给药量更准确,噪音小,机械磨损小。70年代以前,软胶丸的包装都是用玻璃瓶。1973年,厦门鱼肝油厂仿制国外铝塑箔压封包装(俗称“水泡眼”式包装),研制单片冲压机。1977年,样机制成投产,创国内使用水泡眼包装鱼肝油软胶丸先例。产品先投放上海市场,1979年出口罗马尼亚等国。1981年,该厂制成冲压机,每次可压2片铝塑薄片,每片封入40粒胶丸。由于鱼肝来源日趋紧张,70年代后期全部用食用植物油替代鱼肝油。植物油以花生油、豆油为主,80年代后以菜籽油为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厦门鱼肝油厂先后投资近2000万元,对旧生产线进行改造,新建了冷冻综合楼,引进鱼肝油糖技术与设备,提高了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1990年,厦门鱼肝油厂年生产能力软胶丸类1914万瓶(100粒/瓶),糖丸类819万瓶(100粒/瓶),乳剂类563万瓶(500毫升/瓶)。年产量软胶丸类1122万瓶及530万盒,糖丸类469万瓶,乳剂类359万瓶,油剂类223万瓶。
主要产品类型有:
油剂主要产品有清鱼肝油等。清鱼肝油于1955年投产,玻璃瓶装,每瓶500毫升,当年产量4.56万瓶。1960年产量16.2万瓶,1970年产量2.01万瓶,1980年产量10.24万瓶,1990年产量14万瓶。
滴剂类主要品种有维生素AD滴剂等。维生素AD滴剂于1953年投产,包装规格有10毫升和50毫升两种,含量分浓、淡两种。维生素AD滴剂(浓)每1克含维生素A5万单位、维生素D5000单位。淡滴剂每1克含维生素A5000单位、维生素D500单位。包装用黄色小圆瓶,附有滴管。1984年增加维生素D滴剂,每克含维生素D25000单位。1987年增加儿童用维生素AD滴剂。1980年浓滴剂产量42.55万瓶(10毫升装)、5.73万瓶(50毫升装),1990年产量为95万瓶(10毫升)、59万瓶(50毫升)。
软胶丸剂品种有维生素AD胶丸、益寿灵、茴香烯肠溶胶丸等。1953年,厦门鱼肝油厂开始生产维生素AD胶丸。维生素AD胶丸分浓、淡两种。浓胶丸每粒含维生素A1万单位,维生素D1000单位。淡丸每粒含维生素A3000单位,维生素D300单位。当年浓胶丸产量31.55万瓶,淡胶丸10.16万瓶。软胶丸在50年代开始是用模压方法,即将明胶制成片状,放入模型,上下两片,中间加油经热压成型。这种压制软胶丸明胶、油料耗较大。1964年开始生产维生素A胶丸,每粒含维生素A1万单位。1972年,厦门鱼肝油厂开始生产“益寿宁”和“亚油酸丸”。益寿宁可治疗和预防动脉硬化并能调整血胆固醇,它由棕色胶丸和黄绿色片组成,胶丸每粒含亚油酸(50%)0.2克,醋酸维生素E6.667毫克。亚油酸胶丸是圆形或椭圆形棕色胶丸,每丸含精制亚油酸(50%)200毫克,维生素E5毫克,有降低血胆固醇与血脂的作用。1975年该厂开始生产二溴甘露醇胶丸。该产品每丸含二溴甘露醇250毫克。1974年该厂又开始生产维生素E胶丸。每粒胶丸含维生素E5毫克。后又增加每粒含E10毫克、50毫克、100毫克等规格的维生素E胶丸。1977年厦门鱼肝油厂又开发了牡荆油胶丸。每粒胶丸含牡荆油20毫克,有祛痰、止咳、平喘的功能。1979年该厂创制了二甲基硅油胶丸。每丸含二甲基硅油50毫克。这是一种抗泡沫剂,用于各种非梗阻性胃肠胀气。胃拍透视片或镜检前服用该剂有利于诊断。1981年厦门鱼肝油厂开发了青蒿油胶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1984年,该厂又开始生产维生素D胶丸和星鲨肝油丸。维生素D胶丸是一种新型类白色扁圆形咀嚼软糖丸,每粒含维生素A2000单位,维生素D200单位。星鲨肝油丸是一种实心凝胶糖丸,适合儿童服用,美味可口,是用琼脂、明胶、液体葡萄糖等配制的凝胶液,用滴丸机制成丸心,再用白糖包衣,有30粒塑料袋装和300粒罐装两种包装。生产星鲨肝油丸的设备是由澳大利亚引进,年生产能力为4.5亿粒。同年,该厂还研制成功了褐藻胶肠溶软胶丸(滴丸),陆续开发了3个品种。1984年开发的茴香烯肠溶胶丸,呈黄色,每丸含75毫克茴香烯,是一种升白细胞药,用于白细胞减少症。1986年开发的“舒胆灵肠溶胶丸”呈淡棕色,每丸含100毫克舒胆灵,是一种利胆药。1987年开发的大蒜素肠溶胶丸,每丸含大蒜素20毫克,是一种抗深部霉菌和细菌感染的药物。
糖丸剂1960年,厦门鱼肝油厂开始生产多种维生素糖丸和好力克补丸。多种维生素糖丸为红棕色糖丸,每丸含维生素A2500单位,维生素D1000单位,维生素B₁0.5毫克,维生素B₂0.5毫克,菸酰胺3毫克,维生素C5毫克。1969年开发了烟酸、烟酰胺,都是维生素类药物。1973年开发九种维生素糖丸也是红色糖丸,是在多种维生素丸的配方上每丸增加维生素B₆0.5毫克,维生素E₁毫克和右旋泛酸钙1毫克。糖丸都是先做糖心,然后用糖衣机包衣逐渐增大而成。
乳剂类包括乳剂及其他悬浮剂型。1955年,厦门鱼肝油厂开始生产乳白鱼肝油、麦精鱼肝油。麦精鱼肝油含油10%,每克成品含维生素A150单位,维生素D15单位,500克玻璃瓶装。1958年开始生产果汁鱼肝油,1960年开发了维他补乳,含油量为20%。1963年增加复方果汁鱼肝油。乳剂类鱼肝油制品的生产大都是将溶有甘油、糖精钠和枸橼酸的水适量吸入乳化机搅拌,再吸入少量用鱼肝油调匀的西黄蓍胶、苯甲酸及吐温80,搅拌半小时,慢慢加入溶有香料的鱼肝油,再搅2~3小时,再加以40~100公斤/平方公分压力通过均乳机3次,即得。所用均乳机在建厂初期用的是从英国进口的,日久磨损,生产能力限制了生产发展。70年代该厂组织技术力量,在模仿的基础上改进试制。1973年试制均乳机获得成功,最高压力可达150公斤/平方厘米,为国内首创。麦精鱼肝油类的生产工艺是将麦芽糖加热到50~60℃,缓缓加入鱼肝油,再加入明胶及其他辅料,不断搅拌,最后加麦芽糖调节至配方重量,加酱色、香料搅匀即得。1982年底,厦门鱼肝油厂开发了葡萄糖鱼肝油。1983年,开始生产橙汁鱼肝油。该鱼肝油橙黄色半透明,是用鱼肝油、维生素C、浓缩橙汁制成的乳剂。以后该厂又增加了多维橙汁鱼肝油。此产品系由9种维生素和山楂、谷芽、麦芽浸出物配以蜂乳、蜜糖、橙汁、香料等制成的溶液。厦门鱼肝油厂还开发有蜂王浆鱼肝油。此种产品含鱼肝油40%,,蜂王浆2%,是白色或微黄色乳剂。
名优产品有:
乳白鱼肝油1955年厦门鱼肝油厂开始生产乳白鱼肝油。最初只有500毫升玻璃瓶装一种,次年增加250毫升包装,含油量40%,是白色或微黄、味香甜的乳液。每克含维生素A不少于540单位。1973年起,出口产品按青岛标准配方。1981年,该厂生产的乳白鱼肝油被评为国家医药管理总局优质产品。1983年、1988年,该产品两次获得国家质量银质奖。
银耳鱼肝油1973年厦门鱼肝油厂利用福建特产——银耳研制成功银耳鱼肝油。银耳既有滋补作用,又可取代西黄蓍胶、阿拉伯胶,作为鱼肝油的乳化剂,减少了西黄蓍胶、阿拉伯胶的进口。1983年,银耳鱼肝油被评为国家医药管理局优质产品。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事物发端,下限断至1990年底。内容包括:药材、中成药、原料药、化学药品、医疗器材、其它产品、购存、销售、科研教育、管理。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