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现代剂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31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现代剂型
分类号: R286
页数: 8
页码: 41-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先后建立泉州制药厂、漳州制药厂、福州中药制药厂、厦门中药厂等中成药工厂。40多年来,这些工厂通过扩建、改造、新建厂房,引进、消化化学药品制剂生产技术和设备,添置新设备,使中成药生产从手工作坊生产形式,逐步过渡到现代化工业生产形式。同时,改进中药提取浓缩生产技术和设备,采用化学药品的剂型,开发中成药现代剂型如片剂、冲剂、胶囊剂、注射剂、油膏剂、喷雾剂、口服液、酊剂等。这些新剂型服用方便,提高了中药的疗效,扩大了中药的用途。
关键词: 福建省 中成药 现代剂型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先后建立泉州制药厂、漳州制药厂、福州中药制药厂、厦门中药厂等中成药工厂。40多年来,这些工厂通过扩建、改造、新建厂房,引进、消化化学药品制剂生产技术和设备,添置新设备,使中成药生产从手工作坊生产形式,逐步过渡到现代化工业生产形式。同时,改进中药提取浓缩生产技术和设备,采用化学药品的剂型,开发中成药现代剂型如片剂、冲剂、胶囊剂、注射剂、油膏剂、喷雾剂、口服液、酊剂等。这些新剂型服用方便,提高了中药的疗效,扩大了中药的用途。
  一、片剂
  60年代中期,福建中医学院附属制药厂(福州屏山制药厂前身)、泉州制药厂、漳州制药厂、福州中药制药厂等先后开始生产中药片剂。品种有:羚翘解毒片、桑菊感冒片、牛黄解毒片、银翘解毒片、跳骨片、蛇伤解毒片、五苓片、霍香正气片等8个。70年代投产的品种有34个,80年代投产的有41个。1980年,全省中成药片剂年生产能力为349吨,产量为274吨。
  至1990年,福建投产的中药片剂品种有83个。其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科研项目有15项,被评为省级以上优质产品的有5个。获省级以上科技奖的产品除了主要品种新癀片、海珠喘息定片等外,还有:厦门市医药研究所、厦门制药厂研制成功的消痰咳片,1982年获省科技成果四等奖;厦门中药厂等开发的情安喘定片,1983年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厦门中药厂黄建平等研制成功的消渴降糖片,1986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厦门中药厂唐永茂等开发的心益好片,1987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出口产品有山楂降脂片、海珠喘息定片、新癀片、牛黄解毒片、通脉降脂片、银翘解毒片等20余种。
  1990年,全省中成药片剂年生产能力为1601吨,产量486.40吨。中药片剂出口1393.38万片。
  主要品种有:
  胃得安 该药又名无价金丹,具有和胃止痛、健脾消积、安神宁心、消炎解痉等作用,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等。1970年,福州军区总医院内四科主任蔡磷等人根据明龚延贤《寿世保元》中的无价金丹处方,加工成散剂,用于临床,证明对胃脘疾病有疗效。1971年,在处方中增加马兰(水煮)、紫河车等,有效率达90%。福州军区总院药局制剂室(福州梅峰制药厂前身)按新处方生产少量片剂供临床使用,定名为“胃得安”。1971~1980年,共生产7000多万片,产值70多万元。1981年产量1077万片,成本1.15元/瓶(100片)。1985年,福州梅峰制药厂生产的胃得安被评为省优质产品,产量15768万片,成本1.02元/瓶。1990年产量38830万片,成本1.35元/瓶。1981~1990年产量19.77亿片,产值2515.45万元。
  海珠喘息定片 这是厦门中药厂于1972~1974年开发投产的治疗哮喘病良药。它系以海珠粉为主、中西药结合的复方制剂,具有平喘祛痰、镇咳安神的功效。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支气管炎等疾病。海珠喘息定片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1981年、1986年两次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0年产量5999.68万片,出口98万片;1985年产量16644万片,1990年产量18523万片,出口264万片。
  新癀片 这是厦门中药厂在民间验方的基础上,于1976年开发的消炎止痛新药。具有消炎止痛、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等作用,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无名肿毒、外伤引起的炎症等;对食管贲门癌引起的炎症有消炎止痛、缓解吞咽梗阻等作用。1977年投产,产量127.68万片。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1982年、1988年两次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0年产量3055.92万片,1990年为6559万片。1981年,新癀片开始出口,出口数量为80.06万片,1991)年出口108万片。
  天麻蜜菌片 这是三明真菌研究所1977年开发的新药。蜜环菌片具有镇静及抗惊作用,并能改善血液循环,用于治疗头痛眩晕、惊风失眠、肢麻等症。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成果奖。福建生产天麻蜜环菌片厂家有三明真菌研究所、沙县制药厂和三明制药厂。1980年全省天麻蜜环菌片产量3063.65万片,出口192万片。1984年,三明制药厂生产的三元牌天麻蜜环菌片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9年,全省天麻蜜环菌片产量为10777万片,其中三明制药厂产量5132万片,三明真菌研究所产量2947万片,沙县制药厂产量2698万片,出口620万片。1990年,全省天麻蜜环菌片产量17466万片,其中三明制药厂生产6668万片,沙县制药厂生产6216万片,三明真菌研究所生产4582万片。
  消症益肝片 此系1978年2月福州市医学科学研究所和福州中药制药厂联合开发的新药。它具有破瘀化积、消肿止痛之功效,可用于治疗原发性肝癌。1984年1月,通过省级鉴定,并投产。1986年产量1155万片,成本6.97元/瓶(100片)。1987年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产量1018万片,成本8.72元/瓶。1988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8年产量为687.73万片,成本8.75元/瓶,出口53.3万片。1989年产量440.5万片,成本10.72元/瓶。1990年产量807万片,成本8.99元/瓶。
  银蜜片 这是三明真菌研究所1979年开发的新药,它采用银耳耳基和蜜环菌发酵液浓缩精制而成,能增加冠脉血流量,并能止咳化痰、镇静安眠,用于治疗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等。1982年,该科研项目获省科学技术成果四等奖。1986年产量2896万片,出口20万片;1989年产量289.44万片。
  山楂精降脂片 这是三明制药厂聂国钦等于1983年2月研制成功的降血脂新药。该药以北山楂为原料,提取精制而成。它不仅降脂作用显著,还具有降血压、抗心律不齐等功效,可用于治疗高血脂、冠心病、高血压、肥胖等症。1983年产量647.16万片,产值22.65万元,成本2.96元/瓶(100片)。1984年产量增为1314万片,出口12万片,并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5年,被评为国家医药管理局优质产品,成本降为2.21元/瓶。1987年11月,聂国钦等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了山楂精制备工艺发明专利。1988年,山楂精降脂片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990年产量4246.84万片,产值170.31万元,出口341.69万片,成本3.01元/瓶。至1990年共生产21973万片,出口1156.15万片。
  二、冲剂
  60年代末,福建在中草药剂型改革中,吸收汤剂、糖浆剂的优点,开发冲剂品种。70年代,有感冒解毒冲剂、腹安冲剂、乌梅冲剂、生脉冲剂、玫瑰茄冲剂、复方虾须藤冲剂等19种。80年代,开发了云芝肝泰冲剂、芪枣冲剂、板兰根冲剂、肾舒冲剂、益母草冲剂、排石冲剂等56种。冲剂大宗品种有板兰根冲剂、精制胖大海、复方枇杷止咳冲剂、罗汉果止咳冲剂、小儿化痰止咳冲剂、消积灵冲剂、山楂冲剂等。
  至1990年,福建先后投产的中药冲剂有75个品种,获省级以上科技奖的有2项,被评为省级以上优质产品的有2个。1980年,全省冲剂年生产能力为534吨,产量243吨。
  1990年生产能力为3700吨,产量838.77吨。出口品种有玫瑰茄冲剂、感冒退热冲剂、芪枣冲剂、肾舒冲剂等近十种。
  主要品种有:
  感冒退热冲剂 这是福州中药制药厂1974年开发投产的产品。当年产量仅0.15吨,1979年增为5.5吨。80年代,生产厂家有福州中药制药厂、福州梅峰制药厂、三明制药厂、泉州宝盖山制药厂、泉州罗裳山制药厂、永泰制药厂等。1986年产量10.47吨,1990年产量258.5吨。
  玫瑰茄冲剂 这是1975年厦门中药厂开发的产品,1980年产量184.18吨,出口3.83吨。80年代除厦门中药厂外,福鼎制药厂、福州梅峰制药厂、泉州罗裳山制药厂等也生产玫瑰茄冲剂。该冲剂清凉解暑、开胃生津,是夏季或高温作业者的可口清凉保健饮料。1983年产量最高,达258.73吨。1984年,厦门中药厂采用离心薄膜蒸发器浓缩玫瑰茄浸出液,使冲剂色泽鲜艳,质量稳定。翌年,该厂生产的玫瑰茄冲剂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厦门中药厂与厦门大学共同研究的《pH差方比色法测定玫瑰茄冲剂红色素含量》和《玫瑰茄冲剂色泽稳定性的初步研究》等课题,1988年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986年,全省玫瑰茄冲剂产量96.57吨,其中厦门中药厂生产53.37吨,福鼎制药厂生产43.2吨。1990年,全省玫瑰茄冲剂产量7.64吨,其中厦门中药厂生产0.64吨,泉州罗裳山制药厂生产7吨。
  芪枣冲剂 这是1985年厦门中药厂郑一民等开发投产的产品,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和胃、扶正固本等功效,用于治疗白细胞减少症及病后体虚、脏腑亏损所致免疫功能下降等症。1986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并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产量111吨。1987年产量最高,达233.62吨,产值323.51万元。1988年被评为国家医药管理局优质产品。1990年产量19吨,产值51万元。
  肾舒冲剂 这是厦门中药厂1985年开发投产的产品。选用白花蛇舌草、大青叶、瞿麦等10种中草药精制而成。用于治疗肾盂炎、膀胱炎、尿道炎等泌尿系统感染。1986年产量0.2吨,1990年产量1.6吨。
  三、胶囊剂
  60年代初,福建开始生产胶囊剂。漳州制药厂于1962年投产的蜂乳胶囊、1967年投产的茵胆平肝胶囊,是福建最早生产的品种。70年代,由于空心胶囊原料不足,胶囊剂开发的品种只有清火栀麦胶囊、复方炎得平胶囊、泻痢灵胶囊、阑尾消炎灵胶囊等4种。
  80年代,由于胶囊剂具有能掩盖药物苦味及其它不适味道、生物利用度高等优点,发展迅速。福建开发投产的品种有美国洋参丸、中国灵芝胶囊、炎得平胶囊、虫草菌胶囊、感冒康胶囊、鸡骨草丸、栀子清火丸等36种。1984年,厦门制药厂投资88.84万元,外汇24.12万美元,从西德购进胶囊灌装机、铝塑水泡眼热合机等设备,用于加工生产美国西洋参胶囊。厦门中药厂投资78.53万元,外汇19万美元,引进胶獎充填机、水泡型模剂机等设备。引进的设备,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胶囊剂的质量和生产能力。至1990年,福建先后投产的中药胶囊剂共42个品种,获省级以上科技奖的有3项,被评为省级以上优质产品的有2个。
  1990年全省胶囊剂生产能力为469吨,产量129.76吨。出口产品有606消炎胶囊、中国灵芝胶囊、天麻杜仲虎骨丸、蜂乳胶囊、鼻炎丸、芦荟健美胶丸、御宫回力胶丸、参茸风湿胶丸等10多种。
  主要品种有:
  赛霉安胶囊 1959年,泉州老中医王鸿珠献出祖传13代的“赛霉安”秘方,制成赛霉安胶囊及外用粉剂。1978年该药获省科学大会奖。赛霉安胶囊用于治疗胃与十二指肠溃疡。1984年起由泉州赛霉安制药厂独家生产。
  炎得平胶囊 这是利用福建地产药材——穿心莲(俗名一见喜)研制成功的新药。70年代先以片剂投产,80年代初改为胶囊剂,掩盖原生药的苦味,提高该药的生物利用度。1983年厦门中药厂首先投产,后相继投产的有福州中药制药厂、泉州制药厂、闽清制药厂、福州第二制药厂(后更名福州抗菌素厂制剂分厂)、福州屏山制药厂等。1986年全省产量10.75吨,1990年全省产量14.29吨。
  复方炎得平胶囊 这是在炎得平处方中加入买麻藤配制而成。该药具有清热解毒、消炎退肿、镇咳化痰等功效,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咽喉肿痛、扁桃腺炎、腹泻痢疾等。1983年福州第二制药厂、厦门中药厂、永泰制药厂相继投产。1986年全省产量7.53吨。1990年产量38.47吨,其中福州抗菌素厂制剂分厂生产4.2吨,永泰制药厂生产34.27吨。
  首乌喘息灵胶囊 这是1981年厦门市医药研究所、厦门制药厂研制成功的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新药,1982年获省科学技术成果四等奖,1988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90年产量752万粒(1.88吨),产值37万元。
  胜红抗炎素胶囊 这是1982~1985年福州市医学科学研究所、闽清制药厂联合研制的治疗急慢性盆腔炎新药。具有清热解毒、祛风胜湿、理气止痛、化瘀散结之功能,还可用于治疗咽炎、扁桃腺炎等症。1986年投产,产量5.25吨。1988年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并被评为省优质产品,产量5.45吨。1990年产量3.9吨,其中闽清制药厂生产2.89吨,福州中药制药厂生产1.01吨。
  四、注射剂
  70年代初,福建开始生产中药注射剂。1971年,建阳制药厂投产的仙鹤草注射液是福建生产的第一个中药注射剂品种。相继投产的有鹿茸精注射液、毛冬青注射液、肿节风注射液、黄夹甙注射液、丹参注射液、三尖杉酯碱注射液、高三尖杉酯碱注射液等。80年代开发投产的有柴胡注射液、复方板兰根注射液、复方当归注射液、天麻精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香菇多糖注射液等。至1990年,共投产中药注射剂18种,获省级以上科技奖的有3项,厂家有福州屏山制药厂、建阳制药厂、古田制药厂、福州梅峰制药厂、福州中药制药厂、福州制药厂等。
  70年代,由于中药提取、浓缩等设备工艺技术不过关,注射液易发生沉淀等质量问题,产量上不去。80年代,各药厂相继添置了多功能提取罐、薄膜蒸发器、浓缩锅、离心机等设备,改进了工艺,产品质量有了提高,产量随着市场需求,波动很大。1983年,全省仅生产柴胡注射液5万支、鹿茸精注射液6万支。1984年,柴胡注射液增为118.18万支,鹿茸精注射液增为29.23万支。另增产板兰根注射液135.1万支、鱼腥草注射液133.05万支。1988年产量最高,全省共生产注射液1480.29万支。1990年只生产香菇多糖注射液16万支。
  主要品种有:
  三尖杉酯碱注射液和高三尖杉酯碱注射液 1971年,福建省医药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开发了抗癌新药三尖杉酯碱和高三尖杉酯碱。该药由福州制药厂制成注射液用于临床。1977年5月,三尖杉酯碱注射液、高三尖杉酯碱注射液在福州屏山制药厂投产,主要用于治疗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产品没有打开市场,只少量生产。1978年,“抗癌新药三尖杉酯碱和高三尖杉酯碱的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省血液研究室吕联煌等进行的“三尖杉酯碱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研究”,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香菇多糖注射液 1976年7月,福州梅峰制药厂林明爱、龚俊涛、王宗成等从香菇子实体中提取香菇多糖,试制香菇多糖注射液。1988年5月,该产品通过鉴定。1989年,香菇多糖注射液的研究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香菇多糖注射液正式投产。
  五、油膏剂(①本书油膏剂是指从中草药中提取制成的流浸膏、煎膏或芬香油剂)
  60年代投产的有当归养血膏、甘草流浸膏、琼玉膏、添精补肾膏等5种,70年代投产的有风油精、玉树油、砂仁驱风油等5种,80年代投产的有叶绿油、白花油、万宝油、参芪膏、益母草流浸膏、蛤蚧党参膏等9种。
  1988年起,泉州制药厂采取来方加工形式生产出口元参浸膏液、大黄浸膏液、川牛膝浸膏液、金银花浸膏液、天花粉浸膏液等36种中药浸膏液。
  主要品种有:
  风油精 这是漳州香料总厂1972年开发的外用药品,具有消炎镇痛、清凉止痒、驱风等功能。可提神醒脑,解暑驱秽,用于防治伤风感冒、头痛牙痛、小儿肚痛、舟车眩晕、蚊虫叮咬等。1976年投产,1978年生产950.19万瓶(3克装)。1982年分别生产3189.14万瓶(3克装)和178.02万瓶(6克装)。1985年,3克装的风油精产量最高,为7040.91万瓶。1990年,风油精产量2689.04万瓶(3克装)和708.52万瓶(6克装)。1981年、1985年、1990年,漳州香料总厂生产的风油精3次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2年、1988年两次获得国家质量银质奖,1990年获首届全国轻工业博览会金奖。
  叶绿油、白花油 这是福州中药制药厂1980年开发投产的外用药品,分别于1983年、1987年先后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8年叶绿油产量13.26万瓶,1989~1990年停产。白花油产量151.2万瓶,成本0.65元/瓶。1990年,白花油产量182.4万瓶,成本0.54元/瓶。
  六、其它
  福建开发的新剂型还有:口服液、喷雾剂、搽剂等。
  80年代初,福建中成药口服液制剂开始采用小玻璃瓶灌装,称之为“口服液”。采用这种新工艺、新包装的中成药有:邵武农场的鲜竹沥,建瓯制药厂的双宝素、人参王浆,厦门中药厂的人参皇浆、醉虾酒、宁血糖浆、生脉饮等10种。
  1983年,闽东第二制药厂从浙江引进技术和设备,采用曲颈小瓶包装鲜竹沥。1989年该产品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麝香正骨水系福州骨伤科名医林如高根据祖传秘验方,用红花、麝香、田七等15味中药制成的外用搽剂,具有活血化瘀、解痉镇痛作用。1985年,福州屏山制药厂开始批量生产,1986年产量458万瓶(10毫升装)。1987年产量35.7万瓶(20毫升装)和50.82万瓶(10毫升装),成本分别为0.69元/瓶和0.56元/瓶。1990年产量61.47万瓶(20毫升装)和49.32万瓶(10毫升装),成本分别为1.31元/瓶和0.91元/瓶。
  其它产品还有冷镇痛气雾剂、寒痛热敷袋、枯痔疔等。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福建省志·医药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事物发端,下限断至1990年底。内容包括:药材、中成药、原料药、化学药品、医疗器材、其它产品、购存、销售、科研教育、管理。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