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化学药品制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339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化学药品制剂
分类号: R94
页数: 17
页码: 63-7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化学药品制剂的情况。其中包括口服、注射剂、其他给药途径等。
关键词: 福建省 药品 化学制剂

内容

清光绪七年(1881年)二月,福州寿人氏药房以前店后场手工作坊方式,分别用奎宁、山道年两种原料药,制售“疟疾如意丸”和“宝塔糖”。随后,福州制售化学制剂的有万国、诊寿堂、华兴、明华、华南、中和等药房;品种有尔斯登乳白鱼肝油、麦克得肺宝、咳必定、福儿散等90多种。由于缺乏制药设备和技术,这些西药房制售的化学制剂均为酊水油膏剂。
  1932年,中国工农红军福建省军区在上杭县白砂洋子里(今洋中村)创办福建省军区制药厂,生产止痛片、鸦片酊等化学制剂。后该厂随红军长征迁走。
  民国25年(1936年)8月,福建省民政厅卫生科医药股在福州道山路设制剂室。翌年3月,开始生产酊剂、针剂、片剂等化学制剂。民国28年(1939年),该室迁永安县,更名福建省卫生处制药厂。民国31年(1942年)被日寇飞机炸毁,同年3月在南平重建,改组为福建省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翌年,更名福建省企业特种有限公司制药厂。规模扩大,职工达300多人,生产片剂、针剂、酊剂、大输液等70多种化学制剂。抗日战争胜利后,该制药厂产品竞争不过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药品,民国35年(1946年)被迫关闭停产。民国31~34年(1942年~1945年),杭州民生制药厂迁南平,生产安漱露、矽炭银片等20余种化学制剂。
  50年代,生产化学制剂的厂家有福州制药厂、厦门鱼肝油厂、厦门制药厂等。60年代,新增厂家有福州中药制药厂、福州红卫制药厂(今福州抗菌素厂制剂分厂)、建阳制药厂等;漳州制药厂、泉州制药厂、福鼎制药厂等也生产少量化学制剂。70年代,新增厂家有三明制药厂、福州梅峰制药厂、闽清制药厂、沙县制药厂、古田制药厂、南安红旗制药厂(今南安制药厂)、安溪制药厂、莆田地区制药厂(今永泰制药厂)、永安制药厂等。80年代,新增厂家有闽东制药厂、闽海制药厂、福州金山制药厂等。
  1990年,有20多家制药厂生产化学制剂,剂型有片剂、注射液、大输液、胶囊剂、酊剂、糖浆剂等30多种,品种有540多个。其中,获国家质量银质奖的产品有2个,被评为国家医药管理局优质产品的有3个,被评为省优质产品的有13个。
  第一节 口服
  一、片剂
  1932年,中国工农红军福建省军区制药厂开始生产止痛片等药品。
  民国26年(1937年),福建省卫生科制药室(制药厂)开始使用单冲压片机生产片剂,品种有桔梗片、苏打片、麻黄片等20多种。设备有4台单冲压片机,一天能生产2~3万片。民国31~34年(1942~1945年),福建生产片剂产家的还有浙江民生制药厂。该厂在南平,生产矽炭银等片剂。民国35年(1946年),福建省企业特种有限公司制药厂关闭,福建片剂生产停止。
  1951年10月1日,中国医药公司福建省公司化学制药厂(先后更名福建制药厂、福州制药厂)片剂车间在南平投产。设备仅有手摇单冲压片机2台。制粒是手工挤压通过筛网,干燥是用蒸汽箱式干燥器,辅料主要是用糊精和滑石粉。生产品种有磺胺嘧啶、磺胺噻唑、磺胺胍、苏打片、大黄苏打片、核黄素、维生素C等20多种;生产能力低,月产仅数十万片。1952年,该厂片剂产量918.42万片。1953年6月,该厂迁福州。1954年开始使用电动的16冲压片机、摇摆式颗粒机和双轴搅拌机,辅料也大量采用药用淀粉。装药片用蓝色(含钴玻璃)方扁瓶,软木塞和铁盖。因瓶和盖模质差,经常旋不紧,故必须封腊。1957年第四季度’开始生产糖衣片。
  60年代,福建片剂产家有福州制药厂、福州人民制药厂(1965年关闭停产)、厦门制药厂、泉州制药厂等。品种有黄连素片、胃得乐片、颅通定片、清凉润喉片等40多种。
  1976年,福州制药厂采用粉末压片新工艺,干燥颗粒用仿制的沸腾干燥设备;并开始生产肠溶包衣片。70年代,新增加的片剂厂家有三明制药厂、建阳制药厂、永安县医药公司制药厂、福州道山制药厂、福州屏山制药厂、古田制药厂、福州生物化学制药厂、漳州生物化学制药厂、安溪制药厂、厦门第三制药厂等。新增加的品种有170胃痛片、扑感敏片、红霉素糖衣片等80多种。1979年,全省片剂主要生产设备有单冲压片机3台,19冲压片机18台,33冲压片机26台,混合机21台,颗粒机30台,糖衣机47台。生产能力54.11亿片,产量24.63亿片。
  80年代,福州制药厂、闽东制药厂等先后开始生产肠溶片,品种有麦迪霉素肠溶片、阿斯匹林肠溶片、白霉素片、红霉素片、三磷酸腺甙二钠片等。闽东制药厂肠溶包衣片不用传统的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而用丙烯酸树脂为肠溶材料,90~95%乙醇为溶剂,降低成本50%。
  1990年,福建生产化学药品片剂的药厂有19家,年生产能力为78.99亿片。主要设备有19冲压机32台,33冲压片机48台,水泡眼包装机平板式4台,滚筒式3台;引进设备有高速回转式锭剂机、一步制粒机、水泡眼药片包装机、双面铝箔个体药品包装机等。1990年产量为30.64亿片,是生产能力的38.78%,优级品率为47.15%,成品率为99.02%。按使用分类有胃溶、肠溶、含、嚼等类型;按结构分类有压制、糖衣、薄膜包衣、异形、多层等类型。品种有抗生素类、磺胺类、抗结核类,其他抗感染药类、维生素类、营养剂类、解热止痛类、安眠镇静类、驱虫类、心血管病用药、镇咳止喘药、激素、消化系统用药、消炎药等230多种。
  福建生产的片剂名优产品有:
  胃得乐片1968年厦门制药厂研制成功胃得乐片。这是以铋化合物为主药的新型胃药。“胃得乐”片中的次硝酸祕在酸性介质中与蛋白质结合而附着于溃瘍面形成保护膜,大黄主要是消除铋制剂的收敛产生便秘的副作用,而菖蒲则有解痉镇痛之效,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有较好疗效。80年代因次硝酸铋供应紧张,产量受到限制。1987年改进配方,提高药物细度,增大表面积,以提高药效。同时,使用刻字压片冲头,片上带字,并采用铁盒包装(200片装),使优级品率不断提高。1984年优级品率为96.97%,1985年为96.38%,1986年达100%,此后保持全优出厂。1981年7月被评为福建省优质产品,同年12月被评为国家医药管理总局优质产品,1982年9月获国家质量银质奖。
  170胃痛片这是厦门第三制药厂于70年代初开发的一种治疗各种胃病的中西药复方制剂,原为170胃痛水,因其携带不便、保存期短、气味不佳等缺点,故该厂廖超勋等改变处方,将水剂改为流浸膏,用次硝酸铋代替拧檬酸氨铋,用碳酸氢钠代替氨水,增加重碳酸镁为赋形剂和吸收剂。1973年投产。1974年又用次碳酸铋代替次硝酸铋,以避免产生亚硝基物,用大黄流浸膏代替番木鳖流浸膏。1979年产量2584万片。1985年该产品被评为福建省优质产品。1990年产量1.38亿片,产值235万元。
  扑感敏片1979年厦门制药厂研制成功扑感敏片,该药含扑热息痛、咖啡因、氨基比林、扑尔敏等,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神经痛及风湿痛。1987年该药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90年产量1.64亿片,产值431万元。
  二、胶囊剂
  1959年,福州制药厂开始生产胶囊剂。胶囊用手工一粒粒地装,每人每天只能装1200粒左右,效率低,质量差(装量差异较大)。当年产量703.59万粒。1965年10月,该厂派人去杭州民生制药厂、上海通用制药厂学习,改为板装胶囊,每人每天可装1万粒左右,提高效率8倍,基本杜绝了因装量差异不合格造成的返工现象,并减少了原辅料的消耗,降低了成本。该厂还将旧的箱式振动筛改装成“胶囊打光机”,代替手工擦胶囊打光。1966年产量最高,为4488.98万粒。
  70年代,新增胶囊剂厂家有闽清制药厂、厦门制药厂、泉州第二制药厂、漳州生物化学制药厂等,品种有利福平、土霉素、胆黄素、羟基脲胶囊等近十种。各厂胶囊装料板开始为木质板,70年代后逐步使用有机玻璃质板。大都采用大玻罩,药物工具均放在罩内,操作人员将手臂伸入罩内操作,这样卫生条件较好,既防止药物被污染,又保护操作人员不吸入药物粉尘。但因操作不便,影响生产效率而淘汰。仍将胶囊装料板直接放在工作台上操作,药末飞扬较多。每人每日可装1~1.5万粒之间,因受药物的性质、粒度的均勻性(影响装量)、粘度(影响速度)等因素影响,效率而不同。福州制药厂胶囊剂产量下降,1974年产量983.37万粒,1976年239.8万粒。70年代后期,闽清制药厂取代福州制药厂,成为福建省最大的胶囊剂厂家。80年代该厂胶囊年产量在1亿粒以上。
  1990年,福建生产胶囊剂有闽清制药厂、厦门制药厂、福州制药厂、永泰制药厂、闽东制药厂、建阳制药厂、安溪制药厂、沙县制药厂、福州抗菌素厂制剂分厂,古田制药厂、南安制药厂等11个厂家。1990年全省胶囊剂生产能力5.6亿粒,产量1.88亿粒,品种有20多种。闽清制药厂生产的复方降压胶囊产量最大,占总产量的59%。其它速效感冒胶囊、维霉素胶囊、肠溶阿司匹林胶囊、肝必复胶囊、利福平胶囊、氟哌酸胶囊、西咪替丁胶囊等产量也较大。
  主要品种有:
  复方降压胶囊这是闽清制药厂自行研制的主要产品。1969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医学研究单位综合几个医院常用的治高血压病处方,拟定现用处方,试产复方降压胶囊,并在军内医院试用,后又逐步推广到地方医院使用。该厂于1979年组织临床验证。1980年,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河北新医大学附属医院、石家庄铁路医院、石家庄市第三医院、华北药厂医院、福州军区总院、九五医院、七二二医院等8个医院,临床验证300余例,总有效率为95%,显效率74.3%。1987年,正式投入生产。1982年产量4993万粒,1988年产量最高,为1.33亿粒;1990年产量1.11亿粒。复方降压胶囊于1984年、1990年被评为福建优质产品。该厂胶囊剂产值占总产值的70~80%。而复方降压胶囊占总产值的60~70%。1985年全厂总产值466.9万元,其中胶囊剂产值411.2万元,占总产值的88%,而复方降压胶囊一个品种产值324.8万元,为总产值的70%。1990年全厂产值704.9万元,其中胶囊剂550万元,占78%,而复方降压胶囊产值为443.8万元,占63%。
  褐藻胶囊1975年,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州市水产加工厂等单位开始以褐藻酸钠代替明胶研制制药用胶囊的小型试验。1976年研制出适合制造胶囊用的药用褐藻酸钠,先制成胃溶硬胶囊。褐藻酸钠胃溶硬胶囊与明胶制胃溶硬胶囊相比,前者外观、色泽、厚薄均匀性稍差于后者,而褐藻酸钠制胶囊则有夏季不易沾粘,冬季不易发脆,不易吸潮的优点。1981年,惠安制碘厂引进福建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的科研成果,改进工艺,当年生产褐藻酸钠空心胶囊120万粒。1982年,该厂与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协作,研制成功褐藻胶肠溶空心胶囊,并自行设计加工生产设备,使褐藻胶肠溶空心胶囊当年投产,产量192万粒,填补国内肠溶胶囊商品的空白。1985年,惠安制碘厂改造、扩建空心胶囊生产线,设计生产能力达1亿粒/年,产量为1895万粒。1986年装配1台多层次节能烘干机,提高工效,每生产1万粒空心胶囊可节电55千瓦时。1987年,惠安制碘厂生产的褐藻胶肠溶胶囊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8年,该厂研制沾胶机、拨囊机、回潮输送机、切口机各1台,代替手工操作。其他主要设备还有炖胶罐2台,三锟研磨机3台,胶磨机1台等。1988年,褐藻胶肠溶空心胶囊产量为2537万粒。
  明胶空心胶囊福建省兼营生产空心胶囊的厂家,至1990年只有闽清制药厂一家。该厂因胶囊用量较大,外地供应的胶囊有时受运输影响脱节,霉雨季节或大热天长途运输影响胶囊外形、质量、甚至染菌。1982年,该厂投资5万元,组建空胶囊生产车间,请来浙江师傅负责工艺,在平房中试产空心胶囊。当时条件差,平均每人日生产2000粒左右,生产空心胶囊卫生条件控制不好,往往会被细菌污染(主要是大肠杆菌)。为了克服大肠杆菌污染,该厂技术人员先试用杜灭芬灭菌,效果不佳,遂又采用环氧乙烷灭菌。1984年投资1万元,将制剂楼第三层改建为空胶囊车间,改进了生产条件。1985年投资3万元,装备4.8万大卡的制冷机,有了初步的空调设备,室温由30℃以上降到25℃以下。1986年投资2万元,添置了低温溶胶罐等设备,年产空心胶囊3584万粒。1987年开始小量生产肠溶空心胶囊。1989年委托福建省机械科学研究院改造烘房,建造了JH2型胶囊烘房,使得空心胶囊烘干从原来1小时,缩短至30~40分钟,改善了劳动条件,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采用钴60辐射灭菌,年产量提高到5912万粒。
  三、液体剂(①本书液体剂指鱼肝油液体剂以外口服的酊、水、糖浆剂等,且不含中草药制剂。)
  1932年,中国工农红军福建省军区制药厂生产鸦片酊等液体剂。
  民国26年(1937年),福建省民政厅卫生科医药股制药室(福建省卫生处制药厂前身)开始生产液体剂,至民国35年(1946年),生产有咳嗽糖浆、棕色合剂、鸦片酊、颠茄酊、复方樟脑酊、龙胆酊、金鸡钠酊、海葱酊等十几个品种。民国31-34年(1942~1945年),杭州民生制药厂迁至南平县,生产有安嗽露等液体剂。
  1952年,福建制药厂(今福州制药厂)开始生产酊水糠浆剂,当年仅产533公斤。1953年,福建制药厂迁福州鸭姆洲阮庐,产量增为13.18吨。生产的品种有橙皮酊、妥路糖浆、吐根酊、大黄酊、龙胆酊、复方氯仿酊、远志酊、复方樟脑酊、芳香氨醑等。这些产品多按上海出版的《制剂规范》的配方制备。制作方法上,基本是手工操作,用大水缸浸泡,用锡制渗漉筒渗漉,手工压滤器,用柴火,铜锅熬制糖浆。该厂还研制了一种止咳糖浆,名“咳立爽止咳糖浆”。60年代,该厂经多次技术改造,达到年生产450吨能力,并置有500立升搪玻璃反应罐、500立升配料罐20余个、3000立升不锈钢高位槽并附搅拌器3套及洗瓶机、烘瓶室、真空泵等设备。新增品种有复方甘草合剂,浓复方维生素乙溶液、补脑汁、补血药、驱蛔灵糖浆等品种。
  1958年,厦门制药厂生产复方樟脑酊、止咳枇杷露等酊水剂。制作方法上,基本手工操作,用铁锅、直火熬制糖浆,用大陶缸浸泡药料。1963年厂址迁厦禾路,条件有所改进,开始用搪玻璃反应罐,蒸汽加热配制糖浆剂等,并逐步使用不锈钢配制罐。新增品种有舒肺咳糖浆、信宁咳糖浆、艾罗补脑汁、补血药等。1966年,该厂学习浙江宁波手持定量灌装杯,一次可灌装6瓶,提高了工效和装量准确度。1967年开始用12头旋转灌装机。
  70年代,福建生产的酊水糖浆剂有颠茄酊、复方豆蔻酊、驱虫净糖浆等30多种。80年代,新增品种有小儿感冒糖浆、硫酸锌糖浆、复方氯仿酊等10多种。1990年,生产液体剂的厂家有福州制药厂、福州中药制药厂、厦门制药厂、厦门思明制药厂、建阳制药厂、福州道山制药厂等,产量达630多吨(一些化学药品液体剂小品种未统计),品种有莨菪酊、吐根酊、硫酸锌糖浆、浓维磷补汁等40多种。
  主要品种有:
  维他肥儿膏这是厦门制药厂1981年研制开发的新药。该药以古方小儿八珍糕为基础,加配维生素等化学药品,用现代科学方法配制。处方有党参、茯苓、芡实、维生素乙、烟酰胺等近20种药物,用于治疗小儿脾胃虚弱而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及小儿病后恢复等。包装规格是每瓶250克。1984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被评为全国儿童生活用品新产品金鹿奖、省儿童生活用品优良新产品奖。1986年被评为厦门市1979~1985年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四、鱼肝油及维生素油类制品
  民国27年(1938年),福州市诊寿堂药房卢诗如参考国外配方,研制乳白鱼肝油获得成功,商品名称为“尔斯登乳白鱼肝油”。民国30年(1941年),卢诗如将乳白鱼肝油处方献给福州新药业同业公会,抵制同疗效的英国制造的“司各脱乳白鱼肝油”进口。诊寿堂药房还制售麦精鱼肝油、维他命鱼肝油等鱼肝油制品。40年代,福州制售的鱼肝油制品还有闽华药房的麦立克乳白鱼肝油、德建药房的德建双鱼鱼肝油、华南药房的大力士乳白鱼肝油、维他妥鱼肝油精、维他妥鱼肝油丸等。
  1952年10月,厦门鱼肝油厂建成投产,是福建唯一生产鱼肝油制品的厂,也是全国唯一以生产鱼肝油制品为主的专业性工厂。该厂产品可大略分为油剂、软胶丸、糖丸、乳剂等4大剂型。建厂初期,生产工艺和技术主要从上海、青岛引进。50~60年代,该厂收购鲨鱼肝或其它鱼类的肝脏提取鱼肝油,鱼肝用冷冻或盐溃方法保存,到厂经过检验,送车间,切碎、磨细成肝浆,泵送至蒸煮罐加一倍水,加碱pH值调到9,搅拌,保持82℃2小时以除游离脂肪酸,凝固蛋白质和脱色。过滤去渣,移置不锈钢贮罐,然后用高速离心机将蛋白质、水、油分离。用精制过的食用植物油稀释,再加入合成的维生素A、D以达到质量标准要求。初期,使用美制管式超速离心机,效果不佳,后改用瑞典制蝶片式高速离心机。
  1966年,厦门鱼肝油厂机修人员开始探索、试验,研制具有特色的滴丸机。1971年样机制成并进行试产。1975年,滴丸机正式投入生产,每分钟生产鱼肝油软胶丸(无缝胶丸)500~600粒。而国内同类设备每分钟只能生产200~300粒。以后该厂改进为脉冲式给药和胶,给药量更准确,噪音小,机械磨损小。70年代以前,软胶丸的包装都是用玻璃瓶。1973年,厦门鱼肝油厂仿制国外铝塑箔压封包装(俗称“水泡眼”式包装),研制单片冲压机。1977年,样机制成投产,创国内使用水泡眼包装鱼肝油软胶丸先例。产品先投放上海市场,1979年出口罗马尼亚等国。1981年,该厂制成冲压机,每次可压2片铝塑薄片,每片封入40粒胶丸。由于鱼肝来源日趋紧张,70年代后期全部用食用植物油替代鱼肝油。植物油以花生油、豆油为主,80年代后以菜籽油为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厦门鱼肝油厂先后投资近2000万元,对旧生产线进行改造,新建了冷冻综合楼,引进鱼肝油糖技术与设备,提高了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1990年,厦门鱼肝油厂年生产能力软胶丸类1914万瓶(100粒/瓶),糖丸类819万瓶(100粒/瓶),乳剂类563万瓶(500毫升/瓶)。年产量软胶丸类1122万瓶及530万盒,糖丸类469万瓶,乳剂类359万瓶,油剂类223万瓶。
  主要产品类型有:
  油剂主要产品有清鱼肝油等。清鱼肝油于1955年投产,玻璃瓶装,每瓶500毫升,当年产量4.56万瓶。1960年产量16.2万瓶,1970年产量2.01万瓶,1980年产量10.24万瓶,1990年产量14万瓶。
  滴剂类主要品种有维生素AD滴剂等。维生素AD滴剂于1953年投产,包装规格有10毫升和50毫升两种,含量分浓、淡两种。维生素AD滴剂(浓)每1克含维生素A5万单位、维生素D5000单位。淡滴剂每1克含维生素A5000单位、维生素D500单位。包装用黄色小圆瓶,附有滴管。1984年增加维生素D滴剂,每克含维生素D25000单位。1987年增加儿童用维生素AD滴剂。1980年浓滴剂产量42.55万瓶(10毫升装)、5.73万瓶(50毫升装),1990年产量为95万瓶(10毫升)、59万瓶(50毫升)。
  软胶丸剂品种有维生素AD胶丸、益寿灵、茴香烯肠溶胶丸等。1953年,厦门鱼肝油厂开始生产维生素AD胶丸。维生素AD胶丸分浓、淡两种。浓胶丸每粒含维生素A1万单位,维生素D1000单位。淡丸每粒含维生素A3000单位,维生素D300单位。当年浓胶丸产量31.55万瓶,淡胶丸10.16万瓶。软胶丸在50年代开始是用模压方法,即将明胶制成片状,放入模型,上下两片,中间加油经热压成型。这种压制软胶丸明胶、油料耗较大。1964年开始生产维生素A胶丸,每粒含维生素A1万单位。1972年,厦门鱼肝油厂开始生产“益寿宁”和“亚油酸丸”。益寿宁可治疗和预防动脉硬化并能调整血胆固醇,它由棕色胶丸和黄绿色片组成,胶丸每粒含亚油酸(50%)0.2克,醋酸维生素E6.667毫克。亚油酸胶丸是圆形或椭圆形棕色胶丸,每丸含精制亚油酸(50%)200毫克,维生素E5毫克,有降低血胆固醇与血脂的作用。1975年该厂开始生产二溴甘露醇胶丸。该产品每丸含二溴甘露醇250毫克。1974年该厂又开始生产维生素E胶丸。每粒胶丸含维生素E5毫克。后又增加每粒含E10毫克、50毫克、100毫克等规格的维生素E胶丸。1977年厦门鱼肝油厂又开发了牡荆油胶丸。每粒胶丸含牡荆油20毫克,有祛痰、止咳、平喘的功能。1979年该厂创制了二甲基硅油胶丸。每丸含二甲基硅油50毫克。这是一种抗泡沫剂,用于各种非梗阻性胃肠胀气。胃拍透视片或镜检前服用该剂有利于诊断。1981年厦门鱼肝油厂开发了青蒿油胶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1984年,该厂又开始生产维生素D胶丸和星鲨肝油丸。维生素D胶丸是一种新型类白色扁圆形咀嚼软糖丸,每粒含维生素A2000单位,维生素D200单位。星鲨肝油丸是一种实心凝胶糖丸,适合儿童服用,美味可口,是用琼脂、明胶、液体葡萄糖等配制的凝胶液,用滴丸机制成丸心,再用白糖包衣,有30粒塑料袋装和300粒罐装两种包装。生产星鲨肝油丸的设备是由澳大利亚引进,年生产能力为4.5亿粒。同年,该厂还研制成功了褐藻胶肠溶软胶丸(滴丸),陆续开发了3个品种。1984年开发的茴香烯肠溶胶丸,呈黄色,每丸含75毫克茴香烯,是一种升白细胞药,用于白细胞减少症。1986年开发的“舒胆灵肠溶胶丸”呈淡棕色,每丸含100毫克舒胆灵,是一种利胆药。1987年开发的大蒜素肠溶胶丸,每丸含大蒜素20毫克,是一种抗深部霉菌和细菌感染的药物。
  糖丸剂1960年,厦门鱼肝油厂开始生产多种维生素糖丸和好力克补丸。多种维生素糖丸为红棕色糖丸,每丸含维生素A2500单位,维生素D1000单位,维生素B₁0.5毫克,维生素B₂0.5毫克,菸酰胺3毫克,维生素C5毫克。1969年开发了烟酸、烟酰胺,都是维生素类药物。1973年开发九种维生素糖丸也是红色糖丸,是在多种维生素丸的配方上每丸增加维生素B₆0.5毫克,维生素E₁毫克和右旋泛酸钙1毫克。糖丸都是先做糖心,然后用糖衣机包衣逐渐增大而成。
  乳剂类包括乳剂及其他悬浮剂型。1955年,厦门鱼肝油厂开始生产乳白鱼肝油、麦精鱼肝油。麦精鱼肝油含油10%,每克成品含维生素A150单位,维生素D15单位,500克玻璃瓶装。1958年开始生产果汁鱼肝油,1960年开发了维他补乳,含油量为20%。1963年增加复方果汁鱼肝油。乳剂类鱼肝油制品的生产大都是将溶有甘油、糖精钠和枸橼酸的水适量吸入乳化机搅拌,再吸入少量用鱼肝油调匀的西黄蓍胶、苯甲酸及吐温80,搅拌半小时,慢慢加入溶有香料的鱼肝油,再搅2~3小时,再加以40~100公斤/平方公分压力通过均乳机3次,即得。所用均乳机在建厂初期用的是从英国进口的,日久磨损,生产能力限制了生产发展。70年代该厂组织技术力量,在模仿的基础上改进试制。1973年试制均乳机获得成功,最高压力可达150公斤/平方厘米,为国内首创。麦精鱼肝油类的生产工艺是将麦芽糖加热到50~60℃,缓缓加入鱼肝油,再加入明胶及其他辅料,不断搅拌,最后加麦芽糖调节至配方重量,加酱色、香料搅匀即得。1982年底,厦门鱼肝油厂开发了葡萄糖鱼肝油。1983年,开始生产橙汁鱼肝油。该鱼肝油橙黄色半透明,是用鱼肝油、维生素C、浓缩橙汁制成的乳剂。以后该厂又增加了多维橙汁鱼肝油。此产品系由9种维生素和山楂、谷芽、麦芽浸出物配以蜂乳、蜜糖、橙汁、香料等制成的溶液。厦门鱼肝油厂还开发有蜂王浆鱼肝油。此种产品含鱼肝油40%,,蜂王浆2%,是白色或微黄色乳剂。
  名优产品有:
  乳白鱼肝油1955年厦门鱼肝油厂开始生产乳白鱼肝油。最初只有500毫升玻璃瓶装一种,次年增加250毫升包装,含油量40%,是白色或微黄、味香甜的乳液。每克含维生素A不少于540单位。1973年起,出口产品按青岛标准配方。1981年,该厂生产的乳白鱼肝油被评为国家医药管理总局优质产品。1983年、1988年,该产品两次获得国家质量银质奖。
  银耳鱼肝油1973年厦门鱼肝油厂利用福建特产——银耳研制成功银耳鱼肝油。银耳既有滋补作用,又可取代西黄蓍胶、阿拉伯胶,作为鱼肝油的乳化剂,减少了西黄蓍胶、阿拉伯胶的进口。1983年,银耳鱼肝油被评为国家医药管理局优质产品。第二节 注射剂
  一、注射液
  1~20毫升的注射液,俗称针剂。民国26~35年(1937~1946年),福建省企业特种有限公司制药厂生产毛地黄注射液、康的新注射液(强心剂)等10余种注射液,手工操作,年产量200~300万支。民国37~38年(1948~1949年),福州欧亚药物研究所生产针剂,有1~2毫升的维生素C注射液、维生素B注射液、肾上腺素注射液、5~20毫升的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等。总产量约数万支,全部手工操作。
  1951年,中国医药公司福建省公司化学制药厂(后更名福建制药厂、福州制药厂)在南平开始生产针剂,品种有维生素C注射液,维生素B注射液、樟脑磺酸钠注射液、阿托品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注射用水等十几种。设备简陋,用木炭烧蒸馏水,用进口的垂熔玻璃漏斗过滤;手工灌装,针筒计量;用酒精灯封口,皮老虎(脚踏风箱)打气;用大搪瓷桶在木炭炉上水煮进行消毒;安瓿洗净水煮后,用手甩出安瓿里的水。1952年,该厂针剂产量65.38万支。1953年,福建制药厂迁福州,逐步改用大型消毒柜,蒸汽制蒸馏水,洗涤空安瓿用真空吸水等。当时生产条件仍很落后,生产场所门、窗关闭,操作人员穿工作服、戴口罩、工作帽,既无任何降温设施,又无任何送风装置。夏季,操作人员经常汗流浃背。直至后期,才有在操作间内放大冰块以降低室温的措施。1958年,该厂陈昭言等人为了满足安瓿封口的需要,研制成功能送出过滤空气的鼓风机。1959年,该厂针剂产量增为1531.73万支。
  60年代,福建仍然是福州制药厂独家生产针剂。产量最高年份是1966年,为3594万支;1969年为2406.78万支。新品种有阿托品注射液、洛贝林注射液、安痛定注射液等。
  1971年2月,福建红卫药厂(今三明制药厂)开始生产针剂,品种有维生素B12、阿托品等,日产量10余万支,月产不过200余万支。1978年,该厂开始小量生产庆大霉素,用浓缩液灌针剂,产量扩大到月产300余万支。同时还增加了氨基比林、麻黄素等品种。1976年7月,福州制药厂针剂车间采用加氧吹焰新工艺。经过3个多月试验,掌握了新工艺技术,使封口检漏损耗率从原来的10%以上,降至2%以下,提高了成品率。该工艺熔封速度加快,每台灌封机每班可增产1500~2000支。
  70年代,新增厂家有三明制药厂、建阳制药厂、古田制药厂、福州军区后勤部制药厂(今福州梅峰制药厂)、安溪制药厂等;新增品种有庆大霉素注射液、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更新霉素注射液等26种。1979年,全省针剂年生产能力18000万支,产量13792.77万支。
  80年代,福州制药厂推广使用微孔滤膜过滤药液,提高了针剂澄明度合格率和优级品率。1980年,三明制药厂针剂车间改进工艺,灌封机使用压缩空气,经过油气分离、冷却、加热,以活性炭、棉花、砂蕊过滤达到净化要求。灌封机由原来四头增至六头,即第一、二头吹气,第三、四头灌药液,第五、六头充氮气。安瓿封口原试用气动拉丝封口机,因气流吹起杂质,使澄明度下降。后学习杭州民生药厂,采用机械拉丝封口机进行封口。1990年,三明制药厂针剂车间再次改造,空调除调温、调湿外,增加净化设施。经过以上改进,该厂水针澄明度合格率由80%提高到96%以上。
  1990年,福建生产化学药品针剂的制药厂有8家,即福州制药厂、三明制药厂、建阳制药厂、古田制药厂、福州梅峰制药厂、福州金山制药厂、南安制药厂、闽东制药厂;品种有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胸腺因子D注射液、强痛定注射液等70余种。其中,空军福州医院陈紫榕等研制成功的胸腺因子D注射液,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由福州金山制药厂生产。全省针剂年生产能力为7.49亿支,产量2.74亿支,产量为生产能力的36.58%。主要设备中,有1~2毫升灌封机62台,5~10毫升灌封机16台,20毫升灌封机13台,有水型、油型、醇型等3种,规格有1毫升、2毫升、5毫升、10毫升、20亳升等。1990年开始使用曲颈易折安瓿。
  福建省针剂主要品种有:
  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福州梅峰制药厂是全国生产庆大霉素注射液的第一家药厂。福建省生产的庆大霉素注射液有4万单位、8万单位和3万单位等规格,是福建省产量最大的一个针剂品种,年产量在1亿支上下,有6个药厂生产。经验处方是庆大霉素加适量亚硫酸钠溶于注射用水调pH3~5,过滤,通氮灌封灭菌而成。但肌内注射比较疼痛。1984年,福州梅峰制药厂龚俊涛、王宗成等找出致痛原因有渗透压低、pH值偏低(低于4.0)等。他们改进配方,加入适量苯甲醇和氯化钠,调节渗透压、pH值等,减少了疼痛,1986年,新处方报批生产。
  胎盘组织液60年代后期,福州军区总医院药局(福州梅峰制药厂前身)以新鲜胎盘为原料,小批量生产胎盘组织液。1971年开始胎盘综合利用,先提取丙种球蛋白,然后制胎盘组织液。1987年改进工艺,提高氨基酸浓度。胎盘组织液疗效确实,需求量持续上升。1980年产量仅15.9万支,1985年升至1400万支,1988年达1596万支。1990年因原料紧缺,产量降为680万支。
  二、大输液
  民国31年(1942年),福建省企业特种有限公司制药厂手工生产大输液,品种有生理盐水、葡萄糖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等。民国34年(1945年)停产。
  1953年,福建制药厂在针剂车间设一个手工操作的大输液生产线,用的是进口的1000毫升硬质玻璃瓶,旧瓶回收,反复使用,橡胶塞加铝盖。当时只有生理盐水和5%、10%葡萄糖注射液等品种。1953年产量0.93万瓶。翌年增为4.34万瓶。该厂初期生产条件差,锁口机能不好,铝盖封口有时不够严密,再加上没有衬垫,时常发生变质现象。配料大瓶只能容纳1万毫升,故每灌装10瓶,就得再行配料。1956年学习上海经验,胶塞下开始衬垫玻璃纸。以后又用涤纶等高分子聚合物为衬垫,提高了效率。1958年,该厂大输液产量为9.98万瓶,为50年代产量最高的年份。1966年开始用贴标机、联动轧口机和翻塞机。1973年机械联动线投产,节约劳力6人,提高效率20%。1976年,福州制药厂建成大输液车间。
  70年代,新增厂家有建阳制药厂、安溪制药厂、古田制药厂、福州梅峰制药厂等。1979年,全省大输液年生产能力385万瓶,产量216.17万瓶。1980年,古田制药厂大输液因生产线未能达到生产规范要求而停产。
  80年代,福建大输液厂家有福州制药厂、福州梅峰制药厂、建阳制药厂、安溪制药厂等4家。产量最大的是福州制药厂,产值最高的是福州梅峰制药厂。大部分县级以上的医院制剂室也有生产大输液供本院临床使用。1983年,建阳制药厂、安溪制药厂分别投资124万元、99万元改造大输液生产线。建阳制药厂于1987年12月竣工并通过验收;安溪制药厂于1988年通过验收。1984年,福州制药厂和福建省电子技术研究所协作,建立大输液灭菌微机控制系统,获福州市推广应用科技成果二等奖;1986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87年,福州梅峰制药厂投资150万元,改造大输液生产线,1989年9月竣工投产。经主管部门检查,温度、风速、噪声、尘埃(微粒)、菌落均达到药品生产管理规范要求。生产能力达2600瓶/小时。洁净区中的灌装间,精洗间、翻塞间的吊顶为不锈钢板,墙壁为大理石和铝合金框架,玻璃板。安装中高效过滤器,净化达1万级标准。控制区的配制间、洗塞、洗膜间天花板用耐酸瓷漆,墙壁贴瓷砖。安装高效过滤器,净化达10万级标准。一般生产区、控制区、洁净区划分清楚,人流、物流严格分开。淘汰塔式蒸馏水器,采用多效蒸馏水器。该厂为了消灭热源,输送药液和注射用水管道定期通蒸汽消毒。采用钛棒粗滤药液,提高了质量,又加快了滤速。
  全省生产的输液品种有:葡萄糖注射液(规格有500毫升10%、500毫升5%两种)、0.9%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低分子右旋糖酐葡萄糖注射液、小分子右旋糖酐葡萄糖注射液、甘露醇注射液、水解蛋白注射液、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有6—氨基酸注射液、11一氨基酸注射液、14一氨基酸注射液、17—氨基酸注射液)等10余种。1990年,全省大输液产量1077万瓶。
  主要品种有:
  水解蛋白注射液1977年夏,福州梅峰制药厂王宗成和李国帜合作,以价廉易得的大豆饼作蛋白原料,试制水解蛋白注射液。经过一年多努力,1978年底水解蛋白注射液试制成功。他们首先自身作静脉输入试验,以后才用于临床。当时,成品质量不稳定,年产量不到5万瓶。1980年初,王宗成、李国帜等采用上海长征药厂经验,改进工艺,用732树脂吸附水解液,再用氨水洗脱。新的提炼工艺,提高、稳定了产品的质量,扩大了产量,而且全部化工原料(酸、碱、氨等)都用工业规格,大幅度地降低了成本。1984年,这个工艺改革获福州军区科技成果三等奖。色氨酸是配制水解蛋白的必需原料之一,1980年,王宗成利用简陋设备反复试验,用七步反应合成色氨酸。1980~1983年共生产D、L色氨酸252公斤,为批量生产水解蛋白注射液创造了条件。该项目于1981年获福州军区科技成果五等奖。1981年,该厂水解蛋白注射液生产工艺采用薄膜浓缩器代替减压浓缩器,提高功效4倍,节约蒸汽,降低有效成分的破坏,并用加压过滤代替常压过滤,收率提高50%。1981年7月,李国帜、王宗成等对水解蛋白浓缩液施以适当高温处理,改装了部分设备,彻底解决了水解蛋白注射液的热源问题。1984年,水解蛋白注射液被评为省优产品。1986年大兴安岭特大火灾中,福州梅峰制药厂生产的水解蛋白注射液数十万瓶,运往灾区,为抢救伤病员作出贡献。1987年,该厂采用蚕蛹粉为蛋白质原料,生产水解蛋白注射液。新原料不仅货源充足,且各种氨基酸配比更符合要求。
  复合氨基酸注射液1982年,福州梅峰制药厂李国帜、王宗成、曾绍金等试制17—氨基酸注射液,1983年投产。17—氨基酸是以猪血为蛋白质原料,用4N酸在120℃条件下彻底水解,水解液经732树脂吸附,解吸,再经减压,浓缩,补加数种必需氨基酸而制成。1985年,采用进口单体原料配制生产,质量更稳定。该工艺获福州军区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5年初,该厂开发投产14一氨基酸注射液和6—氨基酸注射液,这两种新产品均以支链氨基酸为主体,用于治肝性脑病。1987年开发投产的新产品有治疗肾病的9一氨基酸注射液和营养型11一氨基酸注射液。
  三、粉针
  80年代,福建才开始生产粉针。
  1980年,厦门制药厂与上海第四制药厂各投资40万元,联营建粉针车间,分装上海第四制药厂生产的双氢链霉素。1982年7月粉针车间建成,采用空调、净化装置和单螺杆旋转式分装机、红外线隧道式烘箱等设备。年生产能力为4000万瓶。
  1982年,三明制药厂在明溪利用水针车间,手工分装粉针。当时只生产40万单位青霉素钾盐1个品种,用7毫升直管瓶为容器,括板式分装一次12支。曾使用“直管粉针分装机”,但因装量不准,焦头(安瓿头部烧焦)率达7~8%,而停用装料部分,只用封口部分。熔封用气化汽油。1983年8月,三明制药厂新建粉针车间投产。青霉素钾盐采用“西林瓶”(吹制小瓶,胶塞、铝盖)包装,仍用手工括板式分装。1986年经过技术改造,生产流程布局合理化,密封外走廊起缓冲作用,加建辅助厂房,作为更衣、普鲁卡因青霉素配料等用。后又添置SQF—1型气流分装机2台,以后又增设双螺杆式分装机4台。每日二班生产,产量由17万瓶提高到32万瓶。淘汰了哈尔滨某厂制的洗瓶机,改用哈尔滨制药厂生产的洗瓶机和轧盖机、隧道烘箱。粉针车间的空调机组的水喷淋部分循环水常被回风中带有的药粉及其它杂物堵塞,改进后增加过滤器,并在水管中加一段较大的盲管起“阴井”作用,使杂物沉降盲管中,定期清除。空调系统中,将洁净区的湿度用仪表联接,显示于控制室中,便于集中调节。
  1986年10月,闽东制药厂冻干型粉针车间建成投产,生产胞二磷胆碱和注射用通脉脂,还生产注射用柱晶白霉素和注射用头孢唑啉钠两种非冻干型粉针剂。该车间主要设备有单杆螺旋分装机1台,隧道式烘箱(长5米)1台,LGJ—型医用冻干燥机1台。
  1988年6月,福州抗菌素厂粉针车间建成投产,年生产能力4000万瓶。当年产量214万瓶,1989年280万瓶,1990年378万瓶。
  1990年7月,厦门美康制药有限公司粉针车间投产。该公司是厦门第三制药厂与外商的合资企业,共投资150万元。采用单头螺杆分装机,并有冻干设备,用7毫升模制瓶分装氨苄青霉素和氧嗪青霉素,年生产能力为300万瓶。当年产量142万瓶。
  1990年,福建省生产注射用粉针剂的厂家有三明制药厂、厦门制药厂、福州抗菌素厂、福州制药厂、闽东制药厂和厦门美康制药有限公司等6家。年生产能力20058万瓶,产量8161万瓶。品种有硫酸链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青霉素钠、青霉素钾、呋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邻氯青霉素、头孢氧哌唑等10多种,省优产品有三明制药厂生产的注射用青霉素钾(1988年)、注射用氨苄青霉素(1990年)、注射用青霉素钠(1990年),厦门制药厂生产的注射用氨苄青霉素(1989年),闽东制药厂生产的注射用柱晶白霉素(1990年)等5种。
  第三节 其它给药途径
  一、皮肤给药
  通过皮肤给药的制剂包括一般外用的油膏、酊水等制剂。1963年,厦门制药厂设软膏车间,产品有消治龙软膏、磺胺噻唑软膏等。70年代,福建生产软膏、酊水剂的厂家有厦门制药厂、福州制药厂、福州第二制药厂(今福州抗菌素厂制剂分厂)、沙县制药厂、福州道山制药厂、厦门思明制药厂、三明制药厂、漳州香料厂、厦门东风制药厂、.建阳制药厂、古田制药厂等。软膏剂品种有醋酸肤轻松软膏、雷公藤内脂醇软膏、红霉素软膏等20多种。酊水剂品种有松节油、汞溴红溶液、过氧化氢溶液、甲紫溶液等40多种。油剂品种有薄荷型清凉油、万宝油、驱风油等10多种。产量较大的有沙县制药厂生产的硫软膏、厦门制药厂生产的激素类软膏、厦门思明制药厂的新洁尔灭溶液等。
  主要品种有:
  癣必净 1984年7月,厦门铁路疗养院提供癖必净处方,三明制药厂完成小、中试和批量生产。1985年6月通过省级鉴定,12月投产。癣必净是一种消毒防腐药,以苯甲酸、水杨酸为主要原料,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足癣,对其他部位皮肤癣疾也有效。外用一次一包,每包加水1500毫升,搅匀。患处浸泡在溶液中,不断晃动,约1小时。一日一次,四次为一疗程。一疗程带菌皮肤大量脱屑,一个月后长出柔润、光滑的皮肤,癣疾根除。
  无极膏 这是漳州香料厂1987年开发投产的新药,含丙酸倍氯米松等药物。它是水包油型霜剂,有消炎、镇痛、抗菌等作用。1989年获省首届工业博览会金奖,漳州市工业品展销会金龙奖,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二等奖。
  冷镇痛气雾剂 这是厦门思明制药厂1985年从上海第一医学院引进的产品。该药为无色或微黄色澄清液体,用时揿压阀门,对准伤处皮肤,药液呈雾状喷出。同年,通过省级鉴定,该镇痛新药在运动场上使用较多,对急性软组织创伤有快速镇痛止血、消肿作用。它以氟烷为抛射剂,含冬青油,在低温条件下疗效较国外产品好。1985年获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奖。该厂主要设备有翻转式球罐(内衬不锈钢)、多效真空泵、离心泵等,每批配料200公斤,年生产能力10~20吨。
  二、眼用制剂
  福建省生产眼用制剂的制药厂有厦门市思明制药厂和厦门制药厂。
  1964年,厦门制药厂开始生产眼用软膏剂,采用铝软管包装,生产有金霉素眼膏、四环素眼膏、醋酸可的松眼膏、醋酸氢化可的松眼膏、红霉素眼膏等近10个品种。
  1975年,厦门市思明制药厂利用旧车间,手工灌装,生产斑马眼药水等,因玻璃屑或变色等原因,质量不稳定,成品率只有60%左右,年产约150万支,产值约20万元。1976年设立专业车间,改善卫生环境。利用负压抽吸灌装,每次可装2000瓶。用5000升搪玻璃罐配药,改用塑料滴瓶,每支8毫升、10毫升两种,热合熔封,避免了玻璃屑问题,成品率提高到70%左右。生产能力每日10万支。但澄明度合格率仍较低。1990年,投资1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人流、物流分工,设控制区,改造面积150平方米。改进工艺卫生,严格执行操作制度,湿态生产,以降低尘埃度。采用微孔薄膜(孔径1~2微米)过滤,提高澄明度,成品率提高到90%左右,年生产能力达3000万支。主要设备有重蒸馏水器、不锈钢反应罐、清毒柜、减压灌装机、真空泵、输液泵、塑料热合机等。该厂主要品种有鼻眼净、斑马眼药水、消炎眼药水、氯霉素眼药水、卡那霉素眼药水等近10种。1990年,该厂五官科制剂年生产能力为2900万支,产量113万支。三、粘膜给药
  口腔溃瘍药膜,是本省唯一的粘膜给药型膜剂,主要用于治疗复发性口疮。复发性口疮是口腔常见病、多发病,缺乏有效药物。1983年,福建省卫生学校选用乙烯醇为成膜材料,主药有盐酸丁卡因等,制成口腔溃疡药膜。口腔科临床观察376例,总有效率达94.15%,其中显效率占36.97%。1985年口腔溃疡药膜通过省级鉴定。1986年,由福州道山制药厂投产,用手工玻璃板涂膜法制备。1986年产量4.21万袋,成本0.20元/包(每袋1×6cm2×20片)。1987年下半年开始采用国产TS—80—4型制膜包装机生产,产量3.69万包,成本降为0.11元/包。1989年产量最高,为13.06万包。1990年产量8.26万袋,虽然原辅料涨价,成本仍为0.11元/包。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福建省志·医药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事物发端,下限断至1990年底。内容包括:药材、中成药、原料药、化学药品、医疗器材、其它产品、购存、销售、科研教育、管理。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